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成立于1985年,是乌鲁木齐市属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新疆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现有5个校区,占地2109.5亩。学校总资产7亿元,拥有22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25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图书馆各类藏书(含电子图书)95万余册。学校设有经济贸易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和1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在编教职工710人,其中专任教师47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双师”教师比例为88.47%,硕博比为56.7%。 学校目前开设63个专业,包括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中央财政专项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10个。学校生源质量和就业率始终保持良好态势,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0%,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 学校现已成为新疆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龙头高职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自治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和乌鲁木齐职教集团龙头高职院校。2015年成为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试点院校。科研能力居全国高职院校第67位、新疆高职院校第1位。2016年入选全国“服务贡献50强”高职院校,是自治区首个大学生(高职)就业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建设单位,孵化基地现已获得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和国家三级“创客空间”授牌。 学校与新加坡PSB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设有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四个专业。与俄罗斯联邦鄂木斯克州陀思妥耶夫斯基国立大学互建“文化中心”,实现教师、学生互派。与同济大学、湖北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2021-02-01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贵州大学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办学协议,合作举办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并实现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511人,其中教授(其他正高级职称)21人(占比4.1%),副教授(其他副高级职称)146人(占比28.57%),讲师(其他中级职称)183人(占比35.81%),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量较去年有了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79%。另学院拥有众多企业工作经验,具有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人才120人,占教师总数的23.48%。 学院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价值提升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强化质量与特色、优化管理与服务,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培养道德高尚、诚信负责、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依托贵州大学学科基础,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现设有信息工程系、数字传媒系、健康管理系、电气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管理系6个教学单位,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英语等39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工学类专业及专业方向18个。 2014年5月,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在花溪大学城开始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占地955亩,总建筑面积56万m2(其中校区35万m2,研发区21万m2),目前建设投入经费逾13亿元。 学院新校区现已建设完成综合教学楼A 、B、C、D、E、F栋:建筑面积57525平米,可使用教室126间(其中多媒体58间,计算机/语音教室10间,普通教室47间,画室4间,实验室7间);学术报告厅3间(均可容纳300以上);学生宿舍:1#男生宿舍、1#2#女生宿舍、北组团1#~6#宿舍,东组团2-5#宿舍,建筑面积130131平米,可使用宿舍2824间,能满足11296人入住;第一食堂建筑面积7176平米,第二食堂建筑面积9630平米;实验楼A栋,建筑面积18486平米;体育场及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所完善;图书馆(一期),建筑面积:15618平米;阳明湖及周边景观工程已经完工使用。 已启动:阳明书院;计划启动:两栋高层公寓(人才公寓和留学生公寓);学术交流中心;艺术馆;演播馆、科学馆、明德中心(A座都市型酒店、B座行政办公楼、音乐厅兼剧场);体育中心。 目前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A、B段)基本竣工,我院2015、2016、2017、2018级9835名学生已入住新校区,明德学院已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机制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2017-至今取得的科研及教学成果:学院在国家、教育部、省级、计划单列市科技和社科奖励等方面取得了成绩,获得全国及省级以上科技奖项共计8项。2017年-至今,我院教职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得科研经费980万,发表论文27篇,编著教材6本,学术交流活动17项。为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和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董事会划拨专项科研经费,且逐步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办法,大力推进科研工作。 学院采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心,以理论教学为支撑”的教学思想,实践“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院获得;获得省级优秀奖1项、三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一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奖3项、三等奖8项、二等奖1项和一等奖1项。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学院秉承“明理厚德、笃学诚行”八字校训,以“招好生、教好学、育好人、就好业”为办学主基调,明确“设置一个专业、服务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办学理念,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围绕贵州实施大数据、大文化、大健康和先进制造的“三大一先”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国家独立学院办学条件要求,努力将学院办成贵州省乃至全国围绕“三大一先”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独立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2021-02-01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 2022-08-30
温州肯恩大学
温州肯恩大学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2011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筹备设立温州肯恩大学。2014年3月31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温州肯恩大学。7月,作为浙江省唯一的教育项目列入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 温州肯恩大学的创建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在美国肯恩大学举行的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并作重要讲话。作为浙江省和美国新泽西州友好省州合作项目,教育部把筹建温州肯恩大学列为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项目之一。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肯定温州肯恩大学“目前运转良好”。 温州肯恩大学致力于“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引进借鉴美国优质大学的办学资源、理念和模式,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所以学生为本、创新包容、多元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教育水平的国际化大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融合中美国际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事务,具备创新、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发展路径上,从教学型大学起步,以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为突破口,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教育水平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实行非营利性办学,中美双方均不从中获取利润。 学校办学规模近期为5000名全日制在校生,中期为8500名全日制在校生。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主要发展经济与管理、技术与数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心理、健康与康复科学等专业群。目前,学校招生形势好,生源质量高。今年全国统招本科第一批次文、理学生平均各超出省份一本线20、30多分,省内新高考共招收385人,全部录满且学生平均超出本科线约100分。现有在校生约2000人,包括15名国际生、港澳台侨生和美肯交流生。由美国肯恩大学全球招聘的外籍专任教师100名左右,共开设会计、金融、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商务、市场营销、视觉传达设计、管理科学等11个专业。实施全英文、小班化教学,90%以上课程从美国肯恩大学引进,采用美国原版教材,90%以上教师由美国肯恩大学选派和全球招聘。毕业后,颁发美国肯恩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双学位及温州肯恩大学学历证书,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美式教育模式。目前学校已有两届毕业生约400人,初次就业率约为95%。 学校选址风景秀丽的著名侨乡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校园规划用地3000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1059.4亩,建筑面积32.27万平方米。温州市人民政府首期拨付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校园前期建设,实行国际招标,校园建筑体现“中式布局,西派建筑”的设计理念,努力营造中美文化交融、师生教学相长、学生自主成长的人文校园,打造生态化、智能化、开放式校园。目前,校园一期一、二标段10万平方米已建成投用,一个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已初具雏形,其余工程正陆续开工建设。 为加快中美双方融合,积累办学经验,经教育部批准,自2012年起以中美合作肯恩项目形式招生办学,经济学、英语、计算机3个专业共招收204人。2013年4月,教育部新批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项目,4个专业招生240人,所有专业均在高考第一批次录取。中美合作肯恩项目教学与学术事务由美方负责,项目课程从美方引进,专任教师由美方选派,使用美国原版教材,实施全英文小班化教学。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13年11月,顺利通过美国中部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Middle State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的相关评估。2014年3月正式设校后,学校独立招生。 温州肯恩大学将充分吸纳美国高校先进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按照世界级大学的标准吸引和选聘全球优秀人才。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和科研评价体系,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现有中外教职员工约250名,其中外籍专任教师100名,大部分具有国际教学背景和博士学位。 温州肯恩大学将积极探索中外合作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社会共同参与、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理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由中美双方共同组成。学校坚持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学术自治、教授治校,逐步建立精简、扁平、高效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以及富于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学术机构。 温州肯恩大学将秉承中美两所母体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按照既依托办学母体,又超越办学母体的办学要求,打造一流的校园、师资、教学科研以及服务与管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一所世界一流高等学府和中美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
温州肯恩大学 2021-02-01
昆山杜克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是一所非营利性的中美合作办学机构,由美国杜克大学和中国武汉大学联合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创办,旨在开创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来自中国及全球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于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于2014年秋季迎来首批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学期”学生。 2018年8月14日,昆山杜克大学举行2018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标志着学校正式开启四年制本科学历教育。首届本科新生来自全世界27个国家,其中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为主要学生群体。 昆山杜克大学以引领高等教育的未来为目标,凝聚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传统,承载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响应不断变化的全球高等教育需求的共同愿景。两所创办高校丰富的历史传承将激励昆山杜克大学不断追求学术卓越与正直,并以知识服务于社会。昆山杜克大学设置的学术项目面向社会的未来需求,以通识博雅教育传统为基础,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作为一个国际化知识性群体,昆山杜克大学鼓励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学习。学校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师生为其全球化学习环境贡献多元化的视角与经验。昆山杜克大学的创新性学术项目将激励学生掌握严谨的学术课程,激发创新思维,为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开发创造性的解决途径,不仅为学生在具体领域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更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物和世界公民。 昆山杜克大学为学生营造的是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多样化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寻求新的知识。昆山市毗邻上海市和苏州市,高速公路和高铁交通十分便利。昆山市是商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昆山杜克大学校园占地200英亩,位于昆山阳澄湖科技园内,配置了先进的教室和会议设施、图书馆资源、师生宿舍、餐厅、及休闲设施。多功能的会议场所、休息室和学习区可供学生自习或集体讨论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参与丰富多样的校园学习生活。
昆山杜克大学 2021-02-01
阜阳师范大学
阜阳师范学院坐落在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皖豫省际中心城市——阜阳。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京九铁路交通枢纽、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学校创办于195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阜阳师范学院,获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2005年、2014年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0.2万余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被誉为“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9人,其中本科生19191人,研究生208人,占地137.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25万平方米。学校设置16个教学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拥有6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建有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节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激素与生殖发育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及安徽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755.76万元,纸质图书194.96万册,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库等40个中外网络资源数据库,并拥有皖北文化研究专题数据库、农民工研究专题数据库等自建特色数据库。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09人,其中研究生学位人员近1000人,博士人员3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3人,其中正教授123人;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皖江学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安徽省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共计8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29人;聘请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方维海院士等兼职教师109人。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教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9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省部级各类课题268项,横向合作项目146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3项;发表学术论文3530篇,其中二类以上期刊论文1291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69项;出版著作135部。主办出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阜阳师院报》、《安徽基础教育》。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实践育人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459项,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941项,进入《2013至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排行榜第243位。学生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57项,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78项。毕业生角色转换快、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社会满意度高。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长期坚持开展“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第二课堂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优秀教学管理单位”、“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阜阳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自胜、勤行”的校训,弘扬“自强至善”的学校精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彰显特色,加快转型,继续巩固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8年6月15日更新)
阜阳师范大学 2021-02-01
安庆师范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这里是桐城派的故里、黄梅戏的故乡,有着“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的美誉。学校傍依浩瀚长江,毗邻宁安高铁、合安九高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利,是皖西南地区唯一的省属师范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897年,清代著名省学敬敷书院在此办学,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1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后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菱湖校区现存的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庆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2017年,安庆师范大学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行列。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2845 亩。设有17个二级学院,8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0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以上。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各类优秀人才11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 学校教学水平优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品通识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4项,承担省级重点教研项目、省级教研项目16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30余项。学校学科实力较强,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教育学、中国史、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化学工程、法律、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艺术)。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实验室、共建国家认可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省部级平台。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5项。学校开放办学活跃,与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等16所国外高校结成友好合作学校,开展联合培养商务英语专业“3+1”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双学位项目,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派、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国内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文化育人、服务立校”的办学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依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黄梅戏传承创新、教师教育、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地方主导产业、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学校育人成果丰硕,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敬敷、世范、勤学、笃行”校训精神,深入实施修德、修智、修行“三修”教育工程,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0余万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年来,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大型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0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事业全面发展,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十五年全国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连续七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四年安徽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先后多次被授予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强化服务地方使命担当,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安庆师范大学 2021-02-01
伊犁师范大学
伊犁师范大学是一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1949年更名为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1953年更名为伊犁师范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伊犁师范学院。学校坐落在享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 学校有人文分院、数学与统计分院、中国语言分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分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分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分院、体育分院、艺术分院、教育科学学院等13个学院;有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和4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被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有自治区重点学科3个(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自治区重点专业3个(生物科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有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 截止2017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926人,其中本科生11452人,硕士研究生522人,专科生825人,留学生127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1人(其中本校专任教师657人、天山学者24人),生师比为18.98: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4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1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3人,其中教授76人。学校现有兼职教师110人,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6.15%。学校凝聚态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数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等5个学科获得“天山学者高层次人才特聘计划”团队岗位,聘任24名天山学者,引进1名天山学子。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现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已建成近世代数、现代哈语、大学物理学、有机化学、外国文学、复变函数、文学概论等自治区精品课程7门;大学物理学、近世代数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7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和7位自治区级青年教学能手;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计划3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学生在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竞赛活动中获得420余项奖项。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学者专家十余人。 学校现有“新疆凝聚态相变与微结构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碳化硅复合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科研基地。依托光学、凝聚态物理学与新疆鼎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与伊犁州统计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数民族影视剧译制中心,合作建成4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18项,科研经费共计4884.38万元,在“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均有立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200余篇,其中包括SCI一区在内的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54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70余部;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学校占地面积1870.3亩,生均96.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78万平方米,生均26.13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3.83万平方米,生均10.70平方米;实训实习场地133.4万平方米(含农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70.72万元,生均7404元。拥有一批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施;拥有各类纸质图书85.78万册,生均66.36册,电子图书40.3万册。学校各类教学场所及设施较为完备,并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近三年就业率均保持在85%以上,非师范生就业率达90%以上,少数民族(主要为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就业率分别达到84%和82%。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战略,逐步实现学校在生源质量、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经过若干年努力,学校将建设成为一所地方特色鲜明,重点学科领先,教师教育优势突出,服务社会能力强劲,区内先进,国内和中亚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型大学;成为北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地方社会治理和维护稳定的智库,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排头兵,科教文化、国际交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伊犁师范大学 2021-02-01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51年,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学校,时名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重庆交通学院。2000年,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管理,为省部共建高校。2006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并增列为博士授予单位。办学条件较为完善。现有南岸、双福、大坪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馆藏纸质和电子文献440余万册(种)、期刊杂志150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9亿元,拥有1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人,高级职称700余人,拥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交通运输部“十百千人才工程”、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20余人次。聘有包括王光谦、郑皆连、孟凡超等两院院士、知名企业家、工程大师等150余位特聘或兼职教授。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土木工程等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重庆市3个一流学科、12个重点学科 、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2个“人工智能+学科群”;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学院等19个学院(部),有62个普通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凸显“交通+”培养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园”,开办茅以升班、英才班、卓越工程师班、海外项目管理人才班等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名,其中在校博硕士研究生3500余名,普通本科生2.4万余名。入选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34个省部级平台,西南水运科学研究所、沙漠土壤化研究院等20余个研发机构。学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12项,省部级科技奖300余项。国际交流合作富有成效。学校倡议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是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核心成员,开办贝宁孔子学院,设有教育部备案的欧洲研究中心、贝宁研究中心,与欧美等海外50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和5个全英文专业,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面向世界各国招收留学生。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校训,弘扬“甘当路石、进无止境”办学传统,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01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2002年1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全国知名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 学校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庆工商大学精神,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构建了涵盖7个学科门类、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设有19(不含MBA、MPAcc、通识学院)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2 个市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0个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7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近123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特殊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百人计划”人选、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优秀教师代表。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在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研究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环境与资源化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500余项。建校66年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各层次毕业生10余万名,大批学子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领域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学校获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积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拥有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0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3100余项;在咨政服务、决策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向各级党政机关提交智库成果850余份,其中被中央领导人批示24项,被省部级领导批示35项;累计249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移转化,2016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技术转让100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等多项全国性重要科研奖励。研制的野外环境红外火灾监测智能传感网核心技术、TY-II透平油滤油机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部论坛》杂志同时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办学道路。设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与加拿大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法国马赛大学等1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士、硕士,与25个国家(地区)的9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开设了ACCA、CFA等国际特色项目班,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被评为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学校还与200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倾力打造花园式校园,是重庆市“十佳园林式”“文明单位”和重庆市首批“美丽校园”。学校现占地总面积2504.61亩,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齐全。图书馆藏书纸质图书286.51万册,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321.0242万册,中外文期刊2550余种。校园网承载有多种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和数字资源。学校是重庆教育城域网主环节点之一,承担着为周边高校及教育科研单位服务的职能。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168 1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