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忻州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为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的山西省忻州市区,距离省会太原66公里,距离五台山机场28公里。现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亩。图书馆藏书151万余册,电子图书69万余册,电子资源数据库18个。拥有先进的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计算机校园网络、多媒体电教系统、体育馆及各类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和实训需要。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地址位于忻州市云中新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 学院现有26 个教学系部,41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形成法、教育、文、史、理、工、管和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教职工近1300人,专任教师830余人。山西省“百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山西省教学名师9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4人,硕士以上学位66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310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近2000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000余人。 “化学”学科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物理化学、中国古代文学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3 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等5个专业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代汉语、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力学、物理化学及实验、人文地理、高等数学等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普通心理学、仪器分析、文学概论、计算机导论等4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材料计算化学实验室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化学、物理、计算机、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工商管理、体育、教育心理等8 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八大中心之一、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五台山文化研究、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五台山生态与文化旅游学科群”项目通过山西省高校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专家组评审。 学院长期坚持教师教育实践探索。从1997年开始,根据忻州等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师范学校主导、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至今已连续21年,每年派出两批共计420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忻州市各县(市、区)和运城、阳泉、大同及海南共70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精神,学院加大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力度,强化奉献基础教育意识,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在基础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有为青年。同时,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深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等各级领导均给予肯定,要求我院拓宽服务山老贫困地区的路子,为提升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06年,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2007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批示:“要认真总结山西忻州师院的经验,全面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工作,这是师范生教育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估后指出,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2002年起开展“人道、奉献、博爱”的红十字精神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载体,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捐赠善款,至今已连续15次累计捐献3805人份造血干细胞和83万余元善款,义务献血18584袋,总量约372万毫升。是山西唯一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评为“红十字模范校”的高校;先后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多年来,学院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考取村官和特岗教师的比例,一直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为国家、山西和忻州的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8年1月,学院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愿意献身党和人民基础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按照“注重内涵、突出特色、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发展思路,实施“54321”发展战略,树牢“五个理念”,着力抓好“七个坚持” “八大工程”,奋力实现“两突破一增强”,努力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创立于改革开放年代,1988年开办本科高等师范教育;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建国初期,1958年在山西大学堂原址办学;山西省教育学院诞生于民国年间,1929年在国民师范旧址创建。在各自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它们弦歌不辍、薪火传承,誉满三晋、声名远播,为国家建设、山西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约1569亩,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323名,硕士研究生325名,各类成人学生2466名,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新学院组建近二十年来,锐意进取,开拓奋进,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学院(系)2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64个,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开设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通才教育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实践教学成果丰硕。体育系毛飞豫同学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女子甲组50米蝶泳冠军,体现了我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行知舞蹈团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欢会的舞台,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一大批学子在国家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佳绩,彰显了学校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学校现有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2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山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个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1个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1个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中心(培育),2个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国家外专局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350项;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获国内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主办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教学与管理》等学术期刊。 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中国史、生物学、艺术学理论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旅游管理硕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实力明显增强。现有教职工1424人,其中专任教师895人,包括教授111人,副教授312人,博士176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4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名,山西省科技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山西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1名,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名,山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名,山西省教学名师14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7名,一批教师受聘担任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对外合作交流取得突破。学校已与国内外1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北密歇根大学、菲斯克大学、西北拿撒勒大学、多米尼克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加拿大布兰登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意大利米兰ACME美术学院,捷克学院,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坦桑尼亚开放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陆续派学生分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佛罗伦萨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加拿大希尔克学院等大学交流学习。学校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院所访习或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组建以来,始终秉承“崇德、博学、团结、创新”的校训精神,凝炼了“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以“德育为本、实践第一、创新教育”为主要内涵的行知精神,坚定不移地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学校行知文化育人特色鲜明,被全国陶研会授予“全国优秀陶研学校”称号;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了“山西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诞生于世纪之交的太原师范学院如同一艘扬帆启航的大船,在世纪首航的波翻浪涌中高歌猛进,执着前行。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2010年开始建设新校区,2013年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同年入驻新校区;2014年正式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2016年9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科学谋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学校将以实施旨在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的“1331工程”为引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在“十三五”末挺进全省高校第一方阵,为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而奋发努力。
太原师范学院 2021-02-01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具有副教授评审权和硕士授予权。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校现有6个学科门类: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拥有10个硕士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具有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分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以及医学门类运动医学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 设有18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特殊教育、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表演、运动康复、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康复治疗学。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3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3个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2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体育教育、特殊教育、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6个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化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6门省精品或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拥有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中国“二指禅”传人以及一大批国际级教练员和裁判员。学校聘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容志行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任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 学校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学健身示范区、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一大批重点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功力项目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中国羽毛球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球分会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全国首个体育少年宫。学校拥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师友》、《游泳季刊》等学术刊物,其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校图书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档案室成为“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 学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等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芬兰、韩国、新西兰、越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项目科学研究,近几年国际学生年均约40人。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 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容国团、戚烈云、陈肖霞、冼东妹等一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办学之初,广东省副省长曾生,广州市市长朱光,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曾担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袁浚,享誉国内外武术大师黄啸侠、张登魁,被国际乒联授予特别奉献奖、新中国第一任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梁焯辉,优秀游泳教练“蛙王”黄焯荣、优秀田径教练孙紫萍、乒坛名将庄则栋教练冯国浩等知名学者曾执掌教鞭。逐步形成健康第一、体育人文科技融合的办学理念和扬岭南体育文化、育南国体育人才、运动与健康的办学特色。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德厚学博、文精武杰”的校训,发扬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博,今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广体精神,凝心聚力,创新驱动,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广州体育学院 2021-02-01
广州美术学院
五岭以南,南海之滨的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自秦汉始即通过海洋与世界交往。西晋伊始,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时则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及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广东是中国近代大变革进程的先行者。 胸怀开阔,兼容并蓄,尚新求变,是广东人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广东近现代美术一脉相承于岭南文化精神。1887年,中国油画先驱李铁夫出洋学画。1917年,广东人郑锦奉命筹建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1年,广东出现了第一个研究西洋画的美术团体——赤社。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几所公立美术学校之一。1928年,林风眠赴杭州筹办国立艺术院。此外,高剑父、冯钢百、胡根天、关良等一众广东籍美术家皆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筚路蓝缕的可敬前驱。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即系于这样的文化血脉之中。 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3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创建于湖北武汉,时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相关系科合并而成。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港澳台地区学生,2005年获准为国家首批艺术硕士(MFA)培养试点单位,2010年被广东省确定为省级博士点建设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秉承“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校训精神,坚持“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尊师重教”的发展理念,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美术与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学理论与人文教育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主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步入新时代,广州美术学院依托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历史、区位、文化资源以及人才汇聚的多方面优势,以高起点、新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更好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速向前。 办学规模 2004年学校在广州大学城建成新校区,现有昌岗和大学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64亩,总建筑面积411884平方米。学校现有8个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本科教育设有31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已招生专业24个。截至2017年9月底,学校有本科生5303人,硕士研究生721人,留学生16人,普通预科生1人,全日制在校生6041人,折合在校生数7140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省级攀峰重点学科3个,包括“美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和“工艺美术”1个二级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包括“艺术学理论”1个一级学科和“美术理论与批评”“影视与数字媒体”2个二级学科。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2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获评B+,“艺术学理论”获评B级,在广东省高校同类学科中位居首位,全国位居前列。 截至2018年1月,学校24个已招生的本科专业中,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省级优质专业总数为14个,占招生专业总数的58.33%。 师资队伍 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高永坚、迟轲、陈少丰、潘鹤、杨之光、郭绍纲、陈金章、梁明诚、尹定邦、王受之、张治安、黎明、赵健、方楚雄、郭润文、李劲堃等一批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的大师名家,都长期在我校执教。学校现在职教授67人,副教授156人。教师队伍中,聚集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各美术与设计专业学会理事等一批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6年学校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广东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2010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各类重要赛事与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如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最佳作品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亚洲设计学年奖、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国际知名的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博朗设计奖、美国IDEA奖、SPAPK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获各类重量级美术与设计大奖100多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97%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达97.41%。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立体多元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近年共建设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平台共31个。其中:国家级2个,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省级科研平台8个,包括: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与“岭南美术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岭南美术遗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省级研发中心“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珠三角品牌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当代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重点提升平台“数字影像与数字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岭南中国画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以及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动漫创意研究基地”和13个其他校级各类平台。这些涵盖艺术学与设计学各学科的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在区域文化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研创作 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得包括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中国设计大展、德国红点奖等在内的数百项省级以上科研创作奖,获得了包括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科技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高层次科研项目。 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参与和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深圳城雕《开荒牛》、珠海城雕《珠海渔女》、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香港、澳门两地回归的广东省政府礼品设计,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2005年日本世博会中国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与人”、山西馆等的设计工程,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奖牌、核心图形、色彩体系等52项的视觉设计、广州城市LOGO设计等等,均出自广州美术学院。 对外交流 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瑞士、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47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境)外开展访学进修、交流和学术研究,与国(境)外合作院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工作坊和讲学活动,引进高水平美术设计展览,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聘请境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序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我校积极配合国家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国际舞台展示我校学术研究成果和师生优秀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广州美术学院 2021-02-01
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江泽民同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经过78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已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 学院现有沈阳和大连两个校区,沈阳校区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在著名的高新产业街——三好街;大连校区地处美丽的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大连的金石滩。校园总占地面积957662.94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0887平方米,现藏有59.2073万册图书,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3796.77平方米。 沈阳校区现有12个教学单位:工业设计学院、中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雕塑系、摄影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综合绘画系、美术史论系、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设有10个专业: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 大连校区现有7个教学单位: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工艺美术教学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部、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基础教学部和鲁美文化国际服装学院(中日合办);设有5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制版)。 学院各专业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共有3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14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中国最早开设的传统长线型专业;摄影专业是全国最早培养摄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绘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雕塑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学团队;动画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重点支持专业;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摄影影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版画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64人,副教授142人,讲师235人,助教106人。其中,有13位专家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既是著名的学府,同时又是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历届美展中入选率、获奖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藏有数量颇多的鲁美教师和校友的作品。学院在大型艺术、历史题材创作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全景画是学院大型艺术创作的整体创作实力的标志。设计学科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为代表的遍布全国的展陈重大工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参与创作设计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35项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院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文艺舆情信息研究基地,被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绘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 “辽宁省紧缺人才和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 继承鲁艺传统,坚持开拓创新,是学院的立校之本。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美术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和艺术理论研究专门人才,是学院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上,学院坚持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同步,坚持强化基本功训练,构建严谨的教学体系:创作教学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革为主体,鼓励学生对当代艺术思潮的研究与实验,提倡富于个性和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在学科建设上,强调人文学科、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渗透和互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受到社会广泛欢迎的艺术人才和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的设计人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美术界、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和著名艺术家以及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和经典工程,并以其鲜明的创作特征为中国美术界、设计界所瞩目。 创办于1980年的学报《美苑》(双月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美苑》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等荣誉,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被列入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扩展版。2016年,《美苑》杂志将恢复《艺术工作》刊名。学院与国际上30多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扎实有效开展学术活动和人员交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院秉承鲁艺的优良传统,以心系国运、艺以载道的情怀,独立、批判、自省的目光审视时代潮流,汇融中西,办出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型高等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2-01
沈阳医学院
沈阳医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校69年来,实施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转型发展和内涵发展战略,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完善、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术水平提升的本科医学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09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转型发展试点学校;2017成为辽宁省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1978年更名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本科学校,正式更名为沈阳医学院,期间三迁校址,八易校名,2001年迁入现校园。 办学规模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2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66人,本科生7269人,专科生2162人,留学生1323人。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升。2018年22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超出二批本科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11个省份超出二批本科控制分数线100分以上。各专业录取分数均稳定在高分段,口腔医学、麻醉学、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等专业辽宁省录取分数连续多年超出或接近一批本科控制分数线。 学科专业 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共涵盖15个二级学科。病原生物学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是吉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培养点。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12个本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和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为辽宁省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专业为沈阳市重点建设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教学实验中心为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病原生物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9门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建有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是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辽宁省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沈阳市先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斐里德·穆拉德工作站。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病实验室、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价研究实验室、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环境与人口健康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慢病评估与健康干预实验室、肾脏钙化疾病防治实验室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医学生物技术工程中心为沈阳市工程中心;人体科学展览馆为省、市科普基地。2015年以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71项,获资助经费累计达4171.69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0项、市级科研项目101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76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6项;发表学术论文2184篇,其中,SCI等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82篇;出版著作37部。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44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53人、副高级职称6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外引进杰出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特聘教授4人,省、市优秀专家14人,省教学名师10人,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23人。 办学设施 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在沈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仅还清了1.7亿元迁校贷款,还积攒下1.5亿元发展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占地面积48.80万m2,建筑面积26.08万m2。资产总值14.5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7亿元,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图书馆藏书99.1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232种。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2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辽宁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附属中心医院为沈阳市西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实力居市属医院之首,编制床位1500张,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沈阳市医疗、护理、检验、营养质控中心、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中心。以创伤外科为特色,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突出手外科优势特色学科。附属第二医院编制床位1400张,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国家级胸痛中心,以心血管、周围血管和心理学科为特色,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手术年均3000例以上,进入全国前50名行列。1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综合性医院,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对外交流与合作2004年以来,与美国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德国韦森特博士学校、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韩国康氏细胞生物技术株式会社、韩国大熊制药株式会社、东北制药等医药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日本、德国相关机构开展护士订单培养,与美国、韩国等大学开展学生互换交流学习。 国际化发展战略 学校先后有来自55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477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型医疗技术人才,扩大了辽宁、沈阳在世界的知名度,培养了大批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八届毕业生回国后考取执业医师通过率达到73%。在中国软科公布的“2017年中国好大学排名榜”中学生国际化排名位列全国第5位。
沈阳医学院 2021-02-01
沈阳体育学院
校 名:沈阳体育学院 曾 用名:东北体育学院 英文名称:SHENYANGSPORTUNIVERSITY 建院时间:1954年 学院隶属: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校 址:沈阳市苏家屯区金钱松东路36号 邮政编码:110102 学院网址:www.syty.edu.cn 地理位置:地处中国东北部的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学院占地总面积112万平方米,主校园位于横穿市区的浑河南岸,占地约62.1万平方米;在城郊东南部山区建有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占地约50.5万平方米。 党委负责人:姚守齐 党委书记 行政负责人:刘 征 院长 学院沿革 1954年 东北体育学院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举办;校址确定在沈阳北陵原东北大学体育场旧址周围区域。 1955年 竞技指导科(原东北体训班)划出学院建制。 1956年 更名沈阳体育学院。 1958年 划转辽宁省政府领导,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管。 1960年 设立体育系和运动系;不久运动系划出学院建制,但保留运动系(或沈阳体育学院分院)名义至1984年,成为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前身。 1963年 由辽宁省高教局直接管理,省体委业务指导。同年省属沈阳市体育学校中专并入。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69年 迁往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农场,次年陆续迁回沈阳原址。 1980年1月 隶属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立附属竞技体校。 2001年3月 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省体育局与教育厅共管,以省体育局为主的管理方式。 2004年9月 学院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12月 学院迁入新校区。 2014年4月,省政府决定以教育厅为主、体育局为辅统筹地方对学校的管理。 教学单位及专业设置 体育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训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 武术与舞蹈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 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英语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 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沈体体育俱乐部) 竞技体校 学生和教师 全日制本科生7442人,研究生832人。 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教授70人、副教授178人;博士、硕士导师15人,硕士导师140人。 校园和设施 ●新校区 校园面积:62.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 主要设施: 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行政办公楼、田径馆、篮排球馆、武术体操馆、乒乓球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馆、体育场、大学生会堂、竞校综合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国际交流中心、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轮滑场、攀岩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 ●白清寨校区(雪上运动中心) 占地面积:50.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 主要设施:综合楼(雪具大厅)、运动员公寓(2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U型槽单板雪上技巧训练竞赛场地;初、中、高级雪道;户外拓展场地;软式棒垒球场地;山地自行车赛道等。 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和优秀竞技人才,在冰雪等优势项目上勇攀世界体育高峰,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学院的科研工作围绕四大领域进行组织: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术刊物《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双月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与美国、法国、丹麦、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法国里尔第二大学合作开展本硕两段式教学。 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以体立校、育人为本、体教结合、服务社会 ●价值追求:为国争光,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校 训:厚德博学,弘毅致强 ●“同船”精神:风雨同舟、利益与共、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校 歌:《我们集合在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2-01
沈阳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倡导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毛泽东亲笔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抗日战争胜利后,学院由延安迁至东北,1949年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1958年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建院以来,学院始终以繁荣民族音乐文化、服务人民为己任,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音乐、舞蹈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我和我的祖国》等大批极富社会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和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沈音人的共同努力,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学院现有三好校区、长青校区、桃仙校区、大连校区4个校区。学院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同时设有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和附属中等舞蹈学校。拥有艺术学门类中的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艺术学理论类、设计学类本科专业 14 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艺术硕士(MFA)授予权。2017年,“音乐与舞蹈学”获批为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并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先后被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辽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创新中心” “辽宁省高等学校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与科研队伍,设有音乐舞蹈研究所等艺术研究机构,形成了教学、科研、创作和艺术实践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5人。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优秀特色专业10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院先后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北方交响乐团、北方民族乐团、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北方青年合唱团、北方青年舞蹈团和北方流行乐团等多个艺术表演团体,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道路,同国外70余所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与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30余所国外著名高等音乐院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未来,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和弘扬鲁艺的光荣传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植根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创作排演精品,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一流音乐院校,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沈阳音乐学院 2021-02-01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0年的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先后经历了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2001年8月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2003年10月,浙江省轻工业学校成建制并入。经过近4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溪湿地畔,校园土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安吉校区位于拥有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竹乡安吉,土地面积800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自然优美,山明水秀,湖光鹭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曾赞叹“真山真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下设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现有56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7000余名;留学生1800余名,其中学历生12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8亿元,图书168余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一流、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380余名,专任教师103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490余名,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比例占3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38%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为4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国家级知名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人,省知名专家2人,省“万人计划”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8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9人,省优秀教师6人,省高校优秀教师4人,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校现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近几年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30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80余个,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860余篇。 学校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质量立校。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十二五”优势专业4个,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10个,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2个,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 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已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通过“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中德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个专业通过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CQUIN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学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近5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195项,其中国际奖77项、国家奖990项、省级奖2128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与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境)外的9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20余项。 尤其在中德合作方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是“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对学校中德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伍尔夫曾亲访学校。 学校分别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举办了3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浙江省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工程师学院。学校先后在罗马尼亚、德国合作建立2所海外孔子学院,其中罗马尼亚的克鲁日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学校是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开设本科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0个,硕士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1个,2个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入选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前列,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试点认证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院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院校和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 按照浙江科技学院第三次党代会设计的宏伟蓝图,学校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之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坚持应用型定位,彰显国际化特色,加快现代化步伐,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矢志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2-01
湖州师范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2000年,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5年、2017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高校。 学校位于历史悠久、山水清远、交通便捷的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东邻上海、南靠杭州、北接南京,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高铁扩大了湖州“一小时”交通圈(上海、南京、杭州),进一步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如今又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生态+”的先行地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学校占地1600余亩,校舍总面积58万平方米。有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求真学院,有6所附属医院、4所附属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求真学院学生近7100人),成教在册函授学生4700余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馆藏纸本图书近186万册,国内外纸本期刊1400余种。 学校涵盖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学科门类,正按照做优师范、做大工学、做强农医、做精数理、做特人文、做活经管的建设思路,积极扶植和培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拥有5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省重点(工程)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分中心等创新平台,其中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2个省科研创新团队(其中1个重点),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市科研创新团队;8个省级一流学科,10个湖州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优势专业,11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6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浙江省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含求真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其中,正高职称201人,副高职称480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375人。有共享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省“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部级岗位科学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员1人,第一、二层次人选1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拥有第3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1人,另有一名校友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 学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省高师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项;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进步奖2项。 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特别委托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67项;与省内外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湖州市政府共建湖州发展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等,拥有5个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两山”理念研究中心等区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国立语言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建国际跨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院校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和国(境)外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近30个,每年出国(境)学生数达200人以上。目前,学校拥有来自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孟加拉国等40多个国家的570多名长期外国留学生。学校设立“陆增镛教师奖”“陆增祺卓越教学奖”“陆增镛励志奖学金”“众富基金会赵孟頫奖学金”等多个专项基金。学校是教育部中美合作平台“1+2+1培养计划”(学生赴美留学两年,完成规定课程,可同时获中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浙江省第三家单位,与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校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打造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根植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拥有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湖州历代状元馆等一批以湖州文化人物为主的场馆,开设胡瑗大讲堂,举办胡瑗文化节,倡导“君子之风”,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优美,四季景色宜人,绿化覆盖率达32%,建成思源广场、胡瑗广场、德清湖、安吉园、长兴广场等文化景观。 学校以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为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师院精神,坚持“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学校正按照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来校视察时的指示,朝着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264 2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