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早期胃腺癌原代细胞单链 DNA 适配子及制备方法
胃癌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均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 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统计报告[1],全球新发胃癌 98,9000 例,发病率 为 17.6/10 万人,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早期胃癌是病灶局限于胃黏 膜和黏膜下层,不考虑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因无明显症状和局部体征, 常不足以引起患者和医师的足够重视而发生误诊或漏诊。 目前,制备肿瘤细胞单链 DNA 适配子的方法主要涉及到随机单 链 DNA 文库和引物的构建、聚合酶
兰州大学 2021-04-14
乳腺癌术后绷带
现有乳腺癌术后的包扎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用医用棉绷带围绕胸部多圈进行包扎,这种包扎方 式不容易固定,绷带包扎的松紧度很难把握,如果包扎过紧,不仅会影响呼吸,而且容易出现皮瓣坏死、 腋下皮肤压迫性溃疡,如果包扎稍松,病人呼吸过程中包扎绷带容易上下移位,达不到包扎效果。第二种 是使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器,这种包扎器是在绷带上固定设有两个气囊垫,气囊垫上设有纱布垫,但是 价格贵且气垫容易出现受力不均的现象。本实用新型特点在于:将护肩的表面均设置为粘贴面,肩带的两 端可固定于护肩的任意位置,调整松紧度,使肩带压迫腋窝防止淋巴漏或腋下积液,肩带和长条形弹力绷 带一端的魔术贴可事先贴在护肩上,另一端缠绕于病人身体后可贴在护肩的任意位置,以此来调整松紧程 度,不仅包扎方便,操作快速简单,能够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够适应不同体形的病人以及 不同的伤口位置,达到包扎的要求。该乳腺癌术后绷带价格便宜,经济实惠。本产品已获国家专利局实用 新型专利授权。 取同一组临床医生施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从患者术后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率 、切口 愈合、平均拔管时间、日引流量、平均住院日、术后舒适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中频微电流乳腺癌治疗
1 成果简介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 7-10%,发病率位居大城市女性肿瘤的第一位,已成为最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且呈逐年升高、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本成果立足于微电流能够在电极表面产生大量的氧化自由基,通过透化作用进入细胞,以及使得细胞内 Ca2+ 浓度大量增加,从而造成细胞死亡的特点,针对放疗、化疗等肿瘤治疗方法过程复杂、疗效不够理想、治疗后易复发、毒副作用大等问题,研发出利用中频交变微电流抑制乳腺癌的新方法, 所采用中频交变微电流的频率为 100-300kHz,电流大小为101-103μA,电场强度为 2-4 V/cm,相比较电化学疗法,减少了使用者的不愉快感及毒副作用;相比较陡脉冲电场的所采用的高电场强度( >10 kV/cm),使用更安全;而相比较肿瘤治疗电场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治疗,作用时间更短,仅为 30 分钟,因此中频交变微电流拥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该方法证明: 1) 中频交变微电流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外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7) 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 2) 中频交变微电流杀伤肿瘤细胞的可能机制为影响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内部结构,改变细胞外部结构使细胞表面产生电穿孔; 3) 中频交变微电流可有效地抑制荷瘤鼠皮下肿瘤的生长,且辅助化疗的效果更好; 4) 中频交变微电流无化疗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完成了两代中频微电流治疗样机的研发, 样机具有双通道,频率范围为 10-500kHz,内置多种刺激模式,多种刺激波形,并且已经系统完成了细胞实验并且取得积极效果,目前正进行动物实验。 上图 样机图片 在中频微电流肿瘤治疗方面,我们是国内唯一的设备研发和实验研究团队,我们研究发现中频微电流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等细胞增生和动物肿瘤生长, 对此并发表多篇 SCI 文章,在中频微电流的药物增敏作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果。2 效益分析各种乳腺疾病患者比率达 52.4%,大大高于女性其他慢性常见病,其死亡率在我国妇女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一,现有的乳腺癌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存在残癌、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晚期乳腺癌出现多发转移、 放化疗效果差、 死亡率高。所以,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新技术意义重大,并且前景广阔。3 合作方式转让或者联合推广。4 项目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卫生。
清华大学 2021-04-13
中频微电流乳腺癌治疗
1 成果简介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 7-10%,发病率位居大城市女性肿瘤的第一位,已成为最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且呈逐年升高、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本成果立足于微电流能够在电极表面产生大量的氧化自由基,通过透化作用进入细胞,以及使得细胞内 Ca2+ 浓度大量增加,从而造成细胞死亡的特点,针对放疗、化疗等肿瘤治疗方法过程复杂、疗效不够理想、治疗后易复发、毒副作用大等问题,研发出利用中频交变微电流抑制乳腺癌的新方法, 所采用中频交变微电流的频率为 100-300kHz,电流大小为101-103μA,电场强度为 2-4 V/cm,相比较电化学疗法,减少了使用者的不愉快感及毒副作用;相比较陡脉冲电场的所采用的高电场强度( >10 kV/cm),使用更安全;而相比较肿瘤治疗电场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治疗,作用时间更短,仅为 30 分钟,因此中频交变微电流拥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 该方法证明: 1) 中频交变微电流可以有效地抑制体外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7) 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坏死; 2) 中频交变微电流杀伤肿瘤细胞的可能机制为影响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内部结构,改变细胞外部结构使细胞表面产生电穿孔; 3) 中频交变微电流可有效地抑制荷瘤鼠皮下肿瘤的生长,且辅助化疗的效果更好; 4) 中频交变微电流无化疗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目前我们实验室已经完成了两代中频微电流治疗样机的研发, 样机具有双通道,频率范围为 10-500kHz,内置多种刺激模式,多种刺激波形,并且已经系统完成了细胞实验并且取得积极效果,目前正进行动物实验。 上图 样机图片 在中频微电流肿瘤治疗方面,我们是国内唯一的设备研发和实验研究团队,我们研究发现中频微电流能明显抑制乳腺癌等细胞增生和动物肿瘤生长, 对此并发表多篇 SCI 文章,在中频微电流的药物增敏作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积极成果。2 效益分析各种乳腺疾病患者比率达 52.4%,大大高于女性其他慢性常见病,其死亡率在我国妇女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一,现有的乳腺癌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存在残癌、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晚期乳腺癌出现多发转移、 放化疗效果差、 死亡率高。所以,开发新的乳腺癌治疗新技术意义重大,并且前景广阔。3 合作方式转让或者联合推广。4 项目所属行业领域医疗卫生。
清华大学 2021-04-13
lncRNA预测甲状腺癌高危转移技术
中试阶段/n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临床上尚缺乏相关分子标记物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无法准确区分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导致高危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率高。反之,部分低危患者由于不可控的因素接受了颈部淋巴结清扫,遭受了不必要的并发症和经济损失。阐明新lncRNA在甲状腺癌高危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评估其用于预测患者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的可行性,可以为筛选甲状腺癌高危复发转移患者,定制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该项目还在研发阶段,基于我们的前期基础还需进一步扩大临床样本量进行验证,在动物实验水平进行lncR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研究成果
利用全基因组芯片对52对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肿瘤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进行候选基因的筛选,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中高度激活,并得到41个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实验阶段,课题组运用组织芯片技术(TMAs)和LASSO Cox回归分析进一步对41个候选基因进行筛选,最终构建了一个由CTNNB1、SOX9、DVL3和Wnt2b组成的预后相关classifier(CSDW)。依据CSDW classifier,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可被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且高风险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差于低风险患者([HR]10.42,6.46-16.79;p<0.001)。在验证阶段,课题组收集了内部验证组样本和两个独立的外部验证组样本。经过验证分析,CSDW classifier被证实可作为预测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可靠工具,同时为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国方案”
经过8年努力,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在全球肿瘤学顶尖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这项被誉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中国方案”证实,在传统化疗基础上联合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方案,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至86.3%,有效降低复发风险41%。
复旦大学 2021-01-12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智能检测系统
目的: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成像和检测数字诊疗新技术研究” ,从目前临床循环肿瘤细胞在实践诊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研发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智能检测系统,为乳腺癌检测提供崭新的检测平台体系。方法:本系统创新性地将微流控技术与表面增强拉曼检测以及人工智能算法联用,通过 3D 打印微流控芯片分离出血液样本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技术采集分离出的细胞信号,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比对分析得出细胞的种类以及分子分型。结果:本项目在综合考虑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了用 5mL 血液在 1 小时内获得样本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结果,同时保障了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该项目满足了市场对乳腺癌的非侵入性快速检测方法的需求,提高了乳腺癌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将检测成本降低了 70% 以上,有利于乳腺癌检测的推广及普及,对促进人类健康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本系统创新性地将 3D 打印微流控芯片与拉曼检测联用,实现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与分类一体化,极大地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率,目前处于样机阶段。 我们还考虑到检测成本和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将一次性消耗成本控制在百元级别,每次仅需 5mL 血液,实现了廉价安全的肿瘤检测,让人们用得起,用得放心。 从市场上来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正成为一个量大面广的庞大市场,而因为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的肿瘤检测具有廉价、高效、灵敏度高、对临床治疗指导性强等特性,这种具有明显优势的检测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尽管该检测目前尚未被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但相信该检测系统可以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相信我们的技术能够为广大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对技术成果,非涉密技术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主要技术指标 (1)拉曼增强材料,拉曼增强因子达到 1.0×105; (2)3D 打印类河湾截面微流控芯片,肿瘤细胞惯性聚焦效果与粒子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度达 98.38 %; (3)肿瘤细胞的回收率达到 90.0 %,肿瘤细胞的富集比达到 1.90 倍; (4)检测范围达到 0-1000 个,检测下限达到 1 个细胞,且多次试验之间偏差较小,不存在系统性变化; (5)微流控动态流体 SERS 检测平台,具有优异的稳定性(RSD 为 1.90%)和重复性(RSD 为 4.98%),可以作为标准化的细胞 SERS 检测方法; (6)开发了基于局部对称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的拉曼基线校正预处理方法、基于KNN 算法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预处理组合的拉曼光谱分析方法等多种拉曼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7)建立了肿瘤细胞拉曼光谱标准数据库,并开发了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软件,实现细胞拉曼光谱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分析; (8)构建了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分析系统,并完成了临床样品的初步验证及后续方案的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12-19
抗胰腺癌药物 A13 的临床前研究
项目简介目前癌症中的胰腺癌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由于症状隐匿,发病迅速,预后差,使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延长胰腺癌症患者生存区、提高生存率和生 存质量,是国内外科学家关心的重要课题。钴依赖的蛋氨酸合成酶(MS)是叶酸类代谢 酶,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敏感性差别更大的靶酶,针对其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活性 小分子 A13,具有优于吉西他滨的治疗胰腺癌的活性。A13 化合物经过两次不同机构肿瘤细胞测定,确定其抗胰腺癌和肺癌活性。 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合作,测定人胰腺癌 PNCA-1 裸鼠移植瘤模型抗肿瘤作用。设置 5-FU 对照组,吉西他滨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A13 尾静脉注射给药,隔天给药时间为 21 天。 实验结果是 A13 在 60 mg/kg 和 120 mg/kg 剂量条件下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抑 制作用,相对肿瘤增值率分别为 55.97%和 39.63%,结果优于 5FU(59.04%)和吉西他滨 (49.21%),对体重和饮食没有影响,各脏器解剖观察未见毒性病理变化。对照吉西他滨 组裸鼠表现出明显体重下降和饮食受阻。A13 化合物在模拟大肠液 16 h 能保持稳定,在 血浆中 96 h 能保持稳定,为后续动物实验确定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对肺癌 SPC-A-1 裸 鼠移植瘤小鼠也有治疗作用,A13 的肿瘤相对增值率与培美曲塞对照组相当。  项目团队刘俊义教授,化学生物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1)叶酸代谢酶制剂的研 究。2)中枢神经保护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3)抗 HIV、HBV 药物的设计合 成与构效关系研究。4)基于新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博 士点基金等十余项,授权专利 7 项。设计合成:张志丽,副教授。生物活性:王孝伟副教授,田超博士。合作单位: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应用范围 该项目可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首选胰腺癌,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也可联合用药治疗肺癌。   项目阶段临床前研究(动物研究阶段)。知识产权专利名称:新型 8,10-去二氮杂-N5 甲酰基四氢叶酸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应用 。专利申请号:2014105575999合作方式技术转让。
北京大学 2021-04-11
抗胰腺癌药物 A13 的临床前研究
目前癌症中的胰腺癌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由于症状隐匿,发病迅速,预后差,使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延长胰腺癌症患者生存区、提高生存率和生 存质量,是国内外科学家关心的重要课题。钴依赖的蛋氨酸合成酶(MS)是叶酸类代谢 酶,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敏感性差别更大的靶酶,针对其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活性 小分子A13,具有优于吉西他滨的治疗胰腺癌的活性。 A13化合物经过两次不同机构肿瘤细胞测定,确定其抗胰腺癌和肺癌活性。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合作,测定人胰腺癌PNCA-1裸鼠移植瘤模型抗肿瘤作用。设置5-FU对照组,吉西他滨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A13尾静脉注射给药,隔天给药时间为21天。实验结果是A13在60 mg/kg和120 mg/kg剂量条件下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抑 制作用,相对肿瘤增值率分别为55.97%和39.63%,结果优于5FU(59.04%)和吉西他滨 (49.21%),对体重和饮食没有影响,各脏器解剖观察未见毒性病理变化。对照吉西他滨 组裸鼠表现出明显体重下降和饮食受阻。A13化合物在模拟大肠液16 h能保持稳定,在 血浆中96 h能保持稳定,为后续动物实验确定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对肺癌SPC-A-1裸 鼠移植瘤小鼠也有治疗作用,A13的肿瘤相对增值率与培美曲塞对照组相当。
北京大学 2021-02-01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