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便携式半导体激光融冰技术
1 成果简介电网覆冰给我国电力行业与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如何解决因绝缘子覆冰所带来的绝缘闪络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清华大学利用半导体激光研制的便携式半导体激光融冰专利技术可实现带电非接触除冰。 图 1 便携式激光除冰装置                  图 2 现场除冰图 3 透镜外形 产品参数:激光器功率 250W波长 980nm作业距离 20m-40m总重量 60kg产品优势:远距离非接触式清除覆冰电光转换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模块式,易携带项目特点:世界第一台便携式激光融冰装置、拥有相关专利便携式、非接触式操作、带电作业适用于绝缘子和重要设备融冰作业2 应用说明可应用于重要电力设备的带电融冰作业和高压输电回路的绝缘子带电融冰作业。3 效益分析4 合作方式商谈。5 所属行业领域先进制造。
清华大学 2021-04-13
便携式半导体激光融冰技术
1 成果简介电网覆冰给我国电力行业与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如何解决因绝缘子覆冰所带来的绝缘闪络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清华大学利用半导体激光研制的便携式半导体激光融冰专利技术可实现带电非接触除冰。  图 1 便携式激光除冰装置                  图 2 现场除冰  图 3 透镜外形 产品参数:激光器功率 250W波长 980nm作业距离 20m-40m总重量 60kg产品优势:远距离非接触式清除覆冰电光转换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模块式,易携带项目特点:世界第一台便携式激光融冰装置、拥有相关专利便携式、非接触式操作、带电作业适用于绝缘子和重要设备融冰作业2 应用说明可应用于重要电力设备的带电融冰作业和高压输电回路的绝缘子带电融冰作业。 3 效益分析4 合作方式商谈。5 所属行业领域先进制造。
清华大学 2021-04-13
连续分布式应力/应变/温度监测技术
基于布里渊效应的光时域反射(BOTDR)连续分布式应力/应变/温度监测技术集成了高精度微波移频扫频技术、高速高带宽采样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实现连续分布式应力/应变/温度监测仪,应变测量范围达到20με~2000με、温度测量范围达到-40℃~460℃。 该技术可用于大型基础工程设施如桥梁、隧道、大坝、体育馆以及公路桥梁、电力通信网络、油气管道等的结构
南京大学 2021-04-14
高速列车非侵入式智能感知技术
本技术采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算法,处理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智能辨识高速列车运行状态。以高速列车外部受流装备为对象,从受电弓状态实时感知与能耗分项统计两个角度,展示非侵入式智能感知技术在高速列车的最新应用。 1.受电弓状态实时感知 获取受电弓的原始信号并进行预处理,获取多个原始数据向量;对原始数据向量进行多尺度分解,从每个子频带提取特征量并构建时序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和受电弓故障的分类标记作为特征映射数据,训练故障识别预判机制;以原始数据向量和故障类型分别作为输入输出数据,训练故障识别模型。对受电弓的实时电流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原始数据向量和特征向量,故障识别预判模型根据特征向量对受电弓进行故障预判,若有故障,故障识别模型根据原始数据向量对受电弓的故障类型进行识别。实现列车运行状态下,对受电弓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与故障类型识别,且无需在列车外部及路网沿线另外加装硬件设备。 2.列车能耗分项统计 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结合位于电路关键位置部分传感器提供的实时数据,可对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厨卫系统、用户交互系统等不同功能模块,提供非侵入式能耗分项统计。统计结果能为铁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优化列车运行管理模式,改进各系统的运行机制,降低高速列车运行能耗。 图1 高速列车受电装置 图2 受流装置故障特征映射及辨识方法 图3 不同功能模块设备的提取特征 图4 不同设备的分项能耗统计
中南大学 2023-03-08
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控制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储能系统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双重支持下,储能装机规模将持续扩大,逐步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为应对大规模储能系统中各储能介质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特性差异,本技术主要研究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基于虚拟阻容的一次功率平衡方法,解决多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储能和发电机的协同控制问题;2)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多组复合储能分布式控制策略,实现多组储能单元精确协调配合;3)考虑时延的储能分布式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在有通信时延情况下的分布式储能功率分配和母线电压恢复控制;4)提出光-储-荷协同控制方法,解决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中一次控制存在稳态电压偏差大、功率分配精度低的问题,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无创便携式血压连续测量技术
1. 痛点问题 日常血压计主要是基于袖带充气式的血压计,该类型的血压计在测量时需要完全阻断动脉血流,经过1分钟左右的充放气时间,获取到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信息。该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阻断动脉血流会导致人体不适,不能长时间进行血压监控;血压瞬时波动可能很剧烈,比如白大褂效应;在夜间、旅途或不方便主动测量的时候,无法监测血压;测量时间较长;测量设备不便携。此外,因为该方法获取的数据是瞬时的、单点的,难以分析血压在一天24小时中的节律变化,难以在血压异常的时候进行及时预警,从而很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或其并发症的发病风险,难以在第一时间通知病人自己、家属或医生进行干预或治疗。 2. 解决方案 本成果实现了在手腕处,通过多种脉搏波波形及其相位差测量血压。本成果不需要阻断动脉血流,更加舒适、无扰;测量点都集中在手腕处,可以集成到智能手环、手表上,测量设备便捷;其中算法通过对5-10秒的脉搏波波形进行分析就可以输出血压值,实时性更强,可以做到连续监测血压。 本成果的技术特点使得用户可以在夜晚、旅途或不方便主动测量血压的时候,自动监测血压变化;适合观测血压的24小时节律变化,或更长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提供更多数据,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用药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信息,进而推动临床医学和日常连续血压监护的发展。
清华大学 2021-08-26
便携式病原体基因检测技术
本技术成果通过整合电化学、微机电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了一套适合于 出入境口岸动物疫病等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便携式动物疫病现场检测仪。检 测仪在结构上不同于现有的进口浊度仪,采用自主开发的微机电加热技术保证疫 病基因的高效等温扩增,同时集成可视化微型紫外检测模块使得结果的观察和判 断更为方便。该仪器具备稳定的温度控制电路、便捷的结果检测方式,体积小方 便携带,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避免了使用价格昂贵,且不便携带的实时浊度仪、 PCR仪或水浴锅,适合于出入境口岸对动物疫病等进行现场的快速诊断或筛查。 实验样机采用链置换聚合酶引导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生成大量焦磷酸 镁沉淀和DNA产物的原理,包括四路并行的单色激光器和二极管阵列光电检测 器,实现对样本中的生物基因(DNA)进行实时检测和分析。同时,利用磁珠 法提取核酸的基本理论,研制了手持式核酸提取装置,对细胞中的核酸(DNA 和RNA)完成纯化和提取,完成的样本前处理工作,整个过程不需要离心机,单 个提取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从样本前处理到后续的基因检测,完成单个样本检 测的平均时间不超过60分钟,可以实现对食品、农产品、肉制品、水产品中各类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现场查验。
重庆大学 2021-04-11
机械式气动换向阀过渡机能自动测量技术(技术)
成果简介:机械式气动换向阀的过渡机能表征了在换向过程中各通口连通和切断的情况。是换向阀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使用高性能的步进电机推动阀 芯移动实现阀的换向,换向过程中利用两个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两 个通孔的压力,同时,采用高分辨率的光栅尺记录下各个通口压力突变点时的阀芯位移, 将两个位移数值相减即得到机械式气动换向阀的过渡机能。 项目来源:横向项目   技术领域:先进制造技术 应用范围:气动产品的制造和检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提升被动安全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缩扩型供气通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被动安全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缩扩型供气通道,将供气通道设计为先缩后扩的结构,通过控制喉部截面积可以控制理论最大流量,这样,在正常情况下,气流在喉部的速度最大,而收缩段和扩张段的流动速度较小,缩扩型供气通道的整体流阻不会显著增加,可以使航空发动机在主动安全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片上可信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本课题在重庆市工业发展资金的资助下,开展了片上可信嵌入式系统的研 究。采用S0PC将TPM标准安全处理模块、外围接口与处理器整合在单个集成电路芯片上,为解决特殊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安全问题提供有效和实用化的解决方 案。可以直接在国防、金融等领域推广应用,以提高智能化产品的安全性能。 系统特色: 1.  芯片化可信安全机制牢固 2.  应用范围宽 3.  可以不改变原有产品系统的硬件结构 4.  拥有核心技术与国家发明专利5.市场需求面广、量大。
重庆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847 84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