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人工关节简化模拟磨损试验方法及其试验机
研发阶段/n内容简介:一种人工关节简化模拟磨损试验机,由上、下圆盘、润滑液容器、轴向支撑轴承、内外转动驱动杆、屈伸运动驱动杆、运动连杆、减速箱、重力砝码、驱动马达、工作台、负荷曲线凸轮、负荷杠杆等组成,除重力砝码悬挂在负荷杆杆下位于工作台台面以下外,其余部件均位于工作台台面上,上下圆盘相互垂直接触,下圆盘嵌于润滑液容器中,负荷曲线凸轮与减速箱输出轴的一端连接,减速箱输出轴的另一端通过运动连杆等推动内外运动驱动杆和屈伸运动驱动杆连接,内外运动驱动杆与润滑液容器连接以带动嵌在里面的下圆盘试样作内外转动,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摩擦噪声的试验分析方法及其试验装置
一种摩擦噪声的试验分析方法及其试验装置,方法是:夹持下摩擦件的下夹具固定在往复运动装置上;夹持上摩擦件的上夹具,穿过水平支架与应变式力传感器的底面接触,上夹具上安有三维加速度传感器,水平支架的两端通过压电式力传感器固定在支架基座上,应变式力传感器固定在二维移动台的底部;声学传感器的感应端位于上、下摩擦件接触界面附近;控制二维移动台使上、下摩擦件进行受控往复摩擦运动,同时,由三传感器种精确同步动态采集摩擦噪声、振动加速度和摩擦力并实时分析。从而较准确地分析摩擦噪声与界面及系统特性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规律,以揭示摩擦噪声的产生机理,为机械设备的降噪设计,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寿命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试验依据。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多功能环境试验箱及其环境试验方法和用途
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环境试验箱,包括:内部设置有电热元件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箱;通过可实现空气连通或封闭功能的阻隔装置与所述第一加热箱相连,且其内部设置有电热元件和风扇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并将产生热风的第二加热箱;以及通过可实现打开和闭合功能的风道与第二加热箱相连通,其内部设置有风扇和液氮分配器的测试箱。按照本发明的环境试验箱,由于其加热系统采用了两个加热箱和布置多个电热元件的办法,能够实现快速加热并通过液氮冷却方式来实现快速冷却。按照本发明的环境试验箱能够方便地实现温度冲击试验、高低温快速温变试验、高低温循环试验等不同的环境试验功能,相应提高操作人员的便利性并降低设备购置成本。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冷热冲击试验机/冷热冲击试验箱/冷热冲击机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详细 冷热冲击试验机www.dgzhongzhi.com,用来测试材料结构或复合材料,在瞬间下经极高温及极低温的连续环境下所能忍受的程度,藉以在最短时间内试验其热胀冷缩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或物理伤害。适用的对象包括金属,塑料,橡胶,电子……等材料,可作为其产品改进的依据或参考。 冷热冲击试验箱特点 1.三箱设备区分为:高温区、低温区、测试区三部分,测试产品置于测试区,冲击时高温区或低温区的温度冲入测试区进行冲击, 测试产品为静态式。 2.采用触控式图控操作介面,操作筒易。 3.冲击方式应用风路切换方式将温度导入测试区,做冷热冲击测试。 4.高温冲击或低温冲击时,最大时间可达999H,最大循环周期可达9999次。 5.系统可作自动循环衙擎或手动选择性冲击并可设定二区或三区冲击及冷冲热冲启始。 6.冷却采二元冷冻系统,降温效果快速,冷却方式为水冷式。 7.可以试验冲击常温执行满足标准及试验方法: GJB150.5 温度冲击试验;GJB360.7温度冲击试验;GB/2423.22 温度冲击试验 规格 型号 CZ-H-42(A~C)         内部尺寸WxHxD(cm) 40×35×30         外部尺寸WxHxD(cm) 140x180x145         温度范围 (150℃~A:-45℃;B:-55℃;C:-65℃);(高温区 High temperature zone :+60℃~+150℃;低温区 Low temperature zone :-10℃~-65℃;) 升温时间(蓄热区) RT~200℃约需35min 降温时间(蓄冷区) RT~-70℃约需85min 温度回复时间/转换时间 ≤5min内 / ≤10sec内 温度控制精度/分布精度 ±0.5℃ / ±2.0℃ 内外部材质 全机为SUS 304#不锈钢板雾面处理,内箱为不锈钢 保温材质 耐高温高密度氯基甲酸乙醋泡沫绝缘体材料 系统 P.I.D+S.S.R+微电脑平衡调温控制系统 冷却系统 半密闭式双段压缩机(水冷式)/全密闭式双段压缩机(风冷式) 安全保护装置 无熔丝开关、压缩机高低压保护开关、冷媒高压保护开关、故障警告系统、电子警报器 配件 观窗口(特殊选购型)、上下可调隔层两片、通电测线孔、脚轮、水平支架 电源 AC380V 50HZ/60HZ 3∮ 重量(大约) 700Kg         控制器 韩国“TEMI” South Korea“TEMI” 或日本“OYO”牌 Japan's “OYO” Brand  任选Optional 压缩机 法国"泰康"牌France/s "Tecumseh" Brand 详情请登录www.dgzhongzhi.com了解更多信息!
广东众志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耐蚀酸碱盐雾腐蚀试验箱,陕西腐蚀试验机
产品详细介绍美国Q-LAB全自动盐雾机为您提供一个与自然盐雾腐蚀环境密切相关的测试条件
佛山市翁开尔贸易有限公司 2021-08-23
进口盐雾试验箱-美国盐雾腐蚀试验机
产品详细介绍 CCT机型盐雾试验箱的循环腐蚀实验能极佳地模拟自然腐蚀环境,为实验室提供最真实的腐蚀实验。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是一款可靠的、快速的、真实的盐雾试验设备 盐雾腐蚀试验箱特色 CCT机型:用于腐蚀研究和汽车测循环试功能Q-FOG CCT 机型不仅具有所有SSP机型的优点,还增加了高湿功能,即100%的相对湿度。现在,汽车腐蚀测试方法通常要求将试样曝露在重复循环的盐雾、高湿度、低湿度的干燥和静置环境下。这些测试方法,最初是靠人工在几个测试箱间转换的。 多功能Q-FOG CCT腐蚀测试仪可在单箱中自动进行这些循环测试。 Q-FOG CCT-600: 传统盐雾、Prohesion和100%湿度,箱容量为640升。Q-FOG CCT-1100:传统盐雾、Prohesion和100%湿度,箱容量为1103升。 Q-FOG CCT的优势: 不用手工将测试样品从一个测试箱移到另一个测试箱不用费力地喷涂测试试样不会因过度的接触试样导致结果变异CCT机型在盖子上配备一个观景窗,还在内放置了照明灯,腐蚀盐雾箱可以方便地监控测试情况。 盐雾腐蚀试验箱功能 循环腐蚀测试循环腐蚀试验机测试出现之前,传统盐雾(35度连续盐雾)测试是实验室模拟腐蚀的标准方式。   由于传统盐雾试验方法未能模拟户外自然湿/干循环,测试结果往往与户外相关性不好。 在Q-FOG CCT-600盐雾腐蚀试验箱中,样品曝露于模拟户外的、 重复循环的一系列不同环境中。简单的循环,如Prohesion循环,可以在盐雾和干燥之间循环。 更复杂的汽车测试方法可能需要结合湿度或冷凝,伴随着盐雾和干燥一起的多步循环。  在一个Q-FOG CCT-600盐雾腐蚀试验箱中,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最重要的腐蚀环境进行循环。 甚至极其复杂的测试循环都可以很容易地用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控制器编程实现。 易于编程和样品安装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可以在四个条件中循环:雾、烘干、100%湿度(仅CCT型号)和静置。 测试状态、时间和温度由内置的微处理器控制。 非常简单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进行编程和操作。 操作者可以快速创建新的循环,或选择任何一个已编程循环。  Q-FOG控制器有完整的自我诊断程序,包括预警信息、常规服务提醒和安全关机。 内部溶液储箱使用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的内部溶储箱池可使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和维护最小化。120升储水箱的容量对大部分测试周期可持续运行7天或7天以上储水箱内有一个盐水过滤器和内置水位报警,当溶液处于低位时会提醒操作者。 雾分散精准控制相比传统系统,Q-FOG CCT-600循环盐雾腐蚀试验箱具有更优越的雾分散功能,传统系统不能独立改变沉降量和距离。 变速蠕动泵控制送到喷嘴的腐蚀溶液的流量,而空气压力调节器控制“喷雾”的距离。 请注意,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的正常运行必须使用净化水。 快速循环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能非常快地改变温度,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箱内加热器和高容量的功率冷却/干燥风机。额外的空气加热器可以进行极低湿度的干燥曝露测试。有水套的常规箱由于的高热容热故而不能快速循环,也不能产生低湿度。 可负担得起的Q-FOG盐雾腐蚀试验箱提供最先进的腐蚀测试技术、Q-FOG CCT-600可靠性强、且易于操作、维修方便–而包括所有这一切在内的价格却非常实惠。
佛山市翁开尔贸易有限公司 2021-08-23
财会实验室,会计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
产品详细介绍
上海广育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500余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装备、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学校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19个专业学院,拥有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四青”人才15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4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5个,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达80%、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53%。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一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中文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66%、升学率达31.85%。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2017年,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4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重大1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达3亿元。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24所,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有无锡、苏州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台湾大学、东华大学等5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我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合组织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5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聚焦“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厚植大学精神,笃行以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学校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设有17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8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航空港校区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邮编:610225;电话:028-85966502;传真:028-85966503。 龙泉校区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邮编:610103;电话:028-84833333;传真:028-8483333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校园信息共享系统
成果描述:本系统已经能实现校园信息的共享和发布,基本覆盖了校园所有活动的信息,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市场前景分析:大学校园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缺少一定的导向性,很容易造成学生选择上的犹豫或是盲目,从而致使学校资源和自己有限的时间没能得到有效利用。除此之外,海报张贴的方式并未能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当天或最近学校所进行的一些活动,错过了参与的机会。 许多相同兴趣爱好者之间缺乏一个更有效的交流平台,致使个人能力与兴趣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本软件立足于将校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交流平台的方式向所有用户进行开放,作为移动教育资源项目的资源共享和用户交流部分。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371 37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