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苏州中瑞智创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瑞科技(ZRapid Tech)是专业致力于工业级3D打印设备、3D打印软件、3D打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领先的增材制造技术全系列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拥有7500㎡综合办公中心、试验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中心。公司由周宏志博士及国内外拥有先进工作经验的博士团队创立,核心技术人员具有18年3D打印研究工作经验,拥有全套自主研发的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及3D打印设备控制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工业级3D打印机产品链:SLA光固化3D打印机 SLM金属烧结3D打印机 SLS粉末烧结3D打印机 AMC陶瓷3D打印机 打印材料涵盖树脂、金属、尼龙、陶瓷、覆膜砂等种类。中瑞科技现为江苏省快速制造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单位,立足国际增材制造技术前沿。以海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化发展。
苏州中瑞智创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07
第四届教创赛专家报告集萃② | 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帆: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者,清华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8-29
专家报告荟萃⑭ | 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黑龙江大学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举措
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延安走出来的红色高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龙江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抓住宝贵历史机遇,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功能性食品与未来生物、智慧农业、智能控制与传感器、人工智能与创意设计六个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以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1-13
专家报告荟萃㉕ |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余华荣:“八大聚焦”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自2021年获批重庆市唯一一所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以来,对标服务“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八大聚焦”,着力培养五术医学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3
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材料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0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赴哈尔滨工业大学调研交流
2024年12月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赴哈尔滨工业大学调研。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会见李家俊副会长一行并座谈交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英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出席座谈交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 2024-12-12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支持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
2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深圳调研,深入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科学城、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了解新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合成生物研究、脑设施应用、医学科技创新、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等情况,主持召开新型研究型大学调研座谈会。
教育部、微言教育 2025-02-24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始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2018年与中央军委审计署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经过37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特色高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6万余名;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4人,具有博士学位644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145公顷。中共审计署党校、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位于浦口校区。 学校设有政府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17个专业学院(教学部),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5个特色研究院;设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现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 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其中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审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电子信息;拥有多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其中,“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分别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项目,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一级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排名全国前20%-30%。 学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5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财政部全国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3人,司法部“全国优秀教师”1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等各类省部级人才工程320人,获得审计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级以上个人表彰10余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2个。 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政府审计与区域治理法治化研究院”“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和“江苏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审计与经济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6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1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 学校作为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承办单位,招收和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亚洲审计组织(ASOSAI)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美国、法国、巴西、印度、南非等20余个国家审计长受聘学校荣誉教授。五年来,教师赴境外高校及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学术交流、访学培训653人次;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1500人次。 学校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江苏省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和《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综合充分就业、适配就业、稳定就业、薪酬等多项指标,我校就业质量指数名列前茅;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稳定在90%以上。 当前,全体南审人在学校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精神,坚持“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正在为全面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为建设一流特色大学奠定基础而努力奋斗。(数据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官网) 招生咨询电话:025-58318198;58318196
南京审计大学 2021-02-01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建校36年,深圳大学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学校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齐全、设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规范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校制定了《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成立了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刘宇一艺术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文化。 深圳大学现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校园总建筑面积154.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图书馆馆舍51202㎡(含西丽校区图书馆一期),全校纸本资源412万余册;数据库377种,含全文电子图书258万册,全文电子期刊11.9万种。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 深圳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15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7454人,硕士研究生6388人,博士研究生314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07人,成人教育学生21021人,留学生862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5个教学学院,两所直属附属医院,97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2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84位。学校发起组建“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加盟高校达130所,上线课程359门,选课学校累计119所,认学分学校累计61所,累计选课人次突破60万。2018年本科生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14项,其中国际级131项、国家级269项、省部级205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3616人(不含附属中学),其中专任教师2274人(教授517人、副教授643人)、技术人员560人、管理人员782人。我校博士后1068人,专职研究人员440人,访问教授164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5人(含短聘4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院士4人(短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新加坡科学院院士1人(短聘),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诺贝尔奖(生理和医学)获得者1人(短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长江学者27人(含短聘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含短聘1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含短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2018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1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项,稳居全国第23位、广东高校第2位;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位居全国第36位、广东高校第4位。SCI收录论文3293篇,SSCI收录论文238篇。获科研奖励2846项。获专利授权42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9项。学报理工版获评“2018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论文转载量跃居全国高校学报第13位。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现与境外256所高校建立联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 深圳大学将继续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国际,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发展,为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而努力奋斗。
深圳大学 2021-02-01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设立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广东省较早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具有接收港澳台侨学生、国际学生资格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践行“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地处“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良好。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国内外招收研究生。现有各类在籍学生2.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9万余人,研究生近500人。 学校设有17个教学机构,76个本科专业(方向),涉及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理工类专业(方向)占比65%。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共5个,省级重点(名牌)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等共3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建有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化学与环境工程实验中心、光机电工程教育中心、现代纺织工程实验中心、艺术设计综合实验中心等一批工科实验实训基地,其中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是目前全省该类专业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功能最全的实验实训大平台。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多年位居全省公办本科高校首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独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共2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教育硕士两个类别共10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硕士授权覆盖学校所有理工科专业。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近50%,博士学位占比达42%;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等),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海外各类优秀人才40余人。 学校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建有广东高校摩托车先进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厅级科研平台41个。其中“广东省侨乡文化与遗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成为省首批认定的20个协同创新平台之一。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主要学术支持、首席专家单位,为广东省获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作出杰出贡献,研究中心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校大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其中,与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海外联合研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五邑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建设,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五邑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175 1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