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固废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项目成果/简介:市场背景: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有机质废弃物产生量:城镇污泥年产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以含水率80%脱水污泥计,以下同),以有机垃圾、餐厨废弃物为代表的城市有机质废弃物产量超过1亿吨/年。但我国对有机质废弃物的稳定化处理与资源化处置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主要处理处置措施仍为填埋和焚烧,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威胁。随着欧洲等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的实施、国际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对大气环境及水环境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城镇有机废弃物的高效生物燃气化技术,尤其可以满足大型城市集中式处理处置与能源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的有机废弃物干法厌氧生物制气技术,可以把有机质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生物燃气,生产清洁能源,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高值循环利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有机垃圾、城市污泥等富含有机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各国纷纷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研究,抢占城市有机质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产业化技术的制高点。由于我国污泥泥质的特殊性,其有机质含量远低于国外、含砂量高、生物反应池负荷低等,国外传统成熟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在我国无法得到稳定应用,造成国内大量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故障闲置,城市污泥及有机质处理处置技术存在着重大的瓶颈性问题。 国内外现状:国内外有微波强化预处理促进低有机质污泥厌氧资源化、城市低有机质污泥的好氧堆肥研究、温和热处理对低有机质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等相关城市污泥厌氧化资源化技术,但针对我国污泥有机质低、含砂量高、区域差异大的特点的合适的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技术却鲜少,本技术方案突破了传统厌氧消化要求进料含固率为5%的技术要求,实现了将进料含固率提升至10%~20%实现连续稳定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与调控措施,并在国际上较早报道了脱水污泥直接实现厌氧消化的连续流试验结果,并提出了高含固体系下污泥与餐厨等城市有机质废弃物的协同厌氧消化调控技术,创造性的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典型低有机质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 目前本项目组针对我国污泥低热值的泥质特点,开发了适用于生污泥与消化污泥的热解/焚烧耦合技术,并形成核心装备,解决了污泥及工业固废高效热化学处理的技术难道与成套装备。应用范围:项目已经进入示范运行阶段,在长沙(基于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工程,500吨/天)、镇江(污泥热水解+污泥/餐厨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工程,260吨/天)、丽水(市政与工业污泥热解/焚烧耦合无害化处理,100吨/天)等地建立了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通过本技术的应用实行,市政污泥及城市有机质高级协同厌氧消化制气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有助于解决我国有机质废弃物处理设施普遍存在的厌氧消化产气率低、降解率低的问题,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供更高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率。既可以解决城镇污泥及其他城市有机质的处理处置问题,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能量流的最大化循环,突破了我国在生物质能这一重大国际热点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与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创新效益。项目阶段:其他(进入示范运行阶段)效益分析:技术亮点:该项研究工作突破了传统厌氧消化要求进料含固率为5%的技术要求,实现了将进料含固率提升至10%~20%实现连续稳定厌氧消化的可行性与调控措施,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典型低有机质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解决了我国城市不同废弃物在高含固的条件下实现协同厌氧消化问题,增加消化设施的工程效益,提高反应效率的问题,为我国城市有机质的协同消化提供了机理与技术研究的支撑,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我国污泥低热值的泥质特点,开发了适用于生污泥与消化污泥的热解/焚烧耦合技术,并形成核心装备,解决了污泥及工业固废高效热化学处理的技术难道与成套装备。 技术优势:相较于传统消化技术,解决了我国有机质废弃物处理设施普遍存在的厌氧消化产气率低、降解率低的问题,实现了高进料含固率下的持续稳定运行,提高了单位体积产气率,从而提高了单位体积产能,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供了更高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市政污泥、餐厨、禽畜粪便、有机垃圾等废弃物中营养物质与能源的协调调配与高值利用。
同济大学 2021-04-10
VR显示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面向未来我国建立真3D显示系统的需要,实现以连续视点实时合成、平面视频和双目立体视频到真3D视频的实时转换生成和面向健康舒适观看的真3D质量评价、以及虚拟现实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研发的突破;主要研究:(1)视频自动的2D转换为3D(2D图像的深度提取和3D图像生成两步);(2)VR网页浏览器/播放器;(3)VR规划和展示系统;(4)基于双摄像头的3D拍摄和3D建模。构建一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的真3D显示方案。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运用,投入到国民生产生活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图像视频编码理论与计算方法
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火星探测项目“萤火一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天然皂素高效制备与应用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皂荚荚果、油茶果壳和无患子果皮中含有丰富的五环三萜类皂甙等天然活性成分(皂素),这些皂甙类成分呈中性,泡沫丰富,易生物降解,对皮肤无刺激,具有较强的洗涤去污能力,较好的耐酸碱、耐盐能力,还能与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产生协同效应。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合成表面活性剂及洗涤剂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此外,大量合成洗涤剂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必将朝着绿色、环保、可再生方向发展。 天然皂素制备与应用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目前已开发出物理分离技术、水提技术、醇提技术及提取与同步纯化技术等,相关技术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4-11
罗红霉素结晶新技术与设备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罗红霉素不仅保留了红霉素等大环内酯所共 有的抗菌活性,而且具有口服吸收良好,组织穿透力强,血药半衰期长,血药浓 度高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是大环内酯类药物中比较理想的品种。在世界上已有 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国内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目前,国产罗红霉素生产过程中的结晶收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产 品主要为不定形的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相比进口罗红霉素十四个面的规整六边形 晶体,产品主粒度小,粒度分布不均匀,产品流动性差,光泽和外观也不理想,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劣于国外同类产品。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本研究开发出一种先进的罗红霉素重结晶工艺: 先在丙酮-水混合溶剂中溶解罗红霉素粗品,过滤后仍在丙酮-水体系下共沸蒸发 重结晶生产出罗红霉素晶体产品。结晶过程收率达 94%以上,产品洁白,主粒度 大,产品流动性好,完全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在浙江绍兴震元制药公司 2003 年新建年产 200 吨罗红霉素工业生产线上实施见效,使罗红霉素结晶产品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 国外同类产品标准。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采用本中心在“八五”、“九五”攻关过程中开 发的新型结晶工艺与设备以及全套的计算机辅助操作与控制技术,产品质量和收 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开发的新型结晶工艺操作稳定,可靠。目前罗红霉素市 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应用领域:新型蒸发与溶析耦合结晶工艺,应用于无法单纯通过溶析或蒸发 结晶得到满意晶体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过程改进。 16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15、抗污染超滤膜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超滤技术主要用于含分子量 100~1000,000 的物质的分离,是目前应用最广 的膜分离过程之一。超滤是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将溶液中粒径大于膜孔径的大分 子溶质截留,使小分子组分透过超滤膜,达到分离目的的膜过程。超滤作为一种 新型高效的膜分离技术,具有无相变、操作条件温和、无第三组分引入、工艺流 程简单等优点,可代替传统的分离技术,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过程,但 是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严重限制了超滤在分离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 IUPAC 将膜污染定义为由于悬浮物或可溶性物 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或者机械作用,在膜的表面及膜孔内部吸附或沉积,导致膜 孔堵塞或变小、膜通量降低的过程。目前,解决高分子超滤膜污染的根本途径是 开发低污染超滤膜,包括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对现有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前 者制膜成本较高,并在大规模应用上存在困难。而对现有膜进行表面改性则成为 解决高分子超滤膜膜污染的有效途径。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天津大学多年来致力于抗污染膜表面的构建研究。受细胞膜组成、结构和功 能启发,采用表面偏析与相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协同效应, 将非溶剂诱导的相分离和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过程相结合,原位多尺度构建抗污 染膜表面。利用 Pluronic 系列嵌段共聚物的表面改性和致孔双重作用,调控膜 表面结构和孔结构,在膜表面形成稳定水化层, 抑制污染物吸附。利用磺胺、磷 脂共聚物等两性离子型嵌段共聚物同一官能团内含有等量正、负电荷,保证膜表 面电中性的同时,通过离子溶剂化作用形成更致密的水合层,提高膜抗污染性能; 并其刺激响应性(温度、pH 值等),构建智能型超滤膜表面。以含氟、含硅系 列多嵌段共聚物为改性剂对膜表面结构进行调控,可控构建同时具有亲水区和低 表面能微区的非均相膜表面,赋予膜表面抗污染、自清洁的双重特性。 所制备的超滤膜在广泛的 pH 值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污染特性,用于含蛋白 质、油、酵母菌的模拟污水处理,水通量>200L/(m2 h),通量恢复率近 100%,通 量衰减率<3.4%。 17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目前已经完成表面偏析法抗污染膜中试实验,建成了中空纤维膜生产线, 开发了基于聚氯乙烯(PVC)和聚偏氟乙烯(PVDF)等材料的 5 个系列 20 多个 膜品种。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膜技术在分离中的优势: 1、条件温和,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和浓缩 2、无相态变化,能耗低 3、分离过程速度快,选择性高 4、分离过程简单,可以连续操作,容易与其他分离过程耦合,易于放大 5、无外加物质,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天津大学制备的抗污染超滤膜用于蛋白质、油水乳化液、微生物等污水处理, 显示了抗污染、自清洁、智能性和高通量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应用领域:电子、化工、环保、生物、食品、医药等领域。 应用包括: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特别是含油污水处理;发酵液澄清,细 胞分离与收集,酶、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浓缩与精制,抗生素的回收及纯化, 氨基酸类制品的浓缩。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 需根据实际情况面议。 合作方式及条件:具体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造纸、化工、石化、纺织等行业用水量大,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当下,控制这些行业的 用水是大势所趋,这些行业进行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是降低水耗的关键。最近几年,华东理工 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针对不同行业废水的特点,研究开发了一些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如 催化氧化技术、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技术、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催化还原-生物 组合技术、双膜工艺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DNA快速提取与分离试剂盒
产品种类:营养体细胞DNA单独提取试剂盒、营养体细胞及芽胞DNA共同提取试剂盒、营养体细胞及芽胞DNA分别提取试剂盒三个系列。 产品用途:人及动物体粪便中细菌及芽胞DNA的提取与分离。 产品特点:不需要使用有毒的苯酚等试剂、快速,简捷,整个细菌样品操作过程可在1个小时内完成、结果稳定,产量高。OD260/OD280典型的比值达1.7~1.9,长度可达50kb~150kb,可直接用于PCR,Southern-blot,文库构建和各种酶切反应。共同开发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灵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NFC射频磁性基板材料与应用
NFC射频磁性基板材料是一种高磁导率低损耗的超薄磁性基板材料,该材料是移动终端集成NFC系统的关键支撑,但材料制备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公司。国家工程中心经过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低成本磁性基板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神经工程
一、 项目简介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神经工程是软件理论、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认知科学等交叉发展的结果,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理论及应用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课题组在复杂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脑认知与神经工程、生物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1、将智能计算与神经工程相结合,建立了128导脑电信号采集分析和处理研究平台,对各种自发和诱发脑电信号进行采集,研究各种信号分析、特征提取方法,进行脑源时空定位研究,开展了认知工程与脑功能网络研究。2、建立了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的软硬件研究平台,将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相结合,进行磁刺激穴位诱发脑电特性分析及信号传导机理研究。开展了重复脉冲磁刺激穴位的作用效应研究,分析磁刺激穴位的作用效果及穴位的特异性。3、进行了基于运动想象、听觉的脑机接口(BCI)技术的研究,并在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线的BCI系统平台。4、开展了智能计算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处理与三维重构中的应用研究。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近年来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EI检索33篇。四、 高清成果图片3-4张磁刺激技术研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绿色建筑成套技术与标准体系
研究团队围绕建筑绿色发展,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和重庆市科技惠民计划课题、重庆市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等科研项 目的支撑下,在绿色建筑成套技术与标准体系形成了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建立了 成套标准体系。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申请了《一种绿色建筑运行效果监测平台》、 《一种智能控制的百叶遮阳系统》、《一种分体式空调节能运行控制系统》等发 明专利;开发了 "Evaluation software for green building VI. 0”绿色建筑 评价软件。标准体系方面,编写了 2016、2017年度《重庆市建筑绿色化发展年 度报告》、《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应用指南》等专著;参与编制国家标准《通风 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 34012-2017、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标准》 JGJ/T449-2018、《绿色港口客运站建筑评价标准》,主编参编重庆市地方标准: 2013和2016年度《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居住 建筑节能65%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71-201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J50/T-066-2014、《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 DBJ50/T-039-2018,《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等标准。
重庆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 51 52
  • ...
  • 318 31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