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充气喷射起飞滑翔回收的火星飞行器及其使用方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青海省建成国内首条太阳能晶硅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
7月5日,青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项目通过对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材料的回收循环再利用研究,探索清洁能源固废规范回收以及可循环、高值化再生利用的新兴产业途径,建成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回收率太阳能晶硅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为晶硅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科技示范样板。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2023-07-07
一种一次回风变新风量热管式热回收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回风变新风量热管式热回收空调系统,包括有新风管道、回风管道,新风管道与回风管道之间通过毛细芯热管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回风管道一端为位于室内的回风口,另一端为位于室外的排风口,新风管道一端为位于室内的送风口,另一端为位于室外的新风口,新风口、排风口内分别安装有变频风机,位于毛细芯热管换热器两侧的回风管道之间联通有回风旁通管道,位于回风口内侧的回风管道与位于新风口内侧的新风管道之间联通有汇合旁通管道。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一种含新风的空调设备,在满足室内热湿需求的同时,保证室内的新风需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超分子介孔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回收及可控释放取得
以咔唑为中心,在其2,7,9号为分别进行芳基化,制备了新型的二维、三维的螺旋桨状芳香性两亲物, 并通过折叠芳香性平面的组装制备了空心球。与传统的基于一维芳香性分子的超分子多孔材料相比,二、三维π-共轭组装体在水溶液中提供了疏水性碳环境,可以吸附回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介孔球对有机污染物—乙炔雌二醇(Eo)和双酚A(BPA)的回收率分别为92%和90%。值得注意的是,介孔球可以识别盐的浓度。随着盐的加入,折叠的芳香性分子被观察到逐渐变得平坦,诱导强的π-π相互作用,使多孔球体融化并相连一起形成实心的纤维。这种多孔向无孔材料的转变引发被吸附的污染物从多孔结构中自发释放,而随后的透析使超分子多孔结构恢复吸附容量。
中山大学 2021-04-13
地下建筑空调排风热回收用间接蒸发冷却器关键技术
针对地下车站、军事基地等地下建筑的空调系统设置冷却塔的可靠性、协调性和隐身性的要求,及其空调工程造价、运行能耗高昂的现实,结合可回收利用其坑道排风能量的有利条件,项目组在国家课题及企业的支持下,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取得如下成果:1、提出将换热器盘分成若干并联单元,在每个单元盘管两侧旋转布水强化传热传质,改善换热器表面水膜与空气换热微环境、最大程度利用水膜与空气传热传质能力的强化传热理念。2、成功研发地下建筑空调排风热回收用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核心装置“旋转布水器”,并通过实验
长沙理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余热深度回收的冷热电三联供复合供能系统
本发明属于能源利用相关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余热深度回收的冷热电三联供复合供能系统,该系统包括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溴化钾吸收式热泵机组、磁悬浮热泵机组、高温烟气换热器和烟气冷凝换热器等,其中燃气轮机的烟气出口分为两条,第一条管路与烟气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连接并驱动其实现制冷制热;第二条管路与高温烟气换热器连接,用于加热经过烟气冷凝换热器预热后的自来水至所需温度,高温烟气换热器的出口与烟气冷凝换热器的烟气入口相连;此外燃气轮机发电的一部分供给用户,另一部分用于驱动磁悬浮热泵机组制冷制热。通过本发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轨道异物入侵自动检测与预警方法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轨道异物入侵自动检测与预警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A.搭建路面视频监控系统及车载视频监控系统;B.路网实时监控、视频信号无线传输及自适应反馈;C.云端数据、车载数据处理及异物入侵检测、识别与预警;D.全路网信息共享、异物入侵行车控制及相关路网行车调度。
浙江大学 2021-04-11
通过超构表面实现对非线性倍频光子的自旋、轨道角动量的同时调控
把具有C3旋转对称性的超构单元按照一定序构排列起来形成圆形的超构表面,超构表面携带的拓扑电荷为q,理论分析表明这类超构表面上产生的非线性谐波的自旋和轨道角动量分别为:s=±σћ;l n =(n∓1) σqћ。对应倍频谐波情况:s=-σћ;l SHG =3σqћ。因此,结合光的自旋角动量控制的非线性几何相位与拓扑电荷的概念,可以通过超构表面上实现对非线性谐波辐射过程中光的自旋、轨道角动量的同时控制。了解了相关物理机制,为如何在微纳尺度上产生并控制光的自旋、轨道角动量两个维度,设计高密度、多功能光信息处理芯片等奠定重要科学与技术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2021 年 1 月 27 日,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该车采用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该车设计时速每小时 80 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 24.5 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 5000 吨,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 陈维荣教授团队自 2008 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团队突破了大功率燃料电池优化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于 2013 年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并于 2016 年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引领了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潮流能发电装置
项目成果/简介: 轴流式潮流能发电装置是针对我国潮流能资源区潮流流速偏低的状况专门开发研制的,具有启动流速低、转换效率高等特点。机组采用半直驱变桨距控制的水平轴水轮机,利用变桨距机构,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实现最大能量捕获、低速启动和换向;水下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机组的运行状况监测和变桨距控制,同时保证了机组安全运行;基于GPRS技术实现了装置的远程数据采集与控制;机组的支撑结构采用了浮潜式载体专利技术,可通过注排水实现升沉,便于机组的拖航、移址、回收及机组的维护保养。项目阶段: 完成工程样机研发及海上示范运行阶段效益分析: 该成果在潮流能开发利用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适用于我国潮流能资源区潮流流速偏低的状况,易于在潮流能发电规模化工程中应用,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ZL201510602258.3 ZL201610459673.2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2 43 44
  • ...
  • 300 30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