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异构赋能”的思路构筑稀土分子诊疗试剂
 将医学诊断和治疗以“相辅相成”的方式合二为一,实现诊疗一体化(theranostics),成为提高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诊疗试剂的设计和制备是关键。常用的构筑方式是将不同功能的分子连接或者混合起来。由于这些组分化学本质的不同,化学结构往往相差很大,设计和合成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应用条件(如剂量)的兼容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能否通过简单的化学手段,合成结构相似但功能不同的分子,实现“一体化”与“多功能”的兼容,成为诊疗试剂设计的新思路。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俊龙课题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配体区域异构,对配体激发态到稀土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精准控制,在顺/反式稀土异构体中,分别实现近红外光学成像和光动力治疗功能。近期,他们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Jonathan L. Sessler教授深入讨论、交流后,提出“异构赋能”的新概念,并在活体中验证了两个异构体在检测与治疗中的功能裂分。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Split and Use: Structural Isomers for Diagnosis and Therapy,Yingying Ning, Yi-Wei Liu, Zi-Shu Yang,Yuhang Yao,Lei Kang,Jonathan L. Sessler*,Jun-Long Zhang*, J. Am. Chem. Soc. 2020, 142, 6761-6768)。
北京大学 2021-04-11
新型血液自身抗体的肺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及应用
肺癌是我国及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降低肺癌死亡率具有关键意义。目前美国的肺癌低剂量螺旋CT早期筛查医保项目因阳性率过低,成本效益比存争议,欧洲则拟采取血清学筛查阳性人群再行CT的路线。随着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提升,体检市场呈现井喷发展趋势。作为肺癌高发国家,我国肺癌早期筛查势在必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在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肺科医院粟波研究员项目组采用人类全蛋白质芯片,以健康人群和多种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对肺癌患者进行了血清自身抗体的筛选,获得一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肺癌诊断自身抗体。项目组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了相关自身抗原,作为检测自身抗体的配偶体,利用反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原理,建立了酶标法检测血清自身抗体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ELISA试剂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通过临床前的回顾性验证和评估,表明此项目构建的自身抗体检测和联合检测肺癌(含早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检测的总体特异性为96%,敏感性为77%,诊断性能已超过了目前已报道过的自身抗体类型组合。此项目主要关注体检筛查和医学检验市场,用于肺癌的早期血清学筛查诊断,或肺部CT小结节的良恶性的辅助预测,及肺癌的复发监控和伴随诊断,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揭示环状RNA circHIPH3调控肺癌自噬新机制
环状RNA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近期,在多种肿瘤的HIPK3基因中存在的环状RNA(circHIPK3)被发现在肿瘤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在肺癌中的作用尚未被阐明。此次的研究成果显示,沉默circHIPK3可以显著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并导致细胞出现自噬。 在机制层面,本研究揭示出circHIPK3在STK11突变细胞系(A549和H838)中通过调控MIR12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发现共存突变对肺癌EGFR靶向药物疗效的不良影响
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只需患者抽一管血,就可以一次性检测出与49个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如下图)。所有患者的肿瘤组织均存在EGFR基因突变,并且接受了EGFR靶向治疗。 二代测序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EGFR基因以外的基因改变(共存突变)。存在共存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只有44%,平均肿瘤控制时间6.2个月,平均生存期22.7个月;而不存在共存突变的患者,有效率达到77%,平均肿瘤控制时间18.77个月。  这个研究体现了肺癌精准医疗的精髓。它的结果提示我们,EGFR基因突变并非想象中那么“单纯美好”。超过一半的EGFR突变患者合并有抑癌基因及癌基因改变,并且与EGFR靶向药更差的疗效相关。对于这部分病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未来需要探索联合或者续贯治疗,来逆转这些患者的不良疗效。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对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不能仅仅满足于个别基因,应该更全面地确定肿瘤的基因改变,才能更好地指导靶向治疗。
中山大学 2021-04-13
整合蛋白质组学助力“癌症之王”的精准诊疗
揭示了LIF在胰腺肿瘤发生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并且表明其成为有效的治疗靶标以及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光明前景。基于该项研究所开发的整合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为更好地理解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信号转导网络提供了新颖的系统水平研究工具,为探寻胰腺癌治疗和诊断的分子靶标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线索。 基于本研究发现的LIF在胰腺癌中的关键性作用,加拿大Northern Biologics公司将胰腺癌纳入其anti-LIF·I期临床试验中,并将胰腺癌作为重点适用病症进行测试。 田瑞军课题组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新策略(PNAS, 2015, 112, E1594; PNAS, 2018, 115, E8863; Anal. Chem., 2018, 90, 5879; Anal. Chem., 2018, 90, 12574; Anal. Chem., 2017, 89, 9407; Anal. Chem., 2016, 88, 4864),并在创新药物发现、癌症靶点和标志物开发、肠道微菌群宏蛋白质组分析和干细胞蛋白质组分析等方面实现了系统地应用。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扫频光学相干层析三维成像诊疗技术研究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是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该成果涉及了光学、仪器、生物多个领域,属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 扫频光学相干层析三维成像诊疗系统示意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CRISPR基因编辑PD-1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成果
2020年4月27日,我校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RISPR-edit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结果,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体外T细胞中编辑PD-1基因,经体外T细胞培养扩增,再输回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受试者,首次证明了该疗法在NSCLC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其他并列第一作者为胸部肿瘤科薛建新研究员、周晓娟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2016年7月,《Nature》杂志率先报道卢铀教授团队计划开展首个CRISPR–Cas9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并于2016年10月进行了首例受试者治疗。项目组严格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计划,随访2年,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31日。该临床试验完成12例三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入组受试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无3级及以上细胞治疗相关毒性发生和治疗相关性死亡。在入组的12例受试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7.7周,中位生存时间(OS) 为42.6周。临床评价为疾病稳定(SD)2例中,一例受试者稳定时间近18个月。 该临床试验还重点研究CRISPR基因编辑对T细胞制品的脱靶效应,该团队分别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对细胞制品进行脱靶检测。结果显示这种CRISPR基因编辑导致的脱靶效应是低突变频率或不常见的。该临床研究是一项转化性I期临床试验,其成果的发表,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向临床研究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川大学 2021-04-11
深圳先进院等提出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新策略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直接影响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的症状包括因骨骼、软骨和滑膜的炎症损伤而引起的肿胀和变形。RA可能导致心血管、肺部、心理和骨骼疾病。虽然RA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已证实RA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高表达、活性氧(ROS)的过度产生以及RA炎症低氧微环境的形成等。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2-10-26
关于肿瘤的广谱精准靶向诊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不论肿瘤的来源、位置和种类,对其进行特异选择性成像与给药而不影响正常组织是癌症诊疗面临的重大挑战。北京师范大学范楼珍教授课题组研发了一种结构类似大的氨基酸的碳量子点(LAAM CQDs)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这项研究发现,LAAM TC-CQDs的边缘具有多个游离的α-氨基酸基团,通过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1(LAT1)介导内吞高选择性地进入肿瘤细胞。由于LAT1 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而只在少数组织 (血脑屏障、胎盘、脾脏、睾丸和结肠等)表达,因此,LAAM TC-CQDs对癌细胞具有广谱的精准靶向性。LAAM TC-CQDs在700 nm处发射荧光,成功用于多种肿瘤细胞的成像以及荷瘤鼠体内荧光和光声双模态成像。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图像可以观察到LAAM TC-CQDs被HeLa 和A549等多种癌细胞摄取,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却几乎不被正常体细胞摄取,细胞流式实验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发现。活体成像可以发现,LAAM TC-CQDs可以高效在肿瘤富集而几乎不在正常器官富集。LAAM TC-CQDs作为化疗药物拓扑替康(TPTC)的载体,仍然能够精准靶向肿瘤,成功将药物选择性地递送至肿瘤组织。作为TPTC的载体,LAAM TC-CQDs的化疗效率远远超过了游离的TPTC以及已经商业化脂质体载体。更有意义的是,由于血脑屏障是为数不多的过表达LAT1的正常组织之一, LAAM TC-CQDs可以成功穿过血脑屏障,实现了脑肿瘤成像并成功将抗癌药物靶向递送至脑肿瘤。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关于肿瘤的广谱精准靶向诊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不论肿瘤的来源、位置和种类,对其进行特异选择性成像与给药而不影响正常组织是癌症诊疗面临的重大挑战。北京师范大学范楼珍教授课题组研发了一种结构类似大的氨基酸的碳量子点(LAAM CQDs)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这项研究发现,LAAM TC-CQDs的边缘具有多个游离的α-氨基酸基团,通过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1(LAT1)介导内吞高选择性地进入肿瘤细胞。由于LAT1 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过表达而只在少数组织 (血脑屏障、胎盘、脾脏、睾丸和结肠等)表达,因此,LAAM TC-CQDs对癌细胞具有广谱的精准靶向性。LAAM TC-CQDs在700 nm处发射荧光,成功用于多种肿瘤细胞的成像以及荷瘤鼠体内荧光和光声双模态成像。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图像可以观察到LAAM TC-CQDs被HeLa 和A549等多种癌细胞摄取,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却几乎不被正常体细胞摄取,细胞流式实验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发现。活体成像可以发现,LAAM TC-CQDs可以高效在肿瘤富集而几乎不在正常器官富集。LAAM TC-CQDs作为化疗药物拓扑替康(TPTC)的载体,仍然能够精准靶向肿瘤,成功将药物选择性地递送至肿瘤组织。作为TPTC的载体,LAAM TC-CQDs的化疗效率远远超过了游离的TPTC以及已经商业化脂质体载体。更有意义的是,由于血脑屏障是为数不多的过表达LAT1的正常组织之一, LAAM TC-CQDs可以成功穿过血脑屏障,实现了脑肿瘤成像并成功将抗癌药物靶向递送至脑肿瘤。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