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GS煤气高速燃烧器成套装置
GS系列煤气燃烧器的特点及性能指标 (1)喷出速度高  GS烧嘴的喷出速度最高可达350 m/s,为国内同类产品的5倍以上; (2)噪音低  在喷出速度为200 m/s时,噪音只有75 - 78 dB(A),而国内同类产品在60 m/s 喷出速度时的噪音通常已达80 dB(A); (3)速度和温度的可调范围大  GS烧嘴的喷出速度可在50 -450 m/s范围内灵活调节,炉内温度的控制范围为150 - 1500℃; (4)炉内温差小 最小可小至5℃; (5)燃料调节比大  GS烧嘴在正常空燃比(a=1.05 ~ 1.06)情况下,调节比为3 ~ 5;在用于调温时,调节比可以大于30。 (6)适用燃料广 本燃烧器可使用的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气、焦炉煤气、混合煤气、热脏煤气、荒煤气等热值在3.5MJ-90MJ/m3的各种气体燃料。 (7)配套设备功能齐全、性能好   GS系列煤气燃烧器除可单独使用外,尚可配置一些其它设备以提高自动调节能力和自动控制水平,这些配套设备包括:GDY型高压电点火器、ZHJ型火焰监测器、RK型自动点火与燃烧程序控制器。 本产品可以应用于各种燃用气体燃料(天然气、液化气、焦炉煤气、混合煤气、热脏煤气、荒煤气等)的工业炉窑,特别是在环保要求高的地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提高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效能技术
由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攀枝花钢铁公司开发的提高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效能技术已在攀钢1350mm板坯连铸机上应用多年。这项技术使结晶器振动装置寿命提高近十倍,连铸机作业率由64.18%提高到76.85%,铸坯合格率由99.08%提高到99.33%。本研究属国内首例,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通过了四川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该项目采用“板坯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仿弧误差三维在线同步测试分析”技术;“系统频谱特性三维多点在线分析”技术;“平台弹性地基频率特性影响测试分析”技术和“四偏心轮振动装置四连杆静不定受力在线同步测试分析”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取得经济效益100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胃肠减压器收纳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胃肠减压器收纳装置,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上方的胃肠减压器盛放槽,所述胃肠减压器盛放槽侧面设置若干引线装置,所述引线装置至少包括两行,且任一行包括若干引线槽,所述底座靠近引线装置的边缘设置若干引线夹,所述引线夹数量等于引线装置行数。本实用新型将同时实现了胃肠减压器和胃管的排放,提高了胃管的盛放效率,由于胃管放置时不会出现纠缠和挤压的情况,利于病人的治疗。
青岛大学 2021-04-13
提高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效能技术
由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攀枝花钢铁公司开发的提高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效能技术已在攀钢1350mm板坯连铸机上应用多年。这项技术使结晶器振动装置寿命提高近十倍,连铸机作业率由64.18%提高到76.85%,铸坯合格率由99.08%提高到99.33%。本研究属国内首例,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通过了四川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该项目采用“板坯连铸机结晶器振动装置仿弧误差三维在线同步测试分析”技术;“系统频谱特性三维多点在线分析”技术;“平台弹性地基频率特性影响测试分析”技术和“四偏心轮振动装置四连杆静不定受力在线同步测试分析”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取得经济效益100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 应用范围:连铸机振动装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液压离合器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压离合器冷却装置,它包括冷却油回收箱、液压动力单元和油冷却器,其中冷却油回收箱包括冷却油回收罩、密封圈、截止球阀、冷却油回收罩底座和集油池;液压动力单元包括减震条、油箱、阀块、隔板、液位液温计、温度计、蝶阀、交流电机、联轴器、液压泵、软管、单向节流阀、压力传感器、截止球阀、流量计、过滤器、压力表、测压接头、溢流阀、空气过滤器、液位计、钟形罩。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实现对于离合器冷却油的全面回收,具有油液回收装置布置灵活,回收和冷却效率高,油液过滤效果好的优点。
浙江大学 2021-04-13
无针注射器的辅助注射装置
一种无针注射器的辅助注射装置,涉及无针注射领域,由滑套、上限位环、下限位 环、套筒、内弹簧、螺母、外弹簧、滑动架和粘扣带组成。其中,滑套空套在无针注射器的 外壁上;上限位环和下限位环与无针注射器的外壁固连,并分别位于滑套的两端;套筒与滑 套通过螺纹相连接;内弹簧空套在无针注射器的安瓿上;两个螺母、外弹簧、滑动架依次安装于套筒上,两个螺母通过螺纹拧在套筒的外壁上;外弹簧空套在套筒上;滑动架通过滑移 副安装在套筒上;粘扣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滑动架上。本发明结构简单,能有效绷紧皮肤,固 定注射靶区,减少湿射几率,避免注射过程中无针注射器相对于皮肤横向移动,能有效解决 无针注射器在使用时存在的技术难题。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一种负压吸引器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压吸引器过滤装置,包括吸引器管和外接头;所述吸引器管和外接头之间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筒状侧壁;所述侧壁一端设置有完全覆盖其开口的过滤网, 另一端内壁上沿其圆周设置有向过滤网方向倾斜的挡网。本实用新型设计简洁,结构合理,方便使用, 
武汉大学 2021-04-14
非编码RNA的染色质结合机制研究
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广泛转录产生了大量的非编码RNA,相比于细胞质定位的蛋白编码mRNA,这些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启动子和增强子关联的不稳定转录本(uaRNA、eRNA)等更倾向于结合染色质参与调控染色质结构、转录和RNA加工等过程。尽管零星报导少数RNA核滞留的现象,但为何大部分lncRNA会滞留于染色质上行使调控功能,仍是个不解之谜。上世纪80年代初,Joan Steitz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抗体分离提取 U1,U2, U4, U5和U6小核糖核蛋白粒子(又称为 snRNP),揭示了它们参与RNA剪接的经典功能。近年来施一公团队系统报导了真核生物剪切体的原子结构和生化功能。然而,一直让人困惑的是,细胞内U1 snRNP的数量为什么比其它剪接相关snRNP高 2-5倍。虽然Gideon Dreyfuss和Phil Sharp等团队曾揭示U1 snRNP调控转录终止和方向的非经典功能,U1 snRNP在细胞中的丰富存在仍然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了探究lncRNA的染色质结合机制,研究者首先建立和运用一套新颖的mutREL-seq方法来高精度筛选调控RNA定位的关键序列,意外发现了U1 snRNP识别位点参与调控候选RNA的染色质滞留。相比于蛋白编码基因,lncRNA转录本含有更多的U1识别位点(同时也是潜在的5’剪接供体位点),而其基因组区域具有更少的3’剪接受体位点。并且U1 snRNP更高水平地结合在lncRNA上。随后,研究者分别使用antisense morpholino oligos(AMO)和auxin-induced degron(AID)诱导蛋白降解系统,来抑制U1 snRNA和核心蛋白组分SNRNP70的功能。研究者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近一半的lncRNA受U1 snRNP调控。另外,与转录调控元件关联的不稳定非编码转录本如uaRNA、eRNA等,它们的染色质结合在U1 snRNP抑制后也显著下降。研究者进一步证明了U1 snRNP直接调控成熟lncRNA与染色质的结合,而不是通过影响RNA合成、加工或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机制上,研究者鉴定了U1 snRNP在染色质上的互作蛋白,发现U1 snRNP结合特定磷酸化状态的RNA转录聚合酶II(Pol II)。转录抑制明显降低了U1 snRNP及其所调控的非编码RNA与染色质的结合,表明U1 snRNP通过与磷酸化的Pol II互作来介导其互作RNA与染色质的结合。最后,研究者通过以lncRNA Malat1为例,进一步验证了U1 snRNP对其染色质结合的调控作用。去除SNRNP70后,绝大部分Malat1 “核斑”定位信号消失,并弥散在核质及细胞质中。同时,Malat1在活跃表达基因染色质区域的结合信号显著下降,表明U1 snRNP不仅可以将Malat1滞留在染色质上,同时也参与调控后者在染色质上的移动及其与靶基因的结合。综上,研究者提出如下模型(图1):5’和3’剪接位点在lncRNA上的不对称分布,致使U1 snRNP持续结合在lncRNA转录本上,而不能通过RNA剪接过程释放,从而介导了lncRNA的染色质滞留。磷酸化Pol II进一步介导了lncRNA-U1 snRNP复合体在染色质上的移动(mobilization)。对于大多数低丰度、不稳定的lncRNA,它们只能靶向结合邻近的染色质区域(顺式cis作用);而对于少数稳定和高丰度的lncRNA,如Malat1,U1 snRNP促进了其迁移和结合更多的靶基因区域(反式trans作用)。图1. U1 snRNP介导非编码RNA染色质结合的模式图。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05-3
清华大学 2021-04-10
计算资源可伸缩的视频编码传输优化技术
本技术成果是主要针对视频编码新标准HEVC或H264优化技术集合,其中包括一个已授权的专利和若 干正在申请的专利
中山大学 2021-04-10
可遗传编码的组蛋白光交联标签
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对于表观遗传调控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一系列新的赖氨酸化学修饰(如巴豆酰化、琥珀酰化等)展示出组蛋白修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特征。可遗传编码的光交联探针已经成为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成功地将该技术拓展到组蛋白的化学修饰研究中,开发了可遗传编码的组蛋白光亲和标签,将会极大地推动组蛋白化学修饰的识别机制和功能研究。该技术的设计包括两个部分:a)一套带有翻译后修饰的赖氨酸遗传编码系统,可以在特定位点插入带修饰的赖氨酸。此外,在赖氨酸的主链上还带有光交联基团,可在UV光下与修饰相关的蛋白发生共价交联,可以用于研究该修饰特定的效应蛋白。b)一套带有保护基团的赖氨酸遗传编码系统,保护基团可以在大肠杆菌自身的还原性环境中发生脱除,将带有光交联基团的赖氨酸定点插入到组蛋白当中,用于证实交联到的效应蛋白的特异性。该团队以巴豆酰化修饰为代表,发展了该技术对应的赖氨酸巴豆酰化修饰的光交联探针(K*cr)和带有保护基团的光交联探针(PNBK*)两个探针,将这两种探针分别引入到组蛋白H3的56位和79位,并通过光交联基团捕捉到了H3上79位巴豆酰化的去乙酰化酶Sirt3。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613 61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