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肝癌、黑素瘤药物-重组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制备
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EC 3.5.3.6,ADI)因其可以作为 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肿瘤细胞(如:肝癌、黑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进入癌症临床研究的仅有支原体来源的 ADI,处于临床三期试验。本项目从自然界筛选到产精氨酸脱亚胺酶的变形假单胞菌,在大肠杆菌实现 了该酶的重组表达,采用该重组 ADI 进行体外和小鼠体内抗癌活性研究,对肝癌细胞人肝癌细胞系 HepG2 和小鼠肝癌细胞系 H22 有显著抑制作用。基于简便灵敏的 96 孔板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在体内生理条件下具有较高酶活以及底物亲和性的精氨酸脱亚胺酶突变株,采用随机突变、定点突变等非理性和半理性的蛋白质定向进化手段,获得了最适 pH 由 6.0 提高至 7.0,在生理中性条件下(pH 7.4)酶活力较野生型 ADI 提高了 33 倍以上的 ADI 突变株,比活力为 15-17 U/mg。该改造后的 ADI 的 PEG 化和小鼠实验正在进行中。 
江南大学 2021-04-11
微生物转化制造 L-瓜氨酸的方法
利用自主筛选、鉴定和保藏的一株产精氨酸脱亚氨基酶(ADI)的恶臭假单胞菌 CGMCC1347,通过发酵培养其微生物细胞,用于转化精氨酸生成 L-瓜氨酸,用 5L 发酵罐发酵 20 小时产酶活力达到 2.17U/mL。采用卡拉胶等凝胶包埋固定化细胞反复分批转化 10 次,酶活力不减。用固定化细胞固定床反应器进行连续转化,连续 30 天以上,连续 30 天 mol 转化率稳定在 90-99%,30 天平均稀释速率 D=0.0735 h-1,固定床反应器生产效率平均 6.34 g L-1 h-1,固定化细胞生产能力 0.0108 g h-1 g -1。本技术的特点是高产精氨酸脱亚氨基酶(ADI)的恶臭假单胞菌菌株能高效转化精氨酸生成 L-瓜氨酸,对底物总摩尔转化率高,转化后的产物纯度高,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微生物细胞易于培养且安全无毒,生物转化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固定化细胞可反复利用多次,或装柱连续转化。 
江南大学 2021-04-11
甘氨酸螯合铁的制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成果描述:甘氨酸螯合铁是一种新型的铁强化剂,具有稳定性适中,吸收率高,生物效价高,双重营养,安全性高等特点。但是目前我国对氨基酸螯合铁的研究不深入,合成、检测技术不成熟。国内用于营养素补充剂的螯合铁一般是从国外进口,成本高,并且无法获得国外生产厂家的合成及检测技术,给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们研究了甘氨酸螯合铁的合成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产物的重量,产物中铁和亚铁含量,铁和亚铁的得率为指标,确定了下面合成条件适宜值:配位比(甘氨酸::铁),反应物浓度、反应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用量倍,抗氧化剂(铁粉)用量。我们对用最优工艺制备出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并与SKP, CMC, Albion, 地奥四家公司的甘氨酸螯合铁商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自制的甘氨酸螯合铁的总铁含量和亚铁含量基本达到商品氨基酸螯合铁的水平,达到了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原料的标准。市场前景分析:保健食品市场。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符合中国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原料要求,产品的卫生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相关要求。
四川大学 2021-04-10
聚谷氨酸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微生物合成的γ-聚谷氨酸为均聚氨基酸化合物,分子量在100-1000kDa之间,相当于500-5000个左右的谷氨酸单体,具有优良的成膜性、成纤维性、阻氧性、可塑性、粘结性和极其强的吸水性,从而在高分子材料工程中具有增稠、乳化、凝胶、成膜、保温、缓释、助溶、粘结和强吸水等功能。作为一种生物材料,γ-PGA又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好、可食、对人体和环境无毒害等优点,因而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农业和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南开大学专利技术:一种提高水溶性高聚物发酵产率的方法(公开号: CN1
南开大学 2021-04-14
异亮氨酸工业生产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
本项目首先借助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技术,从细胞内异亮氨酸合成及转运的整体网络入手,揭示其中影响氨基酸胞外积累的若干关键蛋白质,研究氨基酸合成及转运、代谢调控、底物利用、细胞通透等相关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系统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研究手段,利用启动子改造、基因共表达、酶定向进化等技术进行系统改造,以显著提高乳糖发酵短杆菌支链氨基酸生产水平。比较蛋白组学分析将为支链氨基酸高产机理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乳糖发酵短杆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为工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关键技术 L-异亮氨酸是人体 8 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因其具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其用量逐年增长,目前国际上日本生产 L-异亮氨酸且占垄断地位,厂家有味之素、协和发酵和田边制药三家,均已发酵法生产,产率达 30-35 g/L,提取率 60-70%,我国的异亮氨酸研究起步晚,目前分批发酵大罐产酸率为 20-22g/L,总得率为 40- 50%,与日本相比较,我国的 L-异亮氨酸生产水平还很低下,主要是由于生产菌株绝大多数通过诱变选育获得,少数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但仅局限于少数合成酶基因,这严重制约了支链氨基酸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成果克服了行业内的菌株瓶颈,并优化获得了工业发酵工艺。
江南大学 2021-04-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免疫研究团队揭示条锈菌富含甘氨酸/丝氨酸效应子抑制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
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新的小麦条锈菌富含甘氨酸/丝氨酸效应子PstGSRE4,揭示其通过靶向小麦抗病相关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TaCZSOD2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环保型水处理剂聚天冬氨酸(PASP)的研制
目前国内外工业用水处理中对金属材料设备结垢和腐蚀的缓蚀剂和阻垢剂,大部分系含磷(或膦)的药剂,由于排放后对周围水体易引起富营养化。国内外排放水总磷要求小于1mg/L,在这一背景下急需研发不含磷(或膦)的水处理剂。而聚天冬氨酸PASP就是近年来国内外公认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水处理剂。本项目合成制备采用的原料全部为国产的环保型原料,和国内外其他制备方法不同,采用了单体本体热聚合的一步反应工艺技术,具有创新性,该工艺具有反应时间短,不涉及投加其他化学品等优点,产品不仅可应用于工业水如工业冷却水的阻垢和防腐蚀,由于抑制水垢和腐蚀可提高传热效率并防止跑冒滴漏而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经拓展研究后发现应用于农作物,先后对蔬菜类,如青菜、花菜,瓜果类,如西瓜、甜瓜,以及粮油作物等均可取得以下三方面的增效作用:1)促进农作物营养的吸收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同作物品种可提高5%-15%左右。2)改善了作物的品质,如西瓜的甜度可由原先的10-12%提高到15-16%。3)对肥料起到增效作用,可减少化肥的用量,有利于改善土壤和环境。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天然有机酸根昆布氨酸酯在功能奶制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有机酸根昆布氨酸酯在功能奶制品中的应用,其可作为牛奶安全添加剂,每种组合的天然有机酸根昆布氨酸酯经过毒理实验分析,可使小白鼠半致死量在5300‑7600mg/kg之间,属于实际无毒物质;昆布氨酸酯添加百分重量比为0.1‑1%,牛奶制品保质期延长,并具有预防高血压的保健功能。与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消毒法,即巴氏消毒法相比,本发明昆布氨酸酯弥补了巴氏消毒技术的缺陷,对耐热性丝衣霉属等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起到延长保鲜保质作用,如保鲜期比单独巴氏消毒法保鲜保质期延长5‑83天。本发明有机酸根昆布氨酸酯在功能奶制品中的新应用,其一剂多效,既有保鲜作用,又有预防高血压保健作用,增加了牛奶制品的花色品种,并且,有机酸根昆布氨酸酯是天然海洋非蛋白氨基酸衍生物,与传统氧化型消毒剂、含苯结构功能分子相比,生态环保,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满足食品的安全要求,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前景。
青岛大学 2021-04-13
聚 β 羟基丁酸酯与异亮氨酸联产菌代谢工程改造
本研究构建一种谷氨酸棒杆菌基因工程菌,使其同时发酵生产两种产品:聚羟基脂肪酸酯和异亮氨酸;前者是胞内产品,后者是胞外产品。该基因工程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研究结果显示:将 phaCAB 基因簇导入 WM001后,WM001/pDXW-8-phaCAB 96h 产量为 9.58 g/L,而 WM001/pDXW-8 96h 产量为6.65 g/L,产率提高 65%达到 0.15g 异亮氨酸/g 葡萄糖。PHA 产量达到 28.7%(w/w)。 关键技术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是部分微生物生存在具有较高碳源与氮源的条件下,生成的一类微生物自身碳源、能源储备物的胞内聚酯。根据相关报道,将 PHB 合成代谢基因簇导入细胞内,可实现 PHB 与某些代谢产物的联产和增产,提高底物的利用率。L-异亮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因其在医药、食品和健康保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使其近几年的生产能力发展迅速,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主流生产方式为发酵法生产 L-异亮氨酸。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是一种小棒状、革兰氏阳性的食品安全生产菌,目前已经用于工业生产 L-异亮氨酸,本成果构建能高产 PHAs 的 C. glutamicum 菌株,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 
江南大学 2021-04-11
具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与用途
本发明提供一类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包括六种从桑叶中提取的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将药材经乙醇水溶液加热提取,浓缩,硅胶柱分离,洗脱,洗脱液浓缩干燥,再用制备液相色谱继续分离,收集溶液,溶液浓缩干燥后得到样品并进行结构鉴定。本发明还提供了从桑叶中分离上述多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六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黑色素合成异常导致的人体色素沉着性疾病、黑色素瘤以及其它需要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病症,可用于制备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
浙江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