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济南义清堂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公司为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对接科研团队的技术落地,提供科研技术到产品商业化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公司人员均为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高校研发平台资源和校外合作药厂生产配套资源,其中技术总监拥有超过十五年中药和化药一线研发及生产经验。核心工作为将科研技术对接生产企业,实现技术小试中试放大产业化落地,并择优遴选,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积累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项目成果进行推广转化。
济南义清堂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2025-01-07
起爆药连续化合生产设备
成果针对我国目前的起爆药生产的工艺装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多为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起爆药的连续化合生产和研制安全高效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根据现场的调研分析,借助于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设计了 “ 起爆药连续化合生产装置 ” 。该装置由机械和控制两大部分组成。该装置可实现了起爆药生产的 “ 原料配比给料过程 —— 化合过程 —— 起爆药清洗过程 —— 起爆药下线过程 —— 废液处理过程 ” 四大工艺过程的连续自动控制 , 可实现起爆药的连续化合生产,可替代国外对我国限制进口的同类设备,可满足国内军用、民用起爆药的生产需求。实验研究表明,所设计的起爆药连续化合生产装置动作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一致性好。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甘油氧化合成二羟基丙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甘油氧化合成二羟基丙酮的固体催化剂,属于催化和精细有机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铋盐、有机前驱体、氮源通过机械混合‑焙烧的方法制备出一种铋修饰多孔碳载体,再负载贵金属,得到固体催化剂,本发的优点在于,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生产成本低廉,甘油转化率(>90%)和甘油选择性高(>90%),反应体系反应条件温和,且催化剂可回收和重复使用,可望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甘油转化合成二羟基丙酮的工业化生产路线。
江南大学 2021-04-13
抗脑缺血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主委,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果内容:丹参素冰片酯(DBZ)是课题组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NMR等技术手段,在复方丹参方效应成分的基础上,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君使”对药的化合物设计方法,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设计、合成的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的新药候选化合物。DBZ显著的抗脑缺血损伤活性,并从血管新生、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揭示了其多环节的作用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上。 DBZ具有易于制备、工艺可控、高效低毒等特点,是一个成药能力良好的化合物。现已完成大规模化的非光学活性DBZ生产工艺(20Kg/批),并建立光学活性DBZ拆分工艺,建立光学活性DBZ不对称合成工艺;同时开发出光学活性的右旋 DBZ 10公斤级合成工艺。建立了DBZ原料药质量标准、DBZ脂肪乳剂的工艺。 现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 1项PCT国际专利获58个国家及地区授权。 成果用途: 该项目研究内容及产品涉及治疗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1类化药)开发。 成果成熟度:中试产品阶段(已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入股、合作推广,本项目欲融资8,000万元占股20%,按照国家 1 类新药的申报要求,展开研发、产业化的规范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ZL 201410175950.8 一种混旋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方法 授权 ZL 201310470979.4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授权 ZL200910023010.6 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ZL200610042787.3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PCT/CN2007/001550 取代β苯基α羟基丙酸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西北大学 2021-05-11
抗脑缺血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项目成果/简介: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2021-01-12
一种水溶性硫杂蒽酮-聚醚可见光引发剂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硫杂蒽酮-聚醚可见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将 4-溴苯胺及其衍生物 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硫醚,通过浓酸脱水成环,将芳香胺引入到硫杂蒽酮结构中,然后通过亲核取代 反应,将氯甲基引入到光引发剂上,再次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形成含聚醚链段硫杂蒽酮可见光引发剂。 聚醚的引入可以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聚醚分子量的多种选择,可以给这一类聚合物提供种类繁多 的原料,使其可以在结构、溶解度等方面灵活可变。该光引发剂可应用于不饱和活性物质的可见光聚合; 由于是一种大分子光引发剂,本身无
武汉大学 2021-04-14
甘油转化合成碳酸甘油酯
随着生物柴油的发展,副产粗甘油的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甘油利用,制成具有高附加值的碳酸甘油酯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碳酸甘油酯的高附加值来源于其广泛的用途。碳酸甘油酯因其低毒、低蒸发率、低可燃性及高稳定性被认为是一种绿色溶剂,可用于油漆、涂料、聚氨酯泡沫体和化妆品工业。江南大学自主研发了利用甘油催化合成碳酸甘油酯的合成工艺,以廉价的甘油为原料,采用高效催化剂制备碳酸甘油酯,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并且副产物少,发展前景广阔。 技术指标: 本项目采用酯交换法和尿素醇解法合成碳酸甘油酯的两种工艺路线。突破了低成本、高活性固体催化剂体系的制备技术;碳酸甘油酯的收率≧95%;催化剂可回收再利用,重复使用 3-5 次,产品收率仍保持 90%以上。
江南大学 2021-04-13
浙江瑞瀛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瑞瀛物联2011年成立于杭州,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并提供IoT Mesh系统解决方案的创新科技公司,专注智慧人居、智慧酒店、智慧能源领域,公司拥有超过10年对Zigbee、蓝牙Mesh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钻研及行业应用经验,是国内最早提供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之一。瑞瀛物联提供优质的IoT Mesh无线通信模组、智能网关等产品及场景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快速实现智能设备IoT Mesh组网、场景联动、云服务接入等功能,拥抱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公司拥有大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和产品,严格遵循IEEE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产品符合FCC、CE、REACH、RoHS等国际认证规范。
浙江瑞瀛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2024-12-05
一种基于微流场技术实现芳基噻蒽鎓盐Suzuki-Miyaura偶联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微流场技术实现芳基噻蒽鎓盐Suzuki‑Miyaura偶联的方法。将芳基噻蒽鎓盐和苯硼酸类化合物、催化剂、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泵入微流场反应装置的微流场反应器中进行偶联反应,即得芳基产物。本发明以芳基噻蒽鎓盐和苯硼酸类化合物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采用微流场反应技术偶联合成芳基产物,芳基产物的收率高达98%;而同水平下,采用常规反应釜,芳基产物的收率仅有60%。采用微流场反应技术可有效克服传统合成反应存在的操作复杂、反应时间久、需要昂贵的催化剂和原子经济效率低等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物联网
物联网体系 智能连接家、校、人,实现物联校园数据的实时采集提高教学、教务、校务、办公的高效管理,离不开智能物联设备的支持
广州光大教育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8 19 20
  • ...
  • 117 11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