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6月经教育部备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中国凉都•六盘水美丽的梅花山麓德坞湖畔,校园依山近湖,青山环抱,空气清新,四季宜人。学院占地面积537亩,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余人,设有医学、护理、财经、商务管理、生物工程、工业、社会科学、信息工程8个教学系单位,建成煤矿开采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算化3个重点专业群共50个专业。现有教职工46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 116人,省级职教名师2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获得率99.0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专业对口率83.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6%。学院建有康复治疗一体化教室、护理操作一体化教室、解剖一体化教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一体化教室36个;建成煤质化验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电子电工电拖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车间、多媒体实训车间、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等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建汽车检测站和驾驶学校等“校中厂”2个,保证每个专业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室,设施设备数量满足教学需要,核心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学院还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起与专业相适应、与主要岗位相对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0余个。学院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院学子在2017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荣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项目二等奖和“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三等奖,打破了贵州省六年来参加该项目获奖零的突破;在2018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荣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均获一等奖;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在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比赛中取得 “四连冠”的好成绩,3次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项目比赛;在2018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学院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和专本衔接的自学考试,进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遵义医学院等全日制高校本科深造,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站在新时代,面向新未来,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学院秉持“厚德精技 ﹒ 服务社会”的校训,积极探索与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九年五月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于200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于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审核予以确认,在天津市红桥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分别设有校区。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办学所依托的母体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114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坚持“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6年入选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将重点建设“先进装备工程与技术”学科群。近年来,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三个学科领域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母体学校设有18个教学机构,建有7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个河北省级重点学科;3个学科入选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个学科入选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纳入了天津市学科建设体系,3个一级学科、5个特色学科(群)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名单,新增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学校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榜上有名,7个学科进入B级。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专业学位类别(含MBA和EMBA)、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是全国地方工科院校中最早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同时也是河北省内唯一开展EMBA教育的高校。 母体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引才、聚才的氛围越来越浓郁,人才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学校已全职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并成功引进数百名高水平博士,290余人具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认真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努力适应城市学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天津企业创新人才促进会、天津华明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推进产教融合,进行深度合作。近两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河北省、天津市各项各类竞赛,有160余人次获得包括国际以及国家特等、一等奖项在内的各类奖项。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工程,并结出累累硕果,屡出先进典型。冰窟救人“河北最美大学生”周桂川同学,见义勇为勇抓小偷的齐贺同学,辽宁舰退役士兵“蓝色勇士”王雅道同学、古彩戏法传习人王艺达同学以及“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杨乃斌同学等均为学院素质教育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700多篇(次),向全国、向世界释放了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的正能量,弘扬了学院的优秀文化。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被评为“河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中心”。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被评为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中国十佳独立学院、2016-2017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2017京津冀影响力品牌等荣誉称号。学院发展迈进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 学院正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精诚团结、奋斗拼搏、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优良传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深化学院综合改革,着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力争将学院建设成质量高、效益好、影响大,科学发展、特色鲜明的中国一流独立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2021-02-01
智慧产教融合基地与智慧产业学院
以服务区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校企双轮驱动数字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同打造,大数据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基地、智慧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训室为在校生、行业产业人员双师培训等,支撑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2023-04-25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原名是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1960年2月,更名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1998年3月,与原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0年—2003年先后与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黑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合并。通过优势互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学院已由当初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发展为今日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建设部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高职高专与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有8位专家是全国行执委委员,包括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理事单位。2017年12月被列为黑龙江省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立项建设单位。近70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结出了丰硕成果,为祖国建设行业输送了12余万名栋梁之才。 建院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德能兼融、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传承奉献”的校风,恪守“敬业、善能、重导、爱生”的教风,倡导“惜时、善学、精技、求真”的学风;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本位,以巩固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成果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软硬件建设成果辉煌。2005年,学院在全国率先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2006年,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2009年10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技术等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重点专业,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地方财政支持的省级重点专业。经过教学资源整合和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及后示范性发展,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占地面积92万㎡,建筑面积38.6万㎡,馆藏图书70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854.93万元。学院拥有现代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3个,实验实训室246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348个。学院形成了以土建为优势,以建筑工程技术、设备、管理为特色,土建、制造、财经、材料、电子信息、艺术、旅游7大类44个专业协调动态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学院设有建筑工程技术系、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建设工程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建筑信息模型系、创新创业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公共教学部、军事体育部、思想政治部、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图文信息中心、教学实训中心(简称9系1院3部4中心)。专任教师492人,二级教授1名,三级教授14名,四级教授16名,五级副教授27名,六级副教授31名,七级副教授21名,博士8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级名师8名,省级教学新秀2名,教学能手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日制在校生1.1万人。 伴随着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学院为我国建设行业输送了12万余名栋梁之才。学院从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校到后示范校时期,特别是“十二五”和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砥砺奋进,团结拼搏,抢抓机遇,克难攻坚,追求卓越,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学院办学实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园环境的改善,科研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壮大,见证了学院的又一次辉煌,学院的后示范性发展建设又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学院于2017年12月跻身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行列,又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重大突破;2017年5月,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立项和验收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改革示范。《水污染控制技术》、《建筑电气安装技术》两门课,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学院参加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级认定,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建设平台,学院在应用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的层次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环境艺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省人保厅列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行列;学院与大连无常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共建BIM技术应用学院,为实现BIM技术人才培养搭建了更高的平台;2017年学院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试点的现代学徒制项目,被评为我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和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单位;2017年我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分别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专业示范点。其中,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专业示范点。2017年学院被列为黑龙江省优质院校建设单位。 2008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黑龙江省和全国高职院校前茅。学院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招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就业工作被教育部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院校。2011年学院被中国青年报社、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50强院校。2013年我院被中国青年报社、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50强院校。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被全国高职高专宣传部长联席会、中国青年报授予“魅力校园”荣誉称号。2015年4月26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单位。2016年学院被中国青年报、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授予“2016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院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日报、人民网、东北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宣传学院办学特色,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培养理工科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内蒙古工业学校,是自治区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工科学校。2006年原水利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直属自治区教育厅。学院是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占地面积830亩,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 60多年来,学院坚持“立足内蒙古,辐射全国,主动服务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需求,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成自治区领先、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五个结合”,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和发挥在自治区能源、冶金、机械制造、水利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地位和优势,秉承“校企携手,锻造塞外能工巧匠”的办学理念,瞄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主动适应自治区产业调整升级需要,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促进内蒙古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毕业生82000多人,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水利系统享有盛誉。 学院自升格以来,全院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抢抓机遇、永不言弃”的学院精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了五次跨越式发展:2008年,学院在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学院完成新校区建设并整体搬迁入住;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2014年,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2017年,学院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职院校,并被推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办学成绩显著,2008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3年冶金与材料工程系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领导班子多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 拥有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81人,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137人,博士、硕士210人,“双师素质”教师达304人,聘请校外兼职(课)教师312人。学院实施教师队伍“名优工程”培养计划,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建成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培养自治区教学名师11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0人,自治区技师、高级技师突出贡献奖2人,培养院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34人。 现有在校生9447人,学生来源于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设有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冶金与材料工程系、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系、信息与管理工程系、公共管理系等10个教学系部。学院根据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依托传统优势专业,增设新专业,形成能源、冶金、制造类、水利工程和管理类等5个专业群,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冶金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39个专业,初步建立起以机械制造、机电、自动控制、冶金材料、水利工程为主,以信息、管理为辅的专业结构体系。2015年,启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3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自2014年以来,学院开始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先后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冶金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翻开了我院人才培养历史新的一页。 学院是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育首批示范性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冶金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15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4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源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等4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专业,工程测量与监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职业院校示范专业。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学院引入能源、冶金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57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课程。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电工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电子技术、高炉炼铁生产、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流体力学与传热、建筑结构、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测量等2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学院建有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的“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9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71个模拟、仿真实训室,282个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8168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7亿元。学院与美国通用公司合作共建“GE自动化系统”实训基地。建有自治区工科院校中规模最大、工种齐全的“校中厂”,拥有车、铣、刨、磨、镗、钳、焊等机床和设备320多台(套),学生参与毛坯生产、粗加工、精加工到装配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促进了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的重要基地。学院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将“企业”引入校园,把“产品”引入课堂。校内实习工厂自行设计、批量生产Z512台钻、精密铸造球阀等产品。学生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产品和零配件的生产过程即学生的实习过程,以具体生产项目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学院设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高职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实行毕业生双证书制的高职院校之一。承担维修电工、机修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电焊工、发电厂电动机等21个工种的培训鉴定任务。富有特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层次和数量逐年上升。在2017年国家及自治区各类技能竞赛中,我院师生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7项;获自治区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 学院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成立了由自治区经济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理事长、12家大型能源、冶金企业和“政校企育人基地”负责人任副理事长、152家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了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和水利5个二级专业分会。先后与阿拉善左旗政府和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合作,建立了政校企育人基地;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组建了“高铝资源学院”,该项“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基础上,筹备成立了由184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高职院校组成的内蒙古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我院与内蒙古利丰集团合作成立了汽车维修检测中心,与呼和浩特市旅游局和内蒙古旅游行业协会合作成立了智慧旅游孵化基地,促使校企合作向更深更广发展。 学院深化和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成员单位采用“2.5+0.5”、“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鸿峻铝业、鄂尔多斯电力、大唐托电等冠名班;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151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和毕业生就业基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与内蒙古利丰集团深度合作构建的“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获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深化了“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的“4321”式人才培养模式,获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实施了“学训结合,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冶金技术专业以订单培养为基础,实践了“校企共育,分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深化了“四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实施了“学做合一、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89%以上,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率78%以上。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据麦可思连续四年调查数据显示,我院2014届至2017届毕业生的工资平均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实现了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双提高。 学院依托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院国家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作用,服务自治区能源、冶金、制造、水利、管理行业,实施技术服务、技术研发、高技能新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与中航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为肯尼亚、加纳、赞比亚、乌干达、刚果、马拉维、卢旺达等非洲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选派教师到非洲国家实地考察,并制定、编写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师资培训方案,指导实验实训室建设,设计、建设项目涉及机械、电子电工、汽车、焊接、土木、计算机6大类别、100多个实验室。肯尼亚高教部大学教师和非洲大学校长来我院进行了培训,连续多年派出教师到肯尼亚大学授课,培训专业教师,对促进非洲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升了学院国际影响力。 学院深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组建69个彰显个性、展现才华的社团组织,成功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创新大赛、宿舍文化节、迎新晚会、师生趣味运动周等精品项目。2011年我院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2年荣获全区第三届大学生辩论赛专科组第一名,2014年荣获专科组第二名;在第四届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二等奖学院创业计划类作品荣获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高职组二等奖、三等奖,全区创青春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我院学生辛建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2014年度寻访活动中,荣获“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5年,“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设计”荣获第九届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特等奖;2016“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我院作品《氧化铁对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烧结工艺温度的影响》荣获特等奖,另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国家级铜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3项、银奖3项、铜奖17项。在2017年第十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自治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被评为全区高校最具影响力公众号。 目前,我院已进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快车道,全院上下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抢抓机遇,永不言弃”的学院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建设自治区领先、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现代化、有特色、富有骨干带动作用的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12-29
国际首例 中国医生操控2500公里外机器人做手术
国际首例跨国机器人远程输尿管软镜手术动物试验近日在中国青岛与越南顺化之间开展。此次试验由天津大学医疗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越南顺化市中央医院以及中国移动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
北京日报 2023-07-15
科普领域低成本高性能大型仿人机器人智能交互应用技术
实现非特定人的自然流畅的对话,准确率在99%以上,内容在600句话以上,同时可以发出男声、女声、卡通声等合成效果,具备5种语言以上的语音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在此基础上,完成10种以上不同情绪的语音表达。图像处理方面,基于场馆内光线条件,实现非特定人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在95%以上,同时完成6种以上的典型表情识别,5种以上基于典型情绪的特定行为理解,准确率93%以上。在脸部有17个自由度,与人工皮肤材料有机配合,完成10种以上的表情生成,躯干部分由高性能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驱动,完成21个自由度的灵活运动控制,过载能力(190%,1分钟),调速范围(0%-110%额定速度),恢复时间(300毫秒以内),速度超调(2%以内),电流超调(13%以内),加减速时间(6秒以内)。数据库可以进行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内容在10000条以上,通过无线局域网完成,智能库可以根据现场制订规则,相应的响应时间在600毫秒以内。可以和展区内全能机器人、变形金刚等设备进行互联,实时响应时间小于500毫秒。该技术可应用于炼钢铁水的脱硫和化铁炉铸造用铁水的脱硫等领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两轮腿移动机器人的悬架机构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两轮腿移动机器人的悬架机构,属于移动机器人技术领域。该悬架机构包括左轮腿安装支架、左橡胶减震器、左扭簧、中间安装支架板、右扭簧、右轮腿安装支架、右橡胶减震器、球铰、上辅助支撑杆、限位端盖、弹簧压杆、减震弹簧、弹簧套筒、下辅助支撑杆、左棘爪、左棘轮、右棘爪、右棘轮、辅助轮轴承、辅助轮轴及辅助轮。本发明的两轮腿移动机器人悬架机构,主要用于传递作用在机器人轮腿机构和车体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体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移动机器人具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100人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经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委员会评选,第十届十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授予王琼华、匡麟玲、朱岱寅、朱衍波、安建平、李刚、杨银堂、吴飞、张小松、陶建华等10人“十佳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马正祥等90人“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电子学会 2022-06-2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3 504 505
  • ...
  • 604 60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