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安阳工学院
安阳工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省安阳市。安阳位于晋冀豫交汇处,西依太行、东临沃野、南望河洛、北联京畿,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长兖铁路、南长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发祥地、岳飞故里,是曹操高陵、人工天河红旗渠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 安阳工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安阳大学,始建于1983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安阳工学院,2013年11月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全国第9所、河南省唯一一所培养飞行员的高校,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德职教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第一批联盟成员单位、《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成员单位。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河南高等教育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典范高校”“河南省十大创新创业典范高校”“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河南综合实力20强领军高校”“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领军高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580亩,建筑面积64.3万㎡,运动场馆总面积约7.9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4.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0余万册、电子图书46余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730余种、电子期刊10000余种。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580人,设置有18个教学院部,开设54个本科专业(工科专业31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农学等8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教职员工1072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95人、副高职称教师27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省市级各类人才近60人。常年外聘院士、知名专家50余人。 学校着力打造航空、先进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化学化工、电子电气与信息技术、生物食品及农产品专业等六大工科专业集群及应用文科专业集群。建有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7项。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安阳工学院分中心” “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控与营养免疫院士工作站”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阳工学院基地” “河南省生物再生能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精密主轴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 “河南省兽用生物制品研发与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野生棉种资源挖掘与利用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高校机床测试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平台及重点实验室50多个,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共建“微精密制造” “环境工程技术”2个研发中心。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2016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省部级项目121项,主持市厅级项目650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222篇,其中SCI、EI、CSSCI、ISTP、ISSHP等收录论文159篇;以独著或第一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8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奖项23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823项。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落地企业并投入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有各类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室58个,建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钢铁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南方航空河南分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3个,建有创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设有创业扶持基金,学生双创能力不断增强。近3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软件大赛、结构建模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特等奖5项、一等奖51项、二等奖109项、三等奖136项,获得省级特等奖16项、一等奖134项、二等奖247项、三等奖326项。 学校着力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技大学、美国欧道明大学等41所大学和台湾地区昆山科技大学、台湾静宜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华科技大学、台湾南华大学等11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提赛德大学联合开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学校着力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安阳文化进校园”工程,开设安阳文化系列选修课,建成安阳文化展馆,将安阳厚重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用周易六十四卦象铺设的旭日花园,以电子阴阳对撞为核心扩展的求索广场,以金木水火土为元素的五行门雕塑和以甲骨文撰写的百家姓文化墙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贯通与交融。春天,正己路樱花灿若烟霞;夏天,旭日花园芳草如茵;秋天,明德湖、至善湖波光粼粼;冬天,求索广场、年轮广场安详宁静。“安阳文化进校园”工程获批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重点建设项目,荣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品牌”。 学校秉承“明德修身,立风养性,博学致知,笃行建业”校训,坚持“地方性” “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规模成倍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对外交流繁荣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学校正抢抓机遇,聚力重干,创新发展,全力推进“1324”工程,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安阳工学院 2021-02-01
伊春职业学院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高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伊春职业学院坐落在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美誉的生态园林城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医、工、理、经、管、文、艺、师兼容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至今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校舍现有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942万元,2017年投资新建学生公寓、医学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师资力量精干 现有专任教师2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8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5人;全省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学科带头人22人,专业带头人19人;学术骨干30人;“双师型”教师165人。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3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科专业优化 学校构建高职教育和高师教育兼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大学外语、计算机、普通话、IT技术过级考试和秘书资格、导游资格等职业能力认定考试考点。文化底蕴深厚 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和谐兴校”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科学发展。目前,学校正在为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伊春职业学院 2021-02-01
成都工业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实业学校。学校曾先后12次更名,历经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直属国家电子工业部,1987年起改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电子工业厅主管,2000年调整为四川省教育厅主管。陈毅元帅曾于1916-1918年在我校染织专业学习。江泽民同志曾视察过我校,并亲笔为学校七十五周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学校现为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学校,获得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单位资格,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和“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科技园为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入围首批四川省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四川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校地合作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及“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厅委共建”院校,获得“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建校一百余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学校严格按照合格本科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本科教学,进一步凝练并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倾尽绵薄之力。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有郫都、宜宾、花牌坊、大丰四个校区,普通全日制学生集中在郫都校区和宜宾校区学习。学校设有智能制造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晏济元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部)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1个实训中心/工厂,有33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12700人。学校共有教职工987人,其中专任教师644人,副高以上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02人;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青年千人计划”教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50余人次。“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专业获批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项目立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等数学》《机械制造技术》《形势与政策》《管理学》5门获批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特质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 模式的电子技术创新综合实践》4门获批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另有10门课程获省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程立项。学校以《转型发展,产教“五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题的教改项目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0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13万册,建有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基于万兆主干网的校园网,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在四川省高校校园网建设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四川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模具、电加工、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应用与技术)和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无人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有50个建制实验室,其中14个实验室为与英特尔成都公司等校外单位共同建设的“产学研用”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物联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工电子),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学校校内还建有“工程素质训练中心”“大学生特质培养创新中心”及与企业、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10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3个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宏明双新、仕兰、宁江机床)。学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内建设真实工程环境的训练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其他高校得到了推广应用。学生在各项全国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几十项,2013年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冠军,荣获“高教社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3个全国一等奖,2019、2020年连续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校广泛开展了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多名师生赴海外和港台地区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交换学习。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培养了十届近千名双文凭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以严谨的治学、稳定的教学秩序、良好的育人环境,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学校长期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Intel公司、长虹、九洲、华为、京东方、TCL、格力电器、重庆平伟、迈普、上海莫仕、富士康、五粮液等知名企业合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左右,是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百年办学积淀,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和“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成都工业学院 2021-02-01
成都东软学院
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高职专科教育;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东软学院,成为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5年通过新建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评估;2016年成为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单位。 学校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学校现有9个教学系部,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是四川省第一批有专业在一本招生的民办高校。共设置了20个本科专业,以工学为主,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4个学科门类。 学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IT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实施TOPCARES-CDIO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毕业生。近三年累计2480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4%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进入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院校名列,并获得国家紧缺型(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成都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软件名城(成都)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等多项称号。学校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建设。学校连续三年在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整体评价中位于全省第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中,有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学校2014年获得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连续两年被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评选为“四川省十大教育品牌”,并被赋予“影响中国西部的教育品牌”称号。 学校坚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初步构建“八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产学合作取得初步成效。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8个,与东软、ARM、SONY、INFOR、力方国际、其卡通等公司及高校共建实验实训室12个,与东软睿道共建睿鼎实践教学平台;与北京其卡通共建原创动画制作中心;与东软网络安全事业部共建了“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所”。学校主要参与制作的动画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4》票房超1亿元,52集动画TV剧《疯了!桂宝2》上线半年超8亿点击量。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成果转化已超过330万元。学校开发的“体育艺术年度报表系统”获得教育部优秀改革成果奖。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于2005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简称 SOVO),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先后成为全国民办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示范高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省级众创空间、成都市创新创业载体(苗圃)和成都创新地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目前已与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及阿德莱德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近60所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圣何塞大学教育集团联合成立了成都东软学院圣何塞研究院,聘请45名美国专家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并在美国设立了硅谷校区。学校是四川省最早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的民办高校。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不断向深化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显著IT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成都东软学院 2021-02-01
景德镇学院
景德镇学院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所公办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确定了把学院建成一所“合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学院占地面积1006.2亩,校舍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8.6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00余万册,有中外文期刊1200种,电子图书21万种,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678万元。有实验实训中心12个,共117个实验室,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8个。 学院现有在校生10300余人,教职工622人,其中专任教师46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28人(其中教授7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257人(其中博士23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和省级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艺术大师、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46人。 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了以文学、理学为基础,以工学为主干,以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了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个、省级高校首届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提升项目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近几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163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电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屡创佳绩。 学院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学院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江西省特色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获批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组建项目;“江西省陶瓷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基地”项目获批江西省科技厅第二批江西省软科学培育研究基地;“女性现代陶艺创新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梅花草属系统学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三种古老植物比较谱系地理学研究”。参与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开放研究项目“依托种质资源库的植物DNA条形码研究,主持“梅花草属(Parnassia L.)的分子条形码”专项。获批了“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城市环境监测系统研究”产学研项目和“华木莲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前沿项目两个重大项目。承担“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重大专项,编制景德镇市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浮梁县休闲农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等; 学院依托景德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为平台,开展陶瓷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383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8篇,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67篇;课题立项2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省级课题立项166项;出版专著、教材共109部;获得省、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项。 办学40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6万余人,成为景德镇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景德镇市中小学中,80%以上的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由学校培养。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其中国家级大师20余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90余名。 学院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兴校”的指导思想,本着“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围绕建设一所合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目标,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共图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景德镇学院 2021-02-01
河南工学院
河南工学院始建于1975年,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位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豫北工业名城——新乡市。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名,占地面积1127亩,校舍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馆藏适用纸质图书176万余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余元,拥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1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雄厚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建设思路,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五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63个本、专科专业,省部级以上特色(示范、名牌等)专业23个。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专任教师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00余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78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全过程、多平台、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 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学校荣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种技能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600余人次。据统计,在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中,在企业的技术研发、质量检验、管理等重要岗位上工作的达91.4%;全校32个工科专业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拥有专利4000多项。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学校与新乡市联建的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河南省4大班子领导亲临中心考察。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德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知名高校或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促进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秉承“厚德、精技、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向地方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培养了7万多名高素质人才,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就业好、好就业”成了一张亮丽名片,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河南省文明学校。面对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临新任务,学校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紧紧抓住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难得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总体目标,按照“开放办学、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彰显品牌”的发展思路,科学定位,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3月)
河南工学院 2021-02-01
滨州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3月独立建制为青岛医学院,1970年10月整体搬迁至山东省惠民地区行署驻地北镇办学,1974年11月设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81年9月改称北镇医学院,1983年3月随驻地更名为滨州医学院,2002年烟台校区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学科为优势,残疾人高等教育、康复高等教育为特色,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渗透融合、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医学院校。办学规模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63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2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人,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留学生近200人。现设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药学院(葡萄酒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康复医学院、老年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院(系)。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秉承“仁心、妙术”的校训精神,弘扬“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风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的学风,独立办学4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3.3万名各类医学及医学相关人才,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13年,在山东省高校中率先以“6年完全认证”的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于2020年获批认证期延长至10年;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为国家临床、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改革试点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3”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万名护理人才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师培养基地。特殊教育 1985年,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青年的大学本科专业(医学二系),开创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2012年招收视障学生,2018年招收听障学生,填补了全国医学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听障生教育的空白。建成“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园区”,致力于打造集教学、科研、康复服务于一体的残疾人教育和康复教育高端平台。30多年来,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滨州医学院模式”,为社会培养了1134名残疾人医学人才,为促进国家进步文明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为国家残疾人高等教育基地、盲人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科专业 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护理学、中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药学、应用心理学、医学检验、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制药、制药工程、假肢矫形工程、中药学、康复物理治疗等3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特色专业8个;是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山东省一流学科”,获批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护理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5%。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人文社科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9个,直属附属医院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有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5门、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科学研究 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项(含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277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出版著作138部、教材558部;发表完全知识产权SCI收录论文379篇,核心期刊446篇;获专利135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材奖4项。主办《中国医院统计》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医护员工6695人(含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070人;教授(含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42人,副教授(含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26人;博士517人,硕士2185人;聘有院士7人;有国家“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6人;“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泰山医学家)和青年重点科技人才3人、高校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优秀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条件设施 现有烟台、滨州两个校区,占地1678.3亩,总建筑面积72.9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2.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图书馆藏书125.3万册(另有电子图书140万册);有直属附属三甲综合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所、教学医院15所、实践教学基地191所。滨州附属医院是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5.4亿元,仪器设备总值4.8亿元,规划床位2930张。烟台附属医院是烟威地区首家省属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规划床位2200张。交流合作 先后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瑞典国家生命科学中心、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芬兰卡累利阿应用科技大学、日本学校法人育英馆、韩国岭南大学等40所高校和医疗机构,与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愉悦家纺、绿叶制药、渤海制药、美宝集团等大型医药集团,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人员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攻关、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滨州医学院 2021-02-01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根据中共河北省委“10-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方针和适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准备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由原天津体育学校、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同时在全省抽调优秀运动员,组建天津体育学院。学院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和部分高中及大学的体育教师及较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时任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1969年10月,天津体育学院由河北省划归天津市管辖。 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如陈家琦、马喻、牛兴华、柴文秀、刘世藩、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 学校团泊校区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健康产业园,占地面积1115.7亩,各类校舍建筑总面积46万平方米,于2017年11月投入使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2千余万元。学校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米,现有纸质文献馆藏总量37.7万册,纸质期刊851种,电子图书总量300万余册。 学校现有17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医学6个学科门类。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体育学学科前5%,获得并列第4名的佳绩。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人,其中本科生5100余人、硕士研究生695人,博士研究生2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8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5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86人、硕士学位的人员293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天津市千人计划4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3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人,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4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学校现有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8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3个专业分批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建成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课程,8门天津市精品课程。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9个,天津市“十二五”教学创新团队3个。3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授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称号,1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天津市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我校《以构建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平台为途径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有9项成果分别获天津市和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2013年至今,我校共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98项。 学校学科优势显著,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第一批天津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教育部体育教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单位。学校的“心理学与运动行为促进”、“运动线粒体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和“若干重大慢性疾病的运动康复与防治”等3个团队入选为天津市高校创新科技团队培养计划。 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3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及青年项目2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7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项,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31项、“十三五”规划项目28项,天津市普通高校教改项目20项,天津市重大科技攻关、天津市技术平台专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基金及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0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8项,出版著作、编著、教材工具书等156部,发表学术论文2100余篇,其中被SCI和SSCI收录40余篇。 学校主办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一直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核心期刊、SCD来源刊;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被国内外12家知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 学校重视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赛艇、橄榄球、羽毛球、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是竞技体育学院的传统优势项目,我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2014年4月,我校与天津市体育局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天津市赛艇队、橄榄球队、羽毛球队、帆船队,代表天津市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一金二银四铜的优异成绩。目前,学院正努力拓展新兴运动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天津市及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学校与中国排球协会合作共建中国排球学院,打造多层次排球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基地和文化建设基地。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日本、新加坡、波兰等2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体育专业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学校坚持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在天津市高校率先成立了“天津市留学生武术文化体验基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以及涵盖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格局,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体育高等学府。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西校区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邮编:300381 团泊校区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西区东海道16号,邮编:301617 网址:www.tjus.edu.cn
天津体育学院 2021-02-01
天津农学院
天津农学院始建于1976年。2001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天津市城乡经济学校并入天津农学院。198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7年在教育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以农科为主体,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292亩,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设施。现有在校生13000人。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发展战略。现有15个学院(部)、7个学科门类、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8个高职专业,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为天津市2017-2020年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培育)高校,作物学、兽医学和水产三个一级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学校有1个天津市一流学科、4个天津市级重点学科、5个天津市级特色学科群、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7门天津市级精品课程、7个天津市级品牌专业。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为合理的专业生态群;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植根津沽大地办学,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在全市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天农毕业生朴实无华、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品格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用人单位对天农学子的共识。学校桃李遍及海内外,自建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5万余人,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农业科技人才、教育专家、优秀管理专家和领导干部。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0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1支。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校设有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等4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50个省部级平台。此外,还建有产学研联合体94个,与11家企业联合共建天津市企业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485项。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7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天津农学院学报》作为公开出版物,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和天津市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列为农业类重要刊源。学校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与德国、乌克兰、菲律宾、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今天的天津农学院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和“敏学切问、躬勤耕稼”的校训,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天农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以服务现代都市型农业和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懈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目标稳步迈进。 学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东校区),邮政编码:300392 天津市西青区津同路19号(西校区),邮政编码:300380天津市蓟州区五百户镇青池1村(蓟州校区),邮政编码:301936校办电话:(022)23792065 传真号码:(022)23781315
天津农学院 2021-02-01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于一九五八年十月四日建院。发展和繁荣音乐文化事业,为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艺双馨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专门人才和音乐师资是办学的中心任务。建院四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四千多音乐人才。毕业生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优秀音乐教师和管理骨干,其中有多人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有大量的已毕业或在校的学生在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为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学院现占地139.58亩(92,957.7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2949.4平方米,学生宿舍22,875平方米,学生食堂3,415平方米,各类教室70个,其中多媒体教室10个,百名配多媒体教师座位数43.2个,琴房747间,舞蹈练功房5间,舞蹈形体课室8间,音乐厅等实践训练厅场6个。体育馆1,044平方米,体育场8900平方米,共9944平方米。图书馆藏书量28.68万册(盘),中文书谱15.4万册,外文书谱3.2万册,中外文期刊227种。唱片等音像资料4.35万张,馆藏老唱片资源已建成数字化资源库,并在不断完善中。拥有五个外文数据库(Springer, EBSCO, OCLC, ProQuest, Grove on Line),三个网络通用的中文数据库(超星、万方、维普全文期刊),自主建数据库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72万元。学院总资产2.4亿元。 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编导和表演。设音乐学、作曲、声乐、民族声乐、民乐、管弦、钢琴、手风琴键盘、音乐教育、艺术管理、现代音乐、舞蹈、戏剧影视13个系和基础课部,还有科研与研究生处,成人和职业教育学院和附中。 学院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二级音乐学学科(涵盖学院所有音乐专业)是天津市重点学科。 2008年9月全日制在校人数2943人,其中本科生2606人,研究生234人,留学生7人,成人教育96人。 附中主要为大学培养后备生源,学制分为三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六年(招收小学毕业生)两种。大学和附中均面向社会,积极举办社会上不同年龄层次的音乐爱好者的业余培训班,每年参加培训的成人和少年儿童多达千余人,为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在277名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优秀教师2人,市劳模4人,区永熙教学奖获得者5人;正教授55人,副教授95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100人,教师硕博比占40%。许多教师德高业精、殚精竭智培养人才,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尤为可喜的是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或艺术实践中已崭露头角,他们的茁壮成长预示着学院未来的希望与辉煌。 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改期开放的国策为学院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由于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使学院的办学条件明显改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近十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创作与表演水平的提高。为此,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管理,增加与国内外院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曾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艺院团和著名音乐家来院讲学或演出;多次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短期访问考察、比赛和演出;并聘任外籍专家来院长期任教。这些交流与合作切实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创作与表演水平的提高。 学院积极开拓办学空间,在原有校舍基础上,目前正筹措资金征地扩建,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天津音乐学院是音乐学人成长的一片沃土,立志成材、勤学苦练、德艺双馨追求完美、创造卓越已成为音乐学子的共同追求和愿望。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音乐学人的健康成长、成材,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以育人的优秀成果为共和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音乐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4 55 56
  • ...
  • 264 2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