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重庆51例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2020年2月24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刘雷课题组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51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with COVID-19 in Chongqing,China”,对重庆市51例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     为了总结非武汉地区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组对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51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这51例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至2月3日住院,除1例死亡外,其余50例于2020年1月29日至2月11日出院。 研究组收集和分析了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治疗数据,对入院和出院时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同时还比较了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51例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中位年龄为45岁,男性32例(62.7%)。 43例(84.3%)患者曾到过湖北,其中4例(7.7%)在病发前有明确接触史,4例(7.7%)无明确接触史。 常见症状包括发烧(84.3%)、咳嗽(74.5%)和疲劳(43.1%),一些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26名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51.0%),32名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62.7%)。 CT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80.4%),部分患者肺炎局部实变(33.3%)。 大多数患者接受了中药汤剂治疗(54.9%),所有患者均接受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a-1注射,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片口服进行抗病毒治疗(100%)。 大多数患者服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来调整肠道菌群(86.3%)。 10例(19.6%)患者接受了短期(3-5天)糖皮质激素治疗。 与44例非重症患者相比,7例(13.7%)重症患者的年龄更大,糖尿病比例更高,大多数需要抗生素治疗和营养饮食,更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其中大多数需要无创机械通气。 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50例均按标准出院,一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淋巴细胞明显增多,CRP明显下降。 中位住院时间为12天。   总之,对于新冠肺炎,目前尚无特殊药物可治疗,除吸氧和抗病毒治疗外,中药辩证治疗、肠道菌群调节、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均可临床获益。 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 1)样本量很小,特别是重症患者; 2)大多数出院患者是非重症患者,重症和危重患者通常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 3)重庆有四个新冠肺炎治疗中心,目前还未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
重庆大学 2021-04-11
分阶段估计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趋势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蔡泳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欣欣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阶段估计了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并提出在各项防控措施的有序开展下,二月下旬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该研究成果2月17日已被Cell Discovery接收。 该研究采用了在学界较为认可的传染病动力学SEIR模型(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 and Removed model;SEIR model),这是一种常用于对病毒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的模型,其参数包括感染者(S)-暴露者(E)-感染者(I)-康复者(R)、传播率、感染率、治愈率、基本再生数(R0)和有效再生数(Rt)等。 研究表明面对疫情的发生,中国采取的措施,特别是1月23日做出的武汉“封城”等断然决定,是非常有效的,这一决定和后续的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疫情演变的格局。通过四个阶段的多阶段模型拟合,研究最终计算得到武汉地区感染人数可能在2月下旬出现流行高峰和拐点(两种不同暴露者E与感染者I的比例估计),高峰感染人数估计为55869-84520人。估计感染人数指的是模型中在某一时刻现存的感染人数,这些估值中包括了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和潜在的无症状或症状很轻的感染者。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龟类可能是新冠肺炎潜在中间宿主的研究
2月26日,暨南大学吴建国课题组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刘龙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发表论文称,龟类(西部锦龟、绿海龟、中华鳖)也是潜在的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研究者对比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动物样本中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以及其他冠状病毒之间的刺突蛋白(S)指出,这一位于病毒外壳上的结构蛋白与新冠病毒侵入细胞所使用的ACE2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冠状病毒宿主范围的关键因素。论文称,通过低温电子显微镜分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结晶体,有助于验证该蛋白与人类或其他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合点。研究团队从多个数据库中下载了ACE2受体与上述病毒的刺突蛋白序列。结构模拟中,就刺突蛋白结合作用点中一个残基(Asn501)与ACE2受体上的两个位点(41与353)的相互作用来看,比起蝙蝠,龟类与穿山甲与人类的更为近似。论文指出,目前已知龟类作为寄主能携带包括虹蛙病毒(RV)、尼多病毒(NV)、乳头瘤病毒(PV)、甲鱼虹彩病毒(STIV)、甲鱼系统性败血症球状病毒(STSSSV)、龟细小核糖核酸病毒(ToPV)和中华鳖出血综合征病毒(TSHSV)等多种病毒。此外,与禁止交易的穿山甲相比,动物市场上龟类更为普遍。研究者认为,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龟类、演化后感染人类的可能。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4-10
单克隆抗体CR3002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
2020年1月28日,复旦大学应天雷等团队在bioRxiv 在线发表题为“Potent binding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 by a SARS coronavirus-specific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的研究,该研究首次报告SARS-CoV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2019-nCoV RBD有效结合。CR3022的表位在2019-nCoV RBD中不与ACE2结合位点重叠。因此,CR3022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2019-nCoV感染。 该研究们首次报告SARS-CoV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2019-nCoV RBD有效结合。CR3022的表位在2019-nCoV RBD中不与ACE2结合位点重叠。因此,CR3022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2019-nCoV感染。但是,一些针对SARS-CoV ACE2结合位点的最有效的SARS-CoV特异性中和抗体(例如m396,CR3014)未能结合2019-nCoV Spike蛋白。 
复旦大学 2021-04-10
李兰娟团队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研究成果
2020年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李兰娟院士说,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浙江大学 2021-04-10
昼夜温差对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影响的研究
2020年3月18日,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斌团队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humidity on the mortality of COVID-19 in Wuha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中国武汉市的COVID-19每日死亡人数,气象和空气污染物数据。然后,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温度,湿度和昼夜温差对COVID-19日死亡率的影响。 在研究期间,武汉市共有2299例COVID-19死亡计数。COVID-19死亡率与昼夜温差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此外,昼夜温差每增加1个单位,COVID-19死亡率增加2.92%。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和湿度可能是影响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确认了一群原因不明的肺炎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这是以前在人类或动物中未发现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大多数这些患者去过武汉当地的海鲜市场,并且从这些患者中获得的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蝙蝠中鉴定的高度相似。由于相似,该病毒随后被重命名为SARS-Cov-2,它是Sarbecovirus亚种(Beta-CoV谱系B)的成员。一些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对人类呼吸道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暗示了对全球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被认为是从动物传播的,到2020年1月,怀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了该病毒。自2020年1月以来,covid- 19种病毒已经升级,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截至2020年3月15日,中国报告了80844例确诊的COVID-19和3199例死亡人数。这些数字每天都会更新,而且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中国武汉市COVID-19每日死亡率和气象因子水平的时空格局回顾研究发现,随着天气转暖,2003年广东省爆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逐渐消失,直到7月才基本结束。有文献记载,温度及其变化可能影响了SARS的爆发。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日温度低和相对湿度低/高时,流感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且昼夜温差(DTR)呈显著正相关。几项研究报告说,COVID-19与气象因素有关,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尚未报道它们对死亡率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假设天气状况也可能导致COVID-19的死亡。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中国武汉市气象因子和COVID-19每日死亡率计数的暴露-响应曲线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与天气参数之间的关联。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中国武汉市的COVID-19每日死亡人数,气象和空气污染物数据。然后,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温度,湿度和昼夜温差对COVID-19日死亡率的影响。在研究期间,武汉市共有2299例COVID-19死亡计数。COVID-19死亡率与昼夜温差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则呈负相关。此外,昼夜温差每增加1个单位,COVID-19死亡率增加2.92%。总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和湿度可能是影响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兰州大学 2021-04-10
无症状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是活动的感染研究
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确认了一群原因不明的肺炎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这是以前在人类或动物中未发现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大多数这些患者去过武汉当地的海鲜市场,并且从这些患者中获得的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蝙蝠中鉴定的高度相似。由于相似,该病毒随后被重命名为SARS-Cov-2,它是Sarbecovirus亚种(Beta-CoV谱系B)的成员。一些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对人类呼吸道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暗示了对全球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先前的研究显示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人对人传播的证据,但是对于无症状感染患者是否能传播新冠肺炎的数据有限。2020年2月25日,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及易永祥共同通讯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4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with COVID-19 Screened among Close Contacts in Nanjing,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24例无症状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显示无症状COVID-19病毒携带者的传播潜力。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观察到对同居家庭成员的典型无症状传播,甚至导致严重的COVID-19肺炎。总而言之,该研究发现无症状携带者可导致人对人的传播,应将其视为COVID-19感染的来源。 因此,通过多重核酸筛查严格监测近距离接触以遏制潜在暴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自我保护的指导,密切接触的主动隔离(无论是在家中还是集中式)都应不断强调。最后,该研究还建议对出院的COVID-19患者进行隔离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确认了一群原因不明的肺炎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这是以前在人类或动物中未发现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大多数这些患者去过武汉当地的海鲜市场,并且从这些患者中获得的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蝙蝠中鉴定的高度相似。由于相似,该病毒随后被重命名为SARS-Cov-2,它是Sarbecovirus亚种(Beta-CoV谱系B)的成员。一些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对人类呼吸道受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暗示了对全球公共健康的潜在威胁。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被认为是从动物传播的,到2020年1月,怀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了该病毒。自2020年1月以来,covid- 19种病毒已经升级,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截至2020年2月18日,中国报告了72436例确诊的COVID-19和1868例死亡人数。这些数字每天都会更新,而且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先前的研究显示了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人对人传播的证据,但是对于无症状感染患者是否能传播新冠肺炎的数据有限。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24例无症状感染的临床特征,并显示无症状COVID-19病毒携带者的传播潜力。于2020年1月28日至2月9日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社区对所有密切接触的COVID-19患者(或疑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测试咽拭子样品的核酸,无症状携带者在实验室确认为COVID-19病毒阳性。该研究发现,24例无症状病例在核酸筛查前均未出现任何明显症状。五例(20.8%)在住院期间出现症状(发烧,咳嗽,疲劳等)。 12例(50.0%)病例显示了典型的毛玻璃胸CT图像,其中5例(20.8%)肺部出现阴影,其余七例(29.2%)病例CT图像正常,住院期间无任何症状。这七个病例比其余的病例更年轻。24例均未出现严重COVID-19肺炎或死亡。为从阳性核酸检测第一天到连续阴性检测第一天的间隔,中位数为9.5天(在24例无症状病例中,最长为21天)。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观察到对同居家庭成员的典型无症状传播,甚至导致严重的COVID-19肺炎。总而言之,该研究发现无症状携带者可导致人对人的传播,应将其视为COVID-19感染的来源。 因此,通过多重核酸筛查严格监测近距离接触以遏制潜在暴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最后,该研究还建议对出院的COVID-19患者进行隔离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南京医科大学 2021-04-10
基于多源异构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分析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史本云教授团队联合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的智能化疾病监控联合实验室,及时搜集疫情相关信息,追踪相关数据,运用多源异构数据驱动的传染病学模型和分析方法,针对武汉(新冠肺炎发源地)、北京、天津(京津冀地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杭州和苏州(长三角经济区)6座典型城市,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回顾性分析和趋势预判,精准评估了不同复工场景下的疫情风险和经济损失。该研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期、控制期和恢复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城市的传播特点(本地传播为主/输入病例为主),综合考虑了各个城市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和不同人群(如学生、上班族和老人)的接触强度、接触时长等,设计了居家场所、学校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4种主要接触场景。通过结合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数据,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对不同城市不同干预手段下的疫情走势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不同城市的GDP增长预期和产业结构,基于对未来数日各城市疫情走势的研判,对下一阶段有序推动恢复正常生产提出了若干建议并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损失评估。据悉,该研究成果和建议已经通过国务院参事提交国家相关部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0
辽宁省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统计分析研究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高校科研院所除了源源不断派出医疗队以及进行医学类科研项目外,也纷纷在各自学术领域攻坚拔寨,以期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战“疫”力量。我校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郭崇慧教授研究团队凭借自身优势,利用大数据手段,第一时间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助力辽宁地区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郭崇慧教授研究团队首先基于辽宁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0日期间公开报导的12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官方报导的实际数据,通过对每日新增及累计确诊患者数目、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患者武汉旅行史和接触史分析、患者家族聚集性网络分析、病毒潜伏期和患者由暴露到患病的转移情况进行了疫情统计分析,以期为辽宁省积极应对疫情提供依据和参考。截至2020年2月20日24时,根据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辽宁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21例,治愈出院61例,死亡1例。121例确诊病例中,沈阳市28例、大连市19例、鞍山市4例、本溪市3例、丹东市7例、锦州市12例、营口市1例、阜新市8例、辽阳市3例、铁岭市7例、朝阳市6例、盘锦市11例、葫芦岛市12例。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布如下图1所示。1 确诊病例时间序列分析自1月22日至2月20日24时期间,辽宁省每日增加及累计确诊患者数量如下图2-图4所示。由图可知,辽宁省每日新增确诊患者数量在1月31日达到峰值,随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每日新增患者数量较31日下降,累计确诊患者数量走势图逐渐趋于平缓,从图3可以看出目前全省新增确诊患者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截至2月20日已连续四天无新增确诊患者。该现象表明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辽宁省采取的阻断交通、隔离、加强提高居民意识等积极防控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确诊病例性别及年龄分布根据辽宁省各地区卫健委公布的患者信息,统计得到患者性别和年龄数据。其中,性别数据中沈阳市2例病例无相关信息;年龄数据中沈阳市2例、朝阳市1例、盘锦市5例无相关信息,剔除缺失数据得到下图5-图7统计结果。在辽宁省确诊病例中,男性整体占比54%,女性占比46%,男性比例偏高。从各地区来看,沈阳、大连、锦州、葫芦岛患者数目居于省前四名,在这四个地区中,沈阳、大连、葫芦岛男性比例大于女性,锦州男女比例相同,男性患者较多可能由于其活动范围广所致。同时,沈阳、大连、锦州、葫芦岛等大城市人员流动性较大,有较大的感染风险,是确诊患者数量相对较多的一个原因。患者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其中,21岁-60岁区间患者数目占比78.2%,该部分患者活动能力较强,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外出务工、求学或旅游等活动均增加了感染风险。患者人数在31岁-40岁区间最多,是感染的重点人群,此年龄范围居民建议着重加强防护。 3 确诊病例武汉旅行史及接触史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有武汉(湖北)旅行史和确诊病例(或武汉人员)接触史,将患者分为四类:有武汉旅行史(无接触史)、无武汉旅行史(无接触史)、有确诊患者接触史(有旅行史)和无武汉旅行史有接触史,统计得到相关数据。对于已公布但未详细说明是否有武汉(湖北)旅行史的患者将其认定为无武汉旅行史人员,剔除沈阳市未披露信息的病例28,统计得到14地区确诊病例分类。 目前,121名确诊患者中120名披露了相关信息,确诊患者出行方式涉及私家车、火车、出租车、飞机、摆渡车。其中55名存在武汉旅行史,65名存在接触史。下面分别分析有武汉旅行史和有接触史的确诊患者与当前各地区确诊人数的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相关系数从而分析相关性,用于指导实践。 图9(a)拟合直线方程为y = 1.7386x + 1.6169,x为各地区确诊人员中有武汉旅行史人数,y为各地区当前确诊人数,相关系数为0.8587,二者呈现相关性,说明有武汉旅行史是影响患者患病的一个因素。图中数据显示大连市当前确诊人数与有武汉市旅行史人数比值最大,说明大连市对排查有无武汉返乡或接触人员采取了较大的力度并使患者及时得到医治。图9(b)拟合直线方程为y = 1.6737x + 0.8007,x为各地区确诊人员中有接触史的人数,y为各地区当前确诊人数,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099,二者呈现较高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接触史的人更容易患病,官方报告的病例中确诊患者多倾向于其他已确诊患者的朋友、亲属等与其有密切接触的人,与统计结果相一致。因此,分析结果表明:人群聚集、与他人接触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居家隔离可以降低风险。4 确诊人员场所聚集性及家族聚集性网络分析截至2月20日,辽宁省已成立沈阳、大连、锦州三个省集中救治中心,分别依托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锦州市传染病院,其中,沈阳救治中心覆盖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盘锦等8市;大连救治中心覆盖大连、丹东、营口等3市;锦州救治中心覆盖锦州、朝阳、葫芦岛等3市。分析已确诊患者之间的亲属或朋友关系、患者在医院的就诊情况以及患者在医院间的转院情况得到如下图10所示的网络图。图10中节点分别表示患者(红色)和医院(蓝色)。医院间的连接关系表示患者的转院情况,患者与医院间的指向关系表示患者的就诊情况,患者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亲属或朋友关系。图中节点大小与医院接诊人数或与确诊患者有亲属(朋友)关系的人数成正比。医院治疗患者人数(度)=医院接诊人数+转至此医院的患者人数,患者的度=与该患者有关的确诊人数(亲属或朋友)+就诊医院数目。医院间可能存在多个患者转院,两医院间边的粗细与转院的患者数目成正比,根据转移的患者数量将权重设定为相应的数值,其余权重默认为1。在患者转院关系中,依据国家提出的“四集中”工作原则,患者在本地确诊后多转院至省集中救治中心治疗。依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可以明确知道患者在地区内部的转院情况以及各地区转移至省集中救治中心的患者数目,但是无法建立具体病例及其就诊医院与省集中救治中心的转院关系。因此,图10建立的聚集性网络时对各地区医院向省集中救治中心转移患者的情况不做分析。图10聚集性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地的确诊患者救治中,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和“鞍山市传染病医院”间患者转院次数最多,对应图中边最粗;由图中确诊患者间连接关系可以看出此次传染病存在明显的聚集特点,多地区确诊患者之间多存在亲属或朋友关系,其中,鞍山市和盘锦市的确诊患者具有亲属关系,出现跨地区感染的情况,具体为鞍山市病例2、病例3为夫妻关系,盘锦市病例9、病例10为夫妻关系且为鞍山市病例2、3的儿子儿媳,盘锦市病例10为病例9、10的儿子。除上述在辽宁省内跨地区感染的情况外,其余均为地区内部感染,说明政府在患者确诊后其密切接触人员及时隔离和交通管控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图10中分别抽取出沈阳市、大连市的数据,得到图11沈阳市、大连市确诊患者聚集性网络分析图。其中,大连市确诊病例3、4、5、6、8、9、10、11、18病例信息显示收治于“某定点医院”。根据“四集中”工作原则,省集中救治大连中心覆盖范围的患者转院至大连市第六医院集中救治,因此,数据分析时将大连市收治于“某定点医院”的患者确定为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患者。沈阳市和大连市是辽宁省规模较大的地区,确诊患者人数居于全省第一、二名。图11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沈阳第六人民医院首次收治患者数目最多,其次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就诊后共发生三次转院;确诊患者中具有亲属(或朋友)关系的病例为:确诊病例6、7、8,确诊病例18、19、20,确诊病例4、5、9,确诊病例16、17,确诊病例24、15。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患者数目最多,其次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患者中具有亲属(或朋友)关系的病例为:确诊病例3、5、8,确诊病例6、9、10、12,确诊病例7、11,确诊病例17、18、19。沈阳市和大连市新冠肺炎的传播均表现出家族聚集性的特点,印证了其有人传人的特性,这提示我们疫情期间减少聚集,一旦家庭成员或所接触人员发生病情,自身应及时隔离,提高防范意识。在提升患者治愈水平及有效管控疫情上,除去转院至省集中救治中心的患者,我们分析各地区医院接诊患者人数,得到图12所示结果。图12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盘锦市传染病医院和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患者人数最多,其次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市和大连市收治患者数量整体较多。在资源调配上,除了将资源分配至省集中救治中心外,还需关注各地区患者确诊及其初步治疗的医院,做到资源有效配置。 5 确诊病例潜伏期分布病毒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最初出现临床症状的一段时期。根据国家公布的信息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为14天。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有潜伏期感染、无症状感染等情况,我们难以准确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本文假定将患者到达武汉(或返程)时间、与有武汉旅行史人员接触时间、与所接触确诊患者的首次接触时间确诊时间均定义为“病原体侵入人体的时间”,取三者最早者,应用该时间多存在误差;将患者发病时间确定为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定为病毒潜伏期。同时去除潜伏期大于14天及无相关信息披露的患者,得到86例患者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13、图14所示。 辽宁省有数据可查的86例确诊患者中,病毒潜伏期均值为7.767天,潜伏期大于等于8天的患者人数为48人,占比55.8%。患者出临床反映的时间是确定的,但是感染病毒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用患者到达武汉(或返程)时间、与有武汉旅行史人员接触时间、与所接触确诊患者的首次接触时间确诊时间定义为感染时间会使统计的潜伏期大于实际潜伏期,使得分析结果偏大。 图14为患者1月9日至2月20日期间转入转出人数分布,转入对应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转出对应于暴露,即患者到达武汉、与有武汉旅行史人员接触或与确诊患者首次接触的时间。图14数据表明在1月25日前有临床症状患者占比低于暴露患者,之后这些潜伏期人员逐渐出现临床症状,疾病爆发,确诊人员数目逐渐增加。若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疫情传播,则1月27日之后几乎不再有人员处于潜伏期,这时前期潜伏期患者逐渐发病,这批确诊患者若同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手段得到治疗,则疫情传播会逐渐被控制。 图15为截至2月20日确诊患者由暴露到患病人数转移网络分析图,图中节点为日期,节点大小与当日暴露和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之和成正比,节点间指向关系为患者由暴露转移到患病的时间间隔,图15结果显示1月19日至1月24日期间人数最多,暴露和患病人数之和随时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2月17日以来,已连续四天无新增确诊患者,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省社会经济活动停滞,连续四天无新增确诊患者的态势为尽快恢复辽宁省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支持。只想着为抗“疫”阻击战贡献力量,郭崇慧教授说,这是关于辽宁省疫情的最新数据描述性分析结果,希冀会对相关部门决策起支持作用!我们后续预测性分析和指导性分析还会持续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已有样品/n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简介: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该成果确定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我国的爆发流行及流行的主要血清型,研制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IV-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3个血清型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基因组生物学特征,鉴定了一批新的毒力相关基因,建立了基于多重耐药性菌株和靶标酶的两种抗菌化合物高通量筛选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