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上,以现有微纳米材料制备研究平台和有关研究课题为基础,在微纳米陶瓷、金属粉体制备及改性、纳米结构材料、大块金属纳米与非晶材料制备、高阻尼微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纳米药物靶向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知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专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许仲梓教授和赵石林教授主持承担的江苏省科技厅项目——“纳米透明功能涂料的研制与开发”,在我省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该项目以半导体纳米材料为功能填料,制备出的涂料价格适中、性能优良。可将涂料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涂覆于玻璃的表面,一次性制成纳米隔热玻璃,用于汽车、各类建筑物上,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可见光区透过率>80%),而且能有效的隔绝太阳热辐射(近红外区屏蔽率>63%),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同时涂料本身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洲晨光涂料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条年产100吨纳米透明功能涂料的生产线及实验检测中心,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课题组正研发系列产品,以满足环保和节能的社会需求。由郭露村教授主持的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研制的纳米陶瓷弹簧,是以纳米改性PSZ粉料为原料,利用复合成型技术制备而成。陶瓷弹簧具有重量轻、耐磨损、抗老化、耐高温、电绝缘、无磁性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簧丝直径:2.2±0.1 mm;弹簧外径:20.4±0.3 mm;自由高度:24±0.5 mm;间距:1.7±0.1 mm;工作圈数:6;弹簧刚度:10±2 N/mm;最大荷重:50 N;重量:8.8±0.5 g。主要应用于无法使用金属弹簧的高温、腐蚀性环境中,用作缓和冲击、吸收振动以及控制机构运动的零件。水泥材料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内水泥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单位,以唐明述院士领衔、许仲梓教授、沈晓冬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学术团队,在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高性能水泥制备基础研究、水泥绿色制造、建筑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唐明述院士历经五十年潜心开展的“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耐久性研究”,在反应机理、集料碱活性快速试验法(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反应防治方法及工程建设应用等到方面取得了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多年来,研究成果为我国三峡工程、长江二桥、金沙江的向家坝、雅砻江上世界最高的大坝(305 m)锦屏一级电站等数十个国家重大基建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部级以上奖励。2001-2006年由许仲梓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其关键技术使传统水泥性能提高30%、产量提高30%、环境负荷降低30%,作为一种国民经济中使用量最大的基础材料,这项成果蕴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研究成果达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在我省的中联淮海水泥有限公司等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由沈晓冬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水泥低能耗制备和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提高水泥性能、重点关注水泥生产节能减排的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行波管关键技术及应用
已形成高效率超宽带行波管等军用核心关键元器件的电参数数字化设计能力,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行波管三维仿真设计软件,该软件已成为我国电真空行业核心设计软件。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在开展热-力-电多物理场协同数字化仿真设计与虚拟制造技术的融合工作,可用于高端行波管、电接插件、微特电机等各类军用核心关键元器件的数字化制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CVD金刚石应用技术
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大面积EACVD金刚石沉积自动控制系统,制备出直径120mm、厚度1.9mm的金刚石厚膜;首次设计了基于HFCVD设备的金刚石薄膜多试样连续沉积系统;CVD金刚石膜沉积设备与工艺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系统开展了多种金刚石膜的应用研究,成功制备出与衬底结合良好的金刚石涂层刀具;成功地在陶瓷轴承内孔和外圆上获得了纳米金刚石涂层;研制成功了用于降解难处理污水的金刚石电化学电极。该成果适用于工具、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成果图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车载CANFD总线技术应用化研究
CAN FD总线技术是在传统CAN的基础上,对CAN协议的相关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既保留了传统CAN的优势,又增加了新的功能:扩大了单帧的最大传输数据量、提高了数据场的传输速度和修正了CRC校验方式。因此CANFD可以继续沿用CAN的生态链,同时解决了CAN总线在使用的瓶颈问题。 本项目从2016年开始得到了上海汽车基金会资助,针对上汽大众汽车网络技术问题进行了开展研究,对CANFD应用方面的基础关键问题开展了研究,形成了两项专利技术成果和一项软件著作权,以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为应用平台形成了具体实物控制器,经过了多轮实际测试。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5-09
振动沉模防渗技术的应用
主要技术指标:防渗墙深度: 20m;防渗墙壁厚: 10~25 cm;质量要求:墙体骨料为水泥砂浆, 掺入适量粉煤灰; 墙体抗压强度 ≥3.0mpa; 渗透系数 ≦ A×10-6cm/s。
扬州大学 2021-04-14
虚拟手术关键技术及应用
技术团队突破了多模态医学影像高效分析处理、人体器官形态与功能模型构建、复杂手术实时交互仿真等关键技术,研制了虚拟手术支撑平台与系列手术仿真系统,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及产品。主要包括:创新了多模态医学影像高效处理理论,协同处理效率较同期国际水平提升10倍以上,精度提升25%,解决了临床影像难以高效、精确利用的难题;建立了个性化人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智能计算研究中心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先后攻克了语句级拼音输入法、在线智能问答技术、第三代手写输入法、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发债企业舆情监控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获得了省部级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市科学奖二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项等一系列代表性成果。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信息处理、智慧城市、企业线上等应用场景,取得了巨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应用
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其中计算机视觉所做贡献最大,其规模占比超过35%。面向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发展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重大需求,攻克了多任务迁移目标检测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高精度人脸/掌纹识别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在目标检测与跟踪、目标识别、医学图像智能分析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相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极端热管理与应用技术
本技术以在高温井下(>200℃)作业的测井仪为研究对象,采用绝热-储热-导热三种技术联用的方式,对井下电子进行热管理,保障其正常作业。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在国防、航空航天、石油勘探等领域,电子器件常面临极端的高温环境(150℃以上),常规热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其散热需求,亟需开发一套极端环境下的电子器件热管理系统。本技术以在高温井下(>200℃)作业的测井仪为研究对象,采用绝热-储热-导热三种技术联用的方式,对井下电子进行热管理,保障其正常作业。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针对井下电子数量多且分散特点提出了分布式储热均温系统,设计了导热储能一体集成模块并成功实践;2)新型相变材料的研制、封装、可靠性测试及其在极端热环境下的应用;3)极端环境下热管理系统的热学建模及实时温度预测算法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臭氧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臭氧形成的羟基自由基结合紫外线处理废 水中难降解的污染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 单独采用活性污泥法、 混凝沉降或 FLO/O 3/HC 法处理焦化废水均 难以达标排放。 (2) 活性污泥法与 FLO/O 3/HC 法的效果接近,但活性污泥 法运转费用较低。 (3) 经生化 /FLO/O 3/HC 工艺处理的焦化废水可达标排 放,且氰的去除效率能达到 80%。(4) 用絮凝 -O3/UV
南昌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852 85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