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福建商学院
福建商学院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市,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商”为名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6年晚清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官立商业学堂”和闽籍民主革命家黄乃裳创办的“福州青年会书院”。现有鼓楼、连江、马尾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历经百年春秋,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十多万名商贸类专业人才,为福建省经贸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校友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重要职务,一大批校友创办的大中型商贸企业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学校社会声誉斐然,被誉为“闽商摇篮”“外贸摇篮”。习近平同志曾为学校校庆发来贺信。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福建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连续五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2017年,获国务院侨办批准为“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项目高校。2018年,被评为福建省第一届“文明校园”。学校坚持以商为本,聚焦新商科,统领学院归建、学科凝练和专业设置。现有国际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开设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70多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体,管、经、工、文、艺等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4名中,高级职称263人,占比43.4%。博士、硕士学位498人,占比82.4%。学校坚持内涵发展,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国务院侨办“海外惠侨工程”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省级应用型学科培育项目2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个,“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含培育1项);省级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个,一般项目6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拥有各类校内实验(训)室151间、校内实验基地(中心)18个、校级开放实验室8个和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77个。建有商科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情境模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慧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薪酬发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家具室内与陈设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培育)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更加注重推进德育体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育独具特色的福商文化与人文精神。现有福商广场、书香广场、青年广场、财经历史文化长廊、校训墙、百子踪瓷、福商物语等文化场馆。“闽商文化教育基地”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读书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在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本科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历届知识竞赛中均有斩获,荣获团体一等奖 1 次、三等奖 2 次,个人一等奖2 人次、三等奖 3 人次,成为学校一面红色旗帜。“政治经济学讲坛”入选首批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十佳讲坛”。男子气排球队获“中国大学生气排球锦标赛”亚军,男子足球队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福建赛区亚军,女子篮球队获“李宁3+1篮球联赛”福州站冠军。学校是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和学科技能竞赛,荣获各类创新创业类和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43项(国家级70项,省级273项)。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引企入教,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鼓励二级学院深度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一对一”设立新型产业学院,构建闽商人才供需结合的命运共同体。联合全球三大跨境电商eBay公司、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共同设立政校企合作的福建首家eBay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联合中华老字号、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福州聚春园集团,设立文化+技艺的聚春园烹饪学院。联合全国会展业龙头企业--福建荟源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实战化的荟源会展产业学院。联合全国排名第三的图书类电子商务公司--福建葫芦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深度合作,设立面向新零售的葫芦文化产业学院。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努力画就国际化开放式合作办学新蓝图。充分发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福州自贸区及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依托产业行业,多措并举推进国际化办学。与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开展“中德”“中澳”“中加”等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台湾中原大学、建国科技大学、育达科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开展深层次、多领域的闽台、闽港合作办学项目;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拉曼大学、澳大利亚国际酒店管理学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互免学费交换生计划;招收首届巴布亚新几内亚留学生。学校被评为“2018年度福建省邀请外国人来华科教文体单位信誉等级良好单位”。多次受邀出席论坛并作国际化办学报告。面向未来,走过115年光荣历程的福建商学院,正坚守初心,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百年优良办学传统,按照“新大学、精学科、特专业”建设思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推进“质量革命”,为把学校建成闽商人才培养基地、闽商文化传承基地、闽商企业服务基地,推动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新商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福建商学院 2021-02-01
厦门医学院
厦门医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福建省三所医学本科高校之一,是福建中南部唯一的一所医学本科高校。办学渊源可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鼓浪屿医学专门学校。历经百年,厦门医学院形成了“德厚立人,术湛立业”的校训文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学校立足厦门、面向福建乃至全国,致力于为医疗卫生行业和生物制药、健康养老产业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厦门医学院坐落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市集美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00余亩,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近50万册。 厦门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基础医学部、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等9个教学机构,设有图书馆、科学实验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机构,拥有附属第二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附属口腔医院(三级专科医院)等2所直属附属医院。为满足我省、我市人才需求,补足民生短板,2018年学校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等6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海洋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生物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健康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20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 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25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292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6%;拥有博士学位的85人,硕士学位的155人,硕士学位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2%;“双师型”教师148人,占50.5%;兼职教师83人。学校共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标兵、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2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8人,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2人,市拔尖人才1人,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市青年创新人才1人,市台湾特聘专家1人、台湾特聘专才4人,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获得者1人。 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学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多项重点建设专业或特色专业、示范点及课程等,其中国家级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全国健康服务类示范点1个,全国养老服务类示范点1个,国家行指委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包括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精品专业1个,示范专业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精品课程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教学成果奖3项,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包括重点专业5个。 科研能力加速发展。学校现有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5个,其中,2017-2018年新增福建省机能与临床转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研究所,新申报口腔生物材料工程中心。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技类立项9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6项,市厅级83项;社科类立项市厅级以上59项,其中省级6项。横向课题23项;校级课题27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授权专利43项;授权著作权42项,转让科技成果4项;发表科技类论文492篇,其中SCI收录70篇;社科类论文162篇。 医教协同不断深化。学校建有临床及口腔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除2所直属附属医院外,还拥有厦门市仙岳医院(三级甲等)、泉州市儿童医院(三级专科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16所教学医院和1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13%,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9%以上。2017年,在校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技能比赛获奖励25项;毕业生参加临床、口腔、护理3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均列全国领先。 对外合作交流卓有成效。学校与台湾阳明大学、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台北医学大学、台湾慈济科技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台湾中台科技大学、韩国金泉大学、韩国大田大学、德国科隆实践应用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学生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的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厦门医学院将围绕“一”个总目标,即建成一所立足厦门、服务地方、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迎接首届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执业医师考试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两”个大考;全力做好党建、业务(教学、科研、医疗)和安稳“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病人尽心的“四尽”人才;努力实现党建强起来、车头带起来、人心聚起来、士气鼓起来、水平提起来“五个起来”的内涵发展;全面实施党建引领、特色办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改革强校、依法治校“六大战略”。
厦门医学院 2021-02-01
湖南工学院
湖南工学院坐落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王船山故里 —— 衡阳市,是 2007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升格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 2010 年 3 月湖南工业科技职工大学整体并入,是全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年轻的本科院校 , 是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立足湖南,重点面向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 1358 亩,校舍建筑面积 56.89 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5 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 135 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17762 人。有教职工 1052 人,其中正高职称 73 人(教授 63 人),副高职称 259 人(副教授 195 人),博士 92 人,硕士 636 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 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湖南省新世纪“ 121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 2 人 ,有一批获得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的高水平教师。 学校设有 12 个二级教学院(部)、 21 个党政管理机构、 3 个党群组织、8个直属单位, 40 个本科专业。有省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特色专业 1 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3 个,省特色专业和重点资助建设专业 4 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5 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11 项。 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现有校级校外实习基地 79 个,各类实验室 56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 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11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1 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3 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4 个、省级创新训练中心 2 个;省级优秀教研室 4 个、省级教学团队 3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8 门。 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研合作紧密。设立了 14 个研究所,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1 个,省级科研平台 5 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1 个。升本以来,全校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090 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9 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2041 篇,其中被 SCI 、 EI 、 SSCI 、 ISTP 收录 343 篇。获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 200 余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5 项。 学校以校友会、基金会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重点,分别与大亚湾核电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南方水泥、皇朝家私、泛华集团、千山药机、华兴工程、共创实业等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搭建实践实训课程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 10 多个国家的 30 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与英国桑德兰大学合作举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教育部批准项目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奋进中的湖南工学院,秉承“勤学、务实、圆融、卓越”的校训,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改革创新、强化基础、办出特色、科学发展”之路,正朝着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砥砺前行。
湖南工学院 2021-02-01
长沙师范学院
长沙师范学院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前身为毛主席的老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教育事业奠基人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汇聚了杨昌济、朱剑凡、周谷城等学者名流,涌现了柳直荀、罗学瓒、陈章甫等20多位革命先烈,培养了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著名作家廖沫沙、长征女杰刘英等为杰出代表的大批栋梁之材和10万余名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优秀专业人才,凝练了以徐特立革命精神和教育思想为精髓的优良办学传统。作为全国最主要的徐特立纪念地和研究基地,学校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耀邦、李岚清、李铁映、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以题词、接见、视察等方式表达亲切关怀。办学条件:现有南(星沙)、北(安沙)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153.35亩,建筑面积40.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7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9.56万册;校园环境优美,获评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学科专业:设置本科专业26个,涵盖了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其中,省级应用特色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重点和特色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1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获评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平台建设:拥有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中国与幼儿体质促进研究基地、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等一批学科平台,是全国学前教师专委会、湖南省学前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881人。其中,正高职称71人,副高职称182人,具有博士学位105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等大批优秀教师。人才培养:坚持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单位,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师资培养基地,湖南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主阵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6000余名。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誉为“长师”现象。科学研究:坚持科研促教学,学前教育研究在湖南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学校举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期刊,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全国学前教育领域惟一理论核心刊物,CSSCI来源期刊。社会服务: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长沙县、开福区等地方政府实施全面战略合作,与红黄蓝、三一众创等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主持湖南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秉持“重培训质量、重社会效益、重教师提升”理念,精心实施幼师国培计划,被教育部遴选为幼师国培示范性综合改革培训基地、幼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单位。 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施“人生引领、文化滋养、艺术熏陶”育人工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先后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佳教育机构入围奖”等荣誉,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视察学校之后曾欣然题词:“长师生活多姿多彩,长师学子多才多艺”。对外交流: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视野。上世纪80年代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单位;近十年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外20余所高校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实施师资互派、学生暑期带薪实习、长短期留学等项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本着“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和“以人为本、胸怀天下、勤朴坚毅、与时俱进”的长师精神,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正朝着建设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长沙师范学院 2021-02-01
闽南科技学院
闽南科技学院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著名侨乡南安,2001年由百年省属高等学府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爱国华侨共同举办,是福建省首批设立的独立学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教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为非营利办学。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董事会成员都是菲律宾著名爱国华侨,他们情系桑梓,捐资办学、乐育英才,现任董事长为菲律宾著名侨领、菲华各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实业家戴宏达先生;名誉校长为中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分会理事长陈兰荪教授,现任校长为游小波教授。学校共有康美、美林、江北三个校区,现有占地面积近700亩,规划面积1000多亩,目前设有计算机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及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涵盖理、工、经、管、文、艺等学科31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7400多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战略,致力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00多人,其中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多位老师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师德标兵荣誉,多位老师入选“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计划”“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坛新秀”,多位老师获批泉州市学科、专业带头人,多位老师获评南安市科技特派员,共有泉州市、南安市高层次人才200多人。学校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现有省、市科研教改项目330多项,横向项目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92项;教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9部,2部主编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获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教师多次荣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三等奖,屡获省“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入选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学校拥有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在近年发布的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中国民办大学创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排行榜中,学校排名在全国、全省同类高校中靠前。学校明确“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科和应用型文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定位,铺就“深转型”布局结构,形成“侨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专产业”紧密对接,创新“三导向”育人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进师生“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双创”教育。学校与20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深度共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开设有20多个企业冠名班,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先后获得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1个省级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0多个。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筑梦空间”荣获“2017年度福建省巾帼众创空间示范基地”“2018年泉州市B级众创空间示范基地”“2019年首批百家泉州市青年创业基地”等称号。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实施三方面保障、三阶段覆盖、三课堂联动,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以培养基础实、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年来,在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9项、铜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IT技术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第四届、第五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累计斩获两银三铜奖,并有1个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铜奖等。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先后3次获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2008-2016届毕业生毕业2年工作胜任力在福建省全省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中排名第一,在福建全省本科综合高校工作中排名第五。学校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是南安市文明校园。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入选福建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获福建省“平安校园”、福建省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农校对接”与学生食堂采购工作先进院校等荣誉称号。2015年,学校关工委“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十大品牌优秀案例。”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校训精神引领下,闽南科技学院坚持“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政企校侨”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所立足闽南,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侨乡特色、在海峡两岸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以上数据统计截止2019年12月)
闽南科技学院 2021-02-01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Harbin sport university)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哈尔滨市,创办于1956年,历经近60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了冰雪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专业协调发展,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的高等体育学府,是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 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278.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8万平方米,由哈市主校区和帽儿山滑雪场(第二教学区)组成。现有教职工535人,其中,正高职51人,副高职126人,中级职称20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5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在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际级裁判16人,国家级裁判22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185人,在读博士10人,在读硕士5人。现有在籍本科生5852人,在校研究生111人。2008年,高山滑雪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速度滑冰教学团队又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批准哈尔滨体育学院滑雪教学训练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冬季运动项目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院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全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以及新闻学、英语、舞蹈表演等非体育类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全国特色专业。学院分设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体育系、运动系、运动科学与健康系、休闲与社会体育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体育人文系和思政部等教学院系,以及运动医疗康复中心、科学实验研究中心等教辅科研机构,形成了中专—本科—硕士研究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截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厅局级以上课题413项(含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5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17项,黑龙江省“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7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24部,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43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其中,朱志强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冬奥会项目陆地与冰(雪)上训练科学衔接及有效性的研究和应用》和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重大科研项目,标志着哈体院建设国内领先冰雪重点学科的进程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冰上运动》的编写任务。 近60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冰雪办学特色,不断加强冰雪人才的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校区建有标准的室内塑胶跑道田径馆、球类馆、体操馆、网球场、羽毛球场、速滑、花样、冰球场等室内外体育场馆30多个,现代化的综合训练馆和大学生滑冰馆等设施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作为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上项目赛场之一的大学生滑冰馆,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得到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三亿多元资金,在距哈尔滨市80公里处的帽儿山镇先后建立了占地面积259.9万平方米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其中,高山滑雪场建筑面积23605平方米,共有7条雪道,能同时容纳2000多人滑雪,1000多人食宿;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建筑面积7298平方米,有1条雪道,5栋别墅,能同时容纳300多人滑雪、食宿。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建设,目前高山滑雪场已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雪上项目教学、科研、训练、竞赛中心,是国家单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项目训练基地、中国大学生雪上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和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主赛场之一。该雪场在保证完成学院正常的教学、训练任务外,多次承办国内外各级赛事及各类会议,特别是圆满地完成了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赛事任务。同时,该雪场面向社会开放,充分满足广大滑雪爱好者的需求,为黑龙江省发展冰雪旅游业和推进冬季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学院在冰雪教学、科研、训练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尝试,在首创“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拓展了“雪陆双周期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解决了非冰雪期进行专业教学与训练条件受限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运动成绩明显提高,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教学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半个世纪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了罗致焕、王金玉、刘凤荣、申雪、赵宏博、王曼丽、于凤桐、张丹、张昊以及刘佳宇、张义威等顶尖级运动竞技人才,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截止2014年,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共获得冠军242项、亚军123项、季军101项。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我院学生共获得了2金3铜的好成绩。 在学院“十二五”关键发展阶段,在院领导班子强有力的带领下,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训练竞赛、对外交流、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在学院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哈体人将坚持“崇德尚勇 、求知躬行”的办学精神,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立足新起点、迈向新高度,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建设冰雪特色鲜明、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等体育强校而不懈努力。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2-01
湖北商贸学院
★央广网“2018年度综合实力民办高校”全国五强★中国校友会“2019中国一流民办大学”前十强★湖北省2018年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第一名★湖北省2018年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湖北商贸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前身为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建校二十多年,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等5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现有11个教学单位,36个本科专业(包括2个本科双学位招生专业),19个专科专业,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1000余人。》》办学条件优越学校现有武汉主校区和咸宁校区,总占地1300多亩,主校区位于武汉光谷中心地带,毗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名校,咸宁校区位于有“中国魅力之城、温泉之城”美誉的鄂南明珠——咸宁市。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场馆以及50多个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逾42万平方米。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500多万元。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中、外文及电子藏书200余万册,期刊(含电子期刊)8000余种。 》》教学优势突出师资队伍优。现有在岗教职工近8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256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占30%以上,5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访问、交流、培训经历。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到国外培训、进修,常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在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学科专业强。“设计学”是“十二五”省属高校重点(培育)学科,“金融学”“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艺术设计”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信息类专业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集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合作项目开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征程。教科研水平高。拥有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信息类专业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软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厅局级项目67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1项;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育人成果丰硕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622项,其中,一等奖77项,二等奖196项,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作品曾获得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学校多名毕业生获“长江学子”荣誉称号。学校重视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2018年获创新创业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60余项,2个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8个项目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被认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出国留学和读研人数逐年增多。仅2018年就有近30名毕业生考取英、美、澳等国研究生,一批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就业渠道广阔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先后与长江证券、财新数据等近百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成近百个实习就业基地;与中软国际等大型高新企业合作开办本科特色订单班,以“学业+就业”直通车方式培养企业中高层专门人才;与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合作开设会计学(CIMA方向)专业,采用国际化“双证”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毕业生广受各类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校园生活丰富生活服务设施齐全。酒店式的学生公寓,空调、网络、热水器一应俱全;宁静温馨的“学生之家”,是课余时间读书休憩理想场所;设备先进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展示自我的绝佳舞台。新建成的学生事务中心,集证明材料自助办理、自助查询等诸多服务项目于一体,实现学生事务一站式办结。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我爱我+”校园文化活动为省级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学校现有学生社团40余个,争鸣文学社、跆拳道协会、大学生九宫棋社和书法协会等多个优秀学生社团活跃,是武汉校际学生社团活动的中心之一。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女子组)全国总决赛、中国排球联赛(湖北主场)等重大赛事,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等多个大型比赛中屡获殊荣。》》国际交流活跃学校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学生获取国际教育资源渠道通畅。学校先后与美、英、德、澳、加、日、韩、新、马、泰等国及港台地区2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里奇蒙大学、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大学、韩国又松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了“专升本”和“本升硕”合作协议;推进实施赴美国、新加坡带薪实习和赴韩、英美等国奖学金访学交流项目;湖北首个AP(美国大学预科课程)考试考点正式落户我校,形成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直通快车立交桥。
湖北商贸学院 2021-02-01
武昌工学院
武昌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2年,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由国家统一下达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普通专升本自主招生权。 学校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西傍长江,南接黄家湖大学城,北邻被誉为辛亥革命“首义胜利的开端”的武昌起义门和武汉市地标之一——武昌火车站。武汉南大门快速通道(白沙洲大道高架)与杨泗港长江大桥在校前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学校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知识殿堂。校园占地面积745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图书馆纸质藏书近110万册,电子图书280万余册,报刊1500余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齐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达12000多个;建有工程实训中心等16个大类88个实验室和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各类完备齐全的运动、生活设施,校园和谐有序。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8个二级学院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66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工商管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食品包装与储藏学科为“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省级首批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同时被列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学校是被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建设的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之一。2014年3月,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在武昌工学院成立,该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之一,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同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授予武昌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15年起,学校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2016年,机械工程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95%,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50%以上,由一批国内知名专家、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学校还一次性聘请了80多名来自上市公司、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高管、技术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师资力量居于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秉承“厚德、笃学、自强、求新”的校训,彰显“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2011年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等众多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为学校捧回200多个奖项。 学校建有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体系,构建以优秀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激励措施,以广文教育基金、董事会助学金为基本保障,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以学校勤工俭学为基本途径的奖助体系,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 学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08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张敏,现已是江西省国利建设集团总经理,成为江西省建筑业佼佼者,2011年,他所带领的公司实现总产值30多亿元;0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刘健,现为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曾获得第23届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特别奖……学校在近几年考研大潮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众多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5年,机械学院还出现两个全体成员同时考取研究生的“最牛寝室”。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不断提高,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武昌工学院已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学为主、特色显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
武昌工学院 2021-02-01
永城职业学院
永城职业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经过多年办学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政、校、企三方联动、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和“工学结合、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学院被列为“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坐落在“汉兴之地、面粉之乡、能源之都、生态之城”的“豫东明珠”永城市。校园位于永城市新城区东南隅,南连永城市产业集聚区,北依市中心商业区,东临济祁高速,西傍沱浍航运码头及永登高速,与永城市沱河风景带天然一体,形成开放式的人文自然相宜的美丽景观,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 201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实行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和商丘市人民政府共同管理、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是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446位,中国企业500强第58位,连续2年位列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第2位,连续2年进入世界著名品牌500强,连续3年位列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效益十佳”第1位、河南工业百强企业第1位的超大型企业。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投资职业教育,打造“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与发展。 学院老校区占地580亩,1612亩新校区建设项目系永城市政府2012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现有建筑面积20.6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行政用房面积13.8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9.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80多万元;教职工602人,其中专任教师45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36人,研究生以上学历者178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 215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800余人。学院拥有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场所111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以及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粮食加工及储检实训基地”。 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文化艺术系、矿业工程系、食品化工系、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培训部等10个系部。开设有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物流管理、文秘、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34个专业,其中矿山机电、冶金技术专业是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矿山机电、煤矿开采技术两个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永城职业学院 2021-02-01
仙桃职业学院
仙桃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坐落在驰名中外的“亚洲体操之乡”——湖北省仙桃市,即奥运体操冠军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和奥运举重冠军廖辉的家乡。学院所在地位于武汉城市圈内,东连武汉,西接荆州,南眺长江,北依汉水,风景秀美,交通便捷。 学院占地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建有教学大楼、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现代化大型建筑,教学、生活、运动场地区域分明、功能完善,自然、建筑、人文景观三位一体、环境幽雅。学院先后荣获“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等称号。 学院建有100余个专业实验实训室,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护理等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园林技术等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有20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500余万元,建有全国公共英语、计算机、执业医师和普通话等级测试考点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678人,其中正副教授150余人,设有楚天技能名师岗位9个,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学院常年聘请外国专家执教,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学院设有医学院、教育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学院,开设26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会计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护理、临床医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康复治疗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艺美术专业是湖北省特色专业,各类学生16000 余人,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400余项。 学院以创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坚持“立足地方、贴近社会、产教融合、服务发展”办学宗旨,践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办学理念,推进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0000余人。
仙桃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5 46 47
  • ...
  • 264 2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