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高陡坡植被恢复水分
调控
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陡坡植被恢复水分调控系统,其由下至上的结构为:水分入渗调控层,铺设于高陡坡本体的表面,土工格室和尺寸为10cm×10cm,高度为10cm;植物生长基质填充于所述土工格室中;微孔储水袋和毛细排水带,共同埋于植物生长基质并位于土工格室中,毛细排水带的高位端为自由端,低位端伸入微孔储水袋中,并与微孔储水袋焊接固定,该高陡坡植被恢复水分调控系统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坡面径流,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微孔储水袋能够自行为植物生长基质提供水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减少甚至取消保水剂的使用,降低施工成本,减少人工管养程序,实现植被恢复水分的自适应调控。
四川大学
2016-10-11
精准能量
调控
点环光斑激光加工头
【研究背景】 图1所示高斯光斑、平顶圆光斑和环形光斑作用在材料上的光强与温度场分布示意图,常规高斯光束能量分布不均匀,中心能量强边缘能量弱,使用高斯分布聚焦光斑进行激光焊接时,由于光斑中心部分吸收的激光能量高,材料容易熔化气化蒸发,从而产生飞溅、形成凹陷和空洞等缺陷。平顶光斑作用在材料上时,用于热传导的作用,还是会造成中心与边缘的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焊接熔深呈现月牙分布。控制飞溅、凹陷和空洞等缺陷的关键因素是控制激光束的能量分布,减少中心材料温度和以及焊点中心和边缘的温度差。合理设计的环形光斑,有利于获得相对均匀性的温度场分布和相对均匀的熔深分布,减少飞溅、凹陷和空洞等焊接缺陷,是目前高端激光焊接应用的一个技术发展方向。 图1 不同光斑的光强分布和在材料上的温度场分布 【痛点问题】 现有基于摆动扫描方式和点环形模式可调光纤激光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激光焊接的飞溅问题,但是存在结构复杂,设备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高,而且不太适合高精密或大功率厚板的激光焊接。 【解决方案】 本成果从激光光学聚焦头的设计上,提出了申请专利技术的基于衍射光学元件和折射光学元件的环形光斑或点环产生方法,结构设计灵活方便,可适用于高精密激光焊接、高反射材料加工和高功率厚板激光焊接。 (1)基于衍射光学元件的环形光斑产生方法 为了解决能量分布不均匀以及光束敏感性的问题,本成果通过螺旋相位板产生涡旋光束来获得环形光斑进行焊接。螺旋相位板是一种具有固定折射率的透明板,其一面是平面结构,相对面具有螺旋形状结构,类似于旋转台阶,如图2所示。 图2 螺旋相位板结构 螺旋相位板其厚度随着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高斯分布的激光束从螺旋相位板平面端面入射,光束中心与螺旋相位板中心对齐,出射的光束相位被改变,附加一个螺旋相位因子,能量分布变为环形分布,出射的光束变为涡旋光束,其中l为涡旋光束的拓扑荷数,影响涡旋光束能量较低区域的大小。螺旋相位板的台阶高度通常为微米量级,并且初始光束都是通过扩束系统扩束的,基本没有发散,因此,螺旋相位板对光束光强基本没有衰减,而只是改变光束的相位。利用螺旋相位板产生的涡旋光束解决了能量分布均匀性的问题,同时用螺旋相位板产生的涡旋光束的稳定性好,环形的能量分布特点,不容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响,可以较为稳定地保持光斑均匀性。本成果具体产生涡旋光束的光路图如图3所示。表1给出了不同拓扑数涡旋光束的光场分布。 图3 产生涡旋光束的光路图 表1 不同拓扑数涡旋光束的光场分布 本成果设计加工了产生涡旋光束的衍射光学元件,通过组合获得了不同拓扑数的涡旋光束,图4给出实验生产的涡旋光束,相对其他方法产生的环形光斑,采用涡旋光束方式产生环形光斑的好处是,离开焦面还能保持环状光强分布。除了在激光增材制造有用外,这种光束未来在切割、焊接、打孔等方式都有应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温度场分布和更好的激光加工效果。 图4 实验生产的涡旋光束 (2)基于折射光学元件的环形光斑或点环光斑产生方法 图5为基于折射光学元件的环形光斑的产生方法,包括透射式的和全反射式的结构,后面根据不同的焊接温度场分布设计不同组合的环形光斑。 (a)三镜方案 (b)两镜方案 (c)单镜方案 图5 基于折射光学元件的环形光斑的产生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9-27
石墨烯微结构
调控
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
“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调控及其应用”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量子点和单层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控制。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近年来,石墨烯领域未获得突破性应用成果,也未找到“杀手锏”应用领域,关键是石墨烯结构调控不到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对石墨烯材料的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控,有助于在光电器件、能源转化存储、重大疾病诊疗、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大学吴明红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聚焦“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调控及其应用”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量子点和单层石墨烯微结构的精准控制,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十余篇系列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人吴明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支持。团队依托有机复合污染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等领域取得了相关应用突破。 一、主要理论突破 聚焦于研究主题,团队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为解决传统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缺陷多,无法量产的问题,团队在分子水平上首次使用分子融合法实现了高品质单晶石墨烯量子点的可控制备。通过对单晶石墨烯量子点精准的物理化学性质调控实现了不同亚细胞器的定位,有力推动了石墨烯量子点在生物成像、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2)为解决单层石墨烯容易聚集的难题,团队通过“原位复合与还原”一步法调控策略,获得单层石墨烯复合催化材料。团队首次在该材料上观测到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的皮秒级超快过程,发现并揭示了单层石墨烯高效抽取和快速传输光电子这一重要规律,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确调节石墨烯层间距,可以将石墨烯有针对性地应用于离子筛分、污染物选择性吸附等广泛领域。团队通过金属水合离子的层间插入控制氧化石墨烯层间距,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层间距在超小尺度上(1 Å)的精确控制。 二、在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水质提升上的应用 地表水内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是削减河道污染负荷,重建水生生态。团队以层间距可控石墨烯为基质,发展了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叠层材料。以石墨烯为基体的复合微生物在其表面生长并形成生物膜,通过石墨烯和生物膜的协同作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高效截留、吸附并降解。该复合技术运行成本低,治理周期短,工艺简单,无需底泥疏浚即可将地表水提升至IV类水以上水质指标,对河水的COD、氨氮和总磷,去除率达到80%以上。目前,团队已与上海宝山区政府建立多个石墨烯治理黑臭水体示范基地,显著提升当地水质环境水平。 三、石墨烯负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应用 锂资源的匮乏,不足以支撑锂离子电池在储能市场的广泛应用,其成本较高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同时国内外化学储能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促使研究者们利用资源丰富的钠元素组装得到钠离子电池。 经过对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筛选和研究,本团队核心材料选用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碳基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其中普鲁士蓝制备主要采用沉淀法及水热法,能耗更低。此外,普鲁士蓝能够作为一种染料进行使用,其安全性非常高。经过一系列放大,正极普鲁士蓝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达到160 mAh/g,碳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达到300 mAh/g。经过中试线生产预制,单体电池工作电压在3.2 V左右,能量密度在100 Wh/kg以上。单体电池在穿刺、挤压、外部短路、及破坏后浸水测试的情况下,均没有发生自燃和爆炸等情况,安全性高。 目前,拟搭建5条钠离子电池储能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研发生产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产品产业化,预计至2026年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达约22.5亿元;年亩均产值1666万元。 四、石墨烯传感材料在呼吸式血糖仪中的应用 我国糖尿病人数众多,并逐年上升。血糖检测仪与检测试纸市场规模约为460亿元,然而国外品牌却占市场份额大半。现有血糖仪采取长期有创刺血检测,存在很大感染风险,给病友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呼吸式血糖检测无创,吹气即可检测,完美解决市场痛点。 糖尿病患者呼吸的气体中,可检测的VOCs较异常,需要高灵敏度的气体传感器进行识别。但是,常规气敏传感材料检测限与响应恢复能力不足,且难以在复杂气体氛围中实现特异性检测。团队通过对石墨烯带隙和表界面特性的精确调控,实现皮秒级载流子空穴的形成,从而实现对气体分子的快速响应,解决气体传感器灵敏度、选择性和响应恢复迅速的关键科学问题。研发的呼吸式血糖仪可满足确诊病友的日常检查、实现医院、公共场所快速筛查、手机APP记录管理以及网上专家互动诊断等功能,具有无创伤、无痛苦、便捷即时(15s)等特点,是首款呼吸式血糖检测产品。目前已二类医疗器械证书,即将已进入临床阶段。
上海大学
2022-08-16
磁性纳米结构自旋注入、探测和
调控
机理研究
本项目揭示了磁性纳米结构中电子自旋极化效应的新机理和新规律,通过构建新型纳米结构和器件实现了自旋电子极化的产生、传输的可调控性。加深了对自旋特性和基本物理现象的理解,也解决了自旋电流产生、传输、控制和应用方面的多个关键科学问题,为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近5 年来在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76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 项,已授权专利7 项。其中10 代表性论著被SCI 他引288次。多项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4
专用小麦品质栽培改良机理及其
调控
技术
该成果先后获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建立了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专用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和籽粒品质指标预测生态模型;制定了指标化、标准化、数字化的专用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规范,形成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技术服务模式。
扬州大学
2021-04-14
水稻粒形
调控
基因 GS9 及其应用
从水稻中克隆了一个新的粒形调控基因 GS9,该基因突变可以改良稻米外观品质。结合常规回交选育或基因靶向敲除等方法,将 GS9 突变基因用于改良目标品种的粒形和稻米品质。
扬州大学
2021-04-14
神经发育中关键酶分子的活性
调控
机制
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系COS7细胞中同时过表达liprin-α和LAR-RPTP,可以改变LAR-RPTP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态,促进LAR-RPTP在细胞膜上形成集簇。这种受体蛋白的集簇化依赖于liprin-α和LAR-RPTP的相互作用。而liprin-α自身所具有的聚集能力能够强化LAR-RPTP的集簇化。这一发现显示lipr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氧气底吹炼铜强化
调控
理论方法与应用
成果首次揭示了氧气底吹炼铜机理,构建了系统强化调控理论,完善了底吹炼铜理论基础。结合强化调控理论、计算机模拟和底吹炼铜生产实践,构建了底吹炼铜强化调控方法,并形成了集成调控创新技术。 建立了氧气底吹铜熔炼机理模型和底吹炉内氧势/硫势梯度渐变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炉内功能区域精准调控技术,优化了大型化底吹炉生产实践;揭示了多组元造锍造渣行为规律,建立了基于组元含量映射关系的渣型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渣型与温度耦合的优化调控技术,降低了熔炼渣含铜;建立了基于底吹机理的复杂体系多相平衡计算理论和冶炼过程主参数与伴生元素分配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有价元素定向富集与有害元素强化脱除调控技术,实现了伴生杂质元素定向分配调控;揭示了氧气底吹熔池气液多尺度耦合作用规律,建立了底吹熔池相场协同强化传质调控方法,创新开发了基于熔池气含率与搅拌强度等多参数集成强化技术,提高了复杂含铜资源氧气底吹处理能力。 应用前景 成果建立了强化调控系统理论,构建了系统强化及精确调控方法,开发了强化调控技术。铜复杂资源清洁处理能力提高了30%,炉渣含铜降低至2.0-3.0%,伴生杂质元素脱除率提高了30-50%,氧气利用率达99%,节约标煤4.45万吨/年,减排CO218.54万吨/年,有力提升了氧气底吹炼铜技术市场竞争力。
中南大学
2023-07-20
提高黄鳝雌性转化为雄性效率的
调控
技术
中试阶段/n该项目公开了一种保健糯米酱,原料包括:糯米粉100~110份、密蒙花提取液20~30份、刺梨果酱30~40份、红枣8~15份、糯米酒3~5份、桂花3~6份、蜂蜜30~40份、杞子2~3份、藕粉5~8份、柠檬酸0.5~1份、食用胶0.3~2份、纯净水30~50份。该保健糯米酱富含大量营养元素,其具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核磁共振测井
仪
的探头磁体、探头和核磁共振测井
仪
本成果针对并下极端环境建立BO和B1两处正交核磁共振条件和低信噪比检测的术瓶颈,突破室内核磁共振成像和国外井下核磁共振局限,创新设计出异型磁体和定向天线构的井下核磋共振探头碰体、探头和核磁共振仪器,使静磁场与射频磁场在预设区域动态正交,实现居中、编心以及分区扫描等探测特性的仪器创新。在增加有效探测深度的同时,还增强了探头的整体机械特性,降低装配工艺要求,具有稳定高、抗干扰性强的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10
11
12
...
76
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