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WSN/RFID物联网教学实验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JX200系列 WSN/RFID物联网教学实验系统   系统介绍 公司在JX100系列产品基础上,嵌入了zigbee功能开发推出最新一代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一体化开发、教学、实验、通讯、竞赛高级平台——JX200系列 WSN/RFID物联网教学实验系统。 泰格瑞德JX200系列 WSN/RFID物联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由传感器和RFID子系统组成,能够完整的完成最新一代WSN相关传感器和射频识别,微功耗网状无线网络,无线互联和将采集数据送往互联网的全过程多种教学实验,相关网络通讯技术开发,适合现场教学和参加各种竞赛;是学习开发最新WSN技术和RFID技术的一体化最佳平台。 泰格瑞德JX200系列 WSN/RFID物联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在原有的JX100 RFID教学实验系统平台上加入了ZIGBEE无线通信功能,应用IEEE 802.15.4无线通讯标准,在RFID教学的基础上与无线传感技术、局域网技术结合;将zigbee部分的传输功能应用到实际实验操作,对小范围的物品、人员等进行定位,从而模拟室外物流运运输的实时定位等功能。 泰格瑞德JX200系列平台RFID教学实验系统是由UHF超高频部分和HF高频部分、LF 低频125K部分组成的,目前这个平台支持 125K ID、ISO14443、ISO/IEC 15693 (ISO18000-3)、 ISO18000-6C标准协议。这些部分都能任意组合,与zigbee物联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成电子标签读写、信号检测、软件开发、对国标指令的剖析等基本功能,而且在JX100系列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实际操作应用;通过zigbee模块实现数据传输、实时定位等功能,使JX200的功能更加完善。 UHF超高频部分工作频率为915MHz,输出功率功率可以调整,在小功率和连接小增益天线的情况下,可以稳定可靠读取1米距离范围内的,兼容EPC GLOBAL 第二代(Gen2)标准和兼容ISO-18000-6标准的各种无源电子标签。 HF高频部分工作在13.56MHz频道,能够实现对符合ISO15693 (ISO18000-3)的标签进行读写,同时通过示波器能够提取、展现出教学实验系统中的射频信号,并且可以对国标指令一一进行解析让学生了解到国标指令的内容。 RFID教学实验系统是基础系统,我公司将提供相关软件的API和相关控制样板源代码以及详细的使用说明书,让用户能快速入门和使用最新的RFID技术。 LF 125K低频部分工作在125KHz频道,与目前ID门禁卡读卡器协议一致,完全支持EM、TK及其125K兼容ID卡片的操作。 JX200系列平台 ZIGBEE网络子系统包括最新ZIGBEE网络协议栈,多个ZIGBEE为功耗传感器网络节点,实现网状网络和物品、人员的实时监控功能演示,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功能和相关样板源代码等等。 产品特色: 1、硬件方面: 1、拥有15个强制指令和可选指令的执行,能提取、展现出WSN系统中整个的射频信号,包括:编码信号、载波信号、调制信号、调制载波信号、功率放大信号、电子标签返回的信号、FSK解调信号、ASK解调信号。就像一个透视镜,通过信号测量点连接到示波器上能够非常直观地看清楚RFID系统中的射频信号,使我们对RFID射频方面不再陌生。   2、本公司通过使用更底层的技术,采用分立器件,使发射器和接收器分立,并与该读写器的其他组成部分可拆装的连接,可以对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发射、接收功率进行独立配置,使得我们公司的WSN RFID教学实验产品能够发出能量高、功率大的信号,标签返回信号检测性能更高,读写距离可以达到30cm以上,为现有高频读写器的三倍以上。   3、公司独立研发的编解码技术,也使本公司WSN RFID教学实验设备一次同时能读取的标签数量达到数百个,是普通读写器能读取标签数量的10倍甚至几十倍,在需求同时大量标签读取的应用方面,独占优势。 2、RFID国际标准指令方面 我们的WSN RFID实验产品,囊括了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标准指令。把RFID际标准下的技术标准的ISO18000(ISO18000-3,ISO18000-6),ISO15693,ISO14443下面的相关指令拿出来一一进行了解析。把指令包,按照功能作用,一一拆开进行讲析。并且提供大量的实验通过平台,执行指令,直观的告诉使用者,指令里面不同地方的指令内容的作用。使用者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RFID国际标准指令执行的情况,掌握这些指令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这两项功能在目前全世界相近产品里面,只有我们的产品能提供。 3、RFID软件方面 我们WSN RFID教学实验产品,提供了全部的应用系统的源代码,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和枪支管理系统。让使用者能非常迅速的掌握了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通过实验,可以帮助使用者,不仅使用API接口函数实现RFID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而且还培养使用者从更底层,通过直接命令更加直接的控制读写器,模拟实现实际系统的功能,模拟整个系统的开发流程,实现整个应用系统的功能。 平台规格 频率:125KHz/13.56MHz/900MHz/2.4GHz 传输协议:Zigbee(IEEE 802.15.4) 协议:ID/ISO/IEC 14443/ ISO/IEC 15693 /ISO/IEC18000-6 自动应答类型:ID(125K)/近场(13.56MHz)/远场(900MHz) 感应区域:10cm以内(125K、ISO 14443)/30cm( ISO 15693)/ 1m以内(900MHz) PC接口:RS232C 电源:9V DC / 12V DC  
泰格瑞德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YK600智能物联秤
YK600智能物联秤搭载化学品智能管理系统平台,集成自动识别RFID的称量系统,通过大屏触控操作,显示管理单元的药剂详细信息(数量、位置),登陆后可选择取用、归还、报废 、查询记录等功能菜单,操作自动化记录取用人员及物品信息,且自动计算使用量及余量,支持自动台账记录,生产数据报表。便捷高效的数据共享互通,管理者实时查询监管,实现化学品的规范化、实时性的智能管理。可应用于化学品仓库和暂存间出入库、取用管理,也适用于终端实验室的化学品使用的精细化管理。
上海耀客物联网有限公司 2021-12-17
物联网基础创新教学平台
面向物联网、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教学。包含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教学资源库的完整教学实验体系,可应用于相关课程的原理展示、动手实验及综合实训。
新大陆教育 2022-06-23
恶臭假单胞菌RXX-01及其在降解土壤邻苯二甲酸酯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株恶臭假单胞菌RXX‑01,分类名为Pseudomonas putida,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为2016年11月1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224。本发明提供的恶臭假单胞菌RXX‑01对土壤DBP和DEHP复合污染具有高效的降解效果,在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盐酸苯海拉明在制备治疗或预防流感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已有样品/n公开了一种盐酸苯海拉明在制备治疗或预防流感病毒药物中的应用。选用完全无毒性浓度的盐酸苯海拉明进行抗病毒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并呈剂量依赖相关。接下来分析了盐酸苯海拉明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周期,表明盐酸苯海拉明主要抑制病毒吸附和进入等病毒感染早期事件。最后检测盐酸苯海拉明对不同型和亚型流感病毒的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盐酸苯海拉明可以抑制所有检测病毒株的复制且具有剂量依赖效应,表明盐酸苯海拉明抗流感病毒活性具有一定的广谱性。本发明的盐酸苯海拉明可以作为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高透光型陶瓷基隔热玻璃涂层及玻璃贴膜
1、 一种具有高度可见光透过率与隔热特性的陶瓷基玻璃涂层或玻璃贴膜。 玻璃改造后可见光透过率高于 70%,屏蔽 99%以上的致癌性紫外线,且有 效阻止通过玻璃的热能交换过程,可用于建筑或汽车玻璃的节能改造, 提升建筑的适居度与节能效果。 2、 该项目各技术环节环保无毒,产品成本远低于市面现有技术,性能优于 现有技术,设备投入与实施成本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5-06
燃烧合成氮化硅基陶瓷的产业化技术
在高技术陶瓷领域,先进陶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诸多的先进陶瓷中,氮化硅基先进陶瓷以其高强度、高韧性、高的抗热震性、高的化学稳定性在先进陶瓷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公认的未来陶瓷发动机中最重要的侯选材料。并且在国际上氮化硅陶瓷刀具和氮化硅基陶瓷轴承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任何一个跨国刀具公司都有氮化硅基陶瓷刀具的系列产品,足见其在机加工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影响氮化硅陶瓷推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氮化硅粉末价格昂贵,这是由于传统的制取氮化硅粉末的方法耗能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本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的燃烧合成技术,制取氮化硅陶瓷粉末和氮化硅复合粉末,具有耗能低,生产周期短,杂质含量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燃烧合成(Combustion Synthesis,CS)又名自蔓延高温合成(Self- 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SHS),是利用化学反应自身放热合成材料的新技术,基本上(或部分)不需要外部热源,通过设计和控制燃烧波自维持反应的诸多因素获得所需成分和结构的产物。 自1990年以来,本项目负责人等针对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产业化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在气-固体系氮化硅基陶瓷的燃烧合成热力学、动力学和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得到的创新成果。 采用本项目的技术,可以生产符合制作先进陶瓷要求的从全α-Si3N4相到高β- Si3N4相,及不同配比的氮化硅粉末,还可根据用户要求,用此技术生产α-Sialon,β-Sialon和其它各种氮化硅基的复合粉末。粉末的质量优良而稳定。 应用于航天、航空及机械行业等,用于制作氮化硅陶瓷刀具、氮化硅基陶瓷轴承、耐磨耐腐陶瓷涂料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燃烧合成氮化铝基先进陶瓷的产业化技术
氮化铝(AlN)陶瓷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一代先进陶瓷,在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高温结构材料、金属溶液槽和电解槽衬里,熔融盐容器、磁光材料、聚合物添加剂、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装甲材料等。尤其因其导热性能良好,并且具备低的电导率和介电损耗,使之成为高密度集成电路基板和封装的理想候选材料,同时氮化铝—聚合物复合材料也可用作电子器材的封装材料、粘结剂、散热片等。氮化铝在微电子领域应用的市场潜力极其巨大。氮化铝还是导电烧舟的主要成分之一,导电烧舟大量地用于喷涂电视机的显象管等器件、超级市场许多商品包装用的涂铝薄膜,有着广泛的市场。但是,影响氮化铝基陶瓷的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采用传统方法合成氮化铝粉末,耗能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本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采用燃烧合成技术制取优质的氮化铝陶瓷粉末,具有耗能低,生产周期短,杂质含量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燃烧合成(Combustion Synthesis,CS)又名自蔓延高温合成(Self- 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SHS),是利用化学反应自身放热合成材料的新技术,基本上(或部分)不需要外部热源,通过设计和控制燃烧波自维持反应的诸多因素获得所需成分和结构的产物。 自1994年以来,本项目负责人等针对燃烧合成氮化铝陶瓷产业化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在气-固体系氮化铝基陶瓷的燃烧合成热力学、动力学和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得到的创新成果。 本项目来源于国家教委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994.3-1997.3)。 本项目以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燃烧合成氮化铝基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已于1999年通过专家函审。 采用本项目的技术,可以生产符合制作先进陶瓷要求的氮化铝粉末,还可根据用户要求,用此技术生产氮化铝基陶瓷粉末。粉末的质量优良而稳定。 氮化铝广泛应用于高温结构材料、金属溶液槽和电解槽衬里、熔融盐容器、磁光材料、聚合物添加剂、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装甲材料、高密度集成电路基板、电子器材的封装材料、粘结剂、散热片、导电烧舟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环保型高性能Sn-Zn基无铅焊料
本项目在Sn-9Zn的基础上进行性能改进,重点解决了以往Sn-Zn基焊料润湿性差,抗氧化性差及外观不良等问题,并针对波峰焊和手工焊等工艺,进行了产品生产工艺实验,自主研制了如下系列产品:/line(1)Sn-Zn基无铅焊料合金丝(焊丝);/line(2)波峰焊用Sn-Zn基焊料抗氧化添加剂。/line成果的主要技术指标:/line(3)润湿性:润湿力及润湿时间等指标超过国外Sn-8Zn-3Bi;/line(4)抗氧化性:260℃空气中保温3h无明显氧化物,和Sn-Cu-Ni等市售主要波峰焊无铅焊料相比,外观光亮无明显差别。
东南大学 2021-04-10
一种苯并咪唑基聚醚铜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苯并咪唑基聚醚铜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铜缓蚀剂是以聚醚羧酸酯与甲氧基聚乙二醇邻苯二胺醚在微波辅助下进行关环缩合反应制得,聚醚羧酸酯是由氨基酸对聚乙二醇单甲醚进行封端制得,甲氧基聚乙二醇邻苯二胺醚是由聚乙二醇单甲醚与4?甲氧基邻苯二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制得,该缓蚀剂的结构通式为:其中:聚合度n为4~50,重复单元m为1或2。该缓蚀剂适用于高盐环境中的铜缓蚀,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醚基、氨基、酯基、苯并咪唑环上氮原子,实现了其在铜表面的有效键合和吸附,显著提高了该铜缓蚀剂的腐蚀防护性能,在45℃3.5wt.%氯化钠溶液中,添加量为80mg/L时,该缓蚀剂对紫铜的缓蚀率可达90%以上。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1 62 63
  • ...
  • 173 17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