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合成多元纳米颗粒材料的旋流雾化燃烧器
1. 痛点问题 氧化物微纳米颗粒在储能材料、高端光学材料、高性能气体传感器、高端催化剂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工业制备中现有的共沉淀、凝胶、浸渍等湿法合成方法,由于其原理和工艺上的限制,存在不易放大、生产不连续、产线通用性弱、废液污染、掺混不均匀等问题,尤其在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高端高熵多元氧化物颗粒生产方面,存在很大挑战。 2. 解决方案 采用火焰合成方法得到纳米颗粒具有一步工艺、纯度高、易放大、成本低、污染排放少、可控性相对较高的特点。在各种火焰形式中,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旋流强化混合的雾化火焰合成系统,在保证较高产量的同时降低了高温区停留时间,能够显著提高火焰合成纳米颗粒的产量和生产效率,可以为各种单元、多元纳米氧化物粉体的生产提供定制化服务。 合作需求 为实现本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主要需求包括: 1.一支专精于纳米材料合成与收集方面的研发团队,能够承接专利技术,并大幅拓展至规模化、定制化产业生产; 2.300平米以上的科学实验场地与300万以上的启动资金; 3.与光学、电学领域高端粉体需求方有较广泛的联系,能够协助产品、技术拓展市场。
清华大学 2021-12-29
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造影剂的制备
超声造影剂(USCA)是用于增强超声强度、提高超声诊断正确性、精确度和灵敏度的一种媒质。USCA是临床超声检查的消耗品,在国内各大医院进口高档超声设备的同时,也需要相当数量的高质量造影剂。因此,研制能批量生产、合适剂型、消毒灭菌的USCA是一项迫切而极具经济效益的项目。现阶段国内使用的USCA基本上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作的USCA具有粒径更理想(3~5μm),粒径分布更集中(粒径大于8μm的粒子小于8%)、体内稳定性高、抗压力性能好、反声源性高等优点,而且还
四川大学 2021-04-14
生物基聚氨脂类产品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
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 “第五大塑料”,与橡胶材料相比,聚氨酯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赋予PU良好的耐磨性、耐擦伤性、粘结性、柔韧性、优良的保光性与低温性等卓越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电子、医疗、建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特种有机树脂之一。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 “第五大塑料”,与橡胶材料相比,聚氨酯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赋予PU良好的耐磨性、耐擦伤性、粘结性、柔韧性、优良的保光性与低温性等卓越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电子、医疗、建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特种有机树脂之一。自从1998年以来,国内聚氨酯产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2020年,我国聚氨酯行业产量在1470万吨左右,总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36.4%,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石油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寻求廉价、高效、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资源替代石化资源合成PU已迫在眉睫,这也是行业近年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一种聚肌胞联合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混合佐剂在制备结 核亚单位疫苗的应用
本发明构建一种新型混合佐剂 DDA/PolyI:C。该混合佐剂组 (AMM+DDA/PolyI:C)和单独佐剂组(AMM/DDA)分别加强免疫 小鼠两次后,脾脏淋巴细胞经抗原 AMM 刺激后,皆可产生分泌较仅 有融合蛋白 AMM 组高的 IFN-γ; 肺部荷菌量试验表明佐剂实验组加 强 BCG 免疫后,肺部荷菌量都较 PBS 组低;肺组织病理分析显示混 合佐剂组 AMM+DDA/P
兰州大学 2021-04-14
高效纳米金属催化剂控制合成高效合成生物质
在二氧化碳绿色溶剂中低温一步法实现纳米金属颗粒的控制性合成;2. 合成后直接得到大量的固体催化剂,无需高温高压,无需使用任何的有机或无机溶剂;3 . 生物质固体废物碳中性是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实现生物质废物能源化的价值;4. 液体燃料高选择性(接近100%)高产率合成。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通过用胶带预处理生长基底来合成单层二硫化钼枝晶的方法
一种通过用胶带预处理基底来气相沉积生长单层MoS 2 枝晶的方法,有意在初始成核阶段和/或生长过程中引入孪晶缺陷,实现单层MoS 2 树枝晶的形貌调控。所得的MoS 2 晶体具有六次对称的骨架,分枝数可调。其形状的演化过程是由胶黏剂种子诱导的双晶缺陷形核和局部硫/钼源蒸气比的协同效应所引起的。此外,由于硫空位的富集,极大地增强了循环孪晶区的光致发光效率。该工作为合成可控形状的单层MoS 2 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策略,同时也为理解孪晶缺陷的生长机制以及在其电催化和光电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通过电催化手段合成1,6-双氧烯烃类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以电催化手段合成1,6‑双氧烯烃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电化学驱动的策略,促使醇类化合物和芳基双环丙烷的1,6‑双氧官能团化反应。这一反应的核心在于π‑共轭介导的电子转移过程,该过程促进了瞬态芳基自由基阳离子物种上的协同亲核攻击。该方法和合成步骤包括:步骤一:以碳布做阳极,铂片做阴极并固定,在密封的25mL反应瓶中加入芳基双环丙烷A、四丁基四氟硼酸铵、超干乙腈和醇B,三(4‑溴苯基)胺,将其置于氮气氛围中。步骤二:在10mA恒定电流下,在45℃油浴中反应待芳基双环丙烷原料消耗完,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步骤三:将滤液经旋转蒸发仪在低压下旋干,粗产物经柱层析分离后得到1,6‑双氧烯烃类化合物。相比于其它芳基环丙烷开环官能化反应,该方法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展示了广泛的底物兼容性、优异的立体选择性和精确的区域控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板的出版物半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 属于信息检索技术领域。本发明根据用户的需求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板的出版物半自动生成方法及系统, 属于信息检索技术领域。本发明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字内容 类型和版面布局,将用户的选择和确定的内容使用标记语言生成模板 描述文件;根据模板描述文件在互联网进行信息抓取,同时在本地已 经建立好的本地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对得到数据进行合并和相似 度计算,得到相关内容列表,然后存储到本地数据库中;根据相关内 容列表和关键词的相关性计算生成内容草稿;将内容草稿和相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最新香兰素绿色合成技术
香兰素属广谱型香料,散发愉快的香荚兰豆香气和浓郁的奶油香味,气郁优雅清爽,是 全球最大的合成香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医药、农药中间体,在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需求 量正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全球主要生产厂家为法国罗地亚公司、挪威鲍里葛公司、嘉兴 中华化工、宁波王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香兰素全球年产量 2万吨,我国是世界上香兰素主要生产国,目前的生产路线为愈创木酚乙醛酸法和愈创木酚亚 硝基法。愈创木酚乙醛酸法生产成本较高,虽然废水可以生物降解处理,但废水量极大。愈创 木酚亚硝基法生产成本稍低,但废水难以生物降解处理,强烈致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态环 境,为国家产业管理部门明令禁止。当前香兰素产业亟需产业升级换代,推广使用最新的绿色 合成技术。优点在于: 1. 在溴化反应中,解决溴化选择性问题,高收率制备单溴酚,同时溴素消耗量最小化,该 步反应几乎无废水排放; 2. 在氧化反应中,解决高效氧化问题,为氧化安全提出新的氧化工艺手段,从工艺、设 备、操作诸方面综合措施加以控制,仅有少量中和废水; 3. 在甲氧基化反应中,发明定量甲氧基化技术,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解决辅料的套用问 题,可以直接回收精甲醇用于循环生产甲醇钠。与此同时该步通过回收溴化钠进行循环利用, 无废水排放。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乙基香兰素绿色合成技术
乙基香兰素属广谱型香料,香味较香兰素更为浓郁,在调香中具有用量少、香气足、不变 色等优点,香气比香兰素强3~4倍,广泛应用于配制各类香精,用做定香剂、调味剂,在香料 香精行业中有代替香兰素的趋势,部分用于有机合成中间体,全球产量约在5千吨左右,需求 量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全球主要乙基香兰素生产厂家为法国罗地亚公司、辽宁世星药化 有限公司、吉化集团香兰素有限公司、重庆欣欣向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目前的生产路线为 乙基愈创木酚乙醛酸法,所存在的问题是生产成本较高、废水量大,利润较低。 本项目采用乙氧基化合成技术用于合成乙基香兰素,大大提高了产品利润,同时减少了环 境污染。其合成路线如下: 该条路线具有如下优点: 1. 在溴化反应中,解决溴化选择性问题,高收率制备单溴酚,同时溴素消耗量最小化,该 步反应几乎无废水排放; 2. 在氧化反应中,解决高效氧化问题,为氧化安全提出新的氧化工艺手段,从工艺、设 备、操作诸方面综合措施加以控制,仅有少量中和废水; 3. 在乙氧基化反应中,发明高效乙氧基化技术,并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解决原辅料的回收套 用问题,使之成为洁净化工工艺。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 53 54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