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触觉图形显示终端(盲人用计算机)
1. 痛点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报告显示,全球约有2.53亿视觉受损人口,其中3600万是全盲患者。英国柳叶刀杂志在2017年指出,根据1990年至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估计,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老龄化,到2050年时,全球全盲人群的数量可能将会增加至1.15亿。这对全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2012年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概况报告显示,2010年末中国视力残疾人数为1263万。盲人用户的教育与生活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盲人学校所学习的很多知识内容和明眼人几乎是一样的,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盲人已经可以通过盲文来学习那些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也可以使用读屏器等语音辅助软件来通过声音进行交流;但是目前极度缺乏帮助盲人有效学习和理解图形信息(如:数学中的几何知识、物理中的电路知识、以及医学知识中的经络分布等)的工具和设备。而且在信息时代,当图片、视频等视觉信息成为知识传播中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互联网上的视觉内容日益丰富的时候,对于盲人朋友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因此,盲人迫切地需要可以便捷地阅读图像信息的无障碍设备。 2. 解决方案 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触觉图形显示终端(盲人用计算机)与传统的计算机屏幕不同,触觉图形显示终端的表面由可以凸起和收回的点阵组成。通过内置的计算系统控制这些点阵的变化,可以把传统的图片变成可以触摸的图形。盲人用户通过触摸这些凸起点阵所组成的盲文或触觉图形来阅读文字和认知图片。 合作需求 目前本项目正与商业技术团队进行合作,希望寻求天使轮投资,共同致力于为世界范围的盲人群体服务,让他们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能像明眼人一样方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清华大学 2021-12-27
通用嵌入式计算机GEC
本项目以通用嵌入式计算机GEC为基础,以构件化为核心,以集成开发环境AHL-GEC-IDE为枢纽,以云侦听、Web、微信小程序模板为框架,形成了集硬件构件、软件构件、工程模板、开发工具、RTOS等为一体的嵌入式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应用开发生态系统,为“照葫芦画瓢”地进行具体应用开发提供共性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开发门槛、减少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嵌入式智能系统设计涵盖传感器电路、终端编程、边缘计算、云侦听、人机交互系统等技术,技术人员往往从“零”做起,具有门槛高、成本大、周期长等特征,是许多企业技术转型的重要瓶颈之一。 本项目通过长期深耕嵌入式终端的软硬件构件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经过上百个嵌入式与物联网应用项目的实践,提炼嵌入式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共性技术,从技术科学范畴,遵循人的认识过程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哲学原理,提出了通用嵌入式计算机GEC(General Embedded Computer,GEC)概念,并进行了有效实践。在硬件上把MCU硬件最小系统及面向具体应用的共性电路封装成一个整体,为用户提供SOC芯片级的可重用GEC硬件实体; 在软件上,把嵌入式软件分为BIOS与User两部分,通过较复杂内部机制,为用户提供基于知识要素的符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函数原型级调用接口API,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开发环境AHL-GEC-IDE,完成了国产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的驻留,制订了不同RTOS统一API,较大幅度地降低智能终端的开发难度。在GEC概念与实践基础上,针对广域物联网的通信系统,提出信息邮局(Mssage Post Office,MPO)概念,设计出云侦听模板;针对人机交互系统,设计Web、微信小程序等模板。 本项目以通用嵌入式计算机GEC为基础,以构件化为核心,以集成开发环境AHL-GEC-IDE为枢纽,以云侦听、Web、微信小程序模板为框架,形成了集硬件构件、软件构件、工程模板、开发工具、RTOS等为一体的嵌入式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应用开发生态系统,为“照葫芦画瓢”地进行具体应用开发提供共性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开发门槛、减少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实践表明,该生态系统在有效降低开发门槛及缩短开发周期前提下,可节约80%研发成本,已经成功应用于工厂设备智能化、涵养农业、桥梁监测、智能路灯、NB-IoT燃气表等系统,是嵌入式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共性基础技术。
苏州大学 2022-08-15
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
LDJLZ系列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是新一代计算机联锁设备,系统严格按照故障-安全原则设计,采用控制、监督、监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综合利用电力电子开关、现代电子信息、嵌入式计算机、自动控制、冗余、容错等多项技术,实现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执行组电路的全电子化、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可配置双模块冗余,实现铁路车站联锁系统的免维护;满足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TB/T 3027-2015》技术要求。2000年,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2009年,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4-14
朴赛计算机(上海)有限公司
        朴赛计算机(上海)有限公司原朴赛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致力于打造计算机解决方案及配套生态软件的科技公司。10年来,始终坚持产品性能创新、方案创新、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大方向,助力行业发展迭代,并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仿真计算、图形工作站、存储、云计算、多节点等领域与众多客户展开长期合作,凭借严格的管理,优秀的品质已为众多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优质服务并获得一致信赖与好评。       未来,朴赛依然坚持研发投入、服务升级、生态融合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为解决客户问题、助力信创落地、共创大数据生态而竭尽全力。
朴赛计算机(上海)有限公司 2024-03-11
心肺复苏模拟人(计算机控制)
XM/CPR780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计算机控制/有线版)   XM/CPR780型计算机控制心肺复苏模拟人在培训时间内可利用现有的资源办公电脑进行软件安装即可进行培训,退出操作程序就可以进行其他日常操作,执行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一、主要特点: 1、本模型为成年男性整体人,采用热塑弹性体混合胶材料,肤质仿真度高。 2、解剖标志明显,具有仿真的头颈部,头部可水平转动180度,有利于清除异物。 3、胸部体表标志明显(胸骨角、乳头、剑突等),便于胸外按压的操作定位。 4、可触及颈动脉搏动,死亡状态下,颈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搏动与有效按压相关联。 5、心肺复苏术:仰卧位,头可后仰,便于清除呼吸道异物,可进行胸外按压。 6、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者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有效人工呼吸可见胸廓起伏。 7、瞳孔示教:死亡状态下,瞳孔散大,抢救成功后,双侧瞳孔由散大变为正常。 8、模拟人和计算机之间通信方式:USB通信。 9、模拟人关节灵活,可进行搬运练习。   二、软件功能: 1、生命特征模拟:瞳孔变化及颈动脉的搏动。 2、模拟标准气道开放。 3、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时:模拟心脏搏动显示、模拟心电图显示。 4、人工手位胸外按压时: ■ 动态条码指示灯显示按压深度; ■ 计数显示;详细记录按压正确和错误的次数,并区分错误的原因; ■ 语言提示:中文语音提示,详细提示按压错误的具体原因,以便训练者及时改正; ■ 实时操作波形图显示按压操作的过程; ■ 实时矩形图显示按压深度(通过红色、绿色、黄色、灰色直观体现操作过程)。 5、人工口对口呼吸(吹气)时: ■ 动态条码指示灯显示吹气量大小; ■ 计数显示:详细记录人工呼吸正确和错误的次数,并区分错误的原因; ■ 语言提示:中文语音提示,详细提示人工呼吸错误的具体原因,以便训练者及时改正; ■ 实时操作波形图显示人工呼吸操作的过程; ■ 实时矩形图显示人工呼吸量大小(通过红色、绿色、黄色、灰色直观体现操作过程)。 6、操作时间、CPR操作比例、CPR循环次数可单项设定; 7、操作方式:训练操作、模拟实战、标准考核。 8、语言设定:可进行语言提示设定及提示音量调节设定或关闭语言提示设定; 9、成绩单保存打印,可连接通用打印机对成绩单进行打印; 10、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也可进行与投影仪、触摸屏等连接播放教学; 11、学员管理:可自由编辑学员名称及编号,用于存档; 12、检查瞳孔反应:死亡状态下,瞳孔散大;抢救成功后,双侧瞳孔由散大变为正常。 13、检查颈动脉反应:用手触摸检查,死亡状态下,颈动脉无搏动;抢救成功后,颈动脉连续搏动。   三、标准配置: 1、心肺复苏全身人体模型:1台 2、手拉推式硬塑箱:1只 3、计算机:用户自配或选配 4、USB连接线:1条 5、电源适配器:1个 6、CPR安装操作软件:1套 7、复苏操作垫:1条 8、一次性呼吸面膜(50张/盒):1盒 9、可换肺囊装置:4套 10、可换面皮:1张 11、操作指南光盘:1张 12、急救手册:1本 13、说明书:1册 14、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海嘉船舶综合信息系统
海嘉船舶综合信息系统(简称“海嘉PMS管理系统”)是由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自主开发并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的船舶综合信息系统。该系统针对国内船舶管理高校、公司的船舶管理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方位覆盖船舶管理各项业务。系统构建的数字化安全管理体系平台可有效协助船东和船舶管理单位进行船舶管理;通过数字化维修保养体系使得船舶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效率和质量更高;PMS型式认可证书是货方指定的第三方评审(如RightShip检查)机构对船舶运营提出检查清单并进行评分时必须查看的一项证书。 PMS型式认可证书 核心功能
厦门大学 2025-02-07
钢丝热处理炉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目前我国有近三千条用于钢丝热处理的马弗炉,其中绝大多数以煤为燃料,部分以煤气和电为燃料。这种炉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低,变产量、变品种时热处理质量不易控制,能耗高。为此,我们开发了钢丝热处理炉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使用该系统,即使是燃煤热处理炉,也可实现根据钢丝直径、产量的要求自动调节炉温和拉速;或根据炉温、钢丝直径自动调节最佳拉速;或根据拉速、钢丝直径,自动调节最佳炉温;并自动调节煤、风配比例。以实现钢丝热处理高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基于计算机笔迹辅助鉴别的高自考毕业审核系统
一、 项目简介笔迹鉴别是根据手写笔迹来判断书写人身份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笔迹鉴别,不仅可以提高鉴定速度与准确性,而且为更为客观的人工鉴定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本系统设计了一套计算机笔迹鉴别系统,能够将大部分非作弊的考生排除,只留下少部分有可能作弊的考生,然后再由专家评审,从而能够减轻专家的工作压力,同时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该项目和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联合开发,历经5年,笔迹鉴别算法不断成熟。课题研究应用现有的笔迹鉴别算法,经过试验能够有效的进行笔迹鉴别,并有较高的准确率。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集成考生管理,课程管理,笔迹鉴别,报表打印等多项功能的自学考试毕业审核系统。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该项目列入全国教育考试考试“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计算机笔迹辅助鉴别的高自考防作弊研究”,并于2012年鉴定通过。申请一项软件著作权“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审核系统V1.0”。四、 市场前景(应用领域、市场分析等)该系统适用于高自考的毕业审核,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维护高自考的严肃性。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资金需求、场地规模、人员等需求)本系统售价5万(包括培训),加上服务器及数据库系统软件,总投资预计10万元。六、 效益分析使用该系统可以降低高自考毕业审核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毕业审核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可以有效的维护高自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止考试作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七、 合作方式软件使用权转让,包括软件的安装和培训。八、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于明 yuming@hebut.edu.cn九、 高清成果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汽车动力转向器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系统
技术特点:采用通用微机为控制核心,采用应变式测力原理对液压油压力和手力扭矩进行监测,实现转向器手力特性的自动测量、状态和图形的动态显示,指示调整余量及调整方向,数据及特性曲线的自动记录输出,有储存和再处理功能,并可对多台CAT系统实现网络化集中管理。 主要指标:为消除环境温度及油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系统具有温度自动检测及补偿修正功能,提高了测量精度。针对工厂现场干扰源多、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的现状,研究出了专用的高抗干扰专用接口和电源供电系统。整个系统采用汉字菜单,中文人机对话,调整指示显示。采用数字滤波和样条曲线拟合的方法,编制了数据处理软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焦炉直行温度数学模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焦炉炼焦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煤料在炭化室内隔绝空气加热,即高温干馏。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成为焦炭。 焦炉直行温度是指机侧和焦侧标准立火道的平均温度,它代表全炉的平均温度水平,是直接影响焦化速率和焦炭成熟时间的主要参数之一。燃烧室温度在一个结焦期内由于相邻炭化室所处结焦状态不同而发生规律性波动,即形成通常所说的“W”曲线,其峰值间的时间间隔取决于推焦串序、循环检修计划和周转时间。本项研究是以焦炉“燃烧室—炭化室传热过程数学模型”为基础,运用混合编程、多任务和动态摸拟等技术首次将焦炉燃烧室—炭化室传热过程数学模型拓展为“焦炉直行温度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由一组燃烧室和炭化室组成的“焦炉直行温度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系统”。运用该模型可以仿真不同的推焦计划、装炉煤水份、装煤量、燃料热值等热工参数对焦炉直行温度的影响,从而为焦炉直行温度的优化设定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606 60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