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超导电感电容混合储能脉冲功率电源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导电感电容混合储能脉冲功率电源,包括初始充电电源、可控开关、储能电容器、非线性电阻、三绕组脉冲变压器、二极管和负载;本实用新型结构将超导电感储能和电容储能有效结合,并利用三绕组脉冲变压器将能量进行快速压缩和释放;电容器集储能和限压两种功能并且通过LC振荡回路加速了能量向负载传递的速率和效率;压敏电阻使原边超导线圈中的剩余电流快速衰减,提升了能量传递效率。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4
一种U型集热管超导液太阳能热水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U型集热管超导液太阳能热水器。在水箱的一端设有集热管孔,U型集热管由集热内管和集热外管组成,集热内管的内置部分通入水箱内浸入水中,集热内管外置部分套装有集热外管,安装在抛物槽面的聚光线上,集热内管与集热外管间留有间隙,并呈真空状态,集热内管的内置部分向上倾斜,集热内管外置部分向下倾斜,集热内管管内装有超导液。集热管内的超导液受阳光照射,转变为高温超导液蒸气,进入集热内管内置部分,将水箱水加热,水吸热后使超导液蒸气一部分变为超导液再流回集热内管外置部分,超导液受到阳光照射再次蒸发,如此往复,实现将水加热。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5-03
一种混合型磁通耦合超导故障限流器及限流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型磁通耦合超导故障限流器及限流方法,本发明中:耦合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 线圈同快速开关相联且并入 MOA 氧化锌电阻片,二次侧绕组线圈同超导限流材料相串联,继而将一、 二次侧绕组线圈呈反向并联后接入电力系统主回路。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快速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后,控制快速开关触发断开,耦合变压器的磁通锁定特性将解除,且超导材料因其 通流大于临界电流设定而切换到高阻态,此时限流器呈现电感-电阻混合式成分进行故障限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制备高温超导涂层导体LaSrMn03缓冲层薄膜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高温超导涂层导体La0.7Sr0.3MnO3缓冲层薄膜的方法,属于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制备的薄膜平整致密,织构良好,可以充分发挥La0.7Sr0.3MnO3作为导电型缓冲层薄膜具有的隔离、外延、电流传输的三重功效。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分析纯氧化镧(La2O3)按阳离子比La∶Sr∶Mn=0.7∶0.3∶1的比例,溶解于乙酸中(乙酸与阳离子摩尔比为10∶1)。待完全溶解后,将溶液置于红外干燥箱中,待溶液被烘干成白色固体后取出。将乙酸锶和乙酸锰按照上述阳离子比La∶Sr∶Mn=0.7∶0.3∶1的比例与制得的白色固体(即乙酸镧)混和溶解在丙酸中,形成无水溶液;向无水溶液中加入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制成成膜性好的胶体;再将胶体涂覆在基片上,干燥后,放入烧结炉中烧结成相,即得镧锶锰氧La0.7Sr0.3MnO3高温超导涂层导体缓冲层。该方法成本不高,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控制容易,不污染环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关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非平衡态光学性质的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中心的王楠林研究组在Physical Review X期刊发表文章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该研究组在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支持下自主建设了“能量可调近红外到中红外强场脉冲激光泵浦-太赫兹探测”实验系统。他们利用脉宽35 fs,重复频率1 KHz,单脉冲能量3.2 mJ的800nm激光泵浦一台共享白光的双路输出光参量放大器,由光参量放大器输出的近红外光作为泵浦光、或由其输出的两路信号光(偏振互相垂直)在非线性光学晶体GaSe上差频得到载波相位稳定的中红外泵浦光。研究组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测量欠掺杂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YBa2Cu3O6+x 沿c轴方向宽广能量区间的反射谱,由Kramers-Kronig变换计算得到平衡态光学常数。之后利用不同能量的激光进行泵浦,研究了泵浦后不同时间延迟样品c轴方向在太赫兹波段的非平衡态光学性质。 由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具有准二维的晶体结构,体系导电载流子主要被束缚在两维的CuO2层内,这些CuO2层由导电比较差的原子层所隔开。因此正常态时体系沿c轴方向导电性很差、反射率较低;但是当体系进入超导态后,相邻 CuO2层通过约瑟夫森效应耦合起来。超导凝聚在c轴方向太赫兹波段的光谱特征包括:反射率谱上出现一个陡峭的约瑟夫森等离子体边、电导率实部σ1的低频谱重丢失、电导率虚部σ2在零频附近出现发散。图1显示了超导转变温度55K的YBa2Cu3O6.55样品c轴方向的平衡态光学性质。
北京大学 2021-04-11
“FeTe上外延生长单层Bi2Te3产生的超导电性
拓扑界面超导作为一种二维体系,不仅可以为研究非常规超导体提供很好的平台,还可以为探测马约拉纳费米子提供研究思路,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些年受到广泛的关注。Bi3Te3/FeTe异质结就是一个典型的拓扑界面超导体系,其中FeTe是一种铁硫族化合物(即一种超导母体,但块体并不超导),Bi2Te3则是一种典型的拓扑绝缘体,两者都属于二维材料,且层与层间由范德华力连接。有研究证明,此界面结构的超导电性会随着Bi2Te3厚度增加而逐渐加强,并在5层Bi2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制备高临界电流密度钇钡铜氧超导薄膜的方法
本新技术成果(ZL200910058055.7)于2012年3月21日授权。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可任意寻址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设计及可行性论证
本项目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总线工作模式可切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结构设计(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PRB,2005),相比于美国Google公司、IBM公司、加拿大D-Wave公司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而言,具有更强的纠错和避错品质,更易于实现大规模阵列集成。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总线工作模式可切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结构设计(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PRB,2005),相比于美国Google公司、IBM公司、加拿大D-Wave公司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而言,具有更强的纠错和避错品质,更易于实现大规模阵列集成。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全国产设备工艺线上,芯片电路单元核心器件-约瑟夫森结和共面波导超导谐振器的自行设计制造,在极低温环境下完成了单元器件性能的标定和检验。
西南交通大学 2022-09-13
在二维极限下的高温超导体中对零能束缚态的研究
通过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技术,在SrTiO3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宏观尺度的单原胞层(厚度小于1纳米)高温超导体FeSe与FeTe0.5Se0.5单晶薄膜,其超导转变温度大约在60 K左右,并通过原位扫描隧道显微镜和隧道谱技术对其中的超导配对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原位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表明沉积的Fe原子处于薄膜上层的Te/Se原子间隙处。由于沉积密度极低,Fe原子以孤立吸附原子形式存在,且吸附位附近无近邻Fe原子团簇。系统的原位超高真空(~10-10 mbar)扫描隧道谱实验发现,对特定的吸附原子/单层FeSe(FeTe0.5Se0.5)耦合强度[数量占比约13% (15%)],Fe吸附原子上可观测到尖锐的零能电导峰(图1)。该电导峰紧密分布在吸附原子附近,衰减长度~3 A,且远离吸附原子时不劈裂。变温实验表明,零能电导峰在远低于超导转变温度时即消失,可初步排除Kondo效应、常规杂质散射态等解释(图2A和图2B)。进一步的控制实验和分析显示,零能电导峰半高宽严格由温度和仪器展宽限制、在近邻双Fe原子情形不劈裂、服从马约拉纳标度方程,这些结果均与马约拉纳零能模的唯象学特征吻合(图2C-图2G)。对沉积于单层FeSe薄膜与FeTe0.5Se0.5薄膜上的Fe吸附原子,结果基本相同。相比于单层FeSe,统计结果表明单层FeTe0.5Se0.5上Fe吸附原子中观测到零能束缚态的几率更高且信号更强。波士顿学院汪自强教授和合作者曾在理论上提出,无外加磁场时,强自旋-轨道耦合s波超导体间隙磁杂质可产生量子反常磁通涡旋。理论上如果单层FeSe和FeTe0.5Se0.5由于空间反演对称破缺而具有较强的Rashba自旋-轨道耦合, Fe原子的磁矩局域破坏时间反演对称,可以使量子反常涡旋“承载”马约拉纳零能模。对单层FeSe和FeTe0.5Se0.5有些理论也预测存在拓扑非平庸相。在二维拓扑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也会产生于Fe原子诱导的量子反常涡旋中的束缚态。因此,实验中观测到的零能电导峰可归因于Fe吸附原子引起的局域量子反常涡旋。更深入、具体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探索。这一工作将探索马约拉纳零能模的超导材料从三维拓展到二维、从低温超导拓展到超过40 K超导转变温度的高温超导体系,同时无需外加磁场,观测到的零能束缚态原则上可操纵、“存活”温度明显提升。这些优势为未来实现可应用的拓扑量子比特提供了可能的方案。
北京大学 2021-04-11
铜基量子自旋液体的候选者和铜基高温超导材料母体在掺杂后的电子结构
刘奇航及其合作者以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的ZnCu3(OH)6BrF为例,采用修正后的单体平均场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这一体系的本征和掺杂行为进行了详尽的模拟。研究发现,ZnCu3(OH)6BrF掺杂后,掺入的电子并没有成为期待的“自由载流子”,而是局域在一个铜原子周围,引起了局域形变。这种电子与束缚它的晶格畸变的复合体称为极化子(如图一所示)。本征材料的带隙中形成新的电子态。因此,电子掺杂后,ZnCu3(OH)6BrF并没有实现半导体到导体的转变。相比之下,具有类似CuO4局部环境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母体材料Nd2CuO4显现除了不同的随掺杂浓度变化的导电性。研究发现,低掺杂浓度时,铜原子附近形成较为扩展的极化子,因此在高掺杂浓度时,这些极化子之间的跃迁可以使系统导电性大大增加,实现半导体到导体的转变,与实验观测很好地吻合。 该研究圆满地解释了最近实验上观测到的Kagome晶格的锌铜羟基卤化物在掺杂后并不导电的现象,指出要在量子自旋液体实现超导,仅仅找到量子自旋液体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有效掺杂,注入一定浓度的“自由载流子”,为耕耘在该领域的实验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实验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