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装置
本项目针对目前改进的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方形箱体结构和方形隔板存在死角、水流阻力较大、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气提式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和相应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已申请发明专利,采用本方法可以在目前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同等曝气量的条件下获得高的膜面流速、高的氧传质效率、有效的降低水处理能耗,减缓膜污染,延长膜清洗周期。本方法构造的膜生物反应器装置是根据气提式内循环反应器的圆柱形分别设计了柱状膜组件和横排膜组件,将膜组件直接置入气提式内循环反应器内桶即升流区,且将循环泵或自吸泵从膜生物反应器的低部加入内循环膜生物反应器的内桶,利用气提式内循环反应器的上升气流,且增加了上升水流,保证较好的水流流态有效地冲刷放入内桶的膜表面,一方面减轻膜污染,降低膜生物反应器的动力消耗,同时气提式内循环反应器的内捅对放入内捅的膜组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膜组件放入反应器内桶,可防止气泡在反应器内合并,避免形成大气泡,影响充氧效果,同时由于膜的过滤作用使内循环生物反应器存在的处理水中的生物絮体颗粒细小,用单纯沉淀法难于全部去除的问题得到解决。 应用范围:生化性较好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处理。 实施该项目的原材料国内大部分都可以解决,主要是膜组件、钢结构件及配件、测量仪器与仪表等。目前有配套设备加工协作单位,可以承担设备加工制作安装任务。部分测量仪表由国外相关专业公司提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温控加热型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其方法
能源与环境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化石能源短缺三大问题亟待解决。发展先进的供能系统是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落实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重大需求,与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息息相关。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ISCC)基于“温度对口,梯度利用”原则,是一种先进可靠的供能系统。ISCC系统中太阳能作为辅助热源加热给水,实现了能源互补,克服了单独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负荷变动大、需要大规模蓄热装置的缺陷,大大提升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创新点 为了增加变负荷下太阳能集热器出口蒸汽产量,提出从过热蒸汽管道或汽轮机中抽汽加热太阳能集热器进口水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蒸汽产量,提升联合循环的能量利用率且成本低。根据太阳辐射的强弱和排烟温度自动调整进入太阳能集热器的进水比例和过热蒸汽管道或汽轮机的抽汽量,保证太阳能集热器进口水温度达到其设计接近点温差对应的温度值,实现对能量的梯级互补和综合利用,提高太阳能联合循环系统的运行效率。 市场前景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且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占比还要提高。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严重受限于天气、季节、风力等自然气象条件。 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利用有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然而燃煤电站灵活调峰能力尚且不足,现阶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以燃气轮机实现化石能向热能的转换,响应速度远快于燃煤锅炉。且集成太阳能集热器构建ISCC系统实现能源互补的技术比较成熟,作为太阳能利用的可靠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团队成果适用于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集成,可优化机组变负荷与太阳能辐射波动过程中的能量匹配规律,低成本实现多热源梯级利用,允许系统集成更大太阳能面积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逐步推进双碳目标。 获奖情况 2021年12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温控的复杂热力系统优化北京市优秀。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19
人体解剖图谱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体解剖挂图循环系统挂图
循环系统挂图(26张)   第二版《人体解剖挂图》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增绘、修改近80幅图。新增绘的内容:主要是肌肉部分,从而将骨、骨连结和肌肉编绘成一个完整的运动系统;另外,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和局部解剖等系统中也增绘了若干幅新图。全套挂图仍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和局部解剖等9个部分,进行编排包装,共计260幅。 为了节省篇幅,本版挂图仍对某些内容采用一图多用的方法予以展示,例如部分血管和周围神经部分,即未作独立的完整系统进行编绘,而是放在“局部解剖”中予以综合展示。因此,使用内分泌系统挂图时,请按读者上述编排,依教学需要进行选图。   主要内容: 1、血管分布模式图 2、大、小循环示意图 3、心脏的外形和血管(前面) 4、心脏的外形和血管(后面) 5、心脏的位置 6、心包及心脏体表投影 7、右心房和右心室内腔 8、左心房和左心室内腔 9、心肌的走行 10、心室底及心脏传导系 11、头颈部的静脉 12、奇静脉及腔静脉 13、椎静脉丛 14、胸膜壁的浅静脉 15、肝门静脉及其属支 16、门腔静脉吻合模式图 17、胎儿血液循环模式图 18、体腔后壁的静脉和胸导管 19、淋巴系统模式图 20、头颈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1、气管、支气管、肺及胸前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2、胃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3、大肠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4、女生殖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26、脾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有关部署,自然资源部和科学技术部共同制定了《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十四五”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 2022-12-07
利用数学模型估计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性
这项研究通过使用最新、最准确的病例诊断方法,将几种建模方法与泊松损失权重相结合,从而避免了特定建模选择的局限性。这是第一个比较封闭期前后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项研究计算出了更可靠的估计值,并且发现了更高的R0值。这对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伦敦等疫情正在蔓延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这些城市应考虑在必要时实施更积极的预防政策,以防止严重的全球性大流行。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利用波浪能驱动的大洋探测机器人
本发明涉及波浪滑翔机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利用波浪能驱动的大洋探测机器人。该种利用波浪能驱动的大洋探测机器人包括机械动力部分和探测装置部分,所述机械动力部分包括浮子基体、舵片、翼片、柔性缆索、重块、机器人机架、蓄电池、单片机、舵机,所述探测装置部分采用浮子载体实现,浮子载体与浮子基体连接,用于安装固定太阳能电池板、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GPS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本发明完全依靠机械结构将波浪能转换为向前的推力,并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为加装的多种传感器供电,不需要提供额外的能量,从而通过简单的改变搭载仪器完成不同的功能需要,实现平台的多功能利用和拓展化利用。
浙江大学 2021-04-11
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秸秆直接还田难、综合利用率低、焚烧污染严重,土壤碳库匮缺、耕地质量提升乏力等“老、大、难”问题,沈阳农业大学率先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新理论,确立了“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炭化技术为基础,以生物炭基肥料和生物炭基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能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2005年以来,围绕“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先后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制备与农业应用关键技术,构建了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推动了成果高效转化,为秸秆间接还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研发出“半封闭式亚高温缺氧干馏炭化工艺”和“组合式多联产生物质快速炭化设备”,突破了秸秆“低成本、大批量制炭”的产业技术瓶颈。该工艺设备对原料适应能力强、生物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密度低、含水量高、预处理能耗大、炭化效率低等问题。所制备的生物炭含碳量高、孔隙丰富,可广泛用于土壤碳封存、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领域。    2. 开发出生物炭基肥料等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集化肥减量、土壤改良、节本增效等功能于一身,寓土壤改良与土壤利用之中,突破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技术瓶颈。综合运用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系统揭示了生物炭固碳、改土、保肥、持效、促生作用规律与机制。在此基础上,遵循养分归还学说和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发明了以生物炭为载体生产专用肥料、土壤改良剂、水稻育苗基质的技术与方法,开发出以生物炭基肥料为代表的系列生物炭基农业投入品,能够在不增加农民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秸秆间接还田,解决了生物炭直接还田成本高、推广难、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打通了生物炭规模化田间应用“最后一公里”,改变了化学类缓控释肥料只减肥、改土作用不明显、只在当季起作用的局面。    3. 开展了大规模试验示范,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实现了成果转化。针对集中处置利用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分布广、收储运困难之间的矛盾,构建了“分散制炭、集炭异地深加工”产业模式,将产业链中的运输成本降低约 70%;制定了《生物炭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并首次发布,突破了制约生物炭技术产业化和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截至 2016 年底,项目技术累计推广 1090.2 万余亩,辐射全国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其中,2014-2016 年,项目技术推广应用 575 万亩,新增销售额 19665.6万元,新增利润 2359.9 万元,节支增收 42890.9 万元。合计新增经济效益 45250.8万元。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煤矸石、粉煤灰铝、铁、硅综合利用成套技术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国和消费国,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多,而且仍处于高速增 长中。但我国铝土矿储量仅占世界2.3%,按现有铝工业发展速度静态计算,我国铝土矿资源 将只能用10年。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 炭开采的副产物煤矸石,其排放量约占煤炭开采量的10%-25%,目前我国煤矸石堆积量约40亿 吨;煤燃烧利用的必然产物粉煤灰,占原煤质量的15%-40%。目前我国粉煤灰堆贮量已超过30 亿吨,而且每年以超过3亿吨的量继续产生。煤气化、液化等产生的煤化工灰渣在我国年排放 约4000万吨,未来40年我国将产生煤化工灰渣100-250亿吨。由于地质构造原因,我国的煤系固 废中氧化铝含量较高,具有回收利用铝资源的巨大潜力。 本项目采用界面活化方法诱导产生铝硅酸盐结构缺陷,在少量助剂协同作用下激发配位体 大量重组而最终提高煤系固废的反应活性,并以工业大量副产稀盐酸或硫酸为浸取剂,获取多 种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对于提铝残渣,课题组有成熟技术生产保温建筑材料,导热系数小于0.1 W/m.K,防火等级达到A级,成本低于泡沫混凝土;另外还可用于生产其它高性能建材产品。 伴随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与环境保护日趋严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缓解资源供给 瓶颈、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型升级是废物资源化科技创新的 准则。本项目的开发成功可有效地解决煤化工灰渣的规模化处置和资源化难题,提供新型铝资 源,并将形成能源、资源、化工、冶金、环保新型循环产业链,带动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进步 和相关产业升级。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电涡流减振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电涡流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包括箱体(1)、连接螺孔(2)、固定铜板(3)、永磁体(4)、永磁体导轨(5)、支撑杆(6)、移动铜板(7)、质量块(8)、质量块导轨(9)、弹簧(10)、连杆(11)、铰接螺孔(12)、驱动销轴(13);当结构发生振动时,首先由TMD阻尼器进行能量转移,减小结构振动;然后由质量块通过杠杆体系带动永磁体产生与质量块相反方向的运动,增加铜板与永磁体的相对运动速度,通过电涡流阻尼器进行非接触式能量耗散。该装置利用杠杆原理,有效增加铜板与永磁体的相对运动速度,提高阻尼器耗能能力;同时通过调节杠杆支点及力臂长度,可以调节TMD阻尼器参数,装置适用频率范围更加广泛。
东南大学 2021-04-11
落叶松树皮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本项目已在内蒙古建立了中试示范生产基地,完成了中试化生产。年处理落叶松树皮量可达20吨,获得原花青素产品约500公斤,带动企业周边经济发展。实施过程中,产生极少环境污染,缓解了因落叶松树皮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本项目进行了落叶松树皮中原花青素的安全性、稳定性、化妆品功效性评价、化妆品配方应用等4方面的分析。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可应用于化妆品配方中,具有抗氧化、抑菌、美白、保湿、抑止黑色素、防紫外线等功效;以原花青素做作为天然染色剂对丝绸进行染色处理,其织物耐湿摩擦牢度和耐汗渍牢度均达到3级以上,满足真丝织物对色牢度的要求;且染色后织物的紫外线防护指数达到20左右,具有较好的抗紫外辐射性能,可制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防紫外辐射服装。本工艺制得的产品克服了传统产品的一些缺点,具有无毒、无溶剂残留等优势。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5-0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1 62 63
  • ...
  • 97 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