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FAM激光粒度仪
FAM激光粒度仪工作是根据MIE 光散射原理。当激光照到测量区中的颗粒时便会产生光的散射现象,散射光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与颗粒的直径和浓度有关,用环形光电接收器检测散射光的分布,然后将信号输入计算机,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可以得到被测颗粒的尺寸分布、各种平均径等。 本校生产激光粒度仪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产品遍布全国各地。 主要技术指标 可测粒径范围:0.5~1000微米 测量对象:粉体、雾滴及其他颗粒 测量项目:粒径分布、各种平均径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细粒级高钛渣沸腾氯化技术
目前国内在流态化氯化生产中,普遍要求高钛渣的粒度在40目~160目范围内,-160目的粒度要求小于20%~30%。而且每生产一顿四氯化钛就会产生高达68.7kg的氯化收尘渣,扬析率更达到16.3%。但从矿物处理上角度上考虑,颗粒越小越有利于除钙镁等杂质,从氯化反应的角度考虑其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也就越大,所以针对如何利用流态化工艺对细粒级高钛渣氯化需要进行研究。 细粒级高钛渣沸腾氯
重庆大学 2021-04-14
LT2200 激光粒度分析仪
LT2200加持了真理光学首创的衍射爱里斑反常变化(ACAD)的补偿修正技术的使用,使用户无需选择分析模式,即可在全粒径范围获得准确可靠的粒度结果;LT2200系列粒度仪还采用了真理光学独创的高速全息信号处理技术,测量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0000次,确保不漏检任何粒径和形状的颗粒; LT2200系列粒度仪的粒径范围为0.02um-2200um, 适用于制药,电池材料,地质,水文,化工和磨料等诸多行业的颗粒粒度分析。
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1-12-08
LT3600 激光粒度分析仪
LT3600是真理光学基于多年的科研成果开发的新一代超高速智能激光粒度分析系统,加持了多项创新和专利技术,无需更换透镜,无需使用标准样校准,量程范围达到0.02微米至3600微米,测量速度最高可达20000次/秒,兼具极高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对所有类型的样品均可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LT3600加持了以下多项创新和专利技术: ◆ 偏振滤波技术 ◆ 衍射爱里斑反常变化(ACAD)的补偿修正技术 ◆ 斜置梯形测量窗口 ◆ 格栅式超大角检测技术 ◆ 粒度分析模式优化及自适应技术 ◆ 双驱动进样分散集成技术 LT3600光学测量系统的卓越性能还包括: ◆ 完全符合ISO13320衍射法测量技术标准 ◆ 独特的光路配置,超大连续的物理测量角度,无检测盲区 ◆ 改进型反演算法,用户无需选择“分析模式”,兼顾极高的分辨率和稳定性 ◆ 无需更换透镜,无需使用标准样校准,量程范围达到0.02微米至3600微米 ◆ 采用全息信号同步处理技术,实时测量速度最高达每秒20000次,不漏检任何形状和分布颗粒的衍射信息 ◆ 采用自动温度恒定技术的超高稳定固体激光光源系统,彻底克服了氦氖气体激光器预热时间长,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 采用偏振空间滤波技术,彻底摒弃导致机械和热稳定性差的针孔滤波器 ◆ 高强度金属光学底座及激光能量跟踪和稳定技术,兼具极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1-12-08
晶型与粒度可控的新型结晶技术
成果简介: 晶型与颗粒度是晶体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稳定性和性能,而且还关系到工艺开发过程的可操作性与能耗。本实验室自主开发一套晶型与粒度可控的新型结晶技术,拥有PAT在线检测平台和包括单晶X-射线衍射仪、粉末X-ray衍射仪、固体核磁、SEM、TG-DSC等在内的表征大型表征设备,以及大型模拟计算平台和剑桥晶体学数据库,可以实现从分子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生物组织石蜡包埋机
1.微电脑控制,中文界面,彩色液晶显示,触摸屏操作,简洁、直观、方便。全程电脑自动控制或手工控制开关机,自动加热并恒温,自动制冷并恒温。2.智能保护:任意路不加热、不制冷或温度传感器损坏,界面中文报故障,并自动切断该路的加热或制冷,保护该路器件免受损坏。3.开关机:任意预设周1至周日每天任意自动开关机两次;手动开机在工作4小时后自动关机。 4.专利流蜡控制方式,流蜡管道不滴蜡、渗蜡;出蜡方式:手动、脚动,出蜡流量可调节。5.分体式结构:包埋部分和冷冻台分开,包埋部分带小冷台,冷冻台为整体铝合金材质。6.工作台和小冷台二路照明,照明灯采用DC24V  LED灯珠,手动开关灯珠照明,在主机停止工作后自动熄灭。7.自带放大镜,便于观察微小标本。(可配置)8.制冷方式:冷冻台:压缩机制冷。为避免因压缩机反复启动而损坏压缩机,自动延时启动压缩机。小冷台:半导体制冷。9、温度控制:室温~99℃预设,恒温精度±1℃
孝感奥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025-01-21
Nanolink S900纳米粒度分析仪
Nanolink S900纳米粒度仪采用经典90°动态光散射技术,粒径范围:0.3nm-15μm;配备新一代高速数字相关器,最小采样时间25ns,动态范围大于1011;拥有集成光纤技术的军品级高灵敏度APD 或 PMT 探测单元;配置532nm 50mW大功率固体激光器,能量输出自动调节;干燥气体吹扫技术实现冷凝控制,温控范围可满足0℃-90℃,精度±0.1℃。
珠海真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1-12-08
催化剂颗粒浓度及粒度在线监测仪
众所周知,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中烟气轮机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级旋风分离器排出的烟气介质中所含催化剂浓度和颗粒度的大小。为保证烟气轮机得以安全长期运行,有必要对烟气轮机入口的烟气进行在线实时监测,以及时了解烟气中含催化剂的浓度和粒度大小以及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我校最新研制的全自动TSM-2颗粒浓度和粒度在线监测系统,根据先进的Mie光散射理论,针对催化烟气的工艺特点和粒径范围,采用全散射原理和多波长消光测粒技术,可实时地获得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浓度数据。系统功能如下 1.能实现非接触连续测量。 催化剂检测范围:粒度:0.1微米—20微米;浓度:20—1000mg/m3。 2.系统使用开放式的数据库管理技术,采用树状管理结构。保证了系统的易扩展性和数据的易维护性,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开放、灵活的系统设置和组态功能。 3.采用两种数据保存方式: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形式,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可以保留长期的监测数据。 4.查询催化剂监测数据。 5.报警: ①可以设置浓度报警限值 ②可以设置平均粒径报警限值 6.采样时间间隔设置:可以任意设置(大于1分钟),最快的采样时间间隔为5秒钟。 众所周知,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中烟气轮机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级旋风分离器排出的烟气介质中所含催化剂浓度和颗粒度的大小。为保证烟气轮机得以安全长期运行,有必要对烟气轮机入口的烟气进行在线实时监测,以及时了解烟气中含催化剂的浓度和粒度大小以及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我校最新研制的全自动TSM-2颗粒浓度和粒度在线监测系统,根据先进的Mie光散射理论,针对催化烟气的工艺特点和粒径范围,采用全散射原理和多波长消光测粒技术,可实时地获得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浓度数据。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
1.微电脑控制,中文界面,液晶显示,触摸键操作,简洁、直观、方便。全程电脑自动控制,开机自动加热并恒温。2.分摊片、烤片、烘片三个功能区。3.温度控制:0-99 ℃预设,恒温精度±1℃
孝感奥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025-01-21
NSKC-1 离心式光透射粒度分析仪
 本仪器是为了适应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科学研究及生产工艺控制等越来越多的实际需要而研制成功的。主机设备装在一只小手提箱中,结构精巧, 外接高级台式数字离心机进行超细颗粒(亚微米级)的离心沉降测试;测量准确,价格为进口产品的1/10;是高技术、高可靠性的普及型产品,适用于各种粉体的粒度分析。  颗粒粒度分布是粉体制造和应用中必须测量的基本参数,化工、建材、医药、冶金食品等一切制造和应用粉体的行业都在使用各类粒度测试装置。  为了克服八五攻关中的粒度测试问题,我们93年研制成功的NSKC-1 离心式光透射粒度测定仪-是一种用于统计分析粉体(即颗粒群)粒度分布的仪器,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当年通过中国颗粒协会测试专业委员会首批认定的颗粒测试仪器,在“95 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该仪器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在此之前日本的SKC2000型离心式光透射粒度测定仪和美国的SEDGRAPH500型离心式X光透射粒度测定仪以高可靠性横行我国,成为科学院和各大院校的主要测试仪器。而我国当时的国产仪器则因不可靠、不准确的声誉而面临退出市场的困境。  我们的仪器吸取了国外技术的精华,根据我们的技术特长,创新研制出NSKC-1 离心式光透射粒度测定仪,其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在93年中国颗粒协会组织的展览会和现场测试中,各项指标超群,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替代国外产品的主要仪器。94年我们的仪器通过省计量局的鉴定,和省标准局的企业标准审定。该仪器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为很多大专院校所采用,少量用于工矿企业。(由于我们仪器性能优越而价格只有进口的十分之一,)到96年之后我国已基本不进口这类粒度测试仪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1 2 3 4 5 6
  • ...
  • 29 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