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原花青素胶囊
【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花青素癌化学预防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编号:98JDK98003。 【成果鉴定】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类    别】中药新药五类。 【剂    型】胶囊剂。 【处方来源】原花青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的总称。在从落叶松、马尾松等的树皮中提取得到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并探讨其对癌症的化学预防作用基础上,从葡萄皮中提取获得纯度符合中药新药五类注册的基本要求的原花青素。 【功能主治】抗肿瘤。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 【主要技术指标】 1.原花青素抗致癌剂与DNA的加成反应:原花青素分子中的黄烷-3,4-二醇是具有捕获过氧离子和0H-。自由基的基本结构,可以减轻0H-对DNA的损伤。 2.抗氧化作用:能显著性抑制巴豆油刺激PMNs释放H202,该作用在给药后1h左右最强,且具有一定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原花青素具有显著性抑制作用,能显著性提高肝线粒体SOD活力,减少MDA生成。 3.原花青素有使胃癌细胞表型逆转的作用:人胃癌细胞BGC-823在原花青素处理下,作为胃癌细胞分化指标的AKP及LDH活力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项酶的变化均显示胃癌细胞在原花青素的作用下,其基因表达的表型均向正常方向逆转。 4.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用原花青素处理后,可明显抑制内皮细胞蛋白质、RNA及DNA的合成。因此原花青素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5.原花青素细胞毒作用:采用MTT法观察原花青素对人胃癌细胞、肺腺癌细胞、口腔上皮癌细胞、结肠癌细胞、低转移性口腔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作用,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对各肿瘤细胞株的IC50均大于10μg/ml。说明原花青素对促癌细胞的增殖阶段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6.原花青素体外浓度达50μM时,未见对拓扑异构酶Ⅱ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7.原花青素处理BGC-823细胞低浓度时未能阻断细胞Gl→S期移行。并对S期无影响。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可以使G0/G1期百分率增加,使Gl/M及S期细胞数百分率减少,可以使癌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增加。 【推广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富含原花青素的葡萄制品(葡萄汁、葡萄酒)的下脚料-葡萄皮和籽,开发出系列花青素制品,变废为宝,无疑将成为原花青素开发利用的突破口。 【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部分研究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用于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介孔钙硅凝胶
皮肤溃疡是指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身体表面组织坏死、溃烂、缺损的一类疾病;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它包括血管性溃疡、压迫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及感染性溃疡等,常见于麻风病和糖尿病等患者。皮肤溃疡按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分为创伤感染,压迫性溃疡,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溃疡和其他因素。在发生人群方面:由创伤所致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糖尿病,压迫性和静脉性溃疡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本项目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钙硅凝胶材料,该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均匀可调的纳米孔道,是集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材料,介孔结构和孔径可调控性是纳米介孔干凝胶治疗皮肤溃疡的本质。将纳米介孔和硅基干凝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设计研制具有纳米介孔结构的硅基干凝胶新型治疗皮肤溃疡材料,使之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材料能够生物降解,同时,材料降解时能释放硅等离子,调控细胞的行为,加速组织愈合,以克服现有治疗皮肤溃疡材料的缺陷。介孔钙硅凝胶可用于不同医用场合的治疗皮肤溃疡,包括妇科宫颈糜烂;糖尿病性溃疡;手术、外伤造成的创面;褥疮、压力性溃疡;皮肤、粘膜溃疡及糜烂性病变;局限性的II或III烧、烫伤创面;难以愈合的伤口等。同时可利用其介孔结构的特点负载药物和生物活性因子,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用于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介孔钙硅凝胶
皮肤溃疡是指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身体表面组织坏死、溃烂、缺损的一类疾病;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它包括血管性溃疡、压迫性溃疡、放射性溃疡及感染性溃疡等,常见于麻风病和糖尿病等患者。皮肤溃疡按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分为创伤感染,压迫性溃疡,静脉性溃疡,糖尿病溃疡和其他因素。在发生人群方面:由创伤所致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以20-50岁的中青年为主;糖尿病,压迫性和静脉性溃疡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 本项目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钙硅凝胶材料,该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均匀可调的纳米孔道,是集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材料,介孔结构和孔径可调控性是纳米介孔干凝胶治疗皮肤溃疡的本质。将纳米介孔和硅基干凝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设计研制具有纳米介孔结构的硅基干凝胶新型治疗皮肤溃疡材料,使之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材料能够生物降解,同时,材料降解时能释放硅等离子,调控细胞的行为,加速组织愈合,以克服现有治疗皮肤溃疡材料的缺陷。 介孔钙硅凝胶可用于不同医用场合的治疗皮肤溃疡,包括妇科宫颈糜烂;糖尿病性溃疡;手术、外伤造成的创面;褥疮、压力性溃疡;皮肤、粘膜溃疡及糜烂性病变;局限性的II或III烧、烫伤创面;难以愈合的伤口等。同时可利用其介孔结构的特点负载药物和生物活性因子,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2-01
电容器用高性能介电复合材料
现代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电子材料的介电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能得到具有高介电系数、低损耗、易加工等综合性能优越的新型电子材料。本复合材料利用陶瓷材料的高介电性能和高聚物材料的绝缘电阻高、加工性能好、介电损耗小等优点,制备出具有高介电性能、易加工的复合介电材料。高介电材料是一种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绝缘材料,由于它有着很好的储存电能和均匀电场的性能,因而在电子、电机和电缆行业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电容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正负极上的静电荷的积聚与释放来储存电能的,主要特点是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相变,因此理论上来说其充放电寿命是无限次。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新型储能装置,比传统电容器容量大100倍左右,与二次电池相比,则具有比功率高(1 kW/kg~10kW/kg)、 大电流快速充电(0.3~30s)、  使用温度范围宽(-40°C~+70℃)、 循环使用寿命长(10万次)、真正免维护等特点,是一种介于传统静电电容器和化学电源之间的新型储能元件。超级电容器(Supercapacitor)现在有不同的称呼,有电化学电容器(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EC),超大容量电容器(Ultracapacitor),双电层电容器(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EDLC),以及金电容(Gold capacitor)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
超级电容器也称为电化学电容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正负极上的静电荷的积聚与释放来储存电能的,主要特点是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相变,因此理论上来说其充放电寿命是无限次。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新型储能装置,比传统电容器容量大 100 倍左右,与二次电池相比,则具有比功率高(1 kW/kg~10kW/kg)、 大电流快速充电(0.3~30s)、 使用温度范围宽(-40°C~+70℃)、 循环使用寿命长(10 万次)、真正免维护等特点,是一种介于传统静电电容器和化学电源之间的新型储能元件。超级电容器(Supercapacitor)现在有不同的称呼,有电化学电容器(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EC),超大容量电容器(Ultracapacitor),双电层电容器(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EDLC),以及金电容(Gold capacitor)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Hippo信号通路对超级增强子的调控
 研究发现,Hippo信号通路的效应因子YAP能协同多能干细胞的核心转录因子Nanog,Sox2 和Oct4及其他超级增强子结合蛋白共同作用超级增强子,参与调控多能干细胞的关键基因表达。当Hippo信号通路的核心因子Mst1和Mst2敲除后,YAP在核内富集增加,其在基因组上也形成大量新的富集位点。更重要的是,在YAP富集增加的位点上,Nanog,Sox2 和Oct4的富集也相应增高,从而导致一些传统增强子转变为超级增强子而使其调控的基因表达大增。数据显示一些典型的促进神经细胞分化基因和抑制中内胚层分化基因的表达水平出现了基于超级增强子调控机制的剧烈变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Mst1和Mst2 敲除多能干细胞出现倾向性分化。同时,研究也发现Mst1和Mst2敲除的多能干细胞中新形成的YAP-Nono-Tbx3调控轴会导致多能干细胞向中内胚层细胞的早期分化受抑制。这项研究工作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号通路在多能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指导多能干细胞向不同胚层细胞的分化,对于多能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3
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有轨电车
本成果来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成果掌握并突破了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有轨电车牵引和控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全球首次采用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牵引驱动,真正实现二氧化碳与污染物的“零排放”。动力、储能、制动、轮轴、风挡铰接等大部分设备和车体均为国产,完全掌握了燃料电池控制、多源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牵引网络控制等核心技术。在车辆控制、节能和安全技术等方面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
2020年10月12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Improve forest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to me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 作为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目标15(“陆地生物”)强调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根据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从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积的年净损失率为0.18%,且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进入21世纪后,各项国际大规模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在减缓森林净损失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的遥感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变绿”现象。然而,该研究指出真正的危机是全球森林和天然林面积仍在下降,唯一增加的则是人工林覆盖率,但这无法减缓或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研究指出:由于当前国际上的森林恢复项目对快速恢复森林面积的需求,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人工纯林的偏好,例如,在“波恩挑战”项目中,45%的国家承诺通过人工纯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研究强调,尽管人工纯林在短期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迅速地改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危机,包括碳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为此,作者呼吁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部门应该实施更具创新性的激励政策,以将森林恢复行为从增加森林面积转变为改善其生物多样性。同时强调,应及时改善当前已成熟人工纯林的结构,避免出现各种潜在的生态危机。 该研究分析了可能限制人们对人工纯林结构改善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提出了4条针对性的建议,包括:(1)完善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机制;(2)制定创新性森林恢复政策,以激发人们改善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意愿与行为。(3)面对部分情况下人工纯林建设的必要性,也应在政策上鼓励农林复合经营或林下经济;(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来指导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改善。 研究同时表明,以上建议对各个国家并不具备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人工纯林面积较少的国家而言,例如新热带区(the Neotropical Regions),但该建议不仅可以为过度依赖人工纯林开展森林恢复的国家提供补救措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起到警示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博士生张军泽,通讯作者为傅伯杰院士,合作作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Mark Stafford-Smith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帅教授和赵文武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
2020年10月12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Improve forest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to me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 作为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目标15(“陆地生物”)强调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根据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从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积的年净损失率为0.18%,且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进入21世纪后,各项国际大规模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在减缓森林净损失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的遥感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变绿”现象。然而,该研究指出真正的危机是全球森林和天然林面积仍在下降,唯一增加的则是人工林覆盖率,但这无法减缓或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研究指出:由于当前国际上的森林恢复项目对快速恢复森林面积的需求,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人工纯林的偏好,例如,在“波恩挑战”项目中,45%的国家承诺通过人工纯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研究强调,尽管人工纯林在短期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迅速地改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危机,包括碳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为此,作者呼吁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部门应该实施更具创新性的激励政策,以将森林恢复行为从增加森林面积转变为改善其生物多样性。同时强调,应及时改善当前已成熟人工纯林的结构,避免出现各种潜在的生态危机。 该研究分析了可能限制人们对人工纯林结构改善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提出了4条针对性的建议,包括:(1)完善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机制;(2)制定创新性森林恢复政策,以激发人们改善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意愿与行为。(3)面对部分情况下人工纯林建设的必要性,也应在政策上鼓励农林复合经营或林下经济;(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来指导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改善。 研究同时表明,以上建议对各个国家并不具备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人工纯林面积较少的国家而言,例如新热带区(the Neotropical Regions),但该建议不仅可以为过度依赖人工纯林开展森林恢复的国家提供补救措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起到警示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博士生张军泽,通讯作者为傅伯杰院士,合作作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Mark Stafford-Smith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帅教授和赵文武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39 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