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面向汽车开发和制造领域的智能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段书凯教授团队完成的“面向汽车开发和制造领域的智能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技术密集产业,涉及到许多科学领域里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该获奖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创新,以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国产化为目标,为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和整车企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自主技术创新,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解决了汽车制造过程中的生产环境复杂、效率低下、生产节奏不合拍,以及汽车产品中动力传动系统效率低、关键控制技术长期缺失等瓶颈问题,通过该成果的实施,有望显著提升汽车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领域的智能化技术,实现该领域的重大创新。
西南大学 2021-04-10
碳化硅提纯工艺信息化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
碳化硅微粉的提纯工艺要求实时在线监测提纯罐中微粉溶液的温度、液位、搅拌机时间等参量;如果分别选购市场上已有的数字化测温仪、液位计和搅拌机运动监测(如转速)仪表分别监测相关参量,还需另外选购工业控制计算机(车间环境温度夏季高达50℃以上,普通PC机无法胜任),以便把测温仪、液位计和(搅拌机)运动监测的信号实时采集和存储。此方案不仅成本高,而且占用车间生产、物流空间较多,将对车间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此(受连云港乐园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委托)我们以增强型嵌入式微控制器AT89S52为核心,自行设计研制了集提纯罐溶液温度、液位、搅拌机监测与提纯工艺管理于一体的智能化多参量监测仪。该仪器支持时下流行的在系统编程(In-SystemProgramming)下载技术,便于今后的程序升级;采用液晶显示器和键盘作为人机接口;采用Flash存储器AT29C010A作数据备份之用;采用一主多从的方式通过RS-485总线协议实现分布式结点与上位机的通信,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东南大学 2021-04-10
利用浮选尾矿回收磷并生产石膏晶须和氯化镁技术
中试阶段/n本项目解决浮选尾矿污染、回收磷资源并生产石膏晶须和氯化镁技术问题。可以尾矿中98%的磷、利用95%的钙和99%的镁,生产的石膏晶须长径比达到5080,氯化镁达到工业一级品标准,具体技术指标如下:。相关概述:(1)特点:资源回收率高,成本低;(2)适用矿:浮选磷尾矿;(3)废水废气回收利用,无环境污染;(4)能高质利用磷尾矿。。生产条件:陶瓷反应釜;蒸馏釜;结晶釜;回水池。。支持额度:。500。万元。承接单位:。湖北省。项目进展:。本项目解决浮选尾矿污染、回收磷资源并生产石膏晶须和氯化镁技术问题。可以尾矿中98%的磷、利用95%的钙和99%的镁,生产的石膏晶须长径比达到5080,氯化镁达到工业一级品标准,具体技术指标如下:相关概述:(1)特点:资源回收率高,成本低;(2)适用矿:浮选磷尾矿;(3)废水废气回收利用,无环境污染;(4)能高质利用磷尾矿。生产条件:陶瓷反应釜;蒸馏釜;结晶釜;回水池。。项目基本内容:。我国能利用的磷矿资源中,都需要选矿,产生大量的浮选磷尾矿而在成环境污染;本项目利用磷尾矿和副产盐酸和磷酸回收磷酸,生产石膏晶须和氯化镁,所用原料为负成本,回收磷可以直接用于复合肥生产、石膏晶须为高质原料,氯化镁用于高档陶瓷或阻燃剂的原料。能满足环保、节能,效益的要求。因此有广泛的市场前景。生产1吨尾矿成本约600元,产出1200元1200元/吨,效益明显。本项目解决浮选尾矿污染、回收磷资源并生产石膏晶须和氯化镁技术问题。可以尾矿中98%的磷、利用95%的钙和99%的镁,生产的石膏晶须长径比达到5080,氯化镁达到工业一级品标准,具体技术指标如下:相关概述:(1)特点:资源回收率高,成本低;(2)适用矿:浮选磷尾矿;(3)废水废气回收利用,无环境污染;(4)能高质利用磷尾矿。生产条件:陶瓷反应釜;蒸馏釜;结晶釜;回水池。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农田硝态氮检测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农田硝态氮检测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检测不同浓度的标准样本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第一响应电势和第二响应电势;根据各个浓度的标准样本溶液在各个温度下的第一响应电势和第二响应电势,建立检测模型;检测所述待检测土壤浸提液在农田环境温度下的第一响应电势和第二响应电势;利用所述检测模型计算所述土壤浸提液的硝酸根离子浓度;根据土壤浸提液的硝酸根离子浓度确定待检测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本发明所建立的检测模型不仅考虑了共存离子氯离子对硝酸根离子电极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温度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硝态氮的检测准确率。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有源和无源器件的小型力触觉再现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有源和无源器件的小型力触觉再现方法,步骤如下:首先进行磁流变阻尼器和直流电机的标定,获得输入电流和输出力矩的关系;将预期力/力矩数值转换成磁流变阻尼器的电流输入,由磁流变阻尼器输出相应力矩,再经力触觉传递装置作用于操作人员身体;其次,安装在力/力矩作用点的传感器测量实际作用的力/力矩,比较实际输出与预期力/力矩数值,计算力/力矩误差;最后,将力/力矩误差转换成直流电机的输入信号,驱动直流电机产生误差所对应的力矩;本发明可实现小型器件输出大范围、高精度力/力矩,使得力触觉再现设备更加轻便、小巧,提升了力触觉交互的逼真度;可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遥操作机器人控制、医疗等领域。
东南大学 2021-04-11
关于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9月13日至19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方式向我办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22-09-13
教育部公布最新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
此次公布的名单共涉及458个单位,其中433所高校。
教育部 2022-09-13
基于共变正交和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技术
可以量产/n该项目公开了一种基于共变正交和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神经网络参数,再利用神经网络参数进行网络流量计算。基于共变正交原理的流量预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预测网络中的流量变化趋势,但对流量数值的精度预测上还有较大差距;基于神经网络的流量预测方法由于其无法准确描述网络流量的特性,因此在预测流量的变化趋势上效果一般,但在流量数值的精度预测上比较有效。该发明将这两种流量预测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基于汽车轻量化的少片簧关键工艺和材料技术研究
项目概况 该项目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片簧及关键工艺和材料技术,实现其轻量化、高性能和长寿命要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承受高应力少片簧的关键制造技术,申请了“承受高应力的高强度变截面簧片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200710132237.5)。 本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获得2008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特点 在少片簧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高洁净度、控制夹杂物形态和减少夹杂物数量、形变细化晶粒、表面无全脱碳的新型高强度弹簧钢,对少片簧进行变截面控温轧制,细化晶粒,减少表面缺陷,优化热处理工艺,减少脱碳,改善韧性;,提高表面应力喷丸的预应力大小和喷丸强度等措施,解决了少片簧在承受应力水平提高后,其强度提高和疲劳性能的匹配问题,以及疲劳性能对表面和内部缺陷敏感性显著增加的问题,稳定和提高了少片簧疲劳性能,实现了承受高应力的高性能、长寿命少片簧开发,可减轻悬架弹簧重量20~30%,提高平顺性约10%,具有明显的省材节能降耗效果。技术指标     少片簧设计应力1000-1200MPa、抗拉强度水平≥1800MPa,减轻悬架弹簧重量约20~30%,提高平顺性约10%,满足台架疲劳寿命和实际使用要求。市场前景     本项目已在依维柯系列轻型客车系列上实现了少片簧的国产化批量生产应用,取代了进口,满足了近万台份依维柯车的高端市场需求,减轻了悬架重量,提高了整车平顺性及乘座舒适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正推广应用于更多的车型上。鉴于高应力少片簧具有整车轻量化、提高整车平顺性和降低材料消耗和燃油消耗等减重、节能、环保的效果,因此,该项目具有十分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一种荆芥内酯邻溴苯甲酸酯及其制备工艺和用途
【发 明 人】 丁安伟 ; 单鸣秋 ; 张丽 ; 李念光 ; 曹雨诞 ; 包贝华【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荆芥内酯邻溴苯甲酸酯及其制备工艺和用途,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荆芥内酯邻溴苯甲酸酯及其制备工艺和用途,荆芥内酯邻溴苯甲酸酯,其特征是分子式为C17H17BrO4,熔点为184-186℃,其比旋度为本发明还公开了它的提取方法,以及在制备抗疱疹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2 243 244
  • ...
  • 402 4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