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电供暖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成熟度:技术突破 本成套设备,以电供暖的各个电暖气为控制对象,以建筑内不同房间不同区域的取暖温度为控制参数,自下而上,组成了由单片机现场控制器(控制室单独使用PLC控制器)、PLC中间层算法控制器、工控机为上位机构成监控界面的DCS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控制系统。此系统的目的在于替换传统水暖系统,利用合理科学的软件算法,实现节能、环保、减排的效果。设备兼具教学、实验、科研及实用的功能。 成果技术特点:本套装置由四个单片机组成现场控制器,一个PLC组成的控制室控制器,与中间层面的S7-300PLC控制系统,以及顶层监控层的工控机装置,统一安装到了一个整体的平台上。此平台便于实地集中实验、研究,也有利于集中编程与项目演示。 图1 设备实物图 图2 为智能控制系统电脑操作界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2025-05-19
融创督导巡课系统
北京大智汇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5-01-09
AI心理情绪识别系统
AI心理情绪识别系统1.多模态信号采集:人脸动态图像、脑电信号采集、语音情感检测。2.功能模块包含:情绪检测、情绪档案、数据统计、用户管理、系统设置功能模块。3.系统基于情绪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面部表情的二维情感空间分析技术、脑电信号的状态分析、语音的三维情感空间分析三种模态相互融合叠加技术,检测人心理情绪状态,提高其检测准确度。3.    基于摄像头面部情绪识别技术,可以实时分析人体面部所包含的情绪状态。通过非接触式的实时视采用 AI 人工智能学习技术,结合心理学,通过对被测试人员 60秒的测试,能够获取相关心理/心理指标。帮助被测试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引起人们重视心理健康,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提高身心健康。并且通过定期测试,能够获取个体、准确的进行心理危机预警,显示被测人员心理危机测试报告,提醒心理医生重点关注。用户在进行注册登录后,根据语音提示可直接进入测试界面进行情绪识别。点击测试按钮,调整好站立位置,脸部朝向屏幕,人脸录入即可完成测试,测试完成即可生成测试报告并能打印报告。4    基于脑电生物传感器状态检测、实时展示人体脑波原始状态指标以及Delta、Theta、Alpha、Beta、Gamma等8个EEG参数。5.    采用任务态模式进行语音情感分析,测试者按照系统设定的特定语境信息进行朗读来进行情感分析。6.    检测结束后可实时出具“心理生理状态分析结果报告”,其中包括被测试人员信息、检测时间、12维度心理生理情绪数据,包含正面情绪(平衡、自信心、活力、调节水平),负面情绪(攻击性、压力、紧张、可疑),生理参数(抑制、神经质、消沉、幸福指数),以及综合状态指标:专注度、放松度、疲劳指数、焦虑指数、压力指数、抑郁指数等。7.    统计分析:系统自带数据中心的统计功能,可以按单位进行所有检测人员的压力分布图及重点关注人员的信息显示。8.    检测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需包含每项参数的检测数据大小、参考范围、异常数据等,以及用情绪参数雷达图、饼状图、直方图、曲线视图等多种表示方法。9.    信息查询功能:管理员可通过多条件查询功能,只需通过任意一项查询条件即可快速查询出与之对应和匹配的测试者信息,以及该测试者的历史测试记录,并可对该测试者的测试记录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综合分析该名测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9.用户管理端:以管理员身份登录该系统可对用户进行管理。可进行添加用户、删除用户、查询用户、用户信息修改、密码修改、级别权限设置、单位框架搭建、查看用户报告,以及导出、打印用户报告。10.系统具有特定场合模态设置功能,可关闭和开启语音检测功能。11.视频检测时面部框具有信号质量检测功能,通过不能的颜色在面部框进行彩色状态提示,同时具有人脸检测判别功能,比如面部不全、距离较远等识别功能
北京京师慧智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22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智能调度与可视化预警系统
新能源高占比发展下传统同步机组与风光新能源机组呈现“此消彼长”趋势,电力平衡面临“保供应、促消纳”的两难局面。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智能调度与可视化预警关键技术,保障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和新能源最大化消纳,助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该成果实现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智能调度与可视化预警应用的信息融合、智能告警、动态监视、海量数据阅读、超实时仿真和高性能计算、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网安全稳定分析、虚拟现实、基于图数据库的人-机交互等功能,为新型电力系统电网调度员提供了一个准确及时掌握电网实时运行态势的分析决策工具,实现调度员对调度计划方案的智能互动决策以及电网风险的实时可视化预警。 该技术实现了传统电网调度模式向智能性电网调度模式转换,可广泛应用于电网、电力公司调度及区域控制中心等机构,在实现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最大化消纳和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同时,该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实时运行管理,而且还可应用在规划、交易、营销等新型电力系统生产管理的不同领域。该成果已在四川省电力公司、中国南方电网等30余家单位机构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1 基于大数据的电网运行行为识别及可视化显示 图2 多源信息融合的电网环境监测可视化
四川大学 2025-02-11
节能型泥水自循环式生活污水除磷脱氮技术
该成果具有智能化和高效除磷脱氮的特征,占地、投资和运行费用均低于传统A2/O型除磷脱氮工艺,本项目拥有两项发明专利。2006年11月8日以钱易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
东南大学 2021-04-10
一种节能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该装置包括水池、混合池、滴灌总管和喷灌总管,水池一侧通过进水管连接有混合池,进水管上安装有进水总阀,混合池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滴灌总管和喷灌总管,滴灌总管一端连接有多个滴灌支管,滴灌支管下侧固定设置有若干插管,喷灌总管一端连接有多个喷灌支管,滴灌总管上安装有第一加压水泵和第一流量阀,喷灌总管上安装有第二加压水泵和第二流量阀。本实用新型通过滴灌总管一端连接有多个滴灌支管,便于对农作物进行滴灌,而且滴灌支管下侧固定设置有若干插管,插管外壁周围均匀设置有滴灌孔,构成一个平面回型滴灌网,能够均匀的渗入农作物根部,滴灌和节能效果较好。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钢结构(钢混结构)多高层节能住宅的成套技术研究
本项目针对多高层住宅的特点,提出了与钢结构相适应的模数系统方案及系列房型 方案,为实现钢结构多高层住宅产业化需求的标准化与系列化奠定了基础。 应用领域: 研究取得 11 项专利,出版 4 部专著,形成了较完整的钢结构多高层住宅建筑体系、 结构体系、维护体系和钢结构防火的成套技术,成果直接用于了 24 个钢结构(钢混结构) 多高层住宅项目的建造,总建筑面积 122.4 万 m 2,5 个项目被列为建设部推广应用科技 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省采暖燃煤 4007.5 吨;项目成果还用于编制了多项国家和上海市 标准,对推广钢结构多高层节能住宅有积极意义。 
同济大学 2021-04-13
管道流体输送的表面活性剂减阻节能技术
在管道输送的流体中添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流动阻力可大大降低,最高可达80%以上,从而可以减少泵的功耗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机械、化学、光、热等稳定性,与高分子聚合物相比没有机械退化,在受到破坏后容易自身修复而不会降低减阻性能,可应用到供暖水、冷却水和冷冻水的管道输送系统等领域内。 本项目利用在实验室测试的多种表面活性剂减阻性能的数据,结合开发的不同管径下表面活性剂减阻性能预测技术,可进行不同供暖及供冷系统的减阻节能设计和改造。系统改造简单方便,易于实施,只需添加加药口和加药泵即可。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系统节能达30%-50%。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高效、节能、环保的重质燃料油乳化生产技术
Ø 重油作为工业生产的基本燃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每年用作燃料的重油在4000万吨以上,节约使用重油,有着重要的节能意义。改善重油的燃烧状态,使重油在炉内充分燃烧,是节约使用重油的关键。使用乳化重油改善重油燃烧时的雾化状态,从而达到节油的目的,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共识,并得到了科学的验证。生产高效、节能和环保的乳化重质燃料的关键技术在于重油乳化剂的选择,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多种重油乳化剂、添加剂配方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均匀设计原理开发的重油乳化剂具有以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
从内燃机能量平衡来看,动力输出功率一般只占燃油燃烧总热量的30%~45%(柴油机)或20%~30%(汽油机),除了不到10%用于克服摩擦等功率损失之外,其余的余热能没有得到利用,主要通过冷却回路的散热以及排气被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将内燃机的余热能回收再利用是提高总能效率、降低油耗的一个有效途径。本项目从提高内燃机总能效率,降低油耗和CO2排放的目的出发,开展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的研究,探索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解决:①内燃机联合热力循环非稳态热能流转化规律和效率协同优化;②内燃
天津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549 55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