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硅薄膜太阳电池集成组件的制备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薄膜太阳电池集成组件,它的结构和制备技术,特别是具有氧化锌(ZnO)背反射电极的硅薄膜太阳电池集成组件及其制备技术。而ZnO背反射电极是硅薄膜太阳电池陷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大幅提高电池效率。它涉及硅薄膜太阳电池集成组件的关键工艺——子电池内联集成技术,属于新型能源中薄膜太阳电池的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掩膜蒸镀金属电极,结合湿法腐蚀ZnO的方法,实现具有ZnO背反射电极的硅薄膜太阳电池子电池的内联集成技术,最终获得硅薄膜太阳电池集成组件。该方法简单、成品率高、成本低,有利展示硅薄膜太
南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硅材料表面的复合结构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硅材料表面的复合结构及其应用,其中该复合结构包括光栅结构和纳米线阵列,光栅结构包括多个周期性并列排列的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长方体之间的间距保持固定;纳米线阵列为多个周期性排列的圆柱体,这些圆柱体均位于光栅结构的长方体的顶面上;位于同一长方体顶面上的相邻两个圆柱体的中心轴线之间距离保持固定。本发明通过对复合结构的关键形状参数等进行改进,能够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率,并且降低制备成本,提高复合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此外,通过调节该复合结构内部光栅结构和纳米线阵列的排列组成方式,能够调控硅太阳能电池表面的光吸收率,减小由于光波段不同造成的光吸收率的波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柏胜经典硅PU跑道面层系统解决方案
产品详细介绍
广东柏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炉前快速碳硅分析仪 ,铁水分析仪
产品详细介绍南京金牛高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专业制造各类钢铁成分分析仪器,铸造生铁化验仪,球铁分析仪器,有色金属分析仪器,多元素分析仪器,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器,电脑碳硫分析仪,三元素分析仪,五大元素分析仪等高速分析仪器,产品高、中、低档齐全。可测定工业材料中碳、硫、锰、磷、硅、镍、铬、钼、铜、钛、稀土总量、镁等元素。仪器测量范围广、精度高,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是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抽检合格企业”,被评为“南京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金牛”商标被评为“南京市著名商标”,产品荣获“南京市名牌产品”称号。  JN-D铁水碳硅分析仪(热分析仪),是一种用于炉前铁水成份快速分析的实用型产品,能自动控制重要的冶金参数,弥补“光谱”难以测准非金属元素(C、Si)之不足,以及常规分析仪器不能满足炉前快速分析的时间要求,满足铸造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一、主要技术指标:1、测量功能:对灰白凝固铸铁进行C%、Si%、CEL、△T、△Tm等测量;2、测量范围:C 2.1~4.2 、Si 0~20 、CEL 2.5~5.0、 型号K 200℃~1370℃;3、测量精度: C±0.039、 Si±0.1%、 CEL±0.047%;4、测量时间:最大240秒;5、四位LED数字显示,直观、清晰,可自动打印测量结果;6、电源电压:220V/AC、50/60Hz、功率15~35VA、环境温度0~50℃。二、金牛仪器服务承诺:1、所售化验仪器三包一年,终身服务,产品售后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开通,定期回访客户; 2、免费培训化验人员,现场培训或来公司培训均可;3、常年供应化验仪器所需各种配件:特制硅钼粉、锡粒、各种标样、玻璃器皿、分析天平、添加剂等。
南京金牛高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用于等温扩增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引物及包含该引物的检测试剂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等温扩增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引物及包含该引物的检测试剂和方法,所述引物包括上游序列和下游序列,其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包含该引物的检测试剂包括上游引物85BPF1、下游引物85BPR1和探针85BPB1(SEQ ID NO:3);利用所述检测试剂等温扩增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待检测基因样本与所述检测试剂混合,放置在可收集FAM荧光的仪器中,在35?45℃条件下孵育,检测荧光值,根据有无阳性扩增反应,判断待检测基因样本是否属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检测结核杆菌中的基因组,可以特异地检测结核杆菌基因,能够有效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性高,反应时间短,温度过程简单。
东南大学 2021-04-11
节能型泥水自循环式生活污水除磷脱氮技术
该成果具有智能化和高效除磷脱氮的特征,占地、投资和运行费用均低于传统A2/O型除磷脱氮工艺,本项目拥有两项发明专利。2006年11月8日以钱易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
东南大学 2021-04-10
新型多温区低能耗平板式SCR脱硝技术
在国家“97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首次在国际上成功研发了适用于多温区与含硫含砷等复杂烟气的新型平板式高效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配方与成套生产技术,包括平板式宽温差/低温、高温、超强耐磨、抗砷中毒、抗碱金属中毒、联合脱硝脱汞等催化剂,解决了传统脱硝技术难以适应燃料多变、灵活调峰、复杂烟气的核心难题;首次在国内成功研发了V2O5-WO3(MoO3)/TiO2型平板式中温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配方、成型工艺与成套生产线,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国内首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催化剂指标优于国外产品,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常规SCR脱硝工程技术基础上,攻克了脱硝系统减阻设计、SCR流场优化等技术难题,同时创新性地开发了还原剂氨精准制备、催化剂寿命精准预测、脱硝系统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形成了高效低能耗SCR脱硝工程设计技术,实现了SCR脱硝系统的安全、高效、低能耗和稳定运行以及智能化精确管控,推动我国平板式SCR脱硝技术由全面依赖进口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图1 新型多温区低能耗平板式SCR脱硝技术 依托上述核心技术,成立了校学科性公司—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公司旨在为燃煤发电、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复杂烟气脱硝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浙江、湖北等地建设有3条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图2),年生产能力30000 m3以上,并且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催化剂配方设计,优化生产设备参数,打造量身定制式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管家式”服务。   图2 自主研发的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生产线 目前,本技术和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火力发电、钢铁冶炼、废弃物焚烧、化工等行业的脱硝工程,催化剂寿命超过24000小时。科技日报两次头版报道了本技术及产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能源报、北京电视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人民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技术成果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果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优秀产品奖等奖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吸附-等离子体同步烟气脱硫脱硝回收硫酸技术(APDSNSR)
研究历程:“吸附-等离子体同步烟气脱硫脱硝回收硫酸技术(APDSNSR)”系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基础上,经七年研究、开发,完成了烟气NOx/SOx 同步脱除及其回收硫酸的机理与方法研究、工程化技术基础和工业试验研究(连续48小时运行试验和累计运行600小时以上)。
东南大学 2021-04-10
一种多层落管式降膜脱挥反应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层落管式降膜脱挥反应器,主要包括外塔和多个塔芯。其中,外塔由塔顶、塔体与塔底组成,而安装在外塔内部的多个塔芯从上到下依次布置;塔芯由塔板与多个并行排列的降膜落管组成,降膜落管是由中空管和固定在中空管外侧壁上的多个开口朝下的伞裙状落套组成;中空管相互连接,其内部通有热介质,并由换热管路连接。相比于传统反应器,本发明结构简单,具有很大的气液界面,在膜表面产生拉伸作用,表面更新速率快;流量大,停留时间可控;结构简单,无外加动设备;反应能耗低,传热效率快。
浙江大学 2021-04-13
模块组合式微循环生物脱氮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组合式微循环生物脱氮反应器。反应器主体为集装箱体,内部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反应器垂向自下至上设分布区、反应区、分离区。分布区包含下循环道、升流导流室、降流导流室,设进水管、布水管、进气管、曝气管、排泥管、环流分隔支撑板、单元分隔支撑板。反应区设直管式填料,由升流导流室和降流导流室分隔为升流室和降流室,用作脱氮污泥浮升和沉降的通道。分离区包含上循环道,设环流分隔延伸板、单元分隔延伸板,气室,气体排放口、溢流槽、集水槽、排水管等。本实用新型以直管式填料为内构件,建立多个微循环反应单元,可提高反应器的有效高径比,改善反应器水力学行为,加快生物脱氮反应;在微循环反应单元中,亚硝酸边产生边转化,可消除亚硝酸所致的生物毒害和碱度消耗;反应器采用单元‑模块‑反应器逐级集成,便于反应器的制造、运输、组装、拆卸、检修以及按需扩容和按需搬迁。
浙江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120 1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