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
铜粉
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SCISR)(中国专利申请号 Chinese Patent App No 02138720.6)能强化液相体系微观混合的特性,其适用于快速反应沉淀过程的规律,在超细粉体研究制备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且从反应器尺寸上来说,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比一般实验室反应器要大得多,工业化的放大问题容易解决。 在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中,以CuCl2作原料、KBH4作为还原剂、氨水作络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分散剂,反应—沉淀法制取纳米铜粉。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粒径5.1~10 nm左右、粒径分布比较窄的纳米铜粉。制备工艺比较温和,反应温度为常温,实验制备产品粒径重复性好,实验室制备成本为3600元/公斤。产品经武汉大学检测中心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检测,分析得到产品单质铜含量较高,产物均为球形颗粒,无针状结晶。与已有的同类方法但采用不同反应技术制得的纳米铜粉数据相比,本产品更细、粒径分布更窄,是所见报道中粒径最小的。 纳米铜粉是一种新型的纳米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产品可通过包覆银膜制备铜银双金属粉替代贵金属银、钯粉末应用在电学领域的如导电胶、导电涂料和电极材料的制造等,包覆量仅为30%就可以具有常温抗氧化性能;同时制得的纳米铜粉可以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直接分散在高级润滑油中可提高润滑性能达到40%-50%,它的研发成功将为我国汽车发动机高级润滑油等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一种新型抗磨添加剂产品,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纳米
药物开发
设计了一种基于非编码RNA靶向递送的多模态可视化纳米药物,初步实现了对体内肝癌细胞模型中肿瘤干细胞和侵袭转移的抑制。郭若汨博士、吴志强博士和王晶医生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附属第一医院郭宇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先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分析,发现肝癌的非编码RNA治疗靶标。进而利用前期开发的肝细胞癌特异性“诊断-治疗一体化”纳米载体技术,实现对体内肝癌细胞的基因治疗和疗程中MRI实时显影。研究中发现,开发的纳米药物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干性,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增殖。同时,负载治疗基因的纳米药物也具有磁共振成像等多模态分子显像功能。
中山大学
2021-04-13
医用
纳米
探针
通过大规模筛选,鉴定出PBOV1等一系列肝癌相关基因,并证实PBOV1确实是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进一步的体外功能实验中发现,PBOV1可通过调控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肝癌干细胞的功能,进而促进肝癌进展和转移,具有作为肝癌特异性基因治疗位点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肝癌治疗基因的体内载体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所以,该团队利用帅心涛教授长期研究开发的肝癌细胞靶向化纳米载体平台,将治疗基团导入肝癌模型,实现对肝癌细胞的精准体内抑制。更为巧妙的是,该纳米载体在进行肝癌体内基因治疗的同时,可以作为高灵敏度的分子影像探针,方便地进行MRI-近红外荧光多模态活体成像,实现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的实时显像,动态展示纳米药物的体内实时分布和病灶在治疗过程的变化,便于后期个体化治疗技术的开发。
中山大学
2021-04-13
纳米
能源材料
通过“二维限制效应(two-dimensional confinement, 2DC)”能够使无催化活性的非晶态材料转变成为高性能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材料即二维非晶光催化剂。他们采用自己发展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晶LAL(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非晶化”技术,在纯水中将Ni纳米晶转化为二维非晶NiO纳米片,并且证实了其在不添加任何贵金属助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高效光
中山大学
2021-04-14
过度氧化诱发的非晶合金
纳米
管超弹性研究获进展
为剖析非晶合金纳米管超弹性的结构起源,该团队综合利用三维原子探针技术(3D-APT)、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导电原子力显微分析技术,解析了Zr基非晶合金纳米管及纳米片中氧的形态和分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4-01-08
基于
纳米
材料与
纳米
结构的全固态薄膜电池
全固态薄膜电池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可作为各种小型化长寿命 军用电源,在智能卡,传感器,微电子与微机械系统等方面与之匹配 的微电源。为将来的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和武器先进化提供新型 高效可靠的电源。 例如:结合射频识别(RFID)技术,组成配有薄 膜电源的射频卡,能够对军队的武器弹药进行 RFID 标签,从而提高 军用物资的有效管理。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将全固态 薄膜锂离子电池与太阳能电池相结合,利用微机械系统,研制在微型 卫星上需要的高度
复旦大学
2021-01-12
关于分离得到的高
活性
中和抗体的研究
B淋巴细胞是体内产生和分泌抗体的专职细胞,在抗击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从数量上看,抗体可以构成血浆总蛋白量的20%左右,并随着血液的流动在全身持续不断地巡视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并对其实施强大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人体接种疫苗后所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中,B细胞所产生的针对病原体的抗体,特别是具有中和能力的抗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8例SARS-CoV-2感染者的单个B淋巴细胞中分离并鉴定出了206个特异性靶向RBD的单克隆抗体,发现这206个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活性与其竞争ACE2结合RBD的能力密切相关,并就一系列高活性中和抗体(P2C-1F11,P2B-2F6、P2C-1A3等)的假病毒和活病毒中和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王新泉团队解析了RBD与抗体P2B-2F6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显示抗体结合产生的空间位阻可以抑制病毒RBD与ACE2的结合,从而阻断病毒的进入。这些发现表明,靶向RBD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新冠病毒特异性的抑制剂,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清华大学
2021-04-11
多孔
活性
磷酸钙悬浮聚合分散剂
成果描述:一般而言,活性磷酸钙悬浮聚合分散剂的粒径越小,表面能越高,活性越高。所以,国外的活性磷酸钙分散剂一般为纳米级。然而,活性磷酸钙纳米化后微粒间易发生二次团聚,因此,若采用超细化的工艺,须对活性磷酸钙分散剂进行表面处理,这就使工艺复杂化,增加了生产成本。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针对目前活性磷酸钙悬浮聚合分散剂存在的缺陷,采用特殊的原料和简单的合成工艺,制备出多孔型的活性磷酸钙悬浮聚合分散剂。市场前景分析:目前,多数国产的活性磷酸钙悬浮聚合分散剂颗粒较大且粒径分布很宽,活性低,用于悬浮聚合时,制得的树脂产品外观粗糙、粒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不稳定。高质量的活性磷酸钙悬浮聚合分散剂主要依靠进口。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产品特点: 1、具有丰富的孔结构,粒度分布均匀,微粒间无团聚现象;其比表面积约为日本磷酸钙分散剂和市售国产磷酸钙分散剂的1.5~1.8倍。 2、其分散活性高于日本产品,悬浮分散性和稳定性优良,且添加量低,能显著提高聚苯乙烯珠粒的质量,完全可以取代进口产品作为SAN悬浮聚合的分散剂。 3、此项目工艺先进、技术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0
海洋
活性
功能糖(低聚木糖)研究
本项目技术通过生物炼制技术对大米草等多种海洋源生物质进行组分分离,获取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并通过木聚糖酶将半纤维素转化为低聚木糖。项目科学意义如下:(1)通过大米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组分分离,阐明大米草等海洋源生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组成与结构特点(2)通过木聚糖酶及半纤维素侧链酶(如阿拉伯糖苷酶、阿魏酸酯酶、乙酰酯酶、葡萄糖醛酸酶等)对大米草半纤维素特异性酶解,解构海洋源生物质半纤维素素的分子结构特征。
厦门大学
2021-04-10
樟芝
活性
物质提取及其产品生产技术
樟芝是一种珍稀药用真菌,但由于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人工 种植一直未能突破。本技术实现了樟芝药用材料的人工培养,使樟芝大规模应 用成为可能。该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该技术从 樟芝中筛选出多糖产率高的优良菌株,利用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提取其中的 活性物质,确定了符合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的药用真菌中活性多糖成分提 取的工艺流程和参数,筛选出 2 个优质工程菌株,特别是在国内外首次采用航 天卫星搭载方法获得了樟芝多糖含量高的新菌株。获得 4 项发明专利,开发出 调节免疫、健胃护肝、抗病毒、抗衰老、抗氧化、抗辐射等功效明显的樟芝多 糖胶囊产品。 市场前景及效益预测:据报道,我国现有 600 万癌症患者,按 80%接受放化 疗治疗计算,共有 480 万患者。其中 50%(240 万)接受樟芝产品治疗,若以胶 囊产品投放市场,每个癌症患者每天服用 6 粒胶囊,年需求量达 43200 万粒, 每粒胶囊以 6 元计算,总经济效益可达 25.92 亿元。若以保健品投放市场,用 来提高免疫、解酒、预防各种射线的辐射,按此需求计算,每年生产 50000 万 粒,年总收入可达 30 亿元以上。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7
8
9
...
115
1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