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护肝胶囊保健食品
已有样品/n该产品是由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经过科学配方加工而成,对化学性 肝损伤(酒精肝损伤模型)具有较好保护作用,于2015 年获得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国产保健食品证书。该产品适用于有化学性肝 损伤危险者,每日口服3 粒可达到较好的保肝护肝作用。目前我国酒精 性脂肪肝人群日益增多,据保守估计已达5000 万以上,如不及时预防治 疗,60%的酒精肝患者最终将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该产品针对该类型 人群发挥保肝护肝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保肝益肾解酒饮料
【项目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风险基金项目。编号:CX201106。【知识产权】已申请专利:一种保肝益肾解酒饮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1210174276.2。【类    别】保健食品。【剂 型】饮料。【处方来源】课题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临床疗效及药理实验资料,从古代解酒方“葛根汤”、保肝益肾方“六味地黄丸”中选出5味药,组成标本兼治的解酒方。【保健功能】具保肝益肾,解酒醒酒功能,防止醉酒对身体的伤害。【主要技术指标】   (1)首创性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此种配方的解酒饮料。(2)选方特色①葛花和枳椇子“药对”:葛花可“解酒毒”,枳椇子“能败酒味”, 醒脾解酒毒,适用于酒毒引起的各类病证。实验表明,通过观察对急性酒精中毒动物模型的影响,两者能降低血中乙醇浓度,加速乙醇代谢,对急性酒精性疾病所致的共济失调、学习记忆障碍等多种不良影响均有缓解或消除作用。葛花、枳椇子配伍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配伍较单味给药组在肝损伤方面有更好的防治作用。②山茱萸和山药“药对”:据文献记载,山茱萸和山药是治疗肾病的最佳药对,具益肾涩精功效。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女子肾虚带下。以不热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能涩为特点。肾为奇经八脉之本,因此人的健康依赖于肾的健康,肾的衰老将导致人的衰老。山茱萸和山药是“相须”药对,两者单独使用就有抗衰老的功效,联合配方更能增强作用,并可有效防止酒精摄入过量对肾脏的损害,同时又具有抗衰老功能。③山药配伍茯苓:山药补脾气益胃阴而止泻,茯苓渗湿健脾而止泻。二者合用,为平补缓利之剂,既补益脾胃,又不伤阴留湿,用于治疗久病脾胃气阴不足所致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腹泻,带下等症。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用葛花、枳椇子、山茱萸、山药、茯苓5味“药食两用”中药组合成方,将其研制成保肝益肾的解酒食品饮料,药理实验及临床效果显著。(3)制作工艺特色  饮料的制作方法上采用各药的有效提取物进行配制,其它成分精确加料,保证功效的最大化。(4)药食两用,一饮多效,受益人群广泛  由于组方中5味药均为药食两用中药,并且有2个“药对”,每味药各有降血糖、抗衰老等功效。将其制成饮料,在人们解渴的同时,还可达到抗衰老、抗糖尿病、美容养颜等目的。【推广应用前景】少量饮酒能活血通络散寒,如恣饮无度,则成为“酒毒”而伤人肺腑。在美国,酒精性肝硬化是前7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占肝硬化发病率的80%以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不断提高,对酒的消费也不断增长,酗酒和酒精中毒者日益增多。我国解酒制品大多是根据古代的解酒药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证实其解酒作用。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以解酒药居多,关于解酒保健食品的开发还很少。解酒方剂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尚不够。虽品种繁多,但却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疗效不确切的缺点。因此本课题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临床疗效及药理实验资料,从古代解酒方“葛根汤”、保肝益肾方“六味地黄丸”中选出5味药,其中含2个药对(葛花和枳椇子、山药和山茱萸),再佐以茯苓,组成标本兼治的解酒方。另外,方中5味药均为药食两用中药,将其制成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安全的保健食品饮料,可以预见该产品上市成熟后,每年可为企业带来很大收益,并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市场广泛,发展潜力巨大。【进展情况】1、已申请发明专利一项2、已完成保健食品饮料为标准的制作关键技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病理肝模型(肝脏病变模型)
XM-503D-1病理肝模型   XM-503D-1病理肝模型(肝脏病变模型)显示脂肪肝、肝硬化、肝炎、慢性肝炎、肝脓肿、胆囊炎、胆结石等常见的病理形态。 尺寸:缩小,17×11×11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碳纤维缠绕成型技术及其工程化应用
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依托学校211工程项目引进了先进的MAW-20-LS1-6型六维缠绕机,该缠绕机可实现芯模转动、机械手臂的水平、上下和前后移动以及丝嘴的旋转和摆动功能,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台实验室用的六维缠绕机。目前中心已建成一套先进的碳纤维缠绕工艺技术研发平台,利用CNC21计算机缠绕控制软件和ETS计算机纱线张力控制系统,可制备最大直径为0.5米、最大长度为1.5米的多种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制品,还可用于其它高性能纤维(Kevlar、PBO、GF)等复合材料制品的成型。中心先后承担了数项国家863和民口配套项目,重点开展高性能碳纤维(T700、T800、T1000)以及其它高性能纤维(Kevlar、PBO、GF)界面相容的树脂体系及成型工艺研究,研发了系列化的缠绕用环氧树脂体系,实现了高性能纤维的强度转化。还研发了如Φ200mm壳体、复合材料线轴以及高压气瓶等制品。中心可开展高性能纤维缠绕成型的结构设计、树脂基体、成型工艺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或者技术转让。应用范围为碳纤维缠绕成型可充分发挥其高的比强度、比模量以及低密度的特点,可应用于压力容器、大型贮罐、高压管道、火箭发动机壳体等国防和民用领域。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基于电纺芯鞘纳米纤维的药物两级控释给药系统
同轴静电纺丝通过采用一个具有套筒结构的纺丝头为模板,控制两股工作流体以内外关系在高压电场下拉伸,通过溶剂的快速挥发,在纤维接收板可以获得具有芯鞘结构特征的纳米纤维膜。 选用合适的药用聚合物辅料为芯鞘结构纳米纤维的基材,通过同轴高压静电纺丝可以有效调节药物在纳米纤维芯部或鞘部的分布与含量,进而调控药物的两级缓控释给药特征,并通过同轴电纺过程中芯鞘流量的调控,调节药物在两级的相对释放量。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多种药物的两级控释给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嘉宾观点抢先看 | 杜锐: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实干答题”
在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即将举办之际,学会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重点邀请东北地区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围绕活动主题: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人民网-教育频道 2025-05-20
生物活性人工肝支持系统
肝功能衰竭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唯一治疗难治性肝病的可行方法是肝脏移植,然而,由于供体的短缺,使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生物活性人工肝系统采用活的肝细胞作为反应器的主体,具备完成肝脏多种功能的条件,可为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等多种肝病患者提供短期或长期肝脏支持系统。/line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由活体细胞系统构成的新型生物活性人工肝血液灌流装置,使其具有人体肝脏的解毒、合成、代谢等生理机能,完成这套系统将标志我国人工肝脏的研究与开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它对临床医学将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建立生物活性人工肝系统,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构建高密度活性细胞组成的生物反应器,其中较为关键的问题是肝细胞聚集体或微载体培养系统的优化。/line人工肝脏的研究是集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领域极为重视,自八十年代以来,用于此项研究的经费逐年递增,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美国的Sussman等人研制的生物活性人工肝装置已用于临床前试验。日本、德国的几个研究机构也报道了不同构型的生物活性人工肝系统。
南开大学 2021-04-10
人肝小叶模型XM-505
XM-505肝小叶模型   XM-505人肝小叶模型是将人肝的一个肝小叶放大,属五角棱柱形,在肝小叶周边可见到小叶间结蒂组织,内有小叶间动静脉、胆管及淋巴管,并可看到小叶表面的肝板及血窦。并可将模型解剖开,显示其内部的中心静脉、肝血窦、肝板、每个肝细胞的立体外形、肝细胞表面的毛细胆管及肝血窦中枯否化细胞。模型上附有二块特殊部分,一个是透明部分,可透视出肝血窦,以及环绕每个肝细胞的六角形毛细胆管立体网,用于显示肝细胞,肝血窦及毛细胆管三者间的复杂关系。另一个是显示肝小叶外面到中间部的肝小叶部分结构,其中肝血窦大部为横断,其间的肝细胞基本上为一层,在本肝小叶模型下面附有小叶下静脉。 尺寸:放大,25×23×40cm 材质:玻璃钢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肝胰十二指肠模型
XM-503A肝胰十二指肠模型     XM-503A肝胰十二指肠模型可拆分为3部件,用于了解肝、胰、血管和十二指肠的基本结构,可显示外部结构和胰腺上的胰腺管,也可显示腹腔动脉和大静脉。 尺寸:自然大,23×12.5×26.5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肝、十二指肠、胰脏模型
青华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60 2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