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创建于1979年,先后隶属于原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现隶属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学院是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直招定点院校、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和平安高校。 学院位于风光秀丽的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占地面积762亩,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动静相宜,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以及行业和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设有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电气、航空服务、旅游管理五大特色专业群,开设33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省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省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航空发动机装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军民融合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专业为全国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特色专业。飞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发动机装试技术、飞行器制造技术、飞机电子设备维修、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定向培养指定专业。 学院推行“人才强院”战略,建设“双专业带头人”引领的教师队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都非常突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还从航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相关专业机构聘请了百余名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现有专任教师320人、兼职教师132人,副高以上专任教师109人,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9名,建有院级大师工作室2个、创新工作室2个。多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技术能手”称号和湖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学院主编(审)、参编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达200余种,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拥有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实训条件优越。建有机械实训中心1个,校内实验实训室75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2亿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6个,深度合作企业218家。学院是湖南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建有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数控专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省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省师资培训基地。 学院突出现代职教内涵,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军民融合项目建设,实行定制人才培养。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招士官定向培养院校,于2014年正式开办士官班,在校士官生规模持续扩大,实现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互利共赢。学院先后与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签订定向培养士官协议,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培养模式。2017年初,学院士官学员在空军一航院组织的全国入伍军事体能技能考核中排名第一。学院依托行业、对接产业、背靠企业办专业,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上海锦江国际酒店管理股份公司、上海春秋旅行社及其航空公司、北京新东方教育集团、北京安博教育集团等合作,开办“南方班”、“西发班”、“锦江酒店服务班”、“上海春秋航空服务班”、“软件工程师班”、“安博班”等,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院与中国军工企事业单位以及沿海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稳居同类院校前列。另外,学院按有关政策规定,每年推荐数十名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试后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应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生。2014年,学生荣获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015年,学院一举摘得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的桂冠。 学院遵循“立足航空,服务地方,特色兴校,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服务航空、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信息化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全国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二等奖、全国机械行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大赛一等奖、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新思想,新起点新征程,学院将秉承“厚德明志,求实创新”的校训,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现代职教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航空高功率密度高可靠发电与电驱动技术
发电与电驱动技术是多电/全电飞机电源与作动系统的核心,本项目在高功率密度高可靠电机设计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形成的系列化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多个型号飞机,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航空领域高功率密度电机技术的严格封锁,显著提升了飞机电源与作动系统技术性能。研发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技术特征1、高速高可靠定子励磁双凸极电机高压直流发电技术;2、大功率电励磁无刷同步电机变频交流起动发电技术;3、高功率密度永磁/混合励磁电机驱动技术。应用范围:与航空工业601所、602所、603所、609所、贵阳185厂、北京125厂以及航天803所等长期合作,形成的高功率密度高可靠电机技术成果已在12种型号新研战机、战车电源与电动力系统中获得成功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航空航天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和刀具
一、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航空航天中的钛合金框架类零件,拟通过加工工艺优化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双目标;并以典型零部件,即某型航空发动机机匣的切削大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目标优化分析,研发可替代进口航空航天精密刀具 9-12 种。并将应用对象扩展到大飞机滑轨零件、涡轮盘零件、航空高温合金零件等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二、市场前景及应用该项目成果已在西飞、西航等大型航空航天企业的重点型号工程上得以应用。预期在未来五年内产生 1 亿元的经济效益;相较现有加工方式,预期可节省 10%的原料,同时缩短加工周期;项目预期产生 2 亿元左右的间接经济效益;项目成果的整体性价比优于同类国外进口刀具产品的 15%。本项目极大推动了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制造大数据示范应用及工业 4.0大学版智能制造平台的建设;部分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行业引领和国际领先。三、技术成熟度概念验证四、合作方式联合研发 技术入股 转让附图:原理样机 工程样机 中试产业化授权(许可) 面议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104 工业机器人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航空航天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和刀具
本项目针对航空航天中的钛合金框架类零件,拟通过加工工艺优化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双目标;并以典型零部件,即某型航空发动机机匣的切削大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多层次、多目标优化分析,研发可替代进口航空航天精密刀具9-12种。并将应用对象扩展到大飞机滑轨零件、涡轮盘零件、航空高温合金零件等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 该项目成果已在西飞、西航等大型航空航天企业的重点型号工程上得以应用。预期在未来五年内产生1亿元的经济效益;相较现有加工方式,预期可节省10%的原料,同时缩短加工周期;项目预期产生2亿元左右的间接经济效益;项目成果的整体性价比优于同类国外进口刀具产品的15%。本项目极大推动了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制造大数据示范应用及工业4.0大学版智能制造平台的建设;部分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行业引领和国际领先。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学校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设有17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8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航空港校区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邮编:610225;电话:028-85966502;传真:028-85966503。 龙泉校区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邮编:610103;电话:028-84833333;传真:028-8483333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工程风险分析技术
工程风险分析与能源、安全相关联,是近年新兴的技术,被列入国际公认的21世纪闪光技术。尤其是在化工、石油化工行业,控制风险进行管理,对延长设备运转周期,提高企业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我校在八十年代初就率先开展了化工装备可靠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后期又率先提出《风险工程学》学科体系,在工程风险分析技术方向上承担了以下重大科研项目:“863”项目-典型石化装置动态风险分析技术研究 中石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杭州湾海底管道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中石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金陵扬子原料油互供管道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中石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石化装置风险可接受准则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工程风险分析技术
工程风险分析与能源、安全相关联,是近年新兴的技术,被列入国际公认的21世纪闪光技术。尤其是在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对控制风险进行管理,对延长设备运转周期,提高企业效益有着显著的作用。我校在八十年代初就率先开展了化工装备可靠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后期又率先提出《风险工程学》学科体系,在工程风险分析技术方向上承担了以下重大科研项目(部分): “863”项目-典型石化装置动态风险分析技术研究 中石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杭州湾海底管道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中石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金陵扬子原料油互供管道风险分析技术研究 中石化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石化装置风险可接受准则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500余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装备、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学校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19个专业学院,拥有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四青”人才15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4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5个,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达80%、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53%。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一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中文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66%、升学率达31.85%。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2017年,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4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重大1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达3亿元。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24所,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有无锡、苏州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台湾大学、东华大学等5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我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合组织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5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聚焦“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厚植大学精神,笃行以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Java工程师
2020版本课程全新升级,从0基础到高薪就业,不需脱产学习,冲击互联网高薪岗位 无论你是未就业的学生还是想转行的在职人员,不需要基础,只要你有梦想,想高薪!
北京奥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1-02-01
前端工程师
不管你之前学什么、做什么,入行前端,都是明智的选择! 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入行门槛低,小白易上手。
北京奥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99 1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