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多波段小型化外辐射源雷达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波段小型化外辐射源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天线接收单元、 射频输入单元、通信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所述射频输入单元包括射频单端转差分单元和射频信号处理 单元,射频单端转差分单元连接射频信号处理单元,所述射频信号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低噪声放大 器、零中频正交混频器、低通滤波器、ADC 和数字基带滤波器,所述通信单元包括基带数据缓冲模块, 射频单端转差分单元连接低噪声放大器,数字基带滤波器连接基带数据缓冲模块。本实用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动目标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仿真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目标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仿真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为动目标三维几何建模并将目标按区域划分;之后建立目标温度分布模型,计算不同观测角度下目标表面各点的温度;然后建立红外大气传输模型,计算大气透过率及大气路程辐射;之后设定测量系统及动目标的各参数;再利用已建立的目标温度分布模型及红外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动目标像方的辐射能量;最后分别计算点目标及面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并绘制相应的辐射光谱曲线。本发明技术方案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ECE R118圆箔式热流计/辐射计
产品详细介绍ECE R118圆箔式热流计/辐射计用于ECE R118机动车辆特定类型内部结构采用的材料燃烧特性中附录7熔融特性,量程10W/cm2,表面10mm接收黑色涂层接收面,整个传感器的直径是25mm,材料为无氧铜,不带光谱过滤窗口,校正精度±3%,重复性0.5%。ECE R118用圆箔式热流计/辐射计的特点:     便携式设计,体积小且重量轻     本机可以记录数据     USB连接计算机     传感器坚固耐用     充电电池或者电源适配器供电ECE R118用圆箔式热流计/辐射计参数:量程:                         0-100(kW/m2)接收视角:                   180度采集频率:                   1次/秒测试类型:                   总热通量时间常数:                   小于1s冷却方式:                   水冷准确度:                      量程最大值的±3%固定方式:                   法兰线长:                         1.5m(可选)主机尺寸:                  90 x 30 x 190   mm(长 x 宽 x 高)传感器尺寸:               25(直径)x25(长)mm;法兰直径43.9mm配置:主机1台,传感器2支,U盘1个,USB连接线1条,电源适配器1个可选:第三方校正报告
上海图新电子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相控阵三维摄像声纳系统换能器阵列的幅相误差校正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控阵三维摄像声纳系统换能器阵列的幅相误差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第k个采样快拍的二维复采样数组,利用二维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得归一化角频率的初始估计;基于初始估计,获得各个采样快拍内精度更高的归一化角频率的估计值;对K次采样快拍的归一化角频率的估计值进行算术平均,获得校正源方位的鲁棒估计;利用鲁棒估计和空域匹配滤波算法,估计换能器阵列中各换能器通道的幅相误差因子;利用幅相误差因子对各个换能器通道的复采样信号进行补偿,最后利用数字波束形成算法获得经过幅相误差校正的三维摄像声纳波束。本发明避免了繁复的迭代和大量的矩阵运算,计算量小,适合三维摄像声纳系统内大型换能器阵列的现场校正。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探测器温度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校正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探测器温度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校正方 法,通过图像增益校正系数和采集的均匀背景图像,计算探测器在不 同探测器温度点下的偏置本底,进一步地,根据偏置本底和探测器当 前工作温度的对应变化趋势以插值方法估算探测器在当前工作温度下 的偏移校正参数,最后利用图像增益校正系数和偏移校正参数对红外 图像进行两点校正。相应地,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对应的校正系统。 本发明无需红外探测器温控系统及调零挡片,根据探测器在不同温度 点下的偏置本底和当前探测器的温度及时有效地计算校正参数,在保 证红外图像校正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增加了实时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基于分数阶的伺服系统位置环 IP 控制器无模型自校正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数阶的伺服系统位置环 IP 控制器无模 型自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参考模型,激励系统获取离线数 据库,初始化系统相关参数,然后根据当前时刻新采集的输入和输出 数据进行数据库的更新,接着根据相似度准则函数进行相似数据队列 的选择,之后进行分数阶控制器阶次的选取,最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 法对分数阶 IP 控制器参数进行自校正。本发明提出的无模型自校正方 法考虑了系统的分数阶特性,综合衡量了超调量、上升时间、误差收 敛速度以及控制器参数的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促使区域雾霾形成 趋势与辐射强迫变化的新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张芳副教授与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张人一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揭示区域雾霾形成的新机制,与驱动我国雾霾的长期趋势和辐射强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近几年,我国虽然重度雾霾发生频率减少,但中/轻度雾霾仍然频频发生,这主要由于在低的SO2浓度和中等相对湿度条件下黑碳(BC)表面的催化氧化反应所引起的颗粒物快速增长所造成。新发现的这种反应机制会增强BC气溶胶对大气的加热和对地表的冷却效应,降低边界层高度,加剧雾霾的发生和发展。但同时,增强的大气加热和地表冷却效应几乎可抵消,因此对大气层顶的总辐射强迫几乎无改变。研究结果表明,近期国家对工业源减排有效的减少了空气中SO2的浓度, 但控制SO2的浓度仅减少重度雾霾的发生频率,不会根本消除重度雾霾的发生与减少轻/中度雾霾发生的频率。指出需同时控制一次排放的黑碳以及其他污染气态物(NOx和NH3等)。 该成果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全球院张芳副教授。参加研究的其他团队还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团队等。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10日发表在美国著名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PNAS)上。 由于一系列强有效的减排措施,自2013年以来我国重度雾霾(日均PM2.5>200 μg m-3)发生的频率已明显减少。但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显示,过去15年(2004-2018年)轻/中度雾霾(PM2.5=100-200 μg m-3 )天数平均达到全年的30%(~113天),且近几年并未呈下降趋势(2013和2018年分别达到176和227天),及重度雾霾的时有发生。如何解释这种雾霾的形成与趋势,仍然是我国研究学者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 本研究论文基于长期观测资料及短期强化观测、实验室烟雾箱模拟以及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从中国近几年强减排、强控制的情境下但雾霾仍然频频发生为着重点,针对我国高浓度水平的一次细颗粒物黑碳(Black Carbon, B)和气态前体物,设计并控制不同湿度条件开展了新鲜排放的BC暴露在大气中最常见的气态污染物(SO2,NO2和NH3)中的烟雾箱模拟实验,揭示BC表面催化SO2的氧化反应过程中硫酸盐的形成和增长、化学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团队发现在极低的SO2浓度(几个ppb)和中等相对湿度(40%)下该反应就可快速生成PM2.5中的主要成分硫酸盐。进一步将实验室烟雾箱的结果应用到实际大气中硫酸盐生成的估算中,发现通过这种BC表面的催化反应途径对中/轻度雾霾和重度雾霾期间硫酸盐总量的贡献分别达到了90-100%和30-50%。此外,基于辐射传输模型模拟计算,还发现该反应机制显著增强了BC气溶胶对大气的加热和对地表的冷却效应,而这种反应机制对大气层顶的净辐射强迫的改变却很小。因此,这种新的机制不仅解释和厘清了为何在大力减排SO2的情境下,我国近几年中/轻度雾霾仍然频频发生的原因和化学机理;首次指出BC气溶胶对区域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气候辐射强迫的贡献则可能微乎其微。该研究成果对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国家合理制定减排措施以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及应对气候变化均具有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引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我校全球院张芳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化学、大气物理以及全球气候和区域环境领域相关的研究,基于多种手段和方法(外场观测、烟雾箱实验和模型模拟等)开展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大气细颗粒物理化特性、二次转化和形成、老化和混合状态、吸湿核化(CCN)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PNAS、Atmos. Chem. Phys.、Geophys. Res. Lett.、J. Geophys. Res.、Atmos. Environ.等领域内权威期刊等近70篇,Google 学术SCI总引1600余次, H-index 指数 19。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检测热中子辐射的SERS活性基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热中子辐射的SERS活性基底,所述检测热中子辐射的SERS活性基底是将具有热中子辐射响应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活性基底修饰到氨基化载玻片表面而获得的基底。本发明还公开了检测热中子辐射的SERS活性基底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有效利用了纳米材料的特性,利用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极大地降低了检测成本,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快速、简便、敏感且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基于表面修饰热中子辐射响应分子的探针,对热中子敏感反应,产生SERS变化,可实现对热中子辐射快速检测。
东南大学 2021-04-11
促使区域雾霾形成 趋势与辐射强迫变化的新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张芳副教授与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张人一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揭示区域雾霾形成的新机制,与驱动我国雾霾的长期趋势和辐射强迫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近几年,我国虽然重度雾霾发生频率减少,但中/轻度雾霾仍然频频发生,这主要由于在低的SO2浓度和中等相对湿度条件下黑碳(BC)表面的催化氧化反应所引起的颗粒物快速增长所造成。新发现的这种反应机制会增强BC气溶胶对大气的加热和对地表的冷却效应,降低边界层高度,加剧雾霾的发生和发展。但同时,增强的大气加热和地表冷却效应几乎可抵消,因此对大气层顶的总辐射强迫几乎无改变。研究结果表明,近期国家对工业源减排有效的减少了空气中SO2的浓度, 但控制SO2的浓度仅减少重度雾霾的发生频率,不会根本消除重度雾霾的发生与减少轻/中度雾霾发生的频率。指出需同时控制一次排放的黑碳以及其他污染气态物(NOx和NH3等)。 该成果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全球院张芳副教授。参加研究的其他团队还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团队等。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10日发表在美国著名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PNAS)上。 由于一系列强有效的减排措施,自2013年以来我国重度雾霾(日均PM2.5>200 μg m-3)发生的频率已明显减少。但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显示,过去15年(2004-2018年)轻/中度雾霾(PM2.5=100-200 μg m-3 )天数平均达到全年的30%(~113天),且近几年并未呈下降趋势(2013和2018年分别达到176和227天),及重度雾霾的时有发生。如何解释这种雾霾的形成与趋势,仍然是我国研究学者所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 本研究论文基于长期观测资料及短期强化观测、实验室烟雾箱模拟以及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从中国近几年强减排、强控制的情境下但雾霾仍然频频发生为着重点,针对我国高浓度水平的一次细颗粒物黑碳(Black Carbon, B)和气态前体物,设计并控制不同湿度条件开展了新鲜排放的BC暴露在大气中最常见的气态污染物(SO2,NO2和NH3)中的烟雾箱模拟实验,揭示BC表面催化SO2的氧化反应过程中硫酸盐的形成和增长、化学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团队发现在极低的SO2浓度(几个ppb)和中等相对湿度(40%)下该反应就可快速生成PM2.5中的主要成分硫酸盐。进一步将实验室烟雾箱的结果应用到实际大气中硫酸盐生成的估算中,发现通过这种BC表面的催化反应途径对中/轻度雾霾和重度雾霾期间硫酸盐总量的贡献分别达到了90-100%和30-50%。此外,基于辐射传输模型模拟计算,还发现该反应机制显著增强了BC气溶胶对大气的加热和对地表的冷却效应,而这种反应机制对大气层顶的净辐射强迫的改变却很小。因此,这种新的机制不仅解释和厘清了为何在大力减排SO2的情境下,我国近几年中/轻度雾霾仍然频频发生的原因和化学机理;首次指出BC气溶胶对区域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气候辐射强迫的贡献则可能微乎其微。该研究成果对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国家合理制定减排措施以治理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及应对气候变化均具有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引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我校全球院张芳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化学、大气物理以及全球气候和区域环境领域相关的研究,基于多种手段和方法(外场观测、烟雾箱实验和模型模拟等)开展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大气细颗粒物理化特性、二次转化和形成、老化和混合状态、吸湿核化(CCN)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PNAS、Atmos. Chem. Phys.、Geophys. Res. Lett.、J. Geophys. Res.、Atmos. Environ.等领域内权威期刊等近70篇,Google 学术SCI总引1600余次, H-index 指数 19。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声场辐射和非线性二阶声场的解析方法
无限大刚性障板振动源辐射声场长期以来一直是声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本研究考虑了声场的非线性现象,如谐波产生、波形畸变等。特别是有可能将超声非线性效应应用于医学超声谐波成像或测量,为获得更高质量的超声图像提供一种新方法。   本项目主要在这三方面进行了研究:1、给出高斯展开法一个较严格的数学基础,改进了求解声源分布函数的高斯展开系数的方法;对高斯函数展开法进行了推广,研究了声学和光学中常用的一些源所辐射的场分布;研究了具有任意分布源声场的解析解,提出了声场分布的二维高斯束展开理论。2、研究了非线性二次谐波声场解析解和计算的新方法,使得非线性二次谐波声场分布计算大大简化;研究了平面和聚焦的活塞声场的二次谐波;在此基础上,给出任意形状和分布声源的非线性二阶声场的一般解析理论。3、建立了一套非线性超声测量系统和显微系统。研究超声显微镜测量液体和和生物媒质的非线性参量B/A的新方法,进行实验测量。   主要成果发表在JASA上,引起广泛关注。论文他引8篇,总57次。其中SCI他引7篇,43次。
东南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