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山西唯一一所全方位培养生态建设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前身为创建于1952 年的山西林业学校。2002 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制晋升为专科层次的高等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城区,汾河之畔,西邻汾河公园,北接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70余亩,在太原东山有学院直属实验林场、龙城森林公园占地10万余亩。现有6个教学系和3个教学部,开设33个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授5人,副教授54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46人(其中博士4人)。学院实训教学设施完善,校内实训室6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75个,注重技能培养,参加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学院一直秉承“知行合一、树木树人”的教育理念,遵循“厚德、笃学、精艺、果行”的校训,坚持“立足高职,突出特色,面向社会,服务行业,提高质量,保障就业”的办学定位, 为社会培养了三万多名优秀人才,有“绿色人才摇篮”的美誉。热诚欢迎有志同学为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山西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原名安徽农业大学涉外经济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680亩,建筑面积29.16万平方米,图书71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80万元。现有专任教师430多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45人,外籍教师7人。学院下设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工程系、信息与计算机系、国际学院、基础部和思政部等,开设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产品开发等39个专业。现有省级质量工程30余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立项2项、校级百余项,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项目2个,教育部高职教育行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建设专业项目2项,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69个。目前,各级各类在校生近两万人,建院以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 学院不断丰富“涉外”内涵。自2001年起,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高校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和合作,与澳大利亚国际工商学院开展中澳合作办学,并与科廷大学、科文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等国外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互派留学生制度等交流合作。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内外近500家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在97%以上,且就业质量高,连续五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充分发挥大赛引领作用,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制定了资助奖励办法,以赛促学。近年来先后摘取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1个,银奖4个,铜奖3个。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先后获一等奖44个,二等奖54个,三等奖64个。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学院均荣登全国Top300名榜,始终位于同类院校首位。 学院高度重视党团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设计立德树人、博学笃行、尚能立业和创意创新等四大项目,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涌现出上海世博会安徽形象大使、联合国实习生查天然,“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安徽省优秀青年”、“感动安徽十大人物之一”的好学生卢帅,“革命烈士”、“见义勇为模范”、“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合肥市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的好学生何九春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何九春烈士的英雄事迹作为中共安徽省委“两学一做”首场报告会在安徽大剧院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亲切接见学院领导,并对学院立德树人工作予以了高度评价。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 2021-02-01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美誉,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贵州黔东南,孕育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苗岭明珠”——凯里市。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8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州共管、州管为主”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校以来,学院砥砺奋进,薪火相传,教泽绵延,走过了辉煌发展的历程。2006年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全省高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先进单位、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建设单位、贵州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贵州省文明单位等。先后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文化部认定的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之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目前全省四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黔粹传人众创空间”是国家级众创空间。 办学思路 学校把创新创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形成了“54321”整体办学思路。即“5个坚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为战略,坚持以“职业性、民族性、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为特色;“4个秉承”:秉承“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教师融入行业发展、学生融入岗位发展”办学发展观,秉承“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品德决定人生”办学价值观,秉承“厚德至善,精技致新”办学精神,秉承“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办学理念;“3个重点”: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个办学重点;“2个机制”:健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多元一体集团化办学机制,健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师傅带徒”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机制;“1个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专业建设 紧紧围绕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医药文化、创意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生态农业”办学重点,重点建设医药卫生技术、民族文化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三个专业群。设有护理系、临床医学系、医药技术系、口腔医学系、财经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商务管理系、大地建筑学院、汉天下物联网学院、公共教学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部、技能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处、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图书馆、驾驶学校等教学教辅单位。经过优化调整,目前开办有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会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艺技术等高职专业40个,其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2个。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 教学实训 校园占地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67.7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36万册,电子图书11.3万册。建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职业考试培训中心、黔东南导游服务等中心。拥有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系贵州省首批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有附属口腔医院、动物医院、驾驶培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示范性驾驶技术训练场、鸭塘示范养殖场、生态园林绿化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室。目前,学校共有92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和242个校外实训基地,与165家企业、医院签订实习合作协议,能一次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4000人以上。 师资队伍 现有在编教职工728人,其中专任教师580人,正高23人,副高163人,博士4人,硕士71人,“双师”教师381人,州级拔尖人才3人,州管专家4人,87名教师入选省、州高层次人才专家库。 人才培养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万人,其中,高职生近1.2万人。近年来,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0%以上。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广泛认可。 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民族特色的科研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建有科研处、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和学报编辑部等科研机构。近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3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1项,出版专著12部,教材22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356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9篇。 发展目标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抢抓新的历史机遇,把学校办成集职业性、民族性、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为一体的国内一流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创建于2001年,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院的母体学校石家庄铁道大学 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创建于1950年,集军队、部委、地方优势于一身,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办学特色鲜明,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学院现有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050余亩,校园环境优雅,基础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在校生10674人。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设有10个系2个教学部,本科专业22个,涉及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六个学科门类。 学院依托铁道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生师比匹配、专兼比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学院秉承军校传统,实施严格的日常管理,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并24小时在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学院积极推进与国际的合作交流,分别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教师互访及培训,联合培养本科交换生,4+1硕士学位交流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设立社会实践基地90余个,其中与北京铁路局和与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2个基地被批准列入河北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学院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专业竞赛、文体比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算量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等全国范围内专业性强的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团中央、团省委组织的活动中多次获奖。 学院始终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铁道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所设主干专业与行业联系紧密,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29%。依托铁路行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前景广阔,在各铁路局、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原铁道部系统单位的就业率历年均在60%以上。 四方学院秉承石家庄铁道大学“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精心育人、志在四方”的优良校风,遵循“规范办学、严格管理、确保质量、争创一流”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独立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2021-02-0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工商文化名城—无锡,于1965年创办,2000年由原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无锡市商业技工学校、无锡市商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等三所学校合并升格,是一所省属公办、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7、2011年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2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单位,先后与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合作实行“4+0”“3+2”分段、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2016年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影响力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17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九龙、姚湾、锡惠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1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逾100万册。下设14个教学院(部),37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3000人。 现有教职工近80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25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近500人,国家、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省高校“青蓝工程”等培养对象40余人,连续三年获全国教师信息化大赛一等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13项。 学校对接产业调整专业,形成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群)发展格局。建有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省品牌专业、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等20余个;国家、省级精品课程20余门;主持、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专业建设标准9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培育项目1项、子项目8项;建成央财、省财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产教融合实训平台2个。获授权专利2500余项,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地厅级课题200余项,社会培训年均2万人次,“四技”服务累计到账额近1500万元,连续三届获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己任,把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作为目标,立足无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商院精神和“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集团化、特色化、信息化、国际化”四大战略,统筹推进内涵建设“六项推进计划”,人才培养和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连续三届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连续3年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是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荣获国家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称号。被柬埔寨教育部授予中国首家“留学生教育基地”。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居全省第6名,全国第33位,被授予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使命。学校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坚持立足无锡、服务江苏、辐射国内外,深入实施“笃实•登攀”发展计划,凝心聚力,聚焦内涵,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着力培养适应新商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争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特色鲜明优质高职院而努力奋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聚焦高博会,银川能源学院共享盛举
4月15日-17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简称高博会)在福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高博会主题是“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本次盛会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共同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丰硕成果。
银川能源学院 2024-04-17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国江城,钟灵毓秀,作为松花江畔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一颗明珠,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气息,奋力前行。 学校全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50年10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于长春,时名为吉林省工业专科学校;学校现性质为国家公办、教育部备案、隶属吉林省教育厅管辖的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目前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办学历史 学校自1950年创办以来,1953年改名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54年1月迁至当时的省会吉林市。1956年8月由于专业调整,更名为吉林省吉林食品工业学校。1958年8月,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对化工人才的需要,改名为吉林省吉林化学工业学校。1959年5月,为适应吉林省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设大专部,更名为吉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1963年7月由于人员、专业调整,更名为吉林省化学工业学校。1973年2月,学校为适应吉林油田开发建设需要,改称为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1978年8月我校被化工部列为全国重点化工学校,易名为吉林化工学校。此前学校主管上级单位一直为吉林省石油化工局。2002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我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确定现校名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 二、地理位置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恒山西路15号,东校区位于吉林市丰满区宜山路70号。学校占地141亩,建筑10.4万平方米,另有长期租用场地2处,占地8亩,建筑6800平方米。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44.36万平方米(665亩),规划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 三、教学机构 学校教学单位设置为六院三部一中心:化工与材料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学院、机电与智能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经管与艺术学院、思政教学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化工生产技术培训中心。现开设有装备制造类、生物与化工类等44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专业4个、省示范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品牌专业群3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精品课13门,省优秀课23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精品课2门。 四、基本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硬件设施投入,截止到2017年7月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人,专任教师276人,教授2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2人,具有硕博学位教师212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86.7%,长期聘用“能工巧匠”24人,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省优秀教学团队7个,行业教学名师6人,全国化工高职教指委成员13人。 五、社会声誉 学校 2007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并成为吉林省首批重点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2012年,学校被评为2010-2012年度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学校获得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再次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并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2017年学校获得吉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 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声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建设有国家紧缺人才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国家第一所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吉林省第一批石油和化工示范性实训基地、吉林省首批高等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合作,在行业内享有一定地位,目前学院是中德联盟吉林省示范基地、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东北区协作组主任单位、吉林省化工职业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吉林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六、寄语未来 过往的成就是新征程的基石,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学院十三五规划目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职教办学方向相统一,明确办学定位;坚持高效办学功能与职教办学特征相结合,明晰办学职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职业技术素质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五创五强”工程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推进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注重专业(群)建设,适应需求发展;注重双师队伍建设,保障持续发展;注重校企合作,提升内涵发展。率先开展技术技能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率先开放实训资源,为本科和职教实习与企业培训搭建共享平台。 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势,推进内涵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联互动,提高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加快创新发展。 发挥依托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优势,推进与石油和化工等行业紧密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与专业结构优化,加快协调发展。 发挥新校区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校园规划、绿化、美化与融合责任关怀文化,加快绿色发展。 发挥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的优势,推进融入长吉图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开放发展。 发挥专业类覆盖面较广的优势,推进中高职本科衔接,提高育人能力和办学效益,加快共享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必将砥砺前行,全体师生凝心聚力,为将学校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国内高水平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共同奋斗。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长春人文学院
长春人文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历经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两个办学阶段。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更名为长春人文学院,至今已有37年的办学历史。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为董事长,博士生导师张兴海教授为校长,柳轶为党委书记(督导专员)。 学校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和双阳校区,占地面积5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设有13个基层学院,3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八大领域。2009年起,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校本科生135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建成国内具有人文福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成功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人人皆能成功,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独立思想、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 学校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形成了一支懂教育、会管理,具有开阔视野、前瞻性战略思维和眼光,有教育情怀,专注教育管理的核心团队,涌现出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群体。现有专任教师71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达5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8%。在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导、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人文社科)优秀人才、吉林省新世纪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吉林省第十八批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吉林省企业科创专员等称号。有30余名博士生导师,有31名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2024年,学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三百工程”,着力培育一支具有卓越教学、科研以及综合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长春人文学院 2021-02-01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教育行政管理隶属山东省,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成立于1976年,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前身为青岛海运学校。1980年,经交通部批准改为成人高校,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进修学院”。1983年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2015年,顺利通过了由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的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的验收。建院41年来,为中国远洋航运事业培养各类人才60000余人。 学院占地面积54.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5.56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72亿元;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海操纵模拟器和国内领先水平的轮机模拟器等先进设备、设施,学院共有各类实训室110余个;拥有国内首家船用主机电喷二冲程柴油机实训室,图书馆藏书50万册、各类中外文期刊700多种。 学院共设有航海系、机电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物流与航运管理系、外语系、基础部6个系部。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6门。学院与国内外100余家知名航运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广纳优质社会资源,实施“企业订单式”、“三明治式”、“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拥有教职工452人,其中专任教师246人,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160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市级教学名师4人。“双师型”教师占70%以上,副高及以上教师占4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55%以上,结构良好,富有活力。同时还常年聘请10余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籍教师任课。学院从1986年开始实施学生半军事化管理,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学院重视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毕业生。 学院坚持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的“双轮驱动”,创出了电子海图培训、GMDSS培训、驾驶台/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等十余个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船员培训品牌,取得了海船船员培训等39项国际认可的证书培训资质,培训项目达140多个,具备37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年培训能力2万余人次。作为“集团研发分中心”学院先后有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航海科技奖等上级科研奖励。 学院与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挪威、巴拿马、新加坡、芬兰、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合作科研等方面保持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学院正在青岛市黄岛区建设新校区,一期教育科研区用地7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23余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将极大提高学院办学软硬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国家航运、物流和修造船等产业、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2021-02-01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日制高职院校、海南省内唯一获批“双高”学校的民办高职高专。2024年4月25日,学校正式加入辽宁方大集团,回归海航航空集团,本着“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学校有利、对师生有利”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办学,打造学校美好未来。 学校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中心城区,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构建航空、航海、旅游免税三大专业集群,共42个专业,在校生1万余人,航空专业群海南唯一,航海专业群海南唯二,具体专业详情如下: 建校以来,学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2个、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个、建设国家及省级课程18门,教师获国家级奖项104项,学生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家级奖项46项,制定了《航空服务顶岗实习标准》《民航运输顶岗实习标准》2项国家标准。拥有中国民航局民用航空器维修、危险品运输、航空安全员、无限航区船员、免税品导购等培训资质30余项,拥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汉莎飞机维修技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海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海南省研学旅行基地、海南省航海科技馆、退役军人培训基地、民航运输省级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等。当选为全国航空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专委会和全国民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民航运输服务专业委员会等4个主任委员单位,牵头组建了海南自贸港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和海南免税与跨境电商职业教育集团。2025年学校在GDI高职高专(民办)排行榜排名全国第8,海南第1。在全国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行榜(2023版)排名第4。 学校依托航业,服务自贸,对接“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培养适应自贸港产业链中高端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秉承“正德守真,亲知善技”的校训,坚持“承中华之美德,赋有用之技能,养航业之习惯,育企业之专才,谋优质之就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两航一游”(航空、航海、旅游)类专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三大基地”和“一个典范”,即:国内民用航空业、航海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海南省旅游业、电商业、免税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举办方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并建设成为全国大型企业办学的典范。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39 440 441
  • ...
  • 602 6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