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合成工艺的绿色化研究
设计废水处理方案时,采用了“生产工艺废水套用-蒸发回用-结晶”这样的一个内循环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以及无机盐。可以实现水回用,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是超高效、广谱、安全的绿色化农药品种,分别于2007、2013年通过农业部审核,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证。其中单嘧磺隆适用于小麦、谷子、玉米等主要作物,尤其是作为谷子除草剂,它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为5.1亿亩,小麦4.5亿亩,谷子3000万亩,市场相当广阔。目前单嘧磺隆、单嘧磺酯原药生产废水量较大,亟需对它们的合成工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实现合成工艺绿色化,使整个工艺废水达到“零排放”。 项目特色和创新之处:设计单嘧磺隆生产工艺路线时,对氨解工段反应进行改进,用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使生产工艺更为绿色化;对氨基酯工段后处理进行了改进,通过蒸馏回收了丙酮;对关环工段后处理进行了改进,在近回流情况下通过水萃取除掉无机盐,水可以通过蒸发回用,既保证了中间体的纯度,又减少了废水排放。设计废水处理方案时,采用了“生产工艺废水套用-蒸发回用-结晶”这样的一个内循环过程,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以及无机盐。可以实现水回用,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满足了节能环保的要求。该方法操作简便,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运行成本低。 社会贡献和经济效益:可降低单嘧磺隆生产工艺废水的处理成本,而且回收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以及部分原料,能基本达到废液“零排放”。同时,可能将该方法应用于同类产品单嘧磺酯等的生产工艺废水处理中。该项目不仅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基本实现生产工艺“绿色化”,这对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开大学 2022-07-29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
中试阶段/n成果简介: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团队多年来逐渐形成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两大特色领域。(1)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目标是破译基因组“天书”,大规模发掘重要的功能基因及调控元件,弄清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网络,实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我国传统农业。构建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和平台,包括大量作图群体和创新种质、T-DNA插入突变体库,全基因组表达谱,籼稻全长cDNA文库、本地化生物学信息平台。以水稻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和营养高效利用等重要农艺性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人才需求:绿色助剂、可代替助剂、高含量助剂的人才需求
绿色助剂、可代替助剂、高含量助剂的人才需求
山东斯递尔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13
绿色充填胶凝材料研发及尾砂似膏体制备采矿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充填采矿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通常仅用于有色、黄金、贵金属等高价值矿体开采的全尾砂充填采矿法,近 10 年来已在铁矿、煤矿等低价值资源开发中应用,并且具有逐年发展趋势。与其他采矿方法相比,充填法采矿不仅采矿工艺复杂,生产能力低,而且充填采矿成本高,因此采矿经济效益差,影响充填采矿技术推广应用。特别对于低品位大型铁矿,通常以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实施全尾砂充填法开采,其胶结充填体强度低,水泥用量大,导致充填采矿成本居高不下,显著降低充填采矿经济效益。 近 10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低成本充填胶凝材料以及膏体充填技术。以胶固粉为代表的新型充填胶凝材料在充填矿山中应用,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胶固粉一类新型充填胶凝材料以矿渣为主,与复合激发剂(C 料)在矿山制备。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保重视和管理,对钢铁和水泥产业限产,作为水泥掺合料的矿渣成为一种宝贵的短缺资源,其材料成本在逐年提高且供不应求;由于激发剂成本提高和远距离运费,由此制备的胶固粉一类全尾砂充填胶凝材料成本逐年提高,目前基本上接近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材料成本。 钢渣、脱硫石膏、氟石膏、磷石膏、电石渣、鎂渣等低品质固体废弃物资源,由于其活性低、资源化利用成本高,作为水泥掺合料存在安定性等问题,因此资源化利用率低,目前仍是名副其实的固体废弃物。本项目利用钢渣等低品质固体废弃物,开发全固废绿色充填胶凝材料,以及超细尾砂似膏体制备技术,在充填矿山尤其是低价值充填矿山应用,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充填采矿成本,而且还可以实现低品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附加值和规模化利用。 本项目核心技术成果开发出的全固废绿色充填胶凝材料,与水泥和胶固粉相比,充填材料成本大约是水泥或胶固粉成本的 50%~70%,而固废废弃物利用100%,其中较难利用的钢渣、脱硫石膏等低品质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将达到 55%以上。与胶固粉相比,其胶结体早期强度较低,但后期强度(28d)基本持平。因此,该种充填胶凝材料可以应用于大型贫铁矿阶段嗣后充填矿山以及对早期强度要求不高的上向分层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粉煤成型及催化热解-活化耦合多联产技术
煤是一种廉价的、使用量最大的、短期内无法替代的能源。随着机械化采煤技术的普及,煤炭在开采过程中的块煤率降低,粉煤、末煤率却高达 40~60% 以上。粉煤与块煤的价格相差甚远,如不加以合理利用,会给煤炭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周安宁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这一现状及粉煤热解加工利用难题,成功开发了新型粉煤成型技术及连续式梯级热解 - 活化耦合多联产移动床(自有专利技术),在实现粉煤热解加工利用的同时,多联产兰炭(或高附加值的活性炭)和氢气。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10 余篇。目前该成果已进入中试开发阶段。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腈水解酶催化制备亚氨基二乙酸项目
亚氨基二乙酸(IDA)是生产除草剂草甘膦的重要中间体。它也被用于生产新型两性铬络合 品红染料、漂白活化剂、顺铂类抗癌药物等。目前生产亚氨基二乙酸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生物 合成法。利用高效、高酶活、稳定的产腈水解酶生产亚氨基二乙酸,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方 向,有着化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项目筛选到一株高效、高酶活、稳定的产腈水解酶的 菌株,一步水解得到所需的亚氨基二乙酸。 本项目通过筛选适合的菌株、对菌株发酵优化以及整个催化过程的优化,最后分离纯化得 到亚氨基二乙酸。整个反应过程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无副产物产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
"本成果主要依托国家“863”计划(课题名称: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课题编号:2015AA03A401),由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天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单位共同研发完成。南京大学董林教授为项目负责人。 董林教授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稀土基催化剂的制备科学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以及有关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消除方面的应用技术探索。基于前期相关工作积累,成功开发出了低温稀土铈基催化剂配方。 经石河子大学的工业放大及新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的侧线运行,该配方可以满足在100 ℃运行3000 h以上的寿命及稳定性测试,脱硝效率达55 %以上,并且通过了2000 m3/h级侧线验证(图1)。 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随着燃煤电厂尾端烟气脱硝工艺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氮氧化物超低温催化消除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当前“超洁净”排放的趋势,有望在各大电厂及工业窑炉等推广使用。 经石河子大学的工业放大及新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的侧线运行,该配方可以满足在100 ℃运行3000 h以上的寿命及稳定性测试,脱硝效率达55 %以上,并且通过了2000 m3/h级侧线验证。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随着燃煤电厂尾端烟气脱硝工艺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氮氧化物超低温催化消除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当前“超洁净”排放的趋势,有望在各大电厂及工业窑炉等推广使用。 经过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的多年攻关,我国除尘和脱硫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关于氮氧化物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超低温条件(100-150 oC)下的脱硝技术。 基于国家当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燃煤电厂在现有烟气处理运行模式下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除尘-脱硫-低温脱硝”技术路线(图2),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 与传统脱硝技术路线相比,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采用了新型工艺路线 传统燃煤电厂烟气处理多采用“脱硝-除尘-脱硫”的工艺路线(图2上)。这一路线能够很好地利用高温烟气,但催化剂寿命受制于粉尘的冲刷,通常只能稳定运行2-3年。 本课题采用“除尘-脱硫-低温脱硝”的技术路线(图2下),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既可以作为氮氧化物“超洁净”排放的有效保障,也可以作为脱硝工艺的新技术路线使用。 同时,由于烟气经过前期除尘和脱硫后,干扰组分(粉尘、SO2和碱重金属等)极大减少,这有利于催化剂长时间稳定运行。 2. 开发低温稀土基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填补了国内外研究领域空白 目前,我们开发的超低温脱硝催化剂经2000 m3/h级烟气流量侧线试验后,已连续稳定运行3000 h以上,脱硝效率保持在55 %以上,远远低于目前已有工业应用报道的脱硝催化剂温度(如,荷兰壳牌公司生产的TiO2-V2O5催化剂工作温度最低,为140 oC),进一步拓展了脱硝催化剂的最低工作温度区间(图3)。
南京大学 2021-04-10
乙炔氢氯化制氯乙烯Au基催化剂
"氯乙烯(VCM)主要用于合成聚氯乙烯树脂(PVC)。目前我国氯乙烯生产主要通过乙炔法生产。然而,乙炔法一直采用剧毒的氯化汞催化剂,严重制约着乙炔法的可持续发展。Au催化剂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最有可能工业化的非汞催化剂。本研究制备了一种促进型Au基催化剂,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Au活性物种的失活、催化剂载体表面的积碳消除作用有明显的促进效应。稳定性考评结果显示,在工业条件下,氯乙烯选择性为100%,预估寿命超过3000 h。相关研究结果已申请多项中国专利。 项目已完成实验室小试和催化剂组成,载体等参数的优化和催化剂放大制备。拟应用于全国层面的氯碱行业替代剧毒氯化汞催化剂,即煤基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单体过程中的关键催化剂,在不改变原有乙炔氢氯化工业反应条件前体下仅替换现有氯化汞催化剂即可,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厦门大学 2021-04-10
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的生产技术
我国目前工业副产氯化氢总量达380万吨/年,随着MDI、TDI、甲烷氯化物等涉氯产品的 大规模扩产和氯碱行业的发展,预计未来5年内副产氯化氢总量将达到500万吨/年,大量副产 氯化氢的循环利用问题已成为制约聚氨酯、氯碱、有机氟行业、农药、医药化工等众多行业发 展的共性难题。以氯化氢为原料生产氯气,实现氯资源循环利用,能够有效解决副产氯化氢问 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氯碱行业的优化升级。我们开发了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的铜基催化剂,在单管试验装置上连续稳定运行9600小时的基础上,建成 了国内首套千吨级中试装置,氯化氢的转化率超过80%,为2016年在上海化工区建成10万吨级 生产装置奠定了基础,该项目已被列入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将使我国成为全球 第二个拥有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技术的国家。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工业源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催化净化技术
工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大多具有一定的环境毒性,VOCs的污染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环境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排放法规。我国在生产和使用化学品过程中(如石化、制鞋业、皮革业、喷漆和涂料等行业),所产生的有机废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内外实践证明催化氧化是治理工业有机气体污染物的最有效方法。本项目针对VOCs净化催化剂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难题(低温催化活性和高温稳定性;减少贵金属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运用纳米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净化催化剂的关键材料-高性能与稳定性有机结合的稀土储氧材料、高温稳定的大比表面氧化铝复合氧化物;在净化催 化剂的组成设计方面,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提出了“稀土-非贵金属-微量贵金属”的催化剂活性组分设计方案,降低了贵金属用量,从而显著降低了催化剂生产成本;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解决了均质、稳定、高净化效率的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真空涂覆-负压抽提技术)和基于纳米组装技术的活性组分一次性涂覆技术,从而制备了高性能的VOCs净化催化剂。本项目在多家化工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9 30 31
  • ...
  • 70 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