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建校之初,以王克仁、齐泮林、曾景、萧文灿、王佩芬、朱厚锟、尹炎武、李独清、李锐夫、杨宪益、姚奠中、夏元瑮、谢六逸、谭戒甫、向义、熊铭青、郝新吾、汤炳正、赵咸云、梁祖荫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艰苦办学,传薪继火,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贵阳师范学院,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厦门大学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6年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双方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2017年成为贵州目前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高校。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座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万人(含求是学院学生10755人、研究生32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贵州省高校前列。现有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79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4类共11项:一流专业项目5个(含培育项目1个)、一流课程项目2个、一流平台项目2个、一流师资项目2个, 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10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现有在职教职工2618人,其中师资1802人,师资中有教授310人、副教授647人,有545人具有博士学位、965人具有硕士学位。学校师资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1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贵州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2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8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青年科技奖12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18人(千层次人才13人、百层次人才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6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5人、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人才奖6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师资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23人(其中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1月,学校荣获“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2017年6月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综合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BFT)贵州省考试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省级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中国·贵阳大数据旅游研究(实训)基地”、贵州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贵州省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贵州生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1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1个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全省高校唯一),2个院士工作站。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出版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贵州师范大学报》等报纸刊物,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贵州省一级期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3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含课题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81项,全校科研经费近5.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际级文艺奖2项;获批专利316项,出版学术著作339部。学术论文被SCIE、SSCI、SCI、EI、ISTP、ISSHP、CSSCI、CSCD收录4600余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阅览区域,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全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62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300余种,有中、外文电子图书157万余种册,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72个,自建本省特色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总量达96.35个TB,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单位,建设有“贵州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中学示范图书馆模型”、“学前教育专题室”、“幼儿园示范图书馆”等,免费开放服务。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美国、葡萄牙、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学校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可组织实施相关汉语水平考试。 学校历经七十七年风雨,代代贵师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培训了26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突出特色,推动跨越,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01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009.8亩、校舍面积共79.6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69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16171人。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96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 177 人,副高职称人员55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19人,硕士学位人员822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545人。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人。学校现有74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类别17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有4个区域一流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区域一流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3个区域一流课程群。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贵州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研究生工作站,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区域一流师资团队,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学校设有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院、贵州民族艺术研究院、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民族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茅台镇酒文化研究院和“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喀斯特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回族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机构挂靠学校,形成了较强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研究矩阵。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6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138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82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610余篇,其中SCI、EI、SSCI、ISTP等核心期刊论文1873篇,出版专著228部。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和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现有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蒙古、泰国、卢旺达、孟加拉国、尼泊尔、塔吉克斯坦、立陶宛、埃及、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等24个国家留学生近400人。学校先后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17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先后获全国“三五”、“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学校党委先后3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党委,学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美校园、贵州省绿色大学。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等同志先后到校视察。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时,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胡锦涛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与师生在花溪校区共同植下“共青林”。69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秉承服务贵州,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当前,全校师生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次党代会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奋力向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目标迈进。(以上数据截止2019年12月)
贵州民族大学 2021-02-01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的贵财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笃行、鼎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致力于“富民兴黔”,培养经世致用的“儒魂商才”,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培训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西南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证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有花溪、鹿冲关两个校区,其中主校区位于国家级开发新区——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学校占地总面积5029亩,总建筑面积94053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96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共236万余册,电子图书160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学校承办有国家统计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1个。设有学院(部)18个,其中包含1个开放型的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1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密歇根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万余人,研究生2067人,留学生65人。有教职工1959人,专任教师125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4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66人,博士生导师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贵州省省管专家12人,核心专家2人,黔灵学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6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2人。获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1个,省级新型特色智库1个,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1个。获批贵州省第五批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第九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群,6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本科专业64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纳入省级众创空间管理的众创空间1个。有23个贵州省一流大学专业建设项目,2个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4个贵州省一流大学师资团队建设(培育)项目,3个贵州省一流大学课程建设(培育)项目,5个省级教学团队,13门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法学、工学为支撑,以文学、理学为基础,以教育学和艺术学为补充,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视平台建设和科研服务,现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省级研究中心(院)5个。设置科研机构42个,初步形成了绿色发展、反贫困、生态经济、山地经济、经济史及农村金融等特色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特色。《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国内外交流和研究的战略合作。先后与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科研教学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普列汉诺夫大学、印度尼西亚特里沙克旅游学院、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门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教师互派。与匈牙利多瑙新城大学、乌拉圭奥特大学、马来西亚友尼达国际大学、拉曼大学、泰国北碧皇家大学、四色菊皇家大学、日本大和语言学校等合作开展科研和留学生短期交流项目;与莫桑比克贵州商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合作举办的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是贵州省第一个普通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马歇尔大学合作举办2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伯克莱学院合作举办4个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4个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现有合作办学本专科学生5328人。开设有计划外全日制高等国际职业教育项目,在校学生2975人。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非洲厄立特里亚政府合作建有1所孔子学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聚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主基调、两个发展极、三个着力点、四个新维度”的发展战略,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贵州财经大学全面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2021-02-01
贵州商学院
贵州商学院地处“中国避暑之都”、山地公园省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贵州省培养现代商贸流通业、服务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地。学校位于贵阳市白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核心地带。学校占地823亩,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功能完善。现有在校学生10100余名,专任教师446人,其中硕、博士331人,副高以上职称208人。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同时涵盖工学、社会、人文等多个学科,设有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现有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物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等21个本科专业。围绕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文化艺术实验实训中心、工程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等三大中心8个分中心,和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了12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贵州商学院是一所有70年商科办学历史的本科学校,商科文化底蕴厚重,被社会誉为“黔商摇篮”。学校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商科人才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与行业企业成长共赢” 的产教融合办学道路,注重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应用,依托商贸行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70年的办学历程,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学校先后获得相关国家级荣誉称号,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长周济等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为贵州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了8万多商科英才。 学校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确定了“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服务商贸流通及现代服务业,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商科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同时确立了“传承特色、改革创新,产学融合、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共赢发展”办学思路。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根据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应用需求,学校开展高水平应用研究和项目合作,先后完成《贵州省物流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2020)》、《贵州省内贸发展“十三五”规划》《贵州省重点开发区“十三五”规划》和《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十三五”规划》等省级规划。获得贵州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 学校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黔商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整理出版《贵商文化读本》,建成“贵商文化教育馆”,成立了中国明史学会沈万三分会。通过弘扬黔商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文精神,搭建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新平台。形成了“从严管理、爱心育人”的办学传统。 学校与贵州省科技厅、团省委三方携手建设“创客”孵化器——黔青梦工场,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软硬件设施设备,供学生创业者无偿使用,“创客”们在这一空间里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办学国际化。先后与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台湾等境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交换、培养师资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 贵州商学院将始终坚持“尚信塑品 致用立身”的办学理念,以一流的教学和科研、一流的人才和队伍、一流的硬件和基础设施、一流和管理和服务、一流的风气和人文环境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高水平商学院,切实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商科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贵州商学院 2021-02-01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同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012年12月,获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增列为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779622.76平方米(1169亩),校舍建筑面积421628.9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719.75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01.05万册,电子图书133.08万册,纸质期刊1210种,18个中外文数据库。现有13个教学院(部),4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27人,本科生12493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17人,留学生17人。另有一所附属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93人。教师总数841人,教授97人,副教授339人,博士176人,硕士550人。专任教师70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级职称30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5人,副教授298人,博士159人,硕士463人。贵州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4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3人。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高层次研究团队3个,省级一流大学平台培育项目1个,省级一流大学课程重点建设(含培育)项目6个,省级一流大学专业培育建设项目1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计算平台1个,省级应用服务平台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人才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中心2个。 近五年,学校共承担了85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6项;横向项目124项;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1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CSSCI论文170余篇,EI论文20余篇,CSCD论文22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10余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0余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泰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加入了“国际教育联盟”;与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与浪潮集团、腾讯云、贵州省各市(州)教育局、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政府等企业、教育机构与地方政府等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合作教育。 改制以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为宗旨,秉承“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师院精神,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主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高校第一所(批)“绿色大学”、“节能示范校园”、“安全文明校园”、“特色文化学校”和“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先进集体”、“贵州省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示范点”、“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阳光体育先进学校”、“贵州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贵州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贵州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贵州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培训中心”、“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和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华文教育基地”等平台。 学校到2020年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全力推进办学层次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能力和水平,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阵地,努力把学校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国际化高水平本科院校。
贵州师范学院 2021-02-01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
(null)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是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录取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花溪大学城,新校区校园占地1500亩,预计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为15亿元人民币、在校生规模为30000人。学院老校区占地面积10.65万平方米,现有校舍面积12.8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和运动场以及各个专业实验室。2011年12月,省政府438号文件批准同意我院进入大学城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是一所设施先进,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崭新校园,届时将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办学条件保障。 建校16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秉承“求慧至真,笃行超越”的校训,抓规范、重质量、创特色,使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24800余名毕业生, 2010年获得了“全国特色教育二等奖”,2011年获得了“全国优秀高职院校”称号,2013年顺利通过了教育厅组织的“思政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学院积极参加全省各类技能大赛,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建筑技能大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广联达杯”建筑技能大赛荣获一项冠军,三个二等奖,四个四等奖,标志着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学院始终坚持“安全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把教学质量当成生命线,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现有专业教师6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300余人。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洒下园丁千滴汗,浇得满园春色浓”,教师们志存高远、崇尚敬业是城市学院长足发展的强劲动力。学院秉承“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推荐工作,设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贵州、深圳、东莞、苏州、常州等省内外23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贵州饭店、深圳格兰云天酒店、贵州汽车运输集团、中国移动等4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或订单培养人才协议,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 学院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设有城建学院、医护学院、商务学院、艺术学院、机电学院、预科学院和大数据学院共7个教学单位;共有43个专科专业,同时举办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的目标是升格为职业型本科大学。 “把绝顶聪明的青年学子锻造成为时代经济浪潮中的骄子”是城市职业学院对广大学子不变的承诺。“学好一门专业,掌握一项技能,成为未来职场精英,谱写人生美好华章。”这将是学校和学子们共同的追求。学校也将以强大的办学实力与时俱进,谱写21世纪职业教育的辉煌,让豪迈的莘莘学子从城市学院扬帆起航、创造辉煌!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22人。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700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建设已投入4.2亿元,建有教学、实训、办公、宿舍、生活等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校园网及教学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也已建成,电子及纸质图书共有30余万册。二期工程现正在建设部分实训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体育场馆以及其他配套用房。 学校领导班子具有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院领导中有5名教授, 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具有专家治校,教授治教的优势。现有教师36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89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5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56人,中级职称104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探工程之理、索职业之道”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重能 知行合一”的校训,积极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高办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和创新创业环境。 学校坚持走政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之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的战略要求,重点建设建筑、汽车、大健康、财经、管理类和服务类为主的专业群。学院设置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护理、药学、会计、旅游管理等20个专业。 学校实施政府订单、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即招工;学校还将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能,成为技术技能融合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推行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在校内建立实训室,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校外建立政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强化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和加强创新创业培育孵化,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把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是贵州省唯一一家以“健康”命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自2017年首次招生以来发展迅猛,已然成为贵州省高职院校中的一颗璀璨新星,目前在校生已近7000人,到2020年秋季在校生将达一万人,旨在争创“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集医、护、药、养和大健康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高校。高标准办学条件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及生活设施一流。校园占地总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24亿余元,全力打造现代化智慧校园,拥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品位餐厅、现代化学生公寓等,为学子们潜心求学、健康成长提供优越、舒适的条件。大健康特色专业学校精心打造大健康品牌专业,开设专业均系“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健康产业所需专业,发展前景广阔。2020年招收护理、护理(老年方向)、药学、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健康管理、医学美容技术、助产、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致力于培养健康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拥有德技双馨、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队伍。近年来,荣获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高职高专工科组第一名、全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全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为学子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供扎实有力的保障。全方位资助体系学校已建立由中央、省、市、学校、社会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实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坚实的资助保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超广阔发展前景学校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与贵州医科大学、吉首大学、苏州大学护理学院、铜仁市人民医院、铜仁市妇幼保健院、铜仁市各区县医院、铜仁宏昕康新中医医院、江苏百佳惠瑞丰大药房、苏州雷允上药业集团等多家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毕业生就业及深造前景广阔。热忱欢迎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共创大健康美好未来!联系人:翁老师,何老师,冉老师,宁老师咨询电话:0856-5218571、5218693学校地址:贵州省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邮编:554300。学校官网:www.gzjkzy.com 学校微信公众号: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微校园。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新型现代化高等院校。学校秉承“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校训,围绕“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现代服务”三大行业,设置了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四大学院,共精准开设23个专业,并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学校位于百鸟之都、阳光之城的草海之滨,占地750余亩,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30余万册。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图文信息中心、体育运动中心、民族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服务教学,配套建设了:建筑工程、机电工程、车辆服务工程、计算机、会计实训、物流实训、艺术实训、航空乘务、高铁乘务等实验实训基地。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严爱结合人性化管理”的现代教管模式,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建立校企融合订单培养关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企业发展的能工巧匠和爱岗敬业的“工贸之星”,彰显了鲜明育人特色和优良教学质量,使学校获得“教实学、育真才、严管理、优就业”的良好赞誉。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 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之一,中国Ⅰ级重要湿地、国家AAAA级景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八大鸟类保护区之一,全球十佳湖泊观鸟区之一,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其生物资源丰富,有生物物种1941种,鸟类228种。水生植物涵盖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4个类型,覆盖度达80%以上。因此,草海被称为“高原明珠”、“鸟的天堂”、“水下森林”、“物种基因库”和“露天博物馆”,是贵州工贸学院美丽的后花园。
贵州工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65 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