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用于高温储能电池的密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温储能电池的密封材料,其中所述密 封材料是将 CaAl2S4 作为密封剂,以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 硼、氮化硼和氮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作为密封材料热膨胀 系数的调节剂,加上己烷粘结剂构成。通过添加一些陶瓷材料对 CaAl2S4 进行改性,调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使其达到满足对各种基 底材料进行粘结的目的,因此本发明的密封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满足高温储能电池的长期稳定的需要。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
一种含Te-Ti-Cu预置层的碲化镉太阳电池,采用一种周期结构的Te-Ti-Cu预置层,置于碲化镉太阳电池的吸收层背表面,作为碲化镉太阳电池的背接触层和背电极材料。从材料构型和材料本身性质上抑制铜扩散,消除铜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欧姆接触,避免化学腐蚀和单独沉积其他金属作电极,减少器件制作工序,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改善器件的长效稳定性。
四川大学 2016-10-27
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加速钙钛矿太阳电池成分筛选
利用四通道连续喷墨打印机,结合钙钛矿成膜特性和原理,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混合钙钛矿薄膜制备的高通量连续喷墨打印技术。四种前驱体对应四通道喷头,每种喷头可以打印一种成分,在同一玻璃基底上依次打印,通过控制每个喷头的打印点进而形成不同组分钙钛矿薄膜。整个打印过程可以通过系统软件控制,实现全自动混合打印。打印的薄膜成品质量高,能够进行物相、光学吸收和荧光强度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环境友好的宽温高稳性薄膜储能电容器的开发与研究
我们已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方法成功地制备和研究了环境友好的钛酸钡和铋镁锆钛氧的复合薄膜,发现其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在-100~200 °C温度区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其宽温储能密度明显高于铅基材料在这个温度区间报道的最大值,使其成为替代铅基储能材料的最佳选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们正在通过研究和调控薄膜的生长工艺来实现在成本低廉的Si、Ni等衬底上制备大面积、高质量、高性能的复合储能薄膜。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薄膜材料生长系统
集成电路产业需要大量高端薄膜生长设备,上个世纪80年代,MBE作为一种尖端技术,国外就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禁运中国。甚至在今天,MBE仍然属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管制类产品,每一台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过程。
南京大学 2021-04-10
柔性透明导电薄膜
中试阶段/n透明导电薄膜是平台式材料,是光电产业上游重要产品。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可以用于大尺寸柔性触控,柔性显示与照明、薄膜太阳能电池,可穿戴设备等战略性新兴柔性光电子产业,解决陶瓷基透明电极面临主要成分的资源短缺和固有的脆性等不利因素,在相关领域取代ITO薄膜及金属网格。本项目开发从材料到薄膜加工工艺的全链条技术,开发一系列面向不同光电器件需求的产品。目前,团队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的样品透过率导电性耐弯折特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正在进行小试阶段的研发工作,高纯原料和部分装备可国产化。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薄膜加工技术
研究团队在薄膜研究方面,前期工作主要集中在:1)高性能透明导电薄膜 研发。所制备的液晶光学窗口元件实现可见区平均透过率大于 90%,明视觉反射 率分别为:8 度 0.24%,15 度 0.21%,30 度 0.27%;方块电阻低于 13 欧姆,理论 电磁屏蔽能力优于 24dB,经用户确认,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填补了高性能透明导电薄膜研发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 垄断。该研究工作为透明导电薄膜关键元件在国防军工产品的装备应用提供理论 依据和技术支撑。2)1064 带通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锂离子电池研究、固态电池、固态钠离子电池
陈立泉院士 1940 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2001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专注中国锂电池第一人。他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发现 70K 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近年来,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 250 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 余项。 2021 年 1 月 17 日,陈立泉院士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表示:“目前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到了 300 瓦时/公斤,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下一步或者新一代电池要发展固态电池,逐渐要过渡到全固态锂电池。同时我们还应该发展钠离子电池,它的电解质目前是液态电解质,下一步也要发展固态钠离子电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3
多元氧化物纳米薄膜及薄膜晶体管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液态金属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液态金属电池是一种电极和电解质全液态运行的新型电池,以液态金属和熔盐分别作为电极和电解质,具有储能成本低、容量易放大、长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优势,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西安交通大学 2023-02-0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3 34 35
  • ...
  • 123 1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