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能源动力中多相流热物理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
这一项目以新一代大型电站锅炉、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流化床、石油天然气高效开采和储运等设备中的复杂多相流与传热传质问题为具体研究对象,同时对上述具体工业应用中带共性的基本现象进行重点研究,以便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多相流热物理理论,取得深入系统的成果,既为上述工业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为建立多相流热物理新年的学简直体系作出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新能源与低品位余热联合利用的多能互补系统集成技术
新能源与低品位余热联合利用的多能互补系统集成技术:建立多种新能源热利用形式(太阳能制热、风力制热等)、以及低品位余热联合利用系统,以 模型预测控制和运行优化技术为工具,建立了系统最优的运行策略,实现系统的 最优运行和控制。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智慧低温型多能源集成热泵供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背景:针对不同地区气象情况,开发研制全年自优 化控制策略系统,满足不同系统配置适应性。目前,低温型 多热源集成热泵系统核心部件存在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等 问题,其系统对季节与环境温度、太阳能照射跟踪等方面能 效利用率低、智能化低等问题。因此,为了填补国家标准空 白,实现低温型多能源集成热泵供热系统能效提升 50%,结 合系统能效目标,同步优化集热蒸发器、水箱换热等模块及 开发。未来三年销售产值在 3.5 亿元,成为国内行业引领, 并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智慧低温型多热源集成热泵 核心部件优化,主要包括集热/蒸发器、冷凝器-水箱组件, 如何减小复合换热过程湿空气的结露、结霜等现象,提高换 热效率。2.基于全工况负荷特性的低温型多热源集成热泵系 统柔性设计。当系统偏离设计工况运行后,可以减缓系统性 能参数的降低,提高直热泵系统自身适应工况变化的能力, 可以使系统在面临所有工况时的性能整体达到较优水平。实 际运行中,涉及设计的环境参数都是四季更迭的,工况点存 在季节性,采集工况以一年为周期,涵盖四季工况。3.低温 型多热源集成泵供热系统优化运行与智慧控制技术研究基 于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展低温型多热源集成泵供热系统的全 工况动态特性模拟。开展动态特征下的集成热泵循环系统多约束优化研究。开展基于逆向建模的热泵循环主动调控机制 研究。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具有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研 究基础和试验条件,能够对系统进行仿真建模,通过仿真进 行系统性能改善,优化产品设计,针对不同地区气象情况, 系统能够自识别自适应,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并实现性能提 升。合作单位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产品或系统的性能测 试及数据分析能力。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2021-09-13
城市深层地热能源开发-水力热多场耦合技术
项目背景:地热工业资源利用可获取许多贵重的稀有元 素、放射性元素、稀有气体和化合物,也可用于地热发电、 地热供暖、地热医疗等场景。目前,我国大科学计划在探索 超热岩发电技术、深层地热开发相关颠覆性技术方面,需要 支撑深层高温钻井和压裂建库等技术的研发设备平台。因 此,研制高温高压岩石真三轴测试平台等,可为后期开发工 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项目的难点在热、力学热冲 击效应下,高温岩石真三轴加热保温材料的多场耦合技术, 井筒密封,高温声发射监测,并能模拟现场工况等,设计实 验平台结构设计并保证性能。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关键技术;岩样尺寸(方形): 200mm(250MPa)、300mm(400℃)主要试样、600mm( 400℃ )。 真三轴试验力:10000kN×3、精度 0.5% ,刚性加载,位移、 变形、力三种控制。岩样最高温度:400℃,程序升温,升 温梯度 5-20℃/min,温度精度±1℃。水力压裂注入压力: 120MPa/携沙,压力、流量控制,精度 0.5%,压力控制 0.001MPa;升学监测:16 通道,波导杆和直接测量。暂堵装 置:流量 1000L/min,压力 30MPa。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在深层地热资源开发领域,拥有 一定的研发基础和实验平台制造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 内领先水平。 
青岛乾坤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13
新能源电动汽车教学科研及综合实践平台(原型车)
该原型车是基于实车底盘和车架开发的;可以在加装相应传感器、执行器、ECU、软件等后实现特定场地下的无人驾驶;以及对各系统单元(ECU)进行实验、测试、分析与改进,开放相关ECU原理图、源代码,可进行二次开发。
成都盘沣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卫星物理层安全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容量大、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可用于多种复杂通信环境,在军事通信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然而由于卫星信道的开放性,通信信息极易泄漏,通信隐蔽性较差。因此,如何增强卫星通信的安全性,进而提高通信的保密性逐渐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 针对传统扩频通信技术中扩频序列易被检测和破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混合的安全通信方法,该方法将待加密的军用信息和其它辅助信息按不同的功率进行混合来传输,此过程中,若是非接收方想要破获待加密信息,只有在得知作为辅助信息的其它信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此外,辅助信息是从普通民用通信中的信号里面进行选取,并通过其他的传输路径到达卫星,这样既实现了信息的有效利用,又提升了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针对现在扩频通信技术,尤其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已经不再具备安全性,容易被敌方利用扩频码的设计漏洞截获并破译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利用伪多径效应来进行安全通信的方法及装置,在该种信号传输模式下,安全性不再依靠扩频技术,而是依赖于特定的功率复用方式,这种复用方式可以看作是对“多径效应”的一种利用,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安全性。 针对卫星通信信道具有开放性,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当外界干扰功率太大时会直接影响正常通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盲源信号分离的方法及装置, 通过该方法完成了对强干扰信号的估计和分离,改善了卫星通信过程的安全性,提高了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冻结壁与井壁安全信息可视化技术
(1)根据冻结管的实际偏斜情况,任意计算和显示不同深度下冻结壁内部各点温度值,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水平面和纵平面冻结壁温度场状况。(2)根据冻结管的偏斜,对冻结钻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任意深度下相邻冻结管的最大间距、形成冻结壁的几何形状、冻结壁交圈时间、井筒开挖时间等。(3)冻结壁温度场的发展预测及特征分析。实时掌握冻结壁井帮温度、冻结壁最厚、最薄的方位、冻结壁平均厚度、冻结壁平均温度等参数,掌握冻结壁的力学特性,确定冻结壁的安全性。根据实际冻结状况,预测冻结壁的发展,指导确定各排冻结孔送冷形式,为冻结方案和凿井施工安排提供建设性意见。(4)根据井筒掘进速度,预测冻结壁井帮温度,合理地安排井筒掘进速度及段高,防止井筒早期开挖井帮的过大片帮和下部底层冻实,为井筒的安全施工提供较为全面的分析、处理,及时进行施工信息反馈,改进施工作业方式指导井筒施工。(5)方便地绘制任意深度下冻结孔偏斜平面图、地质柱状图及各测点和进回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6)基于 B/S 模式开发,操作简便、图文并茂、运行速度快,任意客户端均可进行温度场分析与数据共享。基于 Web 技术的冻结法凿井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包括“冻结温度实时监测子系统”、“冻结流量监控子系统”、“冻结站制冷机组设备开停机监控系统”、“网络信息平台主页”四大部分构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1
遥感摄影测量边坡安全检测与应急决策系统
遥感摄影测量边坡安全检测与应急决策系统针对采场边坡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存在的边坡管理需求,将基于遥感测量的边坡监测技术、边坡稳定性评价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整合起来并运用到边坡测量预警以及对应决策的选择上来,实现边坡安全态势、动态变化、预测以及破坏应急与应对策略、准确测控和全维度防范,为矿山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对边坡稳定性做出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全范围实时监测。系统依据相关规定,结合我国矿区边坡稳定性的现状,并通过汇聚已有各类地质、采矿设计以及边坡稳定性研究资料,系统主动性和动态地处理已有数据、信息和知识,以此对采场边坡稳定性进行预知性监控和评估。借助GPS数据分析和边坡稳性预测预警、基于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分析技术等技术,建立矿业边坡安全检测知识库和边坡稳定性预测系统,对矿区边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处理,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同时提高矿山采场边坡稳定性管理水平和质量,为矿山采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之支撑。采场边坡稳定是影响矿山采矿安全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现有技术没能很好地协调边坡稳定性评价、预测、监测及其与边坡灾害及采矿生产之间的关系,没能充分整合多种数据、信息、知识等为边坡生产安全提供动态实时评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高坝动静力超载破损机理与安全评价方法
项目提出了高坝—地基—库水系统非线性动力损伤开裂分析模型,可以综合考虑无限地基辐射阻尼、横缝几何非线性等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高坝动静力超载破坏的非连续全过程仿真分析模型,实现了高坝结构在动静力荷载作用下连续—断裂—非连续—破坏的全过程仿真;提出预测新建高坝安全性态的工程类比法以及三级承载评价指标,建立了科学性与工程实用性相结合的高坝安全评价体系;建立了模拟混凝土骨料、砂浆与界面的细观力学仿真模型,加深了对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的认识。项目成果全面应用于我国高坝工程,解决了高坝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高坝水电站建设的发展。
清华大学 2021-04-10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安全监控系统
针对森林火灾、建筑火灾、居家环境安全等当前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问题,在天津市中小企业与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下,本项目在研究了当前消防报警系统的不足之处后,将多层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引入到火灾与居家安全监测中来。构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火灾与居家安全监测定位系统,研制分布式无线消防传感器数据传输网络,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研究数据采集和传输、组网、路由及定位算法,保证了系统的低功耗、实时性和稳定性。将系统实时监测的有关参数数据(例如温度、相对湿度、位置、入侵、煤气等)发送给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结合检测环境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可燃物条件等多项参数,通过模糊数学算法融合处理传感器参数,采用人工智能的的方法设置各项参数适当的预警线。并与相应参数的预警线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具有火灾及其他危害发生的潜在危险,为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本项目在森林防火、临时建筑消防监测、展会消防监测、学校宿舍与实验室消防监测以及居家安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市场广大。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9 40 41
  • ...
  • 68 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