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5t/h反渗透设备
5T/H反渗透纯水设备 水处理设备 优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厂家供应经济型反渗透纯水设备一般自来水经一级反渗透系统处理后,产水电导率<10μS/cm,经二级反渗透系统后产水电导率<5μS/cm甚至更低,在反渗透系统后辅以离子交换设备或EDI设备可以制备超纯水,使电阻率达到18兆欧姆(电导率=1/电阻率)是反渗透是用足够的压力使溶液中的溶剂(一般常指水)通过反渗透膜(一种半透膜)而分离出来与渗透方向相反,可使用大于渗透压的反渗透法进行分离、提纯和浓缩溶液。反渗透膜的主要分离对象是溶液中的离子范围。经济型反渗透纯水设备 1、工业反渗透基本原理5T/H反渗透纯水设备 水处理设备 优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厂家供应5T/H反渗透纯水设备 水处理设备 优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厂家供应 当纯水和盐水被理想半透膜隔开,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盐通过,此时膜纯水侧的水会自发地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一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若在膜的盐水侧施加压力,那么水的自发流动将受到抑制而减慢,当施加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水通过膜的净流量等于零,这个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当施加在膜盐水侧的压力大于渗透压力时,水的流向就会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上述现象就是水的反渗透(RO)处理的基本原理。经济型反渗透纯水设备 2、工业反渗透简介经济型反渗透纯水设备 RO(Reverse Osmosis)反渗透技术是利用压力表差为动力的膜分离过滤技术,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宇航科技的研究,后逐渐转化为民用,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科研、医药、食品、饮料、海水淡化等领域。 RO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1纳米=10-9米),在一定的压力下,H2O分子可以通过RO膜,而源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RO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5T/H反渗透纯水设备 水处理设备 优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厂家供应 RO膜过滤后的纯水电导率5 s/cm,符合国家实验室三级用水标准。再经过原子级离子交换柱循环过滤,出水电阻率可以达到18.2M .cm,超过国家实验室一级用水标准(GB682—92)。 3、渗透预处理目的及考虑因素--经济型反渗透纯水设备 使用反渗透系统时,尤其应注意原水预处理。为了避免堵塞反渗透系统,原水应经预处理以消除水中的悬浮物,降低水的浊度;此外,还应进行杀菌以防微生物的孽生长大。 由于反渗透对原水中的悬浮物的要求很高,所以常用一种水质对受悬浮物污染情况的污染指数来对水质进行检测。此法实质上是测定反渗透系统受水中悬浮物的污堵的情况。进入反渗透系统水的污染指数以不大于5为宜,建议值一般小于3。预处理时还应该考虑到进水的pH值。各种半透膜都有其最适宜的运行pH值,故需按反渗透膜的要求,调节进水的pH值。预处理时还应该考虑到进水的温度。膜的透水量是随水温的增高而增大的,但温度过高会加快醋酸纤维素膜的水解速度,且使有机膜变软,易于压实。所以,对于有机膜来说,通常将温度控制在约20—40℃范围内为宜,复合膜温度控制在约5—45℃范围内为宜。经济型反渗透纯水设备 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反渗透膜原理进行分离的,具体特点如下: 1、在常温不发生相变的条件下,可以对溶质和水进行分离,适用于对热敏感物质的分离、浓缩,并且与有相变化的分离方法相比,能耗较低。 2、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杂质去除范围广。 3、较高的脱盐率和水回用率,可截留粒径几个纳米以上的溶质。 4、利用低压作为膜分离动力,因此分离装置简单,操作、维护和自控简便,现场安全卫生。 5T/H反渗透纯水设备 水处理设备 优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厂家供应应用领域: (1)电力工业:锅炉补给水、冷却水坝; (2)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超纯水、集成电路清洗用水、配方用水; (3)食品工业:配方用水、生产用水; (4)制药行业:工艺用水、制剂用水、洗涤用水、注射用水、无菌水制备; (5)饮料工业:配方用水、生产用水、洗涤用水; (6)化学工业:生产用水、废水处理; (7)饮水工程:超纯水制备、饮用水净化; (8)石油化工:油田注入水、石化废水深度处理; (9)海水淡化:海岛地区、沿海缺水地区、船舶、海水油田等生产生活用水; (10)环保领域:电镀漂洗水中贵重金属、水的回收,实现零排放或微排放。 5T/H反渗透纯水设备 水处理设备 优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厂家供应系统优点: 反渗透(RO)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技术。它依靠压力推动将水和离子分离,从而达到纯化和浓缩的目的。该过程无相变,一般不需加热,能耗低,具有运行成本低,无污染,操作方便运行可靠,产水水质高等诸多优点,而成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最节能的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化工、食品、海水淡化等诸多行业。反渗透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中首选的水处理技术。反渗透(RO)技术成为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可以从海水或苦咸水中提取淡水; (2)容易去除有机物、细菌和胶体及溶于水中的其它杂质,获得高纯度的水; (3)由于反渗透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没有相变,因而节能; (4)操作简单,易实现自动化,节省劳力; (5)结构紧凑,占地小,从而降低费用; (6)作为一种浓缩方法,能回收溶解在溶液中有价值的成份。
青岛中宇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09-03
Armfield-S16湍流演示设备
Armfield公司的S16水力学水流演示仪与标准F1-10水力学工作台简单连接,就能够进行以下几个关于流体流动方面的基础研究: 暗管流: 收敛或扩散流的伯努利和连续性方程的运用。 在截面逐渐或突然变化的效果(能量损耗)。 使用收缩作为流量测量设备。 使用皮托管来测量速度/速度变化曲线。 水流通过一个暗渠。 明槽流: 水流在下射式堰之下(水门)。 水流流过锐顶堰,宽顶堰和拱形堰。 通过运用水力学结构来测量在明渠中的流量。 上游及下游水位的效果变化。 紧贴、掺气、压低及被淹没的水舌的特点。 亚临界,临界及超临界水流/深度。特殊能量下的变化以及由最低能量状况所施加的控制。 水跃的特点: 在一次水跃中压力和能量的状况。 与水跃相关的流态。 水流通过落差结构/能量损耗。 怜剖面图里的变化与弗劳德数相关(在一个开放式的水道里预测水流情况。) 对水流模式的观察要与水力学结构中的水流状况紧密联系。 浅水区重力波的速度/临界深度附近表面波的形成。 设计作业——对用户构建的水力学结构给予评估。   说明 S16水力学水流演示仪的水道由透明丙烯酸材质构造而成,保证了可视性。同时,底部由装有脚轮的立式金属框架支撑,可自由移动。水道由一个带有溢流及流消设置的进液槽,一个矩形工作区和一个出料槽构成。 控制阀和可调节堰使水流的状况在工作区入口及出口都能独立的调节。 工作区能够通过被液体淹没而形成一个封闭式的水道,也可以只开放一部分,作为一个开放式水槽使用。 这个设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能在有液体流动的情况下,其可调节的河床段及过渡段(斜道)能够通过运用一个外部的操作器控制上升和下降。这台设备为水道临界深度的说明提供了极具意义演示。它同样也可以在暗管流伯努利方程演示实验中,进行断面调节。 在工作区顶端配备了一个可拆卸的面板,上面能够安装各种典型的水力学结构模型,例如:锐顶堰,宽顶堰(同样可以用来建造一个涵洞)以及拱形堰。 皮托管及开孔与一个多管式压力表连接,使其能够测量在工作区内三个不同位置的总水头及静水头,并且能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皮托管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但同时要使流速剖面曲线图在河床及工作区顶端间的任何位置都能够被确定。透明的刻度尺使得整个工作区内的所有重要的高度值及水平值都能够被测出。 S16水力学水流演示仪设计与ARMFIELD F1-10水力学工作台结合使用。F1-10是一台拥有重复循环的水源供给及容积测量的设备。S16水流演示仪能够与一个流速达到1.6升/秒的独立水源供给系统一起使用,而且由其水道排出的水能够被截流。 配备了一个可选择的直读式流量计,它可以根据水流状况快速调整。   特点 通过将这款视觉效果绝佳的配件与F1-10水力学工作台连接,能够演示水流通过明渠及暗渠的情形。 工作区域大,足以让一组学生清楚的观察各种水流现象——能够使教师在解释理论的同时也进行实践演示。 演示内容能迅速且容易的设置,包括调整上游及下游的水流情况。 是学生设计作业实验的理想仪器——能够对用户构造的不同水力学结构模型给予评估。   技术参数 工作区宽度: 77mm 工作区深度: 150mm 工作区长度: 1100mm 最高工作流率:1.6升/秒   订购细节 S16-10 水力学水流演示仪 S16-11 水力学水流演示仪及直读式流量计   必要配件 ARMFIELD F1-10 水力学工作台   互补产品 C4 MKII 多功能教学水槽 S6 MKII 玻璃侧面倾斜水槽   整体尺寸 长度:2.20m 宽度:0.63m 高度:1.60m 重量(干):100kg   装运规格 毛重:250kg 体积:3.4m3   订购说明 站立式,水道与F1-10水力学工作台配合使用。 工作区宽77mm,高150mm,长1100mm 可以设定为明渠或暗渠演示水流。 透明的丙烯酸材质侧面为创建的水流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可视性。 在入水口的消力设置使得水流平稳的进入工作区。 河床段可以不断提升并且可以锁定在需要的高度。 出料槽配备了流量控制阀以方便设置。 总水头及静水头由一个多管式压力表显示,该压力表在工作区的三个不同位置与皮托管及静态开孔连接。 皮托管安装在水道底部,以便于启动及调节高度(能够由底部贯穿至顶部,以测量流速剖面曲线)。 透明的标尺刻度使其能够测量所有重要的高度值及水平值。 提供包括在入口的下射式堰(水闸门)、在出口的上射式堰、锐顶堰、宽顶堰(同样可以用来建造一个涵洞)以及拱形堰等水力学结构模型。 可变化的水力学结构(用户建造)是设计作业者学习研究的理想设备。 可选择的直读式流量计帮助演示仪的设置。 提供全面的指导手册。
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2021-12-17
一种大规模磁纺设备及用该设备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规模磁纺设备及使用该设备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该设备包括支架,给料装置,纺丝喷射装置和水平设置的滚筒式收集装置,收集滚筒的表面固定有提供磁场的条形永磁铁,纺丝喷射装置有多个喷头,排成一列,指向条形永磁体,被固定在可沿滚筒中轴线方向做往复运动的驱动器上。该设备以磁场力代替电场力,在交变磁场力作用下拉伸铁磁流体制备磁性微纳米纤维,整个过程无需高压电作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安全隐患,同时可批量连续生产微纳米纤维,且制得的纤维排布有序,产量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青岛大学 2021-04-13
复杂网络路由技术在智能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本技术成果将网络负载均衡与路由技术延生至交通领域中的车流量导航与道路控制,通过基础图论中的关键理论,结合大数据分析与聚类技术,旨在解决现有城市道路路网中存在的潮汐效应与拥堵问题,项目拥有多项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涵盖路径规划与搜索算法、数据并行存储与计算。通过仿真表明,项目实施后,能在现有路网规模的基础上,显著提升现有道路的负载通行能力,缓解城市道路因局部负载过大导致的负载不均与交通拥堵,改善出行体验,降低尾气排放,提升智能交通效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无人机疫情预警监控系统
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无人机疫情预警监控系统主要由无人机平台、光电载荷、喊话系统和地面控制及图像处理平台组成。 该智能无人机疫情预警监控系统能够自动监控广场、公路、小区等各类环境中的人群,检测人员聚集情况,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获取人员体温情况,实现在非接触情况下对疑似高危人员的快速区分,并快速形成疫情人员相关数据,还可以提供数据接口,供大数据系统进行分析。该智能无人机疫情预警监控系统可同时提供监控人员及被监控人员交互通道,通过喊话系统,监控人员可以随时疏导或制止被监控人员的异常行为,为疫情监控和预警提供了更为清晰和直接的手段方式。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0
以可穿戴计算、传感器网络等为核心的应用系统
在中加国际科技合作、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开展以可穿戴计算、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身体传感网络、感知计算等前沿技术为核心的研究工作,并面向老年健康、工业物联网、移动增强现实等领域研究实用化技术和产品装置,具体包括:1) 工业物联网应用:开发了一系列符合IEEE 802.15.4/Zigbee、Wireless HART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的微型化传感节点、模块、网关,以及相关的协议栈源码。2) 健康应用:主要面向安全、健身、医疗等健康应用,研发超低功耗、无障碍、可长期持续穿戴应用的智能腕带(腕表)、腰带(腰挂、腰带扣)、胸带等各类形态的健康装置,开发运动统计、跌倒预警和检测、睡眠监测、多生理参数监测等产品应用,参见下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复杂网络路由技术在智能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本技术成果将网络负载均衡与路由技术延生至交通领域中的车流量导航与道路控制,通过基础图论中的关键理论,结合大数据分析与聚类技术,旨在解决现有城市道路路网中存在的潮汐效应与拥堵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类脑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设计与应用研究
一、项目简介 随着AlphaGo及其Zero的相继推出,近年来以神经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及相关优化算法已成为人们研究AI的热点。深度学习算法在AlphaGo中的成功应用主要是依赖神经网络监督学习的网络层次及神经元数量提升,而其Zero的应用不同则是在于引进了博弈优化的思想,这就给以并行计算为核心的神经网络优化算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鉴于传统神经网络优化算法面临非全局优化的难题,我们基于吉布斯分布采样优化计算,提出一种以脉冲神经元构成的混合网络结构动力学系统来实现的神经网络全局优化算法,引进纳什平衡理论来优化的神经网络计算方案,并设计一款相应的通用神经网络并行处理器芯片,以新型芯片编程架构模拟人脑功能进行感知、行为和思考新型芯。 二、前期研究基础 本团队主要是由厦门大学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教师与学生组成的,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网络通讯、集成电路设计、纳米单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团队首席科学家郭东辉教授十多年前曾在美国加州Berkeley 大学非线性电路实验室访问,从事有关细胞神经网络(CNN)有关课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其中与神经网络研究内容相关的有两项,分别是《视觉神经网络光电集成系统的研究》(批准号:69686004)和《混沌神经网络加密算法及其相应集成电路的设计研究》(批准号:60076015)。 本团队同时也是厦门市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在厦门市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我们配备了开展模拟及数字SOC 芯片设计所需要的各种EDA 工具和IC 测试设备。此外,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也是TSMC、SMIC 等芯片制造厂重要合作伙伴,并与厦门联芯、三安集成等芯片制造厂也有长期的合作协议,可以进行包括射频及功率芯片在内各类模拟及数字SOC 芯片的设计流片。同样,在学校211 和985 经费的支持下,本团队也独立配备了8 台IBM 服务器分别运行MATLAB、OPNET、SPW、ANSYS、Silvaco TCAD 等系统设计与器件工艺仿真工具。本团队所在的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学科也已列入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有关类脑芯片设计相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科研环境建设将得到重点支持。特别是厦门联芯公司在量产后,已将本团队作为其先导技术开发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委托我们开发相应的器件模型及电路工艺库。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及厦门市IC 平台的支持下,厦门联芯公司还可以为我们团队提供免费的MPW流片业务。 自2009年,本团队与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 “共建SoC联合实验室”以来,基于该平台,每年合作项目经费近百万,同时还完成了多项横向合作项目:面向金融、税控的专用信息处理与控制SoC芯片开发、安全密码算法研究、区块链接技术研究等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团队的长期合作伙伴之一。 总之,不管从算法理论研究还是从应用技术开发来看,本课题组已具备相当优秀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经验,以及显著的前沿技术攻关能力。 三、应用技术成果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企业界的重视和肯定,课题组先后承担过如深圳 华为公司首歀交换芯片项目的调度算法设计、福建新大陆首款二维码识别芯片的算法及后端版图综合设计、台湾盛群公司首款32 位处理器及专用处理器编译器开发和厦门元顺公司多款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最近课题组还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开发28nm 的低功耗设计流程专门设计一款挂载加可重构解密算法协处理器的32 位通用处理器验证芯片。
厦门大学 2021-04-11
以可穿戴计算、传感器网络等为核心的应用系统
在中加国际科技合作、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基金、总装预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开展以可穿戴计算、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身体传感网络、感知计算等前沿技术为核心的研究工作,并面向老年健康、工业物联网、移动增强现实等领域研究实用化技术和产品装置,具体包括: 1) 工业物联网应用:开发了一系列符合IEEE 802.15.4/Zigbee、Wireless HART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的微型化传感节点、模块、网关,以及相关的协议栈源码。 图1 工业物联网 2) 健康应用:主要面向安全、健身、医疗等健康应用,研发超低功耗、无障碍、可长期持续穿戴应用的智能腕带(腕表)、腰带(腰挂、腰带扣)、胸带等各类形态的健康装置,开发运动统计、跌倒预警和检测、睡眠监测、多生理参数监测等产品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关于应用神经网络对核裂变产物的研究进展
原子核裂变数据的精确测量是很多核物理应用的先决条件,比如核能、国防、辐射防护、核废料处理、产生稀有同位素等。核裂变物理在超重元素合成、反应堆中微子、中子星融合中的r-process等研究中也不可缺少。特别是走向新一代核能-快中子反应堆,急需锕系核区精确的不同能量中子诱发裂变数据。但是目前实验和理论都无法提供可靠及完整的能量相关裂变数据。 由于涉及中子的实验难度较大,国际上主要的核数据库只有几个能量点的裂变数据。理论上基于微观模型去描述裂变过程非常复杂,是一个涉及多维位能面的大幅度、非绝热的量子动力学过程。目前微观理论对裂变可观测量的描述还有较大误差。 此外基于唯象裂变模型对未知核区和未知能区的外推往往不可靠。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裴俊琛研究员课题组首次采用贝叶斯神经网络(Bayesian Neural Network)来评估不完整的裂变产物分布。此前贝叶斯神经网络对原子核质量外推有一些成功的应用,并可以得出推断的误差,但是仍有量子壳效应的疑虑。核裂变过程涉及复杂的位能面,裂变产物分布具有统计特征,比较适合神经网络。 贝叶斯神经网络对不完整核裂变产物的评估 目前核裂变产物的实验测量很难给出完整的产物分布,只能结合模型评估给出完整的裂变产物分布。人们通常基于唯象模型、通过调参数来拟合出产物分布。该工作通过对已有裂变数据库的学习,当实验测量给出不完整的裂变数据时能够推断出完整的裂变产物分布。结果表明,随着中子能量增加,裂变模式逐渐从不对称裂变演化成对称裂变。这说明神经网络能成功抓住部分物理图像。当实验数点很少时,唯象评估模型失效,神经网络仍然可以给出有效的评估和合理的置信区间。贝叶斯神经网络对核裂变产物的评估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展现了机器学习的一个实际应用范例,将对核数据的定量评估产生重要影响,有望更好地提供应用级的精确核数据。 不同能量的裂变模式演化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2 63 64
  • ...
  • 173 17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