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旨在打造与现实教育组织中各级教育机构、学校、班级、师生等主体相对应的网络教育组织体系。空间为多层次用户团队(包括从师生个体协作团队班级团队学校团队学科团队区域团队)提供相应的资源、工具、环境的支持和服务,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良性互动。 教师空间:为教师开辟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以基于SNS的人际关系架构和知识体系、教材体系构建服务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精准获取,并汇聚为校、区、市、省各级生成性资源。 学生空间: 学生空间不仅能够全面记录学生成长全过程,还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让学生随想随学、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学生可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相关通知、信息都会自动推送到学习空间,空间资源能自动汇集和推送,学生相互之间,以及与学校空间、班级空间、教师空间可以互联互通,完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家长空间:平台为针对家长用户提供便捷的,平台将呈现家校交流的相关服务。家长以家长身份、学生帐号登录,平台就会将学生近期的一些学习情况呈现出来,方便家长全面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班级情况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情况,并与。家长可通过平台与任课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还可得到一线教育专家的指导和点拨。 协作组空间:教师可以按年级、学科、兴趣爱好、教育行政结构等多维度组建协作组。协作组提供资源管理、话题、问答、问卷、投票等基本应用模块,并支持文章、资源、图片、视频等分类管理,能从个人空间中选取已发布的各类资源拉取到协作组。 班级空间:班级空间是师生间的协作教学、讨论交流的网络环境,是现实班级课堂的补充与延续。班主任可组建班级,聚合管理班级学科教师、学生,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开展学习活动,形成学习反馈,增强学生班级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 学校空间: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学研活动,可与本校师生组织衔接,便于校内各项业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学校管理者可发布校内公告、查看基础管理数据。本校教师可随时参与各类教、学、研活动,本校学生可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发布的所有内容会自动汇聚到学校空间,积淀本校生成性资源,支持各学校空间独立管理。 学科空间:省、市、区县、校各级机构管理的所有学科均可拥有相应的学科空间,能够自动汇聚范围内相同学科的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研资源、工作室、协作组、学科文章、学科活动等,加速本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展示特色学科资源和成果。学科教研员可发布学科新闻公告等内容、查看基础管理数据等,支持各学科空间独立管理。 区域空间:区域各级机构、各机构学科各类信息的集中汇聚区,同时也是各级政策的集中发布区、研修动态的集中展现区,为开展区域性教育业务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省、市、区各级空间融合互通,内容、人员至下而上汇聚,政策、任务至上而下传达。通过区域空间及业务应用系统,可促使城镇和农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实现“手拉手、结对子”, 共同参与各类业务活动、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先进帮后进,推动教育公平。
北京中教启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消除脉冲噪声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均衡方法
本发明通过对最小均方误差的理论知识推导,得到伯努利-高斯模型下脉冲噪声的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均衡器的抽头系数计算方法,从而在较低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取较优的检测性能。摘要附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飞秒激光脉冲制备硅基微纳结构光伏材料
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和相对易于获取的能源在未来的动力产品中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份。如何发展高光电能量转换效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太阳能利用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50%),各国科学家纷纷研究不同的应用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新材料和新结构,目标是使光电转换效率大于5 0%。近年来,一种具有微、纳米量级特殊结构的光伏材料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点。利用飞秒脉冲激光在极短的持续时间内激发出极大的峰值能量,其在硅片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效应,聚焦烧蚀硅表面很小的一块面积,形成规则排列的微纳米结构。这种微纳米结构由于表面积增大,对入射光波有很大的吸收,且对光的敏感性提高了数百倍,这些性质对我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种材料与本底未处理材料的性质相比,材料带隙减小,对光的敏感性提高了数百倍,这使得其对波长为250—2500 nm的入射光波有大于90%的吸收;另外,黑硅比传统材质的硅的比重低。这些奇特的光电和物理性质能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根据光吸收效率,激子光量子效率,化学电势效率以及填充因子计算总的光电转换效率,普通硅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只有1 5%,而基于微纳结构光伏材料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可望达到50%-60%。 针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太阳能光伏技术方面的重大需求,发展利用超短脉冲激光制备具有优异光电转化效率的微纳结构光伏材料的新方法,以及通过探测光伏材料中非平衡载流子的能带结构及微分负电导等特性,探知光伏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从而筛选出转换效率较高的微纳结构光伏材料,最终在发展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新原理和新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第三代光伏电池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新型全光纤便携式纳秒脉冲激光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相位补偿的脉冲信号峰值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位补偿的脉冲信号峰值检测装置及方 法,属于核辐射探测技术领域;现有技术中的检测装置及方法,检测 精度不高或成本很高;本发明提供的检测装置包括输入缓冲电路,输 入滤波器、移相滤波器、迟滞比较器、阈值检测电路、噪声抑制电路 和相位补偿电路,该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拓展性强,通过更改 滤波电路类型和电路参数即可实现对任意类型和频率的脉冲检测;电 路结构简单,检测精度高,工作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对 ADC 采样率 和 MCU 性能要求低,应用该设计可有效减小能谱分析仪器设计成本 和程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金属板材的电磁脉冲成形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板材的电磁脉冲成形装置及方法,电磁 脉冲成形方法包括:S1 当待成形金属板件置于成形模具与成形线圈之 间时,采用压力设备通过压边圈施压以防金属板件法兰区域起皱;S2 通过第一电源模块给成形线圈提供电流,通电后的成形线圈在金属板 件区域产生脉冲磁场;通过第二电源模块给金属板件提供电流,使得 金属板件中产生脉冲电流;所述脉冲电流与脉冲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用 于驱动金属板件发生高速变形的电磁力;S3 通过电磁力使得待成形金 属板件发生形变。本发明在直接加载电流的模式下,金属板件中的电 流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差分式脉冲磁体绝缘故障探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差分式脉冲磁体绝缘故障探测装置,包括第 一探测线圈、第二探测线圈、电阻分压器、高通滤波器和高采样率的 示波器;两个探测线圈均沿脉冲磁体中心轴线设置,一个设于脉冲磁 体内,靠近脉冲磁体上端口,另一个设置在脉冲磁体外;电阻分压器 的两个固定端分别与第一探测线圈的正负两端相连;第二探测线圈的 负端与第一探测线圈信号的负端相连;高通滤波器的输入正端连接电 阻分压器的可移动端,输入负端连接第二探测线圈的正端;两个探测 线圈与电阻分压器形成差分结构,对两个探测信号进行差分处理,并 对输出信号进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自振高压脉冲水射流发生器
一种自振高压脉冲水射流发生器,由发生器主体(1)、上喷嘴(2)、下喷嘴(3)、排水管(4)、滑块(5)和 弹簧组成;所述发生器主体(1)为中空的圆柱体,左端开口设与压缩空气管相连,右端中心设有一锥直形 出口(6);所述上喷嘴(2)、下喷嘴(3)、第二弹簧(8B)、滑块(5)和第一弹簧(8A)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于发生 器主体(1)的内部;第二弹簧(8B)左端与下喷嘴(3)刚性连接,右端与滑块(5)刚性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深井脉冲电容器的恒流充电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井脉冲电容器的恒流充电系统,包括设置 在地面上的第一装置、电缆、设置在井下的第二装置和脉冲电容器。 第一装置将工频 220V 交流电源变为中频高压交流电源,然后经电缆将 其传输到第二装置,第二装置再将此中频高压电源变成所需的高压直 流电源直接对脉冲电容器充电。脉冲电容器的电压通过电阻分压器来 实现测量,控制程序通过脉冲电容器电压的增量计算平均充电电流, 并通过调节逆变电路中开关管的驱动脉宽来改变平均充电电流,形成 闭环控制,实现平均充电电流的恒定。本发明采用闭环控制方法,实 现了深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现改变视神经的细胞外基质可逆转其抑制神经再生的组织微环境
脱细胞技术逆转了成年猪视神经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使其更接近于胚胎猪视神经的细胞外基质成份,优化了视神经的功能,使之支持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突起直行生长。在去细胞视神经(DON)纵切厚片上的神经突起生长距离显著长于生长在正常视神经(ON)纵切厚片上的神经突起。与ON相比,生长在DON上的神经突起分支也明显增加。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了成年猪视神经、去细胞猪视神经和胚胎猪视神经三种细胞外基质成份,发现去细胞视神经的蛋白成份有转向胚胎化的趋势:脱细胞技术选择性去除一些抑制神经突起生长分子,如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和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等,并保留了支持神经突起生长的蛋白成份,包括四型胶原(COL4)和层粘连蛋白(LAM)等。位于DON纵切厚片结缔组织隔膜上的COL4和LAM被证明与DRG神经突起上的整合素α1(ITGA1)结合,是导致神经突起直行生长的因素之一。该研究为优化中枢神经组织微环境向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功能转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也为DON作为天然生物支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 22 23
  • ...
  • 82 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