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真空纳米收集炉
产品详细介绍 ZN-20真空纳米收集炉 一.说明: 纳米粉末收集炉是在真空或充保护气体状态下,利用中频感应加热的原理实现金属与坩埚熔炼蒸发,然后利用一旋转装置收集纳米级粉末的设备,节能、产量高、粉体粒度尺寸可控、设备操作简单,设计新颖,是科研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实验室理想的制备纳米粉末的设备,可以实现真空收集及真空密封。 二.主要技术参数:1.额定功率:20KW2.额定温度:1800℃3.容量: 500g4.极限真空度:5X10-3Pa5.压升率:≤4Pa/h 6 电源:中频电源IGBT 三、结构说明 本产品由炉盖、炉体、旋转收集装置、充气系统、真空系统及高频电源控制系统等组成: 1、炉体: 为全不锈钢设计,炉壳采用双层水冷结构。 2、旋转收集装置:炉体上设有旋转收集装置,呈扇形状。收集器的内侧设有粉末收集刀,旋转的同时把纳米粉导入收集瓶中。 3、真空系统: 采用二级泵,即k150油扩散泵与2XZ-8D 直联泵。真空机组上设有放气阀及充气阀。 4、炉架:由型钢钢板组焊成柜架结构,炉体安置在炉架上。 5、水冷系统:由各种阀、管道等相关装置组成,并设有断水时声光报警、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功能。 6、加热电源:电源采用最新技术(IGBT模块),整套电源相当于一台电脑主机般大小,外观小巧、节能环保。
上海晨鑫电炉有限公司 2021-08-23
纳米分散研磨仪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介绍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概述:  纳米分散研磨仪是我公司新开发专注于纳米材料分散、混合、研磨而设计的一款高性能研磨仪,特别是油性材料的混合,研磨效果最佳。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工作原理:采用三维高频振动技术产生每分钟上千次的冲击、剪切、研磨,效率比球磨机提高几十倍。 利用剪切力、摩擦力、冲击力、将粉体由大颗粒粉碎成小颗粒。纳米分散研磨仪不仅可研磨、粉碎、混料(3分钟内可以将物料混合均匀,效果、效率均优于进口设备“红魔鬼”“快手”)还可用于无机矿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光饰作用,金属材料的机械合金化, 多种材料的分布、分散混合产生均化作用。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性能优点:1.选择性研磨 :研磨过程开始时,通过剪切力、摩擦力、冲击力、减小样品的尺寸,此外,由研磨球翻滚运动产生的摩擦也使样品的尺寸进一步减小。2.研磨后样品粒径的分布窄,均匀化程度好。3.可避免结块现象。4.处理样品量大,6个研磨罐,最大处理量一般6L。5.研磨罐独立,避免交叉污染。6.可进行无铁研磨,丰富的罐体和磨球材质,可进行防止掺入杂质的无铁研磨。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技术参数:•  工作电压:     单相220V/50HZ•  研磨罐容量:   50—6000ml(可定制更大)•  定时器:       0—99小时•  变频器:       0.75KW•  电机功率:     0.75KW •  振动频率:     1500rpm•  主机尺寸:     Φ950*630*800•  主机重量:     140kg•  最大进样尺寸: < 10 mm•  最终出样尺寸: 5– 10 μm•  研磨罐材质:   不锈钢罐、玛瑙罐、尼龙罐、聚氨酯罐、聚四氟乙烯罐、氧化锆罐、陶瓷罐等(每台6罐)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行业应用:•  适用于实验干样品或悬浮液中固体样品的精细研磨粉碎•  适用于乳状液或糊状物的均匀化处理•  适用于纳米材料分散,效果优于普通机械法和超声波法•  适用于无机矿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光饰作用,金属材料的机械合金化
连云港市春龙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β,β-二芳基烯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β,β-二芳基烯的合成方法,在有机酸溶剂中,在钯催化剂和银盐的存在下,卤代芳烃与末端烯基化合物经偶联反应得到β,β-二芳基烯;其中,有机酸溶剂为醋酸,钯催化剂为醋酸钯,银盐为醋酸银、碳酸银或氧化银,卤代芳烃为碘代芳烃,偶联反应的反应温度为80~130℃,反应时间为0.25~24小时。采用本方法,以对环境友好的有机酸作为溶剂,并以银盐为添加剂,具有催化剂用量少,无需添加其他配体,反应条件简单温和,后处理简单,产物收率高等优点。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亚纳米厚度的纳米孔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纳米厚度的纳米孔传感器。第二电泳电极或微泵、第二储藏室、第二微纳米分离通道、基板、第一绝缘层、亚纳米功能层、第一微纳米分离通道、第一储藏室、第一电泳电极或微泵顺次放置,亚纳米功能层的中心设有纳米孔,第一绝缘层的中心设有第一绝缘层开孔,基板的中心设有基板开口,第一微纳米分离通道中部设有测量离子电流的第一电极,第二微纳米分离通道的中部设有测量离子电流的第二电极。本发明解决了将亚纳米功能层集成于纳米孔的技术难点,其制备亚纳米功能层的方法简单;解决了DNA或RNA碱基穿越纳米孔时由于碱基可能存在的不同取向而导致对碱基与亚纳米功能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浙江大学 2021-04-11
高山被孢霉发酵生产花生四烯酸油脂
成果简介: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R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现有近百个国家列入营养强化剂国家标准。过去,除了母乳,ARA主要从某些动物内脏提取。本课题组,为了解决ARA资源,在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利用自主筛选的高产菌株,研究微生物来源的ARA单细胞合成技术,ARA得率达到10 g/L(7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内包金属富勒烯高效制备与快速分离技术
富勒烯碳笼内部可包入多种金属原子或团簇,形成一种新的杂化分子,被称为内包金属富勒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富勒烯碳笼内部可包入多种金属原子或团簇,形成一种新的杂化分子,被称为内包金属富勒烯。由于金属的存在及对碳笼的影响,内包金属富勒烯的结构复杂、性质奇特,在生物医学及能源催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其制备和分离流程复杂,产率低下且纯化困难,成为当前限制其应用的关键瓶颈。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由于HPLC分离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分离空心富勒烯和内包金属富勒烯上,因而对内包金属富勒烯的分离效率低下,且成本高、耗时长。如何快速高效地分离内包金属富勒烯成为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纳米氮化钒及纳米碳氮化钒粉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氮化钒及纳米碳氮化钒粉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粉状钒酸铵、碳质还原剂和微量稀土等催化剂为原料,按一定配比将它们溶于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中,并搅拌均匀,制得溶液。然后将该溶液加热、干燥,最后得到含有钒源和碳源的前驱体粉末。将前驱体粉末置于高温反应炉中,并通入还原气体作为反应和保护气体,于800~950℃、30~60min条件下,制得平均粒径<100nm、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氮化钒及纳米碳氮化钒粉体。本方法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等特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四川大学 2021-04-11
纳米金-纳米纤维功能复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纳米金/纳米纤维功能复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方法包括:1)纺丝溶液配制;2)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形成复合纳米纤维PA6-MCWNTs修饰电极;3)复合纳米纤维电沉积纳米金功能化。将复合纳米纤维PA6-MCWNTs修饰电极浸于含有HAuCl4的沉积液中,采用多电位阶跃法,将HAuCl4还原成纳米金并同步直接沉积在PA6-MCWNTs复合纳米纤维表面。本发明获得具有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良好、电子传递速率快、纳米直径孔径分布均匀等特点的功能复合物电极修饰材料。
东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速溶速效给药纳米纤维膜
高压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纳米制造技术, 通过外加电场力克服喷头毛细管尖端液滴的液体表面张力和黏弹力而形成射流, 在静电斥力、库仑力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下,被雾化后的液体射流被高频弯曲、拉延、分裂,在几十毫秒内被牵伸千万倍,经溶剂挥发或熔体冷却在接收端得到纳米级纤维。该技术工艺过程简单、操控方便、选择材料范围广泛、可控性强、并且可以通过喷头设计制备具有微观结构特征的纳米纤维。 应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其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并且具有三维立体连续网状结构等特征。结合聚合物基材的使用,电纺纳米纤维膜不仅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难溶药物溶解度问题,而且可以用于开发多种药物的速溶速效给药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各种药物速效给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一种预应力管桩石墨涂层缺陷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应力管桩石墨涂层缺陷检测装置,包括石墨涂层、水泥砂浆涂层、电极探针、导线和数据采集装置。所述的石墨涂层涂于管桩内壁,可导电。所述的水泥砂浆涂层涂于石墨外侧,用于保护石墨涂层。所述的电极探针内嵌在管桩内壁中,连接导线与石墨涂层。所述的导线分为桩内导线和总线缆,连接电极与数据采集装置。所述的数据采集装置可以发出电流,检测石墨涂层的电阻。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管桩内壁石墨涂层通过电极探针与导线连接数据采集装置,检测施工前后石墨涂层电阻变化,准确的得出桩身裂缝产生情况。
浙江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111 1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