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先进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的燃烧合成粉末
本项目采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烧合成技术生产技术生产各种先进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的粉末。提供的主要产品有:a-Si3N4,b-Si3N4,a-Sialon,b-Sialon,AlN,TiN,ZrN,TiC,TiCN,TiB2,SiC,Cr3C2,MoSi2,FeAl,Fe-TiN,Fe-TiC,Fe-TiB2,Cu-TiB2,TiB2-Al2O3,AlN-ZrN-Al3Zr,Si3N4-SiC-TiCN,Si3N4-Si2N2O-TiCN,TiN-TiB2以及纳米电子陶瓷BaTiO3粉末,纳米ZrO2及ZrO2基陶瓷,纳米TiO2粉末。采用这种先进工艺合成反应完全,性能稳定,质量优良,欢迎各界用户洽谈业务。 用于各工业领域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严酷服役条件下工作的结构部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基于汽车轻量化的少片簧关键工艺和材料技术研究
项目概况 该项目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片簧及关键工艺和材料技术,实现其轻量化、高性能和长寿命要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承受高应力少片簧的关键制造技术,申请了“承受高应力的高强度变截面簧片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200710132237.5)。 本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获得2008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特点 在少片簧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高洁净度、控制夹杂物形态和减少夹杂物数量、形变细化晶粒、表面无全脱碳的新型高强度弹簧钢,对少片簧进行变截面控温轧制,细化晶粒,减少表面缺陷,优化热处理工艺,减少脱碳,改善韧性;,提高表面应力喷丸的预应力大小和喷丸强度等措施,解决了少片簧在承受应力水平提高后,其强度提高和疲劳性能的匹配问题,以及疲劳性能对表面和内部缺陷敏感性显著增加的问题,稳定和提高了少片簧疲劳性能,实现了承受高应力的高性能、长寿命少片簧开发,可减轻悬架弹簧重量20~30%,提高平顺性约10%,具有明显的省材节能降耗效果。技术指标     少片簧设计应力1000-1200MPa、抗拉强度水平≥1800MPa,减轻悬架弹簧重量约20~30%,提高平顺性约10%,满足台架疲劳寿命和实际使用要求。市场前景     本项目已在依维柯系列轻型客车系列上实现了少片簧的国产化批量生产应用,取代了进口,满足了近万台份依维柯车的高端市场需求,减轻了悬架重量,提高了整车平顺性及乘座舒适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正推广应用于更多的车型上。鉴于高应力少片簧具有整车轻量化、提高整车平顺性和降低材料消耗和燃油消耗等减重、节能、环保的效果,因此,该项目具有十分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高耐磨性轿车同步器齿环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中试阶段/n同步器齿环材料磨损机理及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材料的摩擦磨损类型有粘着磨损,疲劳磨损以及氧化磨损。其中粘着磨损是主要的磨损形式,粘着磨损的塑性变形中存在着裂纹的形成和长大的机制,控制裂纹的形成能够很好的提高材料的耐磨性。采用离心铸造工艺,利用原位复合方法可以提高黄铜合金材料的塑性和强度,在磨损过程中,有利于释放裂纹扩展的应力使材料的裂纹扩展减缓,在严重粘着磨损表面形成微量元素与其它元素的致密氧化膜,减轻粘着磨损。通过研究和生产厂家批量生产试验表明,添加稀土中间合金或硼中间合金并采用特殊工艺方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防污闪超疏水自清洁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γ-聚谷氨酸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γ‑聚谷氨酸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低分子量聚谷氨酸水溶液并将pH调节至酸性,得到羧酸基团质子化的聚谷氨酸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金属离子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2)边搅拌边调节步骤(1)的得到的混合液的pH至碱性,然后向其中加入交联剂,进行交联固化,得到生物可降解材料。本申请的材料具有机械性能,可以提高其拉伸强度、韧性等,使其更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拓宽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同时具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吸附性能、抗菌性能和保湿性能,且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原料来源广泛且可持续,减少了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高速铁路高强度及防污闪型腕臂支撑绝缘子的研制及应用
本成果来自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012年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主持)。其创新性如下:①首次研究高速条件下电气化铁路腕臂支撑绝缘子抗弯强度特性;②首次研究高速条件下过电压与绝缘子闪络特性;③首次研究高速条件下绝缘子机械特性与电气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指标如下:①给出高速动车组运行条件下绝缘子抗弯强度容量选择建议值;②高速铁路过牵引供电系统过电压与绝缘子闪络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污秽等级区域绝缘子爬距的建议值;③为高速铁路腕臂支撑绝缘子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提供建议规则,提高设计可靠性。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坐落于美丽的海滨之城——威海,是一所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践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四大发展战略。学院是“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威海市花园式单位”、“山东省第二届省级文明校园提名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学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基建投资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在校生9500余人。图书馆纸质图书46万余册。设有航海模拟实训室、轮机模拟实训室、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微藻饵料藻种培养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109个,建设了5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3个市级创新平台,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业指导培训、基层渔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船员培训、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等万余人次。师资队伍精良,专业特色鲜明学院设立教学系部7个,教辅机构3个,拥有4名二级教授、1名国家教学名师、7名省教学名师、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8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布局水产养殖、海洋健康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酒店管理、船舶智能制造6大专业群,拥有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开设了药品经营与管理、精密医疗器械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会计、跨境电子商务等27个专业,3个专业获得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认定,在“金平果”首次发布的全国高职专业排行榜中,渔业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排名全国前三。荣获全国云教学工具示范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入选职业技能领域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重视创新创业,夯实就业保障建有“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和“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集聚了京东、阿里巴巴、惠普、抖音等国内外与时俱进的最新产业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和电商孵化各个链条,构建了跨境电商、旅游电商、直播电商、品牌电商、电商托管等产业模式集群,厚植了双创孵化底蕴,基地在孵企业56家,毕业企业6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被团中央授予“KAB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全国百优创业社团”,蝉联两届“全国百强创业社团”。建立党政重视就业、专业导向就业、教学面向就业、机制支撑就业、教师引导就业、学生立足就业、部门专司就业的齐抓共管的就业保障运行机制,全面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营造文化氛围,加强立德树人始终秉持“明德尚能”校训,系统打造了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明德学院”作为大思政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开设了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 等三种文化为活水源头的公共选修课52门,涵盖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人才分类培养,认定“齐鲁工匠后备人才”23名,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与大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作育人加强校政企合作,成立了由政府、学院、园区和产业龙头企业组成的理事会;与威海海洋高新区等产业园区深度融合,与京东、新迈尔等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山东威高集团、威海迪沙药业集团、威海联桥国际合作集团以及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等320家重点企业、研究单位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与京东集团、阿里巴巴、成山集团、家家悦集团合作开发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致力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订单”培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合作联盟威海倡议,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韩国金泉大学、韩国富川大学、乌克兰地球仪科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意向,围绕人才培养、师资交流与教学科研开展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满朝气活力的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胶东半岛5市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质量发展”为总方针,以“狠抓落实”为总要求,坚持方向引领、立德树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稳步向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目标奋进!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2021-02-01
漫游式海洋地震仪
本实用新型涉及漫游式海洋地震仪。本实用新型包括浮球、传感及通讯定位模块、能源模块、低功耗智能控制模块、浮力调节模块。能源模块和低功耗智能控制模块设置在浮球内部;能源模块为其他模块提供动力;低功耗智能控制模块负责处理传感及通讯定位模块所接受的外部信息;传感及通讯定位模块设置在浮球顶部,浮力调节模块设置在浮球底部。本实用新型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式陆地地震台站和坐底式海底地震仪,而是悬浮在海水中,并随着洋流作浮游运动,不仅可以长时间记录地震传达的信息,而且可以记录不同地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可以形成覆盖较大海洋面积的地震台网,解决了海洋没有地震台网的难题,适合对较大面积海域开展层析成像及海洋地震观测。
浙江大学 2021-04-13
海洋营养元素监测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海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参数,海水的富营养化和适宜的营养盐结构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海洋赤潮综合监测,水质与污染多参数综合监测,营养盐自动在线分析等技术”。技术简介:通过对光路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湿化学分析方法的创新,应用间断化学分析进样技术,“U”型长光程
天津大学 2021-04-14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国海大(OUC),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2024年10月24日,在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希望学校“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办学时期,1959年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秉承“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创校宗旨,秉持“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弘扬“勇立潮头,谋海济国”的海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执着蓝色梦想,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一大批名家大师汇集于斯、传道授业。他们中有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游国恩、萧涤非、舒舍予、沈从文、华岗、冯沅君、陆侃如等文史大家,有黄际遇、汤腾汉、曾省、傅鹰、童第周、曾呈奎、王淦昌、束星北、赫崇本、方宗熙、文圣常、薛廷耀、尹左芬等科学名家。 学校始终走在国家高等教育前列,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现有4个校区,其中,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共占地2400余亩;西海岸校区规划占地约2800亩,2022年一期建成启用。现辖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在校生365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720余人、硕士研究生14730余人、博士研究生3790余人、外国留学生320余人。现有教职工419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1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7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680人,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2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打造了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高地。 学校坚持特色一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聚焦使命强特色、聚焦特色强综合,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实现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等学科群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大力培养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培养的36万余优秀人才中,涌现出以16位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4任国家海洋局局长为代表的一大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骨干,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巡洋护航、守礁戍边、耕海牧渔、架桥通隧等各战线各领域,都活跃着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为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贡献力量,也为母校赢得广泛赞誉。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 22 23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