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三维石墨烯体相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制备在宏观尺度上具备二维单片石墨烯的独特本征性质的石墨烯三维体相材料是材料学研究中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重大挑战。本项目制备得到了一种三维石墨烯宏观体相材料,其由大量独立且悬空的二维石墨烯单元通过片层边缘的化学键构筑而成。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在常温可见光下作用下具有电子发射能力,在瓦特功率级别的可见波段激光或聚焦的太阳光照射下,厘米尺寸的此石墨烯材料样品可以在真空条件下实现有效的直接光驱动,此现象为国内外所首次观察及报道,为石墨烯带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潜在应用价值。上述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还可为石墨烯在催化,能源转换与存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材料支持与相关理论支撑。 项目特色: 1.制备了基于二维石墨烯单元通过片层边缘的化学键构筑而成三维石墨烯体相材料,该材料不仅保留了二维石墨烯材料的本征性质, 而且具备优良的机械及光电性能。 2. 在国内外首次观察到厘米级尺寸的裸眼可见的宏观石墨烯样品,只依靠瓦特级别的光作为单一驱动源,即可实现较大距离(数十厘米)的有效的运动,并提出了光致电子发射驱动的机理解释上述三维石墨烯体相材料独特的光驱动, 3. 上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揭示通过有效合理的结构构筑手段,能够得到以二维石墨烯作为构成单元,并有效保留其独特二维性质和兼具三维宏观形态的石墨烯体相材料,此项研究为其它二维材料的开展类似工作并拓展其应用提供了范例和思路。 已取得的成果: 项目的标志性研究结果于 2015 年 6 月在线发表于 NaturePhotonics,并于 2015 年 7 月正式发表(Nature Photonics, 2015, 9, 471-476)。杂志同期以“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Lift off for graphene”发表了专题评论。英国著名科普杂志 New Scientist 以“Spacecraft builtfrom graphene could run on nothing but sunlight”为题报道了此研究,指出该成果“再为石墨烯这种优良材料增添了一种惊人的性能”。国内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以及多家门户网站等均对此研究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于 2015 年 6 月21 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市场应用前景: 空间飞行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而动力源问题一直羁绊着人类无法走得更远。目前几乎所有的航空、航天飞行均采用化学驱动,即通过喷射燃烧的化学物质来获得驱动力,光直接驱动飞行是科学界和航空界多年的梦想。
南开大学 2021-04-13
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自动控制与性能优化技术
1.项目背景 化学反应器与精馏装置是石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也是最主要的耗能单元,反应器与精馏塔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反应与分离强化过程通常由多个单元耦合联接而成,其不仅涉及反应与分离能力的协同机制、多单元组合与系统整体运行效能的关系,而且强化过程具有强非线性、大滞后和多变量耦合特性,以及经济、环境与安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都对强化过程的平稳操作、协同调控与分级优化带来诸多的挑战。 采用反应与精馏强化技术,通过传质与传热的强化、物质流与能量流相互耦合,使强化过程具有大幅度提高反应转化率或选择性,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等优越性。然而这种集成优势只有在反应能力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作用条件下才能被充分发挥,而且强化过程具有多稳态、强非线性和多变量强耦合特性,这些都对强化过程的自动控制与优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采用传统控制模式,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很容易引起反应与分离能力动态失调和工况发生大范围波动与偏移,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和能耗增加等控制难题。因此,在传统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动态协同调控方法与动态优化理论,对解决集成装置的平稳操作与自动控制难题,切实提高系统运行品质,有效降低装置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技术原理 南京工业大学绿色化工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不同工况反应与蒸馏集成技术,可根据不同体系的特殊要求,实现不同工况反应与精馏的最佳匹配,解决了反应与蒸馏操作条件必须一致等问题。本项目在对强化过程机理模型、经济稳态优化和动态特性分析的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反应能力与精馏能力的动态协同调控新方法和强化过程的分级优化理论,提出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一体化设计思想,对传统多单元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项目针对反应与精馏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调节方面主要开展以下技术: (1)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多变量自动控制方案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在对反应与精馏过程机理建模、经济稳态优化设计和动态特性分析基础上,采用稳态增益矩阵和奇异值分析方法,合理选择过程被控变量和操作变量配对模式,运用传统控制策略设计反应精馏强化过程多变量自动控制方案,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和ASPEN DYNAMIC模块进行控制方案的动态模拟测试,并根据实际工艺扰动情况,通过在动态流程模拟系统上分别加入不同幅度和方向的多种扰动和改变系统设定值,评价传统控制模式闭环系统性能,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动控制方案设计,确保设计的自动控制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维持平稳有效运行。 (2)生产负荷自动调节和优化技术原理 反应与精馏过程的生产负荷经常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负荷的变化将可能引起系统工况的波动,产品质量下降,能耗增加等问题,甚至造成系统不稳定而被迫停机。本项目采用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偏差区域容忍动态矩阵控制与传统控制相融合方法,实现反应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调控;本项目在多变量基础控制系统上,在关键控制回路增加设定值智能调节模块和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模块,分别采用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偏差区域容忍动态矩阵控制(Error tolerant DMC)与传统控制相融合方法,实现反应能力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调控,使系统获得了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解决传统控制模式下扰动引起反应与分离动态失调,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增加等控制问题。在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模块设计中,对于反应器出口成分和产品质量等不可在线测量的关键变量,采用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建立产品成分软测量模型,实现对产品成分、反应转化率等不可测被控变量的在线估计。 (3)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在经济稳态优化设计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多目标多约束动态优化与多变量跟踪控制相结合的分级优化理论研究。在上层多目标多约束的动态优化设计中,是以能耗和操作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质量、尾气/废液排放和过程动态模型等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强化过程的关键操作参数进行动态优化计算,给出工况最优调节方案。根据多目标动态优化给出的关键参数设定值最优调节方案,采用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给出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参考轨迹,通过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和基础控制回路的跟踪调节,使系统输出快速跟踪设定值的最佳操作值,实现工况优化与平滑调节,确保系统维持高品质运行特性,从源头降低工况大范围波动和事故发生的概率。 3.关键技术路线 项目针对反应与精馏过程,融合了化学工程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智能学习算法与计算机模拟技术,采取理论研究、模拟实验和工业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项目分别开展反应精馏过程的多变量基础控制系统设计、反应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调控新方法、强化过程分级优化理论研究,并将项目成果融合,开展不同工况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一体化工程设计,研制一套流程模拟综合实验平台,进行模拟验证和工程应用研究。 4.项目技术特色和创新性 (1)针对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在传统控制模式下扰动引起反应与分离动态失调和工况偏移,导致集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工程问题,项目提出将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偏差区域容忍动态矩阵控制、多目标多约束动态优化与传统基础控制相融合的动态协同调控新方法与分级优化理论,在反应与分离动态协同作用下实现工况的优化与平滑调节,确保系统维持高品质运行特性。 (2)项目沿着学科交叉与融合方向,将化学工程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智能学习算法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相结合,提出不同工况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流程模拟、控制系统设计与集成优化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工程设计思想,并在常压反应与减压精馏集成的甲苯氯化反应精馏工业装置上进行工程应用研究,解决装置自动控制与平稳操作等实际控制问题,发挥强化过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低能耗的集成优势。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三维机织/编织高性能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
以高性能纤维(玻纤、碳纤、芳纶等)为增强体,通过自有独特专利技术制备三维正交、角联锁、间隔型机织物以及三维多向编织物,并通过树脂改性、复合成型等技术集成制备成系列三维机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系列结构材料具有质轻、高强、高模、耐冲击等性能、阻燃、隔音、隔热等特性,可广泛用于交通工具、体育用品、军事、安全防护等领域。 关键技术 ① 重构出“纤维-预制件-复合材料”在空间位置的真实图像,再现复合材料内部纤维束空间路径、偏转和纤维束间的接触状态,定量揭示工艺织造参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连续介质假设和有限变形理论,建立三维机织多尺度结构设计方法。 ②以界面相的微观结构为切入点,从设计合理的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微结构入手,将碳纳米材料作为纳米改性剂引入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中,揭示其界面增强增韧机理,最终确立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机制。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1)一种用于宽幅扁平碳纤维丝束的连续定型工艺ZL201010519415.1 (2)一种适用于无弯曲织物织造的夹头 ZL201310303000.4 (3)一种适用于无弯曲织物织造的送经装置 ZL201310302349.6 (4)一种无弯曲织物织造的纬纱递进装置 ZL201310302920.4 (5)一种体密度梯度变化的碳纤维针刺预制体 ZL201410159117.4 (6)一种深交联结构碳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摩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1501531119.6 项目成熟度:成熟度 5 级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可广泛用于交通工具、体育用品、军事、安全防护等领域。 
江南大学 2021-04-13
工业用高性能、多功能聚合物微球的开发
1、项目简介 (1)地板蜡制品用聚合物微球:利用不同的大分子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制备 具有功能性的高分子微球乳液,用于工业地板蜡水。技术性能指标:蜡膜光泽度高,耐磨擦性能优良,抗静电、硬度高、对基材附着性能优良; (2)水泥添加剂用聚合物微球:通过分子设计合成的亲水核/亲或疏水壳高分子微球乳液应用于水泥砂浆中。技术性能指标:提高水泥砂浆粘接性、耐水性、耐久性、柔韧性,与保温材料聚苯板的粘结强度大于 0.8MPa,与面砖粘结强度大于 1MPa; (3)三次采油用聚合物微球:制备尺寸可控、带有亲水性基团的聚合物微球用作油田三次开采用堵水剂,对油田高渗透层进行选择性堵水驱油。技术性能指标:可制备出不同规格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孔径的多孔介质内滞留、胀大、控制水的流度,改善或降低流度比,扩大波及面积,降低驱油过程水相渗透率。
江南大学 2021-04-13
高性能有机染料及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利于镍基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层间阴离子可以交换的特点,先后研发了NiFe系、 NiCo系、CoFe系LDH吸附剂,实现了对有机染料亚甲基橙色MO、重金属离子Cr6+、As3+的吸附,可用于环保行业对处理污水及重金属离子污染。成果先后发表于Chemosphere 152 (2016) 415-422、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234 (2016) 230-238、Colloids and Surfaces A 529 (2017) 907–915、Environ. Eng. Sci. 2018,35(4):373-381对有机染料MO的处理能力:NiFe-NO3-LDH 205.78 ;NiFe-Cl-LDH为 769.23 mg/g;NiCo-LDH为497 mg/g;CoFe-NO3-LDH 1,206mg/g。
重庆大学 2021-04-11
图像级超高分辨率高性能 激光雷达
Pandar128 图像级超高分辨率高性能激光雷达
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 2022-03-01
SC-0109润滑脂抗水淋性能测定仪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石油和石油产品行业标准SH/T0109-2004《润滑脂抗水淋性能测定法》的要求设计制造的,用于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在38℃和79℃试验时来评价润滑脂抵抗被水冲出轴承能力的新型产品。崇尚国际流行的人性化设计理念,采用数字显示器,简单明了。浴温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可靠。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AC 220V±10%;50Hz 2、消耗功 率:600W 3、控温方式:数字显示温控仪 4、水槽控温范围:室温~100℃,可调 5、水槽控温精度:±2℃ 6、温度传感器:Pt100(铂电阻) 7、轴承套转速:600±30r/min 8、喷射口水流速:5±0.5ml/s 9、水槽容量:≥750ml 10、环境温度:20~30℃ 11、环境湿度:≤85% 性能特点 1、本仪器采用电加热棒加热方式,加热速度快。 2、本机按标准来选购球轴承,计时器可精确到0.1S。 3、采用进口温控仪器,确保试验所需精度且稳定可靠。 4、水浴温度通过PT100传感器(电阻测温包)输入到温控器,本传感器反映灵敏,工作可靠。 5、本仪器压缩机体积小、质量轻、运行稳定、无振动,很适合化验室之用。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748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1
新冠病毒IgM/IgG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丁丹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金准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IgM/IgG抗体联合检测试剂盒,并已实现量产。 1例(63.9%),IgG阳性138例(87.3%),在151例健康对照及非新冠肺炎疾病中特异性为98.7%。
南开大学 2021-04-10
矿井工作面内部构造及异常综合 CT 测试方法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手段对煤矿生产勘探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要求对矿井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如断层、褶皱、破碎带、煤厚变化区、构造应力区等)进行全面了解。常规的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只能解决工作面内落差大于 5m 的断层,且在平面上有一定的摆动幅度,而井下需对影响安全高效生产的 2-3m 落差断层等地质异常进行有效探查。本方法利用层析成像原理,结合不同源的 CT 技术,包括地震波 CT、无线电波 CT、直流电法CT 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工作面内构造及异常的探查。通过对井下工作面双巷间数据采集与处理,获得面内煤层构造物性参数分布图,根据煤岩物性差异特征预测面内地质异常体,能准确地判断其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条件分布特征。(1)地震波 CT:利用工作面上、下两条巷道进行数据采集,通常把激发点(采用矿用炸药作为震源)布置在一条巷道,接收点布置在另一条巷道,采用“一发多收、一炮一放”的观测方式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炮点间距通常为 10-50m,接收点距为 5-15m,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调整。炸药量宜为 5-20mg,接收可采用三分量检波器。(2)无线电波 CT:工作面走向长度在 1000m 以内时,采用一发一收方式,即多个发射点布置在矿井巷道工作面的一条巷道中,无线电波透视仪接收机的多个接收点布置在另一条相邻巷道中;工作面走向长度在 1000m-2000m 之间时,采用一发双收方式,采用一台无线电波透视仪发射,两个接收机接收;工作面走向长度在 2000m 以上时,采用双发双收方式,且两台无线电波透视仪之间工作间距大于 1000m,每个发射机的发射点所发射的电磁波分别被各自的接收机的接收点接收。发射频率根据工作面倾斜长度可选择 0.158-1.25MHz 之间不同频段进行数据采集。(3)直流电法 CT:探测前的准备是在需要探测区域工作面侧煤帮每 5m 打一深 0.5m 的小眼,并用放炮用的黄泥捣实,以便探测时安装电极,使电极与煤(岩)体接触良好。现场按方案设计位置布置采集系统,测线电极、电缆等准备好后进行测试。使用仪器为并行电法仪采集全电场空间电位值,且在对穿两条巷道中沿侧帮腰线煤壁位置分别布置电法测线,每站测线长度为 315m,64 个电极,每个电极之间为 5m,当探测范围大时,每巷可采集多站测线采集数据。现场数据采集时要求工作面停电。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游梁式抽油机远程平衡测试方法
一种该平衡测试方法包括启动抽油机平衡测试程序,先借助于电流法进行初步的,不太精确的判断,得出抽油机的初始平衡率,这样一旦抽油机严重不平衡时可以马上判断出,不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判断过程,而虽然通过电流法判断出抽油机的平衡状态但也要进行下一步的电能法判断过程,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判断出抽油机的真实平衡状态,避免了采用一种判断方法带来的误差偏差,同时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可以在现有电流法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即可实现,是对目前平衡率判断方法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目前技术装备的改造十分有意义.
东北石油大学 2021-04-3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1 92 93
  • ...
  • 633 6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