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通过压电元件对电机定子振动进行控制的定子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过压电元件对电机定子振动进行控制的定子结构。包括压电执行器、振动传感器、振动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电机定子表面上固定铺设有压电执行器及振动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检测采集电机定子的振动信号并发送给振动控制器,振动控制器驱动铺设在电机定子上的压电执行器进行振动来改变电机定子的动力特性,从而实现对电机定子的机械及电磁振动和噪声进行主动控制。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电机定子的机械及电磁振动进行主动控制,使电机的振动得到显著地减小。
浙江大学 2021-04-13
水利枢纽厂坝隔(导)墙流激振动与结构优化研究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导墙或隔水墙这种轻型薄壁结构受到脉动压力的交变作用,导致结构物疲劳破坏和强烈振动的危险性,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应引起水工结构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也是水利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天津大学1996 年至 2000 年先后开展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委托的“三峡水利枢纽厂坝隔(导)墙泄洪振动的水弹性模型实验研究”(编号:ZT-96(1)-7)和“三峡工程厂坝隔(左导)墙的优化研究”(CT-98-22-5)的科研项目;2002 年至 2003开展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的“向家坝水电站消力池底板和导(隔)墙结构水弹性模型试验研究”项目;2004 开展了“三峡导墙振动的原型观测研究”。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导墙结构的流激振动和结构优化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原型观测,提出的创新性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对于导墙结构流激振动响应往往是其结构设计的控制条件,其结构的安全和结构优化设计与流激振动响应关系密切。但由于泄洪振动的复杂性,即激振源、脉动荷载时空相关和流固耦联效应的复杂性,通过单纯的水力模拟和数值计算难以正确确定导墙流激振动的响应。而采用泄洪激振的水弹性实验模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水弹性模型是对“结构——水体——地基——动荷载”四位一体的流固振动系统的模拟,它可以同时满足“动荷载”输人系统相似和结构系统动力响应相似,即满足水力学条件和结构动力学条件相似。通过水弹性模拟实验研究导墙结构流激振动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理论计算模型,开展原型观测,提出导墙结构安全评价的指标以及安全监测、健康振动的理论分析方法,并通过原型观测来验证。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针对三峡工程导墙从水流条件和结构静动力条件两个方面来进行三峡工程导墙泄洪振动及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已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实施,节省投资约 4000 万元,效益明显。 开展了向家坝水电站消力池导(隔)墙结构水弹性模型研究,优化了两个导(隔)墙体型。该研究成果对向家坝导(隔)墙的泄洪振动响应及其整体稳定性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关键的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已被设计采用。结合导墙结构原型观测,应用提出导墙流激振动的反分析方法,可为导墙安全运行监测和健康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这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其他泄洪消能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实时预警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成果的理论方法也可推广到溢洪道边墙的流激振动和安全监测。 应用领域: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 合作方式及条件:技术服务。
天津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Labview的磨削工艺系统振动测试综合试验平台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Labview的磨削工艺系统振动测试综合试验平台,包括工作台振动测试系统和磨削电主轴振动测试系统,两者相对布设,且通过Labview模块程序与信号采集系统的结合实现信号的采集、分析和输出功能;本发明解决不同转速及不同负载工况下磨削电主轴振动特性难题,并通过设计可调节电涡流传感器安装支架,实现磨削工艺系统振动测试综合试验,包括进给系统及磨削电主轴系统,可考虑进给工作台的振动与磨削电主轴振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磨削工艺的稳定性及效率的影响,是实验分析结果符合现实工艺生产。
东南大学 2021-04-11
北方山楂生物转化加工技术与产品
长期以来,山楂鲜食的疲软和加工技术的薄弱与老化严重制约着山楂种植与加工产业的发展,针对此背景,本项目系统的研究了山楂果实的品质成分和营养功能特性,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开发出了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高品质凝胶食品、健康食品原料、山楂发酵饮料等系列产品,引领行业技术革命。主要体现为:    (1)山楂寡糖的生物加工及寡糖基天然食品防腐剂:项目首次发明了山楂寡糖连续大量生产的轴式-仿膜式生物反应器,稳定的生产出平均聚合度 5.4 的山楂寡糖;开发的寡糖基天然食品防腐剂在饮料、面制品和肉制品等食品上的保质保鲜效果显著优于目前市售的化学合成防腐剂山梨酸钾和天然食品防腐剂Nisin与那他霉素。    (2)山楂寡糖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与机制:首次发现聚合度 5-8 的山楂寡糖具有显著的抑制肥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和内脏脂肪蓄积的功能,并阐明了其通过 ADP/AMPK 和 ADP/ PPARα 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作为健康食品原料/配料,在相关企业推广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作用反馈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3)高品质糖制凝胶食品加工技术:首次系统的阐明了山楂果胶的化学构造和食品学性质,通过生物酶法修饰技术,提高了山楂果胶的凝胶性和粘弹性,在生产高品质山楂糖制凝胶类食品上取得了技术突破。    (4)山楂制汁及山楂酵素饮料生产技术:研发的中温结合酸性微环境控制技术和纯化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分解技术成功解决了目前山楂汁生产中存在的褐变和褪色等瓶颈问题,极大的降低了山楂汁中的甲醇含量。利用选育驯化的植物乳杆菌发酵山楂果汁,开发出了功能、营养和色香味俱佳的山楂饮料,填补了市场空白。    (5)主要成果及应用情况:经过项目的运行,授权发明专利 5 件,发表相关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 30 余篇,培养研究生 50 余人。项目技术和产品在相关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 3.52 亿元。项目成果同时对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和山楂种植与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近年新增山楂种植面积 2 万多亩,每年为辽宁省解决 10 万多吨山楂的销售出路,为果农增加收入 4 亿多元,辐射经济效益达 10 多亿元,为社会提供了 300 多人的就业机会,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蓝莓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课题组自2003 年开始围绕蓝莓深加工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展开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创立了我国蓝莓深加工技术集成体系。针对此研究,课题组制定蓝莓地方标准1 项,出版专著1 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被SCI、EI 检索21 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 项。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蓝莓深加工基础理论研究:首次发现蓝莓花色苷对环磷酰胺(一种常规抗肿瘤药物,但对心脏有很强毒副作用)致大鼠肝、心脏、肺的损伤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开展了花色苷抗氧化、抗疲劳、提高视力等机理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蓝莓果渣及叶中多糖及黄酮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鉴定,为蓝莓综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蓝莓深加工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国内43 个主栽品种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国蓝莓品种加工适应性评价体系;采用生物技术法提取花色苷,提取率显著提高;通过微胶囊包埋和分子修饰提高蓝莓花色苷的稳定性;依托蓝莓果酒低温控温发酵技术、蓝莓果脯低温真空渗糖技术、蓝莓膨化联合干燥及制粉技术、蓝莓速冻轻简化技术装备开发及蓝莓果汁压榨无氧真空破碎等多项技术开发了多个系列蓝莓深加工新产品。     (3)蓝莓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明确蓝莓采后病害发生原因、衰老机理,找到最佳防治措施及贮藏条件。采用200-600mg/L 的纳他霉素有效防治灰霉病;2首次利用外源水杨酸调控诱导采后果实,结合高CO2 冲击处理和箱式气调技术(5%O2+30%CO2)进行贮藏,贮藏效果显著。形成了一整套以蓝莓贮藏与深加工技术为核心的关键技术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蓝莓加工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通过该技术体系实施,蓝莓鲜果采后损失率降至10%以下;贮藏期由30d 延长至95d;花色苷提取率较传统水提法提取率提高了49.35%;通过包埋及分子修饰,对光、热稳定性提高33.7%;果脯完整率达到95%以上;果实出汁率提高5.3%;开发新产品12 个。     该成果在辽宁(沈阳、丹东、庄河、抚顺)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湖北、云南、江西等地企业开展推广应用,累计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31.96 亿元。2015.3.27 科技日报针对本课题组在蓝莓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报道。现在蓝莓深加工示范项目区已经建设成为以观光度假、科普教育、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庄园,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科学合理地把握玉米加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玉米加工业呈现强劲发展之势,过大的发展规模不仅引发了玉米本身价格的上涨,而且对玉米相关产业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效应.为促进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对玉米加工业发展投模进行控制,实施玉米加工业向原料优势区域集中的政策;科学合理地确定玉米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建立与玉米加工业相适应的玉米种植业结构,实施玉米产业化经营.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西南麦区小麦加工品质形成机理研究
项目阶段:在研
四川农业大学 2021-04-10
西南麦区小麦加工品质形成机理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 2021-02-01
高精密微细铣削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高精密微小几何特征零件在航空航天、国防、医疗等领域的产值已超过千亿美元。目前,我国主要用传统设备对这些零件进行微细铣削,存在着精度低、耗能高、占地空间大等突出问题。另外,超精密微细铣削设备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高端超精密微细铣削设备还对我国禁运,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精密微小几何特征零件的精密加工与相关应用行业的发展。通过本项目高精密微细铣削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解决了以上突出问题,取得了高精密微细铣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创新研究成果如下: 1.发明了系列超精密微细铣削机床,提出了小型超精密微细铣削机床创成式精准设计方法,解决了超精密微细铣削机床的创新研发问题。与国内目前用于微细铣削的主要加工机床相比,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节约了70%的能源和75%以上的占地空间。 2.发明了系列微细球头铣刀,切削部旋转包络球面直径为50μm~1000μm,前刀面与后刀面均为直纹面,从原理上保证了切削刃轮廓制备误差≤±2μm。提出了微细铣刀的直纹面组合设计方法,研发出了其制造关键技术,解决了超硬微细铣刀的创新研发问题。 3.发明了微细铣削用工件姿态微调整装置,工件上表面调整精度达1.7μm,减少了超精密微细铣削时40%的工件调整时间。提出了微细铣削工件姿态微调整夹具设计方法与技术,解决了工件姿态微调整夹具装置的刚度与阻尼优化匹配的问题。 4.提出了微细铣削的微观关系模型与微细铣削临界工艺参数分析优化方法,解决了塑性材料微细铣削尺度效应所对应临界条件的判定、硬脆性材料塑性切削判定准则不统一的问题,为超精密微细铣削装备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理论与技术。 本项目研究成果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研发的微细球头铣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67篇,其中被SCI/EI收录47篇。所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市场需求度高,不但能够替代进口产品,而且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社会效益显著。 本项目成果附加值高,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新增产值149590.2万元,新增利润21520.6万元,经济效益重大。
山东理工大学 2021-04-22
高转速精密微小型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Ø  成果简介:具有车、铣、车铣、钻、镗、绞、螺纹等多种加工功能,适合加工各种材料如钢件、铝及铜质零部件和各种复杂三维结构件。带有自主开发的国际市场上最高转速、最小刀具适配器的自动换刀电主轴,可配备32把刀具的国际上最小的刀库;可实现精密微小型复杂结构件一次装夹完成全部或大部分工序的完整性加工。机床行程:X向320mm;Y向60mm;Z向270mm;车削主轴转速:0-8000rpm,铣削主轴转速:0-60000rpm,加工精度IT6级;车铣最低粗糙度Ra为0.3mm;重复定位精度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7 48 49
  • ...
  • 78 7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