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数控系统远程监控及调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数控系统远程监控及调试 系统,包括设置在远程服务器上的虚拟上位机、位于本地的下位机和 远程监控终端,其中,虚拟上位机集成有远程监控及调试模块、安全 登录认证模块以及智能诊断模块,安全登录认证模块用于虚拟上位机 的安全登录认证,远程监控及调试模块用于将从本地下位机反馈至虚 拟上位机的状态数据通过验证后的远程监控终端显示出来,并同时将 其输入所述智能诊断模块以对机床进行故障预警和/或健康诊断,且所 述预警或诊断结果可被相应的远程监控终端显示。本发明基于虚拟化 实现了数控系统的远程监控与调试,提高了数控加工的智能化程度与可靠性,降低了车间维护成本。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 KVM 的虚拟机文件强制访问控制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 KVM 的虚拟机文件强制访问控制方法 及系统,属于云计算和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系统调用截获, 语义解析和策略分析三个部分。系统调用截获是指当虚拟机内部发生 系统调用时,发生虚拟机退出,陷入 KVM 中;语义解析是指当虚拟 机陷入 KVM 后,通过虚拟处理器中的寄存器信息还原出虚拟机陷入 前的状态信息;策略分析是指根据虚拟机陷入前的状态信息与用户自 定义策略对比决定是否对文件进行访问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网络虚拟手术的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网络虚拟手术的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得网络虚拟手术的工作在线特征,将工作在线特征输入至预训练后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获得四个监测输出特征;根据四个监测输出特征计算获得数据压缩率、预测补偿窗口大小、冗余重传次数以及本地插值平滑因子;按照数据压缩率对网络虚拟手术的工作数据压缩后执行数据传输;在网络虚拟手术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基于预测补偿窗口大小的卡尔曼预测器补偿延迟,根据冗余重传次数触发冗余重传对抗丢包,将本地插值平滑因子代入插值滤波器平滑网络抖动;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与虚拟手术力反馈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对网络化虚拟手术中延迟、抖动和丢包问题的自适应调节。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具有增强现实交互功能的三维光场显示技术
三维显示技术是信息显示追求的终极目标,本项目实现的三维光场显示技术是下一代显示屏的主流技术,可应用于三维手机屏,三维电视屏,三维广告屏等多个细分市场领域。本项目三维光场显示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解决了当前三维显示存在的视差串扰问题,在屏幕前方180度范围内,可在任意位置观看到无串扰和无视差跳变的三维图像。本技术同时解决了当前立体显示长期观看存在视觉疲劳的问题。适用于游戏、广告、电影等多种应用。本项目同时开发了实时的三维场景采集和交互技术,可以实现三维场景的实时三维显示,以及手势、体感等人机交互,可以实现虚实融合显示,结合交互可以实现三维增强现实显示。
东南大学 2021-04-11
基于增强现实-触觉感知的混合交互接口与人机互补操作算法
1.痛点问题 协作机器人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通过直接(即物理上)或间接地与人类交互共同开展操作任务。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易于编程的特点,能够通过人类示教部署于各种不同的任务并灵活地与人类配合。随着传统工业机器人带来的效率提升趋于饱和,能够安全配合人类的协作机器人能够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现有的协作机器人存在以下两大痛点问题。 问题一:安全和效率之间的权衡一直是人机交互中未系统解决的开放性问题。当存在人机直接接触时,为了保证人的安全,现有的协作机器人是通过中止正在进行的任务、顺从人的干预以保证安全;然而,不论人是有意地干预(即工人直接抓取机械臂来引导其任务)还是无意地接触机器人,都将造成机器人暂停手头工作;直到人类停止干预,机器人才能继续执行它的任务。虽然这种人机协作方式能够保证机器人与工人合作的安全,但因为机器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其工作效率将会受到影响。 问题二:如何提高人的示教效率为协作机器人的另一大痛点问题。协同机器人多用于能够灵活拆装的生产线,以适应新的任务,因此新任务的编程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效率。基于人类示教的编程方式具有自然、本能的优势,能够直接传递人类的操作技巧与经验。其中,将示教轨迹参数化为可以编辑修改、适应不同任务的形式是提高效率的核心问题。该示教轨迹不光应该包含机器人末端的运动数据,而且应该包含同时调整的冗余关节运动数据,从而同时完成末端主任务与关节避障任务,以适应工作环境。现有的示教方式未能结合离线示教与在线介入,因此无法适用于需要同时记录机器人末端和关节的示教任务。 2.解决方案 本项成果基于增强现实-触觉感知技术,开发了混合交互接口与人机互补操作算法,以解决上述痛点问题。 ①对于问题一,本项成果提出了自适应视觉控制与零空间阻尼控制的协作框架:在有限视场、未校正相机、关节奇异的情况下,保证了机器人在整个工作空间内的全局稳定性;在不影响机器人末端任务的前提下,允许人类专家随时、安全地介入以改变机器人关节姿态,以应对环境动态变化或突发事件,从而实现了安全与效率并重的人机协作方式。 ②对于问题二,本项成果构建了增强现实-触觉感知的混合接口,让人类专家可以在任务和冗余联合空间进行双手演示,同时记录机器人末端与机器人关节的数据。示教轨迹基于DMP方法进行参数化,能够根据不同任务所需的末端位置、关节角度、运动速度进行自适应调整,在保证末端任务精度的同时完成关节的避障任务。 技术核心: ①基于增强现实-触觉感知的混合交互接口; ②用于双手示教的机器人轨迹学习方法; ③自适应全局稳定控制算法。 预期产品:用于人机互补协同操作的设备与软件 3.合作需求 1)资金需求:本项成果开发的人机互补协作平台,在硬件与软件研发阶段需要资金投入,需约250-500万元人民币; 2)孵化资源:公司研发所需办公及研发场地、实验室、分析与测试实验室等; 3)团队:协作平台开发团队、商务开发与合作团队、财务、法务等支持团队; 4)生产制造企业合作: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的场景与需求,开展工厂真实环境的测试与部署; 5)基础研究合作:与协作机器人、增强现实、触觉感知方向的国内外基础研究团队合作,开发新的交互设备与算法。
清华大学 2022-11-02
维修性虚拟仿真与评价技术
维修性虚拟仿真与评价技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维修性的设计、分析、验证与评估。该技术以相似性理论和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维修性设计与验证技术、先进仿真技术、人因工程学和系统工程等技术特征,以直观、形象、交互性强等的特点,突破传统依赖实物样机开展维修性设计与验证易造成的周期长、费用高、设计更改困难等缺陷。基于数字样机开展维修性设计与评价工作,在工程应用上可有效将维修性与产品性能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在产品设计早期即可并行开展维修性与总体布局设计,技术成熟度高,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机械产品虚拟装配与展示平台
本平台基于桌面虚拟环境,综合利用虚拟现实、虚拟装配仿真、人机交互、大数据量模型管理与调度等技术,把由Pro/E软件设计的产品零件模型和装配模型,经模型转换和简化后,构建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虚拟装配模型和虚拟装配与展示环境,将产品的装配与展示过程在一个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虚拟环境中实现,在不需要产品实物的情况下,实现对产品零部件和结构设计的分析与评价,实现产品的宣传、培训与展示,从而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设计生产率和展示效果,进而提高企业效益。同时,利用虚拟展示技术可以将多种媒体相融
河海大学 2021-04-14
虚拟手术关键技术及应用
技术团队突破了多模态医学影像高效分析处理、人体器官形态与功能模型构建、复杂手术实时交互仿真等关键技术,研制了虚拟手术支撑平台与系列手术仿真系统,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及产品。主要包括:创新了多模态医学影像高效处理理论,协同处理效率较同期国际水平提升10倍以上,精度提升25%,解决了临床影像难以高效、精确利用的难题;建立了个性化人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一种虚拟 CPU 调度方法
一种虚拟 CPU 调度方法,属于计算机虚拟化技术领域,解决无 法及时响应 I/O 处理、负载特性得不到满足及现有调度算法中负载均 衡策略过于简单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调度初始化步骤、插入虚拟 CPU 运行队列步骤、虚拟 CPU 运行步骤、负载均衡步骤、更新信用值与系 统负载步骤、重新分配信用值步骤、重新分配物理 CPU 步骤和更改虚 拟机类型步骤。本发明将虚拟机分为三类,对不同类型负载进行了动 态隔离,绑定到两组不同类型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虚拟显示头盔显示器技
所设计的头盔显示器目镜畸变系数低于5%,色差小,视场角达到120度,放大率合适。配合光路结构达到非常理想的成像效果。结构采用2k分辨率的高z清显示屏。 所设计的相关控制电路模块精确简单,并且对头盔姿态响应敏感、准确。高清显示屏显示内容准确,刷新速率满足要求。整个驱动电路在响应速度上延迟不超过20ms,人眼难以察觉。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544 5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