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泡沫材料
相较于传统聚合物发泡所用化学发泡剂和氟利昂类、烷烃类等物理发泡剂,采用超临界CO 2 或N 2 作为发泡剂,不仅气体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和环境友好,符合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而且所得到的泡孔尺寸更小,孔密度更大且泡孔形态更容易控制,生产过程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自主研发了超临界CO 2 挤出和模压发泡技术,包括超临界流体恒流进气系统和装备,以及适于超临界CO 2 发泡过程的双阶、单阶挤出发泡和模压发泡系统和装备,并可基于CO2 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快速确定优化的发泡工艺。采用超临界CO2 挤出发泡技术制备了泡孔尺寸0.5~1 mm,发泡倍率5~20倍的聚酯PET、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乳酸PLA和聚乙烯PE等发泡棒材。采用超临界CO 2 模压发泡技术制备了泡孔尺寸1~50 μm,发泡倍率5~20倍的发泡片材。另外采用Mucell超临界流体注塑成型制备了泡孔尺寸1~100 μm、较实体材料减重5~30%而力学性能不损失的多种聚合物的微孔发泡材料,包括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酯PET、聚醚砜PES、聚砜PSF以及复合材料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高性能大动态范围 CMOS 图像传感器的研发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该项目是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通过了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组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完成了 CMOS 图像传感器 1024×768 像素阵列的版图设计,通过了仿真验证,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在 Chartered 公司0.35um 工艺线上成功试制了关键模块和小规模完整的 CMOS 图像传感器样片。样片工作正常,能够正确的拍摄运动物体,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背景:CMOS 图像传感器是当前已广泛用于民用、工业、科技和国防领域的各类图像摄取系统,近年来民用电子产品领域发展迅猛,如照相手机、PC 机、像机等。该成果主要用于图像摄取系统的核心部件—CMOS 图像传感器设计中。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CMOS 图像传感器利用成熟的 CMOS 工艺制作光敏像素单元,因此可以把光电接收器和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单个芯片上。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像素阵列、消噪放大电路、模数转换器、时序控制电路和测试系统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首先根据功能要求对系统进行架构设计,将系统分为时序控制电路部分(数字电路实现)和从像素阵列到 AD 转换的信号处理部分(模拟电路实现)。版图设计完成后,导出 GDSII 文件,在新加坡 Chartered 公司 0.35um 工艺线进行流片,然后进行封装。根据芯片工作对外界的要求设计 PCB电路板,搭建测试系统,对芯片功能和各项电学指标进行测试分析。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技术水平属国内先进。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该项目取得了 CMOS 图像传感器的核心设计技术,可用于各种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中,中国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需求庞大,年复合成长率达到 60%,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芯片的开发成本,因此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将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功能上可完全兼容、并替代进,通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产品种类和指标,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应用领域:CMOS 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消费类、工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 民用领域:拍照手机、数码相机、可视门镜、摄像机、汽车防盗等;工业领域:生产监控、安全监控等。
天津大学 2021-04-11
高性能纳米金属/陶瓷复合润滑自修复系列产品
在突破高均匀混合纳米金属粉体及纳米陶瓷粉体制备及其多层表面修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系列型纳米金属粉体与纳米陶瓷粉复合的纳米复合自修复产品。现已开发出汽油和柴油内燃机、机械设备和机械密封三大系列润滑油添加剂产品;纳米自修复润滑脂产品;纳米自修复润滑油和液压油;水-乙二醇系列纳米自修复抗燃液压液。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节能、环保和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部分产品已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产值达10亿元以上。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新型密封材料及装备的设计制造与性能表征
新型无石棉短纤维增强橡胶基密封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本项目制备开发的短纤维增强NAFC材料具有耐高温(300摄氏度)、低蠕变、高强度、低成本的特点,且其制备工艺单,基本沿用了传统CAF材料的生产设备,产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对NAFC材料性能的要求,且某些指标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进口产品。 非石棉密封复合材料生产技术:本项目所开发产品的技术指标包括压缩回弹率、泄漏率、应力松弛率、外观质量等均符合国标规定的要求,其使用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知名企业同类产品的性能指标,可替代国外进口产品。 密封件及其防松弛元件生产技术及装备:项目团队已开发出密封元件分级制造新技术以及工艺参数可控制的国内最先进的静密封件生产装备,包括新型缠绕机、金属包复垫滚压成型机、石墨复合垫剪圆及包边机等。采用上述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出满足不同工况条件的高质量静密封产品。此外,项目团队开发了高温连接用防松弛技术及其相应的元件,可提供成熟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公共建筑能源监管与性能提升技术体系
基于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 团队在能耗监管层面确定了建筑能源监测平台能耗拆分模型与指标,构建了公共 建筑能耗监管平台监测分析模型,提出并构建了重庆市典型公共建筑建筑特征信 息库;组织编写“重庆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能耗 管理软件,建立了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指导完 成重庆市公共建筑能源监管平台建设;编制了重庆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重庆市《机关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等标准。 基于数据平台,在既有建筑改造与性能提升层面建立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 术体系,形成建筑节能量核算机理,建立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等级与评 价体系,研发室内物理环境综合提升集成技术,开发室内环境监测与调控动态响 应装备,实施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综合改善工程示范。开发了 “既有公共 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数据库平台软件”;申请了 “一种动态新风系统及多参数调节 控制方法”、“一种基于送风空气品质预警的新风系统的智能控制方法"、“基 于室内热舒适状态的空调系统启停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一种集中空调节能 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等发明专利;编写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应用一 一以重庆市为例》、《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改造技术指南》等专著;制定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导则》、《公共建筑能源管理技术规程》、《多 参数室内环境监测仪器》、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核定办法》等政策 办法、标准等。 研究成果获得2011年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2012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 进步三等奖”与2012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并得到课题验收专家组 一致好评,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少将刘安田教授专家组认为:“研究成果为本市 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提供了依据,具有指导意义,并建议对课题 取得的成果积极组织推广应用”。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种生物溶液浓度的光谱传感测试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溶液浓度的光谱传感测试方法,依据了包层介质的光学响应遵循的物理学因果性原理,根据因果性原理,包层折射率的实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5-04
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试剂盒
2020年2月14日,暨南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企业、生物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州海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可定性和定量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通教授和海力特公司朱托夫教授团队在1月26日紧急成立了科研公关小组,集中了15名科研、生产和质控人员,开展了针对新冠病毒假阴性的微量精准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基于双方产学研深度合作所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进入疾控部门和医院开启测试。结果显示,检测27例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样本中,该试剂盒全部检出;在50例疑似感染的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样本中,已上市试剂盒检测出14例,海力特新冠病毒核酸精准试剂盒检测出21例(包含上述14例),最终这21例全部确诊,检出率提高33.3%。该工作表明,假阴性或“漏检”问题有望通过特异性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大大改善。并且,该产品也有望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新的监控手段。 暨南大学与海力特共同在暨南大学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孵化的“东莞微量精准检测研究院”,已于2019年1月获得第三方检测许可证,现有新冠病毒检验能力每天300人份。
暨南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核酸检测试剂盒
基于双方产学研深度合作所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进入疾控部门和医院开启测试。结果显示,检测27例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样本中,该试剂盒全部检出;在50例疑似感染的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样本中,已上市试剂盒检测出14例,海力特新冠病毒核酸精准试剂盒检测出21例(包含上述14例),最终这21例全部确诊,检出率提高33.3%。该工作表明,假阴性或“漏检”问题有望通过特异性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大大改善。并且,该产品也有望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疗效评估提供新的监控手段。 暨南大学与海力特共同在暨南大学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孵化的“东莞微量精准检测研究院”,已于2019年1月获得第三方检测许可证,现有新冠病毒检验能力每天300人份。
暨南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亚平教授团队,联合陕西脉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病毒参考基因序列,针对现有市场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现状,研发并测试成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法)。目前,已向省市部门报备,助力患病人群的筛查和诊断。据悉,该产品基于环介导的等温循环扩增的技术研发,不需要荧光定量PCR仪等特殊的仪器设备,用水浴锅等简易设备65℃恒温,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扩增反应,快速、简易,检测结果肉眼可见,检测限可低至每反应体系3个拷贝的核酸模板,为基层医院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方法。同时,闫亚平教授团队将其拥有的核酸扩增类产品一管式冻干的专利技术应用其中,可实现检测试剂盒的常温储存和运输,反应体系中只需添加模板即可,简化了操作步骤,适于基层医院开展快速筛查和疫情监控。该产品目前已经完成注册检验,可向有资质的临床机构提供试用。
陕西师范大学 2021-04-10
Nodal蛋白检测试剂盒简介(肿瘤筛查)
Nodal是出现在肿瘤组织和患者血液中的一个小蛋白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具有巨大的临 床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Nodal 蛋白的高敏感检测的试剂盒产品应用于临床。建立了高灵敏度的 生物素-亲和素检测系统。此检测方法可检测pg/ml级的Nodal蛋白,使用该方法测定结直肠癌、鼻咽癌和胆 囊癌病人血清,结果表明三种肿瘤病人的Nodal 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中山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2 83 84
  • ...
  • 633 6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