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建校40年来,学校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紧随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重大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快速发展。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成大校训,“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成大校风,“学会学习、读懂生活”的成大学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审美、创新三位一体”的大学文化,围绕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五余万各类人才。 区位条件 学校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中国高等教育“西三角”新布局链接点,发展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学校占地面积2946亩,毗邻3万亩青龙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地铁4号线设成都大学站,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6.5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20余万册。直属三甲综合附属医院1所,附属幼儿园1所,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正在建设4.5万平方米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附属小学以及近20万平米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园区和新华三IT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科技发展、产业进步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促进学科专业间融合。目前设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类别)9个,二级学科(领域)24个,建有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以“四有”教师为标准,持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弘扬高尚师德,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2人,副高职称430人,博士408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专家10余人。有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8人。荣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3人,特聘国家千人专家、百人计划专家、博导/教授30余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3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70余人。 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适应在新技术环绕下成长起来的21世纪学习者需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建设更加开放灵活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不断推动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和支撑学生朝着广泛、深入、艰巨的学习目标迈进。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930人,在校研究生近900人,留学生近600人。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升,11个专业在四川省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1项;有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25个,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教学团队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5项。近两届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661项,省级1072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连续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 科学研究 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持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目前建有省部级科技平台11个。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0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357项。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三年立项20项,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0项,排名在川高校第六。2017—2018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2项,其中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SCI 804篇,CSSCI 467篇,获得专利授权684项。学校川抗所主办的《中国抗生素杂志》在全国药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前十位。王清远教授于2014、2015、2016、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自然出版集团2018年初公布的国际自然指数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87位,在川高校第六位。建立了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工作站,发展以基因检测为支撑的个体化诊疗新技术。2016年以来,5名博士后进入学校博士后实践基地,获得3项国家博士后基金支持。 国际交流与地方服务 学校以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全面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全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不断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水平。目前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是省内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近五年,累计在校留学生1300余人,生源国近4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及校际交流项目学生人数2000余人。学校与国(境)外30余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近五年,来校工作或讲学的外籍专家超过300人。通过学校与外方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促成了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和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2016年,学校被推选为“成都市国际友城高校联盟”秘书长单位。学校聘请了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为名誉教授;2017年,“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2018年,特聘外籍专家关国兴获得国家外籍专家最高荣誉奖励——“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与中国农科院、新华三集团和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华三IT学院、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成都足球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团结进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融合成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为早日建成与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而不懈努力!
成都大学 2021-02-01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设有28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12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60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20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博(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6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9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学校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本科教学改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教学白皮书》案例,连续五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5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多人,医护人员19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3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2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6.5亿多元,其中文科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共有10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5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续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1项提案获批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获得700万元资助的《扬州通史》启动编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80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00多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表彰。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47个国家(地区)的24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一带一路”沿线38个国家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获得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9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个。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留学生2000多人,生源国58个,2所孔子学院3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合并办学2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58.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6亿元,图书馆藏书428.9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学校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聚焦一流,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扬州大学 2021-02-01
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坐落于素有“江海明珠”、“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高校。 学校始建于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南通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等办学理念,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现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管理科学院《2018中国大学评价》中,学校列第130位;ESI中国高校综合排名,学校列第117位。 学校现有主校区、启秀校区、钟秀校区、启东校区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37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8.1亿元,纸质图书270余万册。学校设有24个学院,104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8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8000余人,研究生2300余人,留学生750余人。另设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独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直属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江苏省首批教学工作先进高校、首批创新创业示范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等,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与自主创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一批高端科技创新载体。五年来,共承担“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86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867项,荣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18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52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10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奥运会冠军、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特聘教授、双创博士、省六大人才高峰、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广泛开展境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丹麦、乌克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8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江苏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单位。校党委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校获得“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称号。 当前,学校正立足“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推动“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南通大学 2021-02-01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作为中国内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围2018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2018年9月ESI综合排行榜中位居内地高校137位。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武进、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98亩,校舍总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68亿元,纸质图书160余万册。学校设有1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计19800余人。另设有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学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现有7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涵盖7个领域)。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5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众创空间;2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7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银奖1项,2016年被评为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近三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在近两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得华为“专项奖”。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博士学位5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7人(教授214人)。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3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一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118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4项(重点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7项(重点项目10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近五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487篇,获有效发明专利1650件(PCT1件),2016年授权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7位。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中,学校最优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3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以校际合作、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学校现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年,300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留学项目,32个国家的48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专任教师中具有3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者占比35%。2013年,学校与泰国驻上海总领馆联合成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2016年,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我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并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8所孔子课堂。2017年,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学校成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成立江苏省首家政府与高校共建的拉美研究智库;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批准,成为英语雅思官方考点之一。 学校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等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州大学 2021-02-01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交通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始建于1974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发展建设,综合办学实力稳步增强,人才培养水平逐年提升,现在是全国交通类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站、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院校、自治区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自治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技师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被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是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职业技能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本办学情况 学院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实训设施和后勤保障设施,现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有18个设施完备的教学实训中心和50多个实训实验室,在全国各地建有59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校内仿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拥有一支结构优化、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在专、兼职教师627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26%,研究生学历教师占18%,“双师型”教师占72%,培养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4人,多人分别获评“全国技术能手”、“自治区草原英才”、“全区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赤峰市玉龙人才及人才培带人”,在全国各类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30余次,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育人能力突出。学院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全区高等职业院校中位居前列,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全区各大技能竞赛中先后获奖达60余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特色专业建设凸显品牌竞争力 学院围绕“大交通”——道路、水运、航空、轨道拓展专业,围绕“新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调整专业,逐步形成融合区域经济、对接交通运输、彰显品牌特色、结构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主要开设汽车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等八大类33个专业,现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品牌专业4个,学院专业建设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院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 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积极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过程,持续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和开发,坚持实施精品课程战略,以专业群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目前共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8门,课程改革立项12项,校本教材15本,建成微课视频40余节,启动示范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7个,课程体系持续优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学院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陆续组建了“中德合作汽车机电项目实验班”、“博世汽车工程师班”、“一汽大众工程师班”、“奇瑞公司物流班”等订单式项目班;开展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一汽大众、奇瑞汽车、庞大集团、中铁集团、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等100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与赤峰市人民政府、各行业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四方联席会”,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职业教育四方联席制度。同时,学院积极探索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合作方式、多元主体的办学机制与格局,与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合作共建“内蒙古民航特种车辆培训学院”,与大连明洋船员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船员培训基地”,与金融物流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现代金融物流职业学院”,与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合作共建“地勘实训中心”,与市交通运输局、河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内蒙古交科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与赤峰市邮政管理局合作共建“快递业培训中心”等校企合作机构,充分利用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岗位能力标准、职业素质要求和学院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上的经验,搭建起一体化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平台,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积极拓展和践行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 学院积极发挥职教资源平台优势,面向社会开展交通、电监、建筑、邮政、消防、内河船员、职业核心能力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年均培训达15000人次以上;学院现阶段正全面实施交通运输综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承担大型车驾驶人职业教育、桥隧公路试验、工程及农业机械实训等任务,将成为自治区东部集教学、试验、科研、驾驶人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交通信息可变情报板智能控制系统
1.隧道内智能交通诱导标志板用于车辆诱导控制,诱导车辆是否可以进入隧道以及 关闭指示等,当隧道或禁止通行时,分流指示灯诱导车辆从侧道离开。正面显示文字、 图形:向前指示(绿色箭头)、变道/事故指示(黄色箭头)、禁止指示(红色叉)等符 号及速度提示等内容,反面显示包括:向前指示灯(绿色)、禁止灯(红色)等内容。 如图 1 2.隧道外情报板用于隧道口,情报板全屏由彩色模组和单色模组组成,彩色模组以 显示交通图标或限速值,单色模组以显示文字为主。有多种方法显示主控机发送的文字 和图案信息,每条有各自的标号和显示方式。如图 2 交通信息可变情报板为智能型外场设备,具有显示驱动、控制功能。
同济大学 2021-04-11
微观交通仿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成果应用于诸如机动车跟驰、换道和并道的交通仿真模型,目前随着交通管理以及新的交通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交通检测器布设不断增加,交通基础数据规模急剧加大,交通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大数据的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新技术手段构建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体系,将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项目首先明确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架构和各模块定义和完成整个系统的架构设计;同时,采用地图数据持久化技术完成对可视化地图编辑工具的开发工作,该地图编辑工具可将地图路网构建模型转换为持久化存储模型,使地图数据能够快速存储或加载,方便仿真系统对城市路网的仿真计算以及对仿真结果的展示、分析等。然后,分别进行路网构建模块、车辆产生模块、车辆行为模块、交通信号控制模块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最终,完成整个软件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系统集成和集成测试,并实时动态展示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模拟车辆流的情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集成设计技术
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支撑。2000 年左右我国正式从国家层面开展相关研究及示范工程,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级交通相关部门的共识。 清华大学自 1996 年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及系统设计、开发工作,内容涵盖交通信 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平台、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交通指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与技术应用成果,其中包括智能交通系统规划与系统设计成套理论与技术、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交通信息平台软件、交通安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交通信息社会化服务 系统等,获得软件著作权 8 项、发明专利 5 项。本技术可以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通过系统设计实施可以有效节省投资资金,同时可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提高平均通行速度 5~10%,降低事故发生率 5~10%。 4 合作方式
清华大学 2021-04-11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创建于1951年,为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 学校占地60万平方米(90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固定资产7.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4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0744人,年平均培训2万人次。在职教职工640人,其中专任教师475人。正高级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169人,博士32人(其中博士后5人),硕士391人。拥有全国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辽宁省教学名师9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和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1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名,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1名,黄炎培杰出教师2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国家级教育先进集体1个,省级教育先进集体2个。 目前开设44个专业(方向),专业布局以交通为主,地方支柱产业为辅,主干专业覆盖公路建设与管理、汽车后市场、道路运输与物流、轨道交通等交通行业和工程机械、机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地方支柱产业。省级品牌和示范专业13个。设置9系2部1院,分别为道路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物流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轨道交通工程系、思政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培训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21项(一等奖7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个、省级精品课程33门。学校初次就业率98%以上,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录取分数位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良好的品牌效应使学校形成了“报考率高、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良性循环。学校拥有道桥、汽车、机电、物流、轨道、信息、测绘等大型综合实训中心,省级桥梁安全工程中心、交通部甲级检测中心、交通部甲级监理公司等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 学校现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汽车检测维修类和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高职教育道桥专业资源开发牵头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牵头院校、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黄炎培优秀学校奖,辽宁省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牵头单位、辽宁省汽车职教集团建设牵头单位。 学校弘扬“厚德、笃学、实践、创新”的校训,秉承“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立足交通、融入市场、立德树人、创育品牌”的特色办学理念,在“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工作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推行国际化教育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培养一线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服务一线不动摇,坚持交通特色不动摇,坚持内涵建设不动摇,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辽宁领军、国内一流前列、国际知名的高职名校。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中心城市交通状态感知与分析评价
本技术成果重点通过研究开放式数据交互技术,在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层面解决异构交通数据一致性描 述、跨平台交互等问题;通过研究城市路网多粒度运行状态分析技术,在交通状态感知与分析层面解决大 规模路网交通运行状态多粒度获取等问题;通过实施中心城市交通状态感知与分析集成系统开发与实证测 试,实现面向交通管理与出行的多目标多层级交通运行状态评价。
中山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5 36 37
  • ...
  • 206 20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