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是按照党中央跨军地改革部署,整合消防、森林院校力量和资源,以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种学院为基础组建的,是应急管理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承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才培养、专业培训和科研等任务。学院在40余年的接续发展中,累计为军地输送5万余名应急救援人才。改革转制后,学院积极适应国家应急管理战略需要,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贴近实战,着眼建设具有鲜明特色、高质量的、与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地位相匹配的消防救援高等院校目标,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2021-02-01
荆门职业学院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紧邻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及旅游名城。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国家规划的高铁区域枢纽城市。 荆门职业学院位于荆门市国家级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湖北省、荆门市两级人民政府重点支持、重点建设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占地603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条件优越。拥有汽车装配、数控机电技术等两个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中心和新能源、通用航空、循环经济等15个校外实习实训合作企事业单位,建有先进骨干数字校园网络,学习、生活设施完备,是区域性汽车装配、机械加工、计算机应用、财经商贸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要培养和输送基地,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汽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循环经济、化工、艺术、商贸等七个教学系部,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通用航空航务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会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应用化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技术、工程造价、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00余人;90%以上专业教师为“双师型”教师;聘请16名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学校秉承“厚德精技 致知力行”的办学理念,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的办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华工科技、华为集团等500强企业联合,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长丰猎豹、金泉新材料等上市公司合作,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致力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合作,开展专本连读升学模式,致力于提升学生学历层次,促进学生发展。 就读荆门职业学院,就业有保障!创业有平台!升学有通道!
荆门职业学院 2021-02-01
阿坝职业学院
阿坝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计划。学院位于中国最大的羌族核心聚居地、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茂县,与中国古羌城隔河相望。学院交通便利,距省会成都157km,G213、成兰铁路、茂北路等交通干线贯穿全境,已融入成德绵“2小时”经济圈。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广大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学院现规划建设用地400余亩,已建成校园2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大楼和实训大楼,舒适温馨的学生公寓,开阔标准的运动场,图书馆藏书12余万册。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大,现招生专业涵盖农牧、护理、财经、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类等。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实行系(部)二级管理,采用警校共育和校园电子网络全监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民族地区特色的民族高职院校。地址:四川省茂县凤仪镇凤仪大道南段248号电话:0837-8873733、0837-7427650(招生电话)
阿坝职业学院 2021-02-01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和先进制造业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现有东莞南城和东莞松山湖两个校区。自办学以来,学校坚守“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办学目标,经过16年的发展,现已跻身广东省一流民办本科高校之列。2011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2015年,学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9月,学校松山湖校区启用,正式开启“一校两区”运行模式。学校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图书馆藏书310.8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039.90万元。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0760人,其中本科生18884人,占比90.96%。学校设有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九院两部。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019年共开设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18个,对接了东莞“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中的五大产业,积极服务于东莞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学校软件工程入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财务管理专业通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特色培育专业,网络工程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CAC认证,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顺利进入2019年广东省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学校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抓手,全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强校。学校建有规模庞大的私有云计算平台,有云桌面系统3800个,同时引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用于教学,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6门、网络空间课程300余门及32个本科专业教学资源库。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是全国唯一的本科基地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6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01人,占比81.32%。自学校升本以来,学校教职工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491篇,其中四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共563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32项,其中省部级113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174部;立项主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4项,其中省级重点重大项目65项。学校获国家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立项2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2018、2019连续两年在“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中排名广东省民办高校第1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步步高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建立了32个校外实践基地(其中省级基地9个),开设了15个创新班和4个产业学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升本以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407项,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共培养了42369名应用型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健康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锻造了思政和体育教学品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党委引领、党政统一、分工协作、课堂支撑、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学校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将竞技体育和“阳光体育”相结合,逐渐形成“以体育文化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有的体育教学品牌。学校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定向越野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名列前茅。篮球队更是连续两年获得CUBA(阳光组)全国总决赛季军,在省、市大学生篮球联赛中都曾勇夺冠军。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及教育国际化工作,先后与美、英、澳、日、韩及港澳台地区近3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协同开展本升硕、交换生、双学位、语言培训等合作项目,先后有1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知名高校学习深造。学校积极开展赴台湾高校研修、莞台大学生夏令营、莞港学生双向交流、暑期赴美带薪社会实践、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营等短期文化交流。2017年起,学校创新开办了中英3+1双学位国际班,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单位等荣誉,连续获得第八、九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在各类民办高校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民办高校信用发展观察报告》中,学校位列中国民办高校信用指数榜单广东省第1位。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9中国民办大学排名150强”中,学校跻身中国华南地区民办大学五强,并持续获得区域一流民办大学称号。在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19-2020年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位列2019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第40位、广东省第2位。学校将秉承“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广东科技学院 2021-02-01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科技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河北省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始建于1991年,201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以工科为主,工、管、经、艺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设有董事会、校党委、校务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占地面积近1500亩,校舍总面积3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面积5.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教学使用计算机1200台;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98个,座位11772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达到110个。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92.7万册、维普电子期刊23万册、报纸74种,期刊7269种,电子书120万册。现有教职工7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2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目前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现设有校长(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学工处等10个职能处室,教辅单位有图书馆、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健全,设有智能制造、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艺术五个二级学院,护理系、公共课部、培训部等共计8个教学单位,开设有27个本科专业和50个专科专业。涵盖工、管、经、艺4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类专业为特色,工科为主体,工、管、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学校建有仪器设施完备的机电、汽车、建筑、财经、艺术、护理等专业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化实验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综合体育场等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现有1个机电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实验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校共建成校外实习基地百余家,不仅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求,也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近年来,学校先后引入了军营文化、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形成了“传统文化引导人、军营文化规范人、工学结合培养人”鲜明办学特色。学校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科研及教改项目600余项,出版著作与教材近300余部,获厅局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在全国高校各类竞赛中获奖近百项;学校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专业特色院校”、“中国高就业率品牌学校”、“全国准军事化管理特色院校”、“国家优秀校企合作示范单位”、“河北省依法诚信办学”学校等荣誉。在艾瑞深校友网最新公布的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校列中国民办大学排行第21位。
河北科技学院 2021-02-01
南昌工学院
南昌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创办于1988年,是江西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先后经历了赣江大学、赣江专修学院、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及南昌工学院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占地面积1183.5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建有18个实验实训中心、252个实验室、14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和20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图书馆设有自习室、考研室、电子阅览室和咖啡休闲阅读区等,馆藏纸质图书191万册,电子图书113万种。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开设52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在校生2.2万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3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68人,硕博学位教师占比72%,其中专职博士教师98人,博导3人,硕导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6人,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4人,省级百千万人才3人,全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5人。升本以来,师生完成省部级课题300余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3000余篇(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00余项,参加各类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1500余项。学校现为教育部和江西省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试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以“政治合格、身心健康、理论到位、技能实在”为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第二课堂,细化资助服务,使学生真正能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2017年底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与江西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荣获“江西教育走进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十佳大学”的荣誉称号。
南昌工学院 2021-02-01
菏泽职业学院
菏泽职业学院是于2012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长城路999号,校园占地865亩,规划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现已基本完成教学实训楼6座,学生公寓楼12座,学生餐厅1座,学生洗浴中心1座,体育场1座,旅游和酒店管理实训中心1座,面积20万平方米,资产总值8亿元,图书12.8万册。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山东省外包服务培训基地、山东省旅游产学研合作基地、山东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拥有电子商务专业群、人工智能专业群两个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 我院设商贸物流系、机电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食品与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旅游管理系、五年大专部、基础教学部共10个系部。现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制作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旅游管理、空中乘务、音乐表演、互联网金融21个专业。目前我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 我院现有校内实训基地38个,主要包括电子商务、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化工工程、汽车维修、会计金融、旅游服务等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1844.17万元,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7089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1000台,网络教学教室170个。计划今明两年再投入资金6800万元,建设电商创业、智慧物流、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空中乘务等实训室。 我院现有教职工总数398人,其中,专任教师312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97人、硕士以上学位146人、35周岁以下的教师165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58人、省级教学能手4人。校内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0.24%,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28.39%,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40.12 %。 我院坚持紧贴市场、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针,推进理实一体、工学交替、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积极与京东科技、阿里巴巴、甲骨文公司、惠普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航天科技集团55所等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训基地65个。 我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2017年各类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人数2000人。
菏泽职业学院 2021-02-01
成都师范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本科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学校前身系1955年创办的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65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探索师德养成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学校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现有普通本科专业35个,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目前,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建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8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26个。2012年以来,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5门;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4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级一流专业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00项;近两届省政府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4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高水平教师不断涌现。学校现有教职工954人,其中博士127人、正高职称97人。有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有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6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11人,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1人。科研工作成效显著,科研实力逐步增强。学校建有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省级研究中心、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建有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厅级研究中心,拥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四川省心理学会挂靠单位。2012年以来,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16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4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80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4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被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10余份。深化校地合作,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服务、合作办学、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科学普及等,主动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成都、自贡、德阳、攀枝花等30多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发挥我校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与温江、德阳等共建有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师范学院德阳高级中学;与中国联通、新华文轩、锐捷网络、四川百川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合作,共建研究与应用平台,紧密服务行业产业;发挥教师培训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培训。2012年以来,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超过300项,项目县超过55个,培训班超过2000个,培训人数近9万人。成立“四川智慧教育联盟”,积极服务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联盟成员学校已达300余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对外办学初显成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扩大合作区域和范围,提高合作层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港台等国家及地区高校(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留学生教育、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开创学校留学生培养的先河。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124名。近三年,共有141名本科生参加校际交流、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等出国(境)学习交流活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校现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余亩,校本部在温江校区。校园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803.12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64万余册,电子数据库24个,数字资源12TB。学校建有万兆骨干校园网络。学校面向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四川的本科调档线居于省内同类学校前列。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均保持在95%以上。学校历经65年教师教育办学历程,风雨兼程服务四川基础教育发展,薪火相传铸就四川基础教育辉煌。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在基础教育、企业和党政机关工作的知名人士。目前,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60余人,任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5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回望历史,学校虽几经更名,但教师教育的中心地位稳固坚定,扎根巴蜀大地、根植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成都师范学院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
成都师范学院 2021-02-01
南昌师范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创办江西教育学院,是江西省最早创办的八所本科高校之一,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1969年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先后成为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学院的组成部分,1979年恢复江西教育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现有昌北、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为613.8亩。 学校秉承“厚德修身、博学育人”的校训,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办学任务,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7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9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5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5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人,兼任兄弟高校博士生导师1人,兼任硕士生导师20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整体实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熟悉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队伍。 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教育系)、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以及江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附属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江西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挂靠在我校。现有自主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25个,普通专科专业20个。有学前教育学、遗传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学前教育和旅游管理专业等2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英语教学法、招贴设计等2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1个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管理学教学团队,1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地方鸡种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设立在我校。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立了“五青”(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影艺堂、青烛讲堂、青雨润堂)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了非常“6+1”的思政工作特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学好、悟好、写好、讲好、演好、做好”,将灌输转为引导,由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变成多元,从而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教育部、团中央、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等上级部门多次高度肯定学校举办的有关活动,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学校思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师生作品分别获得2017年第三届IUP国际摄影展IUP荣誉丝带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梦第三届全国校园音乐艺术节”金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6年、2017年连续获得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优秀服务团队,江西省高校“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比赛一等奖,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金奖、江西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省运会金牌等众多荣誉,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注重以项目研究为平台,以完善科研机制为抓手,形成了培养(培训)与研究有机融合、互为促进的科研创新特色。学校设有生物技术研究所、教育管理研究所、中国书画研究所、书院研究中心、谱牒文化研究所、江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艺术嗓音研究中心等13个研究机构,江西省高校摄影学会、江西省谱牒研究会、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等设在我校,在摄影教育、遗传学、教育学、谱牒学、书院文化、中国画、文艺理论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傩舞、鄱湖渔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方面也形成了亮点,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学校正立足江西,面向基层,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坚持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贯通,着力打造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全省基础教育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示范性培训基地,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为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南昌师范学院 2021-02-01
张家口学院
张家口学院是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教育学、医学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张家口市西太平山南麓,万里长城蜿蜒穿过校园,堪称中国高校独一景观。现为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校园占地656亩,规划占地近1000亩,现有校舍总面积22万平方米。校园依山构建,绿荫叠翠,楼台水榭,错落有致,与雄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读书治学之理想园地。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30万元,建有10个实验中心;拥有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各1所,附属医院2所,实训基地120个;图书馆纸质藏书104万册,电子图书304万册。 学校现有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法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语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体育学院、冰雪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14个二级学院,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医学基础部2个教学部。学校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13个,主要涉及以培养师资为主的教育类专业、以培养医护人员为主的医学类专业和以培养财会人员为主的管理类及相关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余人。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0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29人,教授73人,硕博士学位教师289人,省市级各类优秀教师百余名。学校积极参与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新西兰瑞金特国际教育集团建有良好合作关系。 学校秉承“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明确以“人才培养为重、面向基础需要、服务区域发展”为办学宗旨,多年来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培养了6万余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近几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秉承历史传统,主动融入“2022冬奥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三大历史机遇,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知名大学而不懈努力!
张家口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7 48 49
  • ...
  • 264 2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