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直属贵州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位于贵阳市清镇职教城风景如画的红枫湖畔,毗邻国家4A级景区时光贵州古镇,占地面积500余亩,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学院办学层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同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并举办各类成人本专科教育,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设有国家第七十五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自动化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中专部)以及成人教育部等七个教学单位,开设有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会计等十四个专业,其中有四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拥有数控、汽车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目前,有各类在校学生8500余人。 学院有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共有专兼任教师4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63人,“双师型”教师14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97人,其中有全国机械中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委员12名,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裁判员27名。在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现代制造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多人次荣获一、二、三等奖。 学院是贵州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的理事长单位,是中国机械行业发展中心授予贵州省的唯一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是贵州省职业院校装备制造项目技能大赛的主要承办单位。学院秉承“崇德尚能,砺学敦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浸润技术,素质托起技能”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校校、校企、校政深度融合,引进了几十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学院办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与省内多家本科院校组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联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基础和人才出口通道,为省内外航空航天、机械、电子、汽车、医药、食品等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以农业为特色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以培养农业类技术、管理、服务高级人才为主,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机电、经济、信息、计算机等实用型技能人才,现已成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中、高级现代农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分清镇、云岩、乌当及凯里四个校区,主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现有九系、三部、二中心,在编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66人,中级职称86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生态家禽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以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为辅,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开设农业类和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工学类、管理学类、人文学类、经济类、信息类等学科的高等专科学历及中专学历教育;开展农业行业和生物、机电行业技术工种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工作;开展农业科技、教育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上述门类各专业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及合作办学活动;承担国家和地方有关科研任务以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并积极与国内20余所农业类知名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并与台湾地区屏东科技大学联合办学。 由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种子专业刊物《种子》,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一届贵州省优秀期刊奖等荣誉。 学院将打造全省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沙盘,创建全省农业产业人才技术硅谷,建设“校农结合”保供基地和教育扶贫示范样板,形成全省农业产业孵化器和“双创”园,其中投资数亿元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建的占地3000亩的“百宜硅谷”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已稳步推进。 学院的建立适应了贵州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特色办学,依托行业优势资源,紧紧依靠贵州省农委各级部门及相关站、所,并与我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类龙头企业深度融合,走“产学研推”一体的多元化办学之路,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参谋部、政策箱、人才库、创新园”。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创建于1953年,由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主管。办学宗旨是围绕贵州“三大战略”“五张名片”,坚持“政产教农”融合发展,坚持扎根贵州,服务粮油食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学院是全国食品工业类高职院校4★级学校及专业竞争力排行并列第15名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以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工作。现有3个校区,占地614亩,其中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514亩、贵阳北校区70亩、南校区30亩,校舍面积25.5万平方米。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与风景如画的贵州风景名胜区红枫湖毗邻,北校区与风景优美的贵阳登高云山森林公园相伴,南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贵阳河滨公园边上,校园风景秀丽,环境宜人。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黔菜学院、酿酒学院、金沙白酒学院、食品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与建筑工程系、财经商贸系、文化艺术系、基础部、中专部等11个教学单位,建有黔菜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2个科研机构,共36个专业,其中高职24个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烹饪工艺与营养、营养配餐、健康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食品机械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美术专业),中职12个专业(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会计电算化、物流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建筑装饰、物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民族音乐与舞蹈、汽车运用与维修),有国家级中职示范专业5个,省级中职示范专业4个。学院拥有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需求,品质优秀、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00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83人,高级职称占38.8%,硕士占26%,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8.1%。有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学校坚持“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精神、“勤学砺技、慎思笃行”的学风和“尚德关爱、精技善教”的教风,努力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200人,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0多项。建校67年来,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毕业生近8万人,他们中80%以上成为我省粮油食品战线上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永久牌人才,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少毕业生成长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或业务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企业家,涌现出一批各级劳动模范,其中有2人被选为“贵州十佳优秀企业家”。近来年,学院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7%以上。学院坚持政产教农融合发展理念,先后与清镇市人民政府、兴仁市人民政府、贵州黔菜出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贵州沃涵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贵州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央储备粮贵阳直属库等120余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38个实训室及4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与华东理工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办函授、自学考试。除与贵州省内高校开展“3+2”专升本合作外,我院还将拓宽同国外高校合作的渠道,积极开展“2+1”高职联合培养、“3+1”专升本、“3+2”专升硕等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积极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还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确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鉴定单位,面向社会开展农产品检验、仓储管理、会计、计算机高新技术等各种长短期培训,年培训鉴定人数3000余人次,为企业培训鉴定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深受社会一致好评。经过67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示范性中专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教育百家(A)类学校、中国诚信学校、全国百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学校、国家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实训基地,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贵州省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挂靠单位及理事长单位、首批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学院还是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贵州省会计电算化培训单位、贵州省公务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训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点;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贵州省文明单位、贵阳市文明单位、贵州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学院正紧紧围绕“三大战略”“五张名片”,坚持扎根贵州,服务粮油食品产业,努力建成高水平、有特色,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优质职业院校。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是华人商界领袖、台湾爱国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资举办的一所非营利性公益慈善大学。学校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计划内统一招生,教育部颁发高职(专科)文凭。 学校地处贵州省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距贵阳市区和龙洞堡国际机场约40分钟车程。全校园免费无线网络wifi覆盖,设施设备齐全,常年有来自欧美等地区30余名志愿者外籍教师,是贵州省国际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花园式高校。2015年2月获得贵州省唯一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院校”,成为贵州省政府重点支持的职业学院。 学校目前在校生3741人,80.8%的学生来自贵州农村,始终坚持“公益兴学,教育扶贫”的办学宗旨,以“诚信、爱心、高尚”为校训。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模式下,以“创新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产业扶贫”为目标,开设了20余个社会热门、市场紧缺型专业。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了“校企深度合作”,分别与百度公司、万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Marriot)、HTC公司、用友公司、梦动科技、课工厂、多彩贵州农业生态公司、北京唐人坊公司等企业合作,派出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合格学生100%就业推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扎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教育扶贫”讲话精神。 学校办学将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路上,敞迎莘莘学子前来攻学成才,力争开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范式,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2016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省长孙志刚等的陪同下到学校调研教育扶贫工作,听取汇报和实地调研后,汪洋副总理说到:“在校的同学们既是学生,也是生产者,他们创造了价值。很多志愿者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盛华学院帮扶贫困学生,我很欣赏这种精神,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能够紧紧围绕贵州进行贫困帮扶,这件事值得鼓励。盛华学院的教育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希望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把这项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做得更好。”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学校进行教育扶贫工作进行调研时称赞道:“盛华学院是一个充满爱的学校,职教创新帮高职学生‘弱鸟先飞、展翅翱翔’,让我深受感动,注重教育扶贫,学校执行校长孙伟博士的团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实实在在的付出,帮助了很多孩子出走贫困的大山,具有社会责任感。”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下,敞迎莘莘学子前来攻学成才,力争开创中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新范式。 文脉传承 珠江源流,创新教育的精神一脉相承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所在地属于珠江源范围区域中,珠江水源远流长,中国教育溯源寻根。100多年前,正是在珠三角地区是孕育了中国近代教育最初的种子,100多年后,在位于珠江源的惠水河区建立了“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秉承王永庆先生经营理念:“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流的源头处,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所在。”强调从基层训练做起的精神,强调在教学中的实践性,强调培养实际能力——教育训练的任务在于培养出人才为企业及社会所用。 蔡伦造纸 文化圣迹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首。惠水县民间至今保持着敬拜蔡伦的传统,至今仍留存许多原始的文化产物、劳作工具,以及有关造纸人所信奉的种种仪式。“先师蔡伦古法造纸坊”紧邻校区(800米)。 阳明心学、内圣外王,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终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王阳明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创立“阳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 理念:生根兴教、深耕育人、知行合一 生根兴教:贵州盛华职业学院重视学生品质根基的培养,诉求“德智体美创、五育新人”全面发展。 深耕育人: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倡导“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的三位一体的成长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组织的直接参与工作,掌握生存的技能;学生以低学费甚至零学费入学,通过工作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资和生活费用以极低的成本或零成本(学费和食宿费)让学生完成学业,并接受真正有价值教育。 知行合一:知识结合实践,充分就业,真正脱贫。毕业盛华,就意味着长大成人,自食其力。 绿色生态办学 保护好周边环境,实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最基本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在校园内采用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将学院的污水进行处理,而且将周边农户的污水接入处理。处理过成达到国家最高的A级排放标准,处理场地本身也建成为一个湿地公园,改善周围环境风貌,为教职员工、学生及周边农户与游客提供悠闲休憩场所。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理工学院是应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教育部2013年4月18日正式批准成立,在原贵州工业大学校址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体,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理工类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获留学生招收资格。2017年1月,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7月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成为轮值主席单位和永久秘书处单位。 学校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贵州省贵阳市,拥有两个校区。蔡家关校区坐落于贵阳西南阿哈湖畔,占地866.7亩,贵安校区坐落于贵安新区大学城博士路,占地约1757亩。现有教职工885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 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1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2人,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6人;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287人;博士232人,硕士497人。 学校设置19个学院, 37个本科专业,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1528人,留学生193人。现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三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化学工艺)。按照“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点打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开发与利用、航空宇航与智能制造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三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五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贵州省贵州理工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要教学科研平台。
贵州理工学院 2021-02-01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批示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2008创办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与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是一所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学校坐落于爽爽的贵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现有八鸽岩路、云潭南路和延安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39.9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49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8人,占比为45.8%;具有博士、硕士共172人,占比为57.1%;双师素质教师181人,占比60.13%。现有省级名师5名。建有500余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先后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外籍教师7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图书馆纸质藏书近40万册、电子图书1万多GB。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和会堂,先进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0个。设有贵州省第100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面向校内外开展67个初、中、高级职业工种鉴定。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装备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大学。 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10所电大分校和87个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学校以深耕贵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不断拓宽办学领域,搭建校政企行合作办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开设有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82个,高职教育专业33个,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软件技术4个省级骨干专业,艺术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校级骨干专业,形成了现代商品流通、现代建筑工程、旅游服务与管理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现有各类学生超过10万余人,其中高职学生11333人,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余万人,其中高职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平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连续三年达93%以上。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人数超过150万人次。学校成为全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7年获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优秀,2012年通过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同年被评为贵州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成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6年“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我校挂牌,2017年成为贵州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省级试点单位,同年成为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单位,还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省级电大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贵州省绿色大学”“贵州省平安文明校园”“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校”“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我校学生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项技能大赛、校园文化活动月、体育比赛中屡获大奖。学校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远程教育姊妹大学网络”,先后与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加拿大堪纳多学院、泰国格乐大学等高校开展师生合作交流。学校从201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有来自老挝、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留学生34名。 学校切实履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在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党委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政治责任来担当,集结精锐力量,调动一切资源,投入全部精力,着力打好教育帮扶、产业帮扶、“长征带”帮扶、能力帮扶、组织保障五套组合拳,近三年来,学校招收精准扶贫生1266名,投入帮扶资金640万元,校农结合向贫困地区采购价值276万元的农产品,发展产业扶贫,带动16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支部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立足“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学校将继续奉行“团结奋进 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秉持“自强,求知,力行,有为” 的校训,立足“一体两翼,多元并举”的办学格局,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主题,坚持内涵建设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满意度,切实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发展生态、民生生态,全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把我校打造成为具有贵州特色、人民满意的一流新型大学!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和完善贵州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建于1938年,历经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毕节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1993年,教育部定名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毕节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3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个亿,纸质图书103.38万册,电子图书128.2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学校设有13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部、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全日制在校生11578人。现有教职工879人,其中博士78人、硕士394人、正高职称74人、副高职称284人。教师中有省管专家3人、市管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学校现有1个区域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以及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工程中心,6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产学研基地。近三年来,承担了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面向未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秉承“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培养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和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线教师为目标,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获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隶属于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学院传承红色“三线”军工精神,立德树人,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操作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致力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道德品质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学院坐落在享有“山水桥城”美誉的都匀市内,总占地592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可容纳学生8000人。学院建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实习实训基地55个,实训设施总价值1.3亿元以上。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2人,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3人,省级技能大师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
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的民办高职院校。学院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航空小镇),紧邻机场大道和观安大道,旁边规划建设有通用航空机场。学院办学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贵州、服务贵州,面向全国,适应人才需求市场、服务社会,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区域民航业发展及信息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总规划用地533亩,总投入8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工程实施建设。学院建有教学楼、实训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体育馆、运动场、地下停车场等。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设有民航管理系、华为ICT学院(又称华为ICT网络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首批开设专业有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技术与管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将围绕航空服务、航空港管理及信息化产业等方向增设新专业。学院拥有综合素质较强、学历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建有各类实训室,拥有空乘与安检教学、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教学、ICT网络工程教学、基础教学等实训中心,建有贵州教育领域规模较大的华为ICT实训室。学院与贵州多彩航空有限公司、贵州航泰地面服务有限公司、云南能投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院的发展目标:建设一所以民用航空职业教育为主,与华为公司合作培养民航产业急需的信息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辅,办学规模适度,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较好办学条件,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新型民办高职学院。
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的理工类高职院校。创办于1958年,走过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发展历程后,2019年成功入选全国56所贵州目前唯一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目前设清镇、阳关两个校区,占地1680余亩,全日制在校高职学生16000余人。六十年砥砺前行高歌迈进,一甲子辛勤耕耘硕果盈枝,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学院不断实现着全方位突破、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输送近十万名交通建设人才,对贵州乃至全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做出了贡献,被誉为“贵州交通人才的摇篮”。学院下设9个教学系部: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物流工程系、轨道工程系、基础教学部;3个二级院校:贵州交通技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驾驶技工学校。学院现开设专业40个,重点打造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涵盖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道路养护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共5个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西部山区智能交通)专业群涵盖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共5个专业。 学院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实训基地、省级开放实训基地6个。学院共有教职工669名,其中高级职称2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60人,双师型教师490人。学院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13人;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千”层次人才11人;省部级以上“技能大师”、青年岗位技术能手8名;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创新团队8个。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目标,迈向新征程,为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贵州元素、人民满意”发展愿景,紧握职教发展奋进之笔,继续书写蓬勃发展的华章。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73 17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