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网络阅卷
实现客观题自动阅卷,主观题网上评卷和成绩数据的统计分析全部在计算机网上进行,特别是统计分析数据可直接在服务器上发布,既可免去人工阅卷方式逐级汇总及上报的麻烦,又可直接供教学讲评、质量分析使用,最大限度实现成绩数据的资源共享,满足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需要。
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网络阅卷
1.采用“智能识别,无需额外定位技术”,印刷要求低,使用方便 本系统采用国内目前最先进的“智能识别”技术,答卷设计无需增加额外的定位点、定位线或同步头,也不需要以答题区域的边框、转角等作为定位识别符,确保了不因答题区域的线框偏移、变形、模糊或断线等因素影响扫描识别的稳定性及准确率。且系统中设置了自动识别偏移、折角检测、双页进纸等。 2.试卷纸张适应性好,支持超薄、加长纸扫描 本系统支持使用50克以上普通纸,以复印、速印或胶印方式双面印制答卷,2010年安徽中考各科试卷在本系统中均顺利通过扫描。 3.支持任意答题卷或答题卡的扫描、阅卷 由于采用了“智能识别”技术,本系统可做到在预先不知答题卡设计的情况下对任意答题卡或答题卷的顺利扫描和阅卷工作。2010年安徽中考阅卷成功使用本系统即是很好的例证。 4.互联网阅卷优势明显 本系统支持A4、A3及不规则尺寸的答卷扫描识,且A3答题卡在200dpi分辨率下,其双面扫描的影象文件容量不大于250K,这就确保了在当前互联网带宽不是很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流畅的进行互联网阅卷;本系统不仅支持在局域网、广域网或互联网上进行阅卷,并且提供B/S和C/S结构的可选系统,具有支持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在家里阅卷或跨地区学校联考远程网上阅卷功能; 5.分布式设计,轻松实现联考 本系统采用C/S结构,支持分点联合阅卷功能,可以轻松实现与其他同样应用本系统的兄弟单位一起进行联考阅卷。 6.答卷扫描与考生考号、客观题涂点识别同步完成,无须行进行二次识别操作 本系统在答卷扫描的同时即完成客观题答案的准确识别,当扫描完成时,客观题的识别工作即全部完成,有利于及时发现扫描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便于及时进行查错和纠错操作。如果采用严格定位技术设计的产品,扫描与识别分二次进行,先扫描后识别。 7.答题卷设计灵活,支持多种统计与分析 本系统支持单选、多选的客观题任意混排,不限制客观题答案选项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26个)以及不限制答案的组合方式,同时支持客观题的题目和涂点混排。 本系统也支持主客观题部分的选做题(M选N,M≥N,如2选1、3选2等)评卷及数据处理功能,即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选做的标识并进行处理;同一大题的不同选题应可以交由不同分组的老师独立评阅;且支持公共答题区域和8字码(七段码)识别,以最节省纸张的方式实现选项较多的选做题。 支持A、B卷的答题卡及常用条形码考生考号的自动识别,同时支持题卡合一和题卡分离的模式。 本系统支持评卷题目按照题组分组阅卷以及统计分析功能,从而实现对文综、理综中单个科目(如: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分科单独统计分析。 8.系统适应性强、容错性好 支持试卷印刷异常的特殊情况处理功能,确保在出现例如:试卷页码漏印、试卷印刷有倾斜、客观题涂点印刷不完整、试卷有小幅褶皱等情况下的正常扫描识别功能。 9.可实现与主流高速扫描仪的无缝对接 本系统设计使用底层协议实现与当前主流的高速扫描仪无缝对接,采用本系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图形加速卡,即可实现对答卷的扫描识别速度不低于扫描仪的标称值,实时性达到100%(即:正确识别的答卷扫描识别量 ≧ 扫描仪标称速度 X 实际扫描时间)。 10.支持典型试卷、电子化批注,便于课堂讲评 支持在试卷上做类似于人工阅卷评卷给分的给分标记,在标记时完成登分;试卷评阅的痕迹能以图像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并与阅卷过程中的标记及得分进行合成生成电子图像。 在评卷过程中对典型试卷可随时作标记,阅卷完成后方便调阅,使课堂讲解更直观、生动。
安徽科迅教育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2021-08-23
网络阅卷
网络阅卷系统专为教育局用户设计,主要适用于高厉害考试(中考、高考等)阅卷应用,能与中考、高考真正接轨。系统具有答题卡制作、试卷扫描、阅卷、评卷管理控制、成绩统计分析等功能。从答题卡扫描到阅卷,网络阅卷系统不仅能减轻教师阅卷负担,而且能够助力教师更有效地提高阅卷质量和阅卷效率,提高阅卷的准确度与公平性。网络阅卷远程服务中心网络阅卷远程服务中心由网络阅卷系统和服务中心管理平台组成,是专为网络阅卷系统而增设的远程服务部门。用户在本地完成答题卡扫描工作后,其他工作,如考试定义、答题卡模版制作、裁切、成绩统计等,均可交由网络阅卷远程服务中心来完成,从而优化管理过程,减轻工作负担。为什么要选择远程服务中心? 专业、高效、简单、方便、快捷降低阅卷考务工作出错率,减轻用户工作负担用户可远程操作、监控,管理更灵活远程服务无地域限制,节约成本
广州光大教育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岩石材料裂纹演化机理及非连续数值方法研究
开展岩石裂纹扩展与连接机理的研究,对于预测岩 石(体)工程的失稳破坏以及提高油气产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 值。主要取得的科学发现点如下:(1) 在试验研究方面,研发了适用于裂隙岩石的高精度数字量测技术,发 现了非连续岩石材料中的裂纹扩展与连接规律,建立了非连续岩石材料应力跌落 与裂纹演化规律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岩石材料中的裂纹演化规律,为理论和数值 研究裂纹演化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2) 在理论研究方面,利用内变量热力学理论和伪力法,揭示了裂隙岩体 的损伤局部化机理,建立了岩石(体)损伤局部化分叉模型;基于断裂力学原理, 提出了岩石(体)的非线性强度准则,为开展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演化过程的数 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3) 在数值方法方面,提出了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编制了广义粒子 动力学多线程高效并行计算程序,成功实现了二维和三维裂纹演化过程的数值模 拟,揭示了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演化的细观机理,为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了 计算平台。(4) 在工程应用方面,实现了锦屏I级水电站深埋地下洞室非连续围岩损 伤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阐释了地下洞室非连续围岩的破裂 发展规律,揭示了深埋地下洞室围岩的损伤失稳机制。
重庆大学 2021-04-11
在原子核壳演化研究上的新进展
双幻核132Sn(Z=50,N=82)附近由于实验数据缺乏,人们对该区域壳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一直存在着争论。因此,实验上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壳演化特征,探讨壳演化内在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课题,对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也有重要意义。图1. 奇质量Ag同位素第一个1/2-态和9/2+态 图2. (a) 理论计算的质子有效单粒子能能级差的系统性演化 曲线。(b) 中子在h11/2轨道的占据 近期,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智焕、华辉课题组和合作者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开展了对123Pd和125Pd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首次在衰变子核123Ag和125Ag 的低激发能区发现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异能态。利用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讨论了奇质量Ag同位素中由πg9/2 和 πp1/2两个轨道形成的Z=40次闭壳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见图1)。研究表明在N=82处,Z=40次闭壳能隙可能存在明显的减小。为了进一步了解壳演化的微观机制,使用包含了张量力的壳模型计算了这个质量区单粒子轨道的演化,结果显示相比于N=50处,Z=40次闭壳能隙在N =82处存在明显的减小,张量力对 Ag 同位素中πg9/2 和 πp1/2 轨道以及 Z=40 次闭壳能隙在接近 N=82 时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见图2)。
北京大学 2021-04-11
岩石材料裂纹演化机理及非连续数值方法研究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岩石(体)是一种复杂的天然介质,在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过程中,内部孕 育了各种规模和尺度的缺陷(如节理、裂隙和断层等),这些缺陷的空间位置与 分布规律显著影响其力学响应,进而对断续裂隙岩体工程的稳定与安全产生重要 影响。另一方面,在页岩气与煤层气等开采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制造裂缝网络 来实现压裂增渗增产。因此,开展岩石裂纹扩展与连接机理的研究,对于预测岩 石(体)工程的失稳破坏以及提高油气产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 值。主要取得的科学发现点如下: (1) 在试验研究方面,研发了适用于裂隙岩石的高精度数字量测技术,发 现了非连续岩石材料中的裂纹扩展与连接规律,建立了非连续岩石材料应力跌落 与裂纹演化规律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岩石材料中的裂纹演化规律,为理论和数值 研究裂纹演化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撑。 (2) 在理论研究方面,利用内变量热力学理论和伪力法,揭示了裂隙岩体 的损伤局部化机理,建立了岩石(体)损伤局部化分叉模型;基于断裂力学原理, 提出了岩石(体)的非线性强度准则,为开展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演化过程的数 值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在数值方法方面,提出了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编制了广义粒子 动力学多线程高效并行计算程序,成功实现了二维和三维裂纹演化过程的数值模 拟,揭示了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演化的细观机理,为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了 计算平台。 (4)    在工程应用方面,实现了锦屏I级水电站深埋地下洞室非连续围岩损 伤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阐释了地下洞室非连续围岩的破裂 发展规律,揭示了深埋地下洞室围岩的损伤失稳机制。
重庆大学 2021-04-11
基于多智能体的复杂软件演化模型及支撑环境
建立基于多智能体的软件动态体系结构模型,采用模型驱动的软件构造方法,敏捷构造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研究变化建模、层次感知、智能决策等技术方法,实现软件结构、行为等多方面的动态演化。 主要技术指标 从环境感知、数据分析、通信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升了面向动态环境的复杂软件系统持续性演化能力。 支持软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灵活调整、柔性适变。 相关成果 (1)基于多智能体的软件动态演化支撑环境; (2)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工具; (3)基于Agent自适应动态集成演化平台; (4)面向动态演化的集成规则设计工具软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12-12
病毒与宿主/传播机制/增值/演化研究NMT工作站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生物安全,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在国际竞争白热化,战争形态多样化的今天,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2019年10月,生物安全法草案于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各界更加意识到,生物安全对于确保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竞争,归根结底又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NMT联盟的会员单位,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以NMT:非损伤微测技术为底层核心技术,迅速推出了与国家生物安全相关多种检验,监测仪器设备,以及适用于多个学科及领域的研发平台: 《NMT生物安全创新平台》特制系列产品!   应对挑战: 1)简单化: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非常复杂,通过NMT检测宿主生理指标的动态数据,展示病毒入侵宿主内部的过程。 2)宿主细胞原位检测: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结果更贴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分类及用途: 1)《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VHI-1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2)《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VHI-2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VHI-100) 应对挑战: 1)简单化: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非常复杂,通过NMT检测宿主生理指标的动态数据,展示病毒入侵宿主内部的过程。 2)宿主细胞原位检测: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结果更贴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Na+、Ca2+、Mg2+、Cl-、O2、H2O2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 《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VHI-200) 应对挑战: 1)简单化: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非常复杂,通过NMT检测宿主生理指标的动态数据,展示病毒入侵宿主内部的过程。 2)宿主细胞原位检测:NMT不仅可以检测单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结果更贴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和研发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Na+、Ca2+、Mg2+、Cl-、O2、H2O2 1.4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检测时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经纬度 1.5配备新指标拓展功能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以及检测时的环境参数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3671C/D/E矢量网络分析仪 100kHz~26.5GHz
上海启莫科技有限公司 2022-03-17
动力锂离子电池
研究背景及内容 :新能源汽车未来逐渐替代传统汽油车已成为各国发 展汽车产业的共识,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则更被企业和投资者看好。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最佳的过渡产 品,但纯动力电池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核心技术在电池技术上的突破。 当前许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开发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 如美国福 特、克莱斯勒, 日本丰田、三菱、日产、韩国现代、 法国 Courreges、Ventury
南昌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151 1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