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增益天线
可用于基站的波束下倾高增益扇区天线单元及一体化天线,包括馈源和谐振腔两部分,其中谐振腔由圆柱形接地板及与其共轴的多个宽度不等的圆环形金属条带组合而成的部分反射表面共同构成。在谐振腔中设有与上述圆柱形接地板相连的矩形反射板从而把谐振腔分割为多个横截面为扇形、两端面开放的谐振腔单元;馈源位于所述谐振腔单元中,馈源数与谐振腔单元数相同;圆柱形接地板的外表面与部分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满足一定的谐振条件;单个谐振腔单元与位于其中的馈源构成一个带波束下倾的扇区天线实现某个扇区的通信覆盖。而上述的多个扇区天线就构成了波束下倾高增益扇区一体化天线实现整个工作区域的通信覆盖。
东南大学 2021-04-13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属于移动通信中的高技术领域,该技术能够在目前蜂窝小区制及FDMA、TDMA、CDMA等多址方式下,利用用户的空间信息,在同一信道(频段/时隙/码道)中有选择性地接收和发送多路信号而不发生相互干扰,即将通信资源由时间域、频率域或码域而拓展到了空间域,从而使通信容量成倍增加,通信质量大大提高。该项技术的引入,是解决目前由于移动用户急剧增加而造成的通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卫星接收天线
产品详细介绍STR-3.2
山东通广科技开发公司 2021-08-23
卫星接收天线
产品详细介绍LK2000
北京亚光电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动量拓扑诱导的光学牵引力
物理学院丁卫强教授团队在光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提出运用背景结构动量辅助实现高效光学牵引力新方法,相关成果以《连续域中束缚态实现模式对称性辅助的光牵引》(Mode-Symmetry-Assisted Optical Pulling by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该研究成果为光力研究提供新思路,对发展先进光操控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运用光力可精准操控微纳物体,但传统光学操控仅能实现对物体的定点捕获,而对物体的平动自由度操控效率很低,如何实现“逆光而上”的光学牵引是面临的难题。针对该难题,丁卫强教授团队突破现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制约,提出运用背景结构动量辅助实现高效光学牵引力的新方法,将传统方案中物体和光场二者之间的动量传递,推广到了物体、光场和背景结构三者之间。通过周期背景结构中连续域中束缚态这一特殊光学模式,将周期背景晶格的动量通过光场模式对称性调控传递给物体,实现了极高效率的光学牵引力,即使在光场被全反射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光学牵引,该机制实现的光力比已有结果增强了近一个数量级,且对物体参数变化不敏感。 哈工大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哈工大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航为论文第一作者,物理学院丁卫强教授、曹永印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哈工大物理学院冯睿老师、博士研究生史博建、孙芳魁副教授,同济大学施宇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杨教授,苏州大学高东梁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朱彤彤老师,东北林业大学汤冬华老师对论文发表作出重要贡献。 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2.253802 连续域中束缚态实现模式对称性辅助的光牵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1
新型柔性高频天线
当前半导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电子产品向高集成度、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等方向发展, 最终的目标是将功能单元实现在单一芯片化。无线通讯作为物联网技术的主要节 点,其关键技术性能取决于天线设计。目前无线通讯技术主要包括无线 RF433/315M、蓝牙、 Zigbee、Z-ware、LoRa、4G/5G 等。目前 4G、5G 移动通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频带调制、信息互联和高速数据传输对天线的设计要求愈来愈高。通讯天线的设计已经从低 频向高频,从单一频段向双频、三频、四频等多频方向发展。然而目前的天线设计主要基于 半导体制备及可重构技术,如开关切换天线的谐振点,及电压调节改变天线的等效阻抗等, 来实现天线的多频化。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烯的成功发现获得开始吸引研究者的兴趣。碳纳米管和单层石墨烯 简单的结构、优异的性能和极高的电子迁移率,被认为是后硅 CMOS 时代最有竞争力的电 子材料之一。由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高电子迁移率、优异的力学性能及天然柔性等优点,随 着微电子学、材料学和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与凝聚态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不断发展,通过新 型结构和材料体系设计,柔性高频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天线已成为可能,并进一步缩小系统占 用空间,提高器件集成度和高性能的重要发展趋势。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结合合作团队的研究优势,以碳纳米管和石 墨烯的优化与制备为基础,优化器件结构与尺寸设计,结合 HFSS 电磁仿真模拟,研发出可 应用于无线通讯的新型柔性高频天线。课题组在过去几年中分别在高质量碳纳米管和石墨烯 的高频应用、性能测试、高性能射频天线调控机理研究等方面积累的丰富材料和物理经验, 对研究多频带可调谐石墨烯天线奠定了前期基础。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产品,随着柔性可穿戴产品的不断上市,柔性高频天线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因此本成果具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清华大学 2021-04-11
印刷型RFID天线
制备以银包铜导电浆料为代表的纳米导电浆料,通过两种材料的复合,使其优点互补而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高等优势,以及纸基衬底和高精度印刷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可实现印刷型RFID天线的制备。与传统的制备方法“减材”模式相比,印刷RFID天线技术使用“增材”的模式,具有对环境的影响小、成本低、可批量化制造、可印刷在任何基材之上等优势。目前印刷RFID天线已有样品,期待寻找芯片合作方,共同将产品推出市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ZDHW-300微机全自动量热仪
产品详细介绍ZDHW-300微机全自动量热仪功能特点: 1. 采用标准pc机控制,保持了计算机全部功能,并可使用各种通用软件,计算机扩展槽仍可插接其它功能板。可自动标定量热系统的热容量(能当量),测量发热量。输入硫、水分、氢等数据,即可换算并打印出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等结果。 2. 恒温式量热仪内筒采用片状桨叶的电动搅拌,外筒采用循环泵搅拌,使水温更均匀;增加了注水口、抽水口和自动调水温部分,使操作更简单更方便。仪器即可使用熔断式也可使用非熔断方式点火,使用方便自如。 3. 微机全自动量热仪可对两台或两台以上量热仪进行异步控制,亦可作为单筒量热仪使用。 4.量热仪的操作采用在WIN2000操作系统系统上运行,保证了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既可以对量热仪控制的同时进行数据的修改,还可在测试时可进行报表管理等其它工作,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真正做到了一机多用。 5. 系统操作全过程汉字提示,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试验。 技术参数 1.热容量(能当量) 约10450J/K 2.外水筒容量 30L 3.内水筒容量 约2.3L 4.点火电压 24V 5.点火时间 6分钟点火 6.测量精度 符合国标GB/T213-2008 7.温度分辨率 0.0001℃ 8.使用环境 10-30℃(每次测定室温变化应≤1℃)相对湿度≤85% 9.电 源 220V±10%
鹤壁市华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ZDHW-8型全自动量热仪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特点: ZDHW-8微电脑全自动量热仪是我公司最近新研发的大屏幕汉字显示智能型发热量测定仪器,符合GB/T213-2008《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中恒温式热量计法的规定。   ZDHW-8型全自动量热仪的详细资料: ZDHW-8型全自动量热仪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研究和使用可燃物质的企业、学校、科研部门以及军工单位用来测量煤炭、焦炭、水泥、生料等可燃物的发热量及火药的爆热值。符合国标GB/T213-2008《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要求。 ZDHW-8型全自动量热仪功能特点: ◆采用单片机技术开发研制,240×128液晶屏中文显示,双探头测定,无需调节水温。自动加水、自动放水。 ◆测试精度高,性能稳定,系统常数和实验结果可长期保存并且关机不丢失。配有微型打印机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ZDHW-8型全自动量热仪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10-38℃  ◆测定误差:<0.3% ◆测温分辨率:>0.001℃ ◆整机功耗:<30W ◆电源电压:AC220V±10%  50HZ  
鹤壁市华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偶极子天线及使用该天线的 RFID 标签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偶极子天线及使用这种天线的 RFID 标签。该天线包括弯折偶极子(11)和感应线圈(12),两者通过感应耦合方式间接连接或直接电连接方式连接,所述弯折偶极子(11)包括两部分,该感应线圈(12)设置在弯折偶极子(11)两部分中间,感应线圈 12 上设置有馈电点(111)(112),用于连接芯片。该标签包括所述天线、基板和芯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具有较大的增益和带宽,能够方便的调节阻抗和谐振频率,并能够适应多种应用环境的小型化偶极子天线。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1 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